APP下载

新美育时代下高中美术教育模式与教育方法

2022-05-30张淞强

中国中小学美术 2022年8期
关键词:高中教学教育模式美术教育

张淞强

【摘要】高中时代是学生人格养成、素养提升的关键时期,直接关系到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高中美术作为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课程,当之无愧成为高中美育活动的天然载体。近年来,人们在教育中更加追求人本意义和价值体现,美育的作用尤为凸显,颇受教育研究领域关注。从国家层面到地方政府,自上而下、因地制宜出台了许多深化美育工作的政策、措施,但如何贯彻执行、能否落实落细,成为问题的关键。本文以新时代美育为背景,试图从高中美术教育与美育的关系、美育的理念与具体操作角度,探讨解决途径,推动美育根植学校教育教学,培养具有审美素养、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学生。

【关键词】高中教学;美术教育;美育;教育模式

“我們正在进入新美育时代。”正如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周伟所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美育首次写入党的文件,提出要“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标志着美育成为党和国家的战略,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程安排、教育平台、资源统筹等一系列相应指标都有新的更高的要求。尽管如此,高中美育尤其是作为重要载体的高中美术教育,仍然没能跟上新美育时代的步伐。因此,如何让高中美术教育强起来、让美育活起来,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一、高中美育与高中美术教育

1.高中美术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1]

(1)涵养道德情操

在高中教育阶段,育人的目标不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养成淳厚正向的道德品质,通过文科、理科、艺术、体育、实践等多种学科综合知识的输送与滋养,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美术是高中课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可以带领学生走近绘画艺术领域、赏析名家作品、尝试美术创作,指导学生如何欣赏、发现和挖掘大千世界中的美,能使学生经过艺术洗礼而净化心灵,使他们保持向上向善的生活姿态。一系列的教学过程都有益于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2)提升文化素养

文化素养是个人修养的体现,以良好的道德修养为基础,能使丰富的文化积淀通过言谈举止、处事方法体现出来。出色的审美能力是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美术教育教学的基础功能。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了数不胜数的美术作品。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的观察、赏析,能够感知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也能够感受创作者赋予的情感。学生学习艺术化的思想表意方式,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还能产生精神上的共鸣,提高艺术鉴赏力、感知力。学生根据个人独特的理解,将鉴赏力、感知力应用于学习其他学科中,甚至转化为创造力,便能够形成不同于他人的文化素养。

(3)滋养情感系统

美术课程相对于其他课程而言,具有较高的情感价值。高中阶段,学生正处于心理、生理飞速变化的时期,他们的情绪在构建形成情感体系的过程中,受到心理、生理、学业压力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多会经历一个自洽与逐步稳定的过程。美术课程引导学生进行美术创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释放情绪与压力的出口,能起到治愈内心的作用,同时,循序渐进的美术课程设置,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消除不良情绪的同时,培养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人格及情感系统。稳定的情感和情绪表现,能够持续激发正能量,对学生的学业及个人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2.高中美育能够提升学生对美的综合感知能力

(1)强化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我们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我们对生活经验进行提炼、升华、创新的一种思维方式。人类各个领域的伟大成就,都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再与抽象思维相互交织、螺旋上升的结果。形象思维在学科学习中亦是如此。无论是品鉴语言文化的语文课、领略河山的地理课、还是奥妙无穷的数学课,都需要借助形象思维来学习。美术课程在强化形象思维能力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强大作用,能让学生在丰富的课程中提升对形象的感知能力,能为学生提升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夯实基础。

(2)培养通达心态

蔡元培先生认为,实施美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高尚的人格。对美的感知和欣赏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高尚的情趣。美育通过长期课程的浸润和熏陶,帮助人们在学生时代就逐渐建立去伪存真的睿智和通透,让学生在面对事物、处理关系、对待选择时能够抽丝剥茧,透过纷繁杂扰的表象去看清本质、辨明方向,让学生能够通过自我疏导和反思,更快地走出困惑,做出正确的选择。久而久之,有助于学生养成乐观、豁达、积极进取的心态。

(3)提升格局意识

每个人都不是完全孤立的个体,都要通过各种社会活动而联系在一起。因而,无论是在工作、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我们所存在的各种组织、团体都需要具有团队意识和全局意识。如果我们只考虑自己,缺乏担当和责任意识,即使个体再出类拔萃,也很难胜任全部任务。只有团队成员在各自合适的位置上发挥所长,才能使团队行稳致远。学校内的各类美育社团能够为学生提供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机会与平台,让他们逐渐形成大局意识,提升个人修养格局。

美术课程对美育的目标、宗旨体现得非常直接,是非常重要的美育实践载体之一。让美育走进美术课堂,融入美术教育,既是高中阶段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学生发展的人本需求。我们只有从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手法上多措并举,才能够让美育与美术教育有机融合,赋予美术教育以美的灵魂。

二、高中美术教育现状及成因

1.重视程度不足

在我国,应试教育模式长期主导着高中教育教学,导致学校的资金、教学场地、师资力量都发生了显著倾斜。很多学校把美术课程单纯作为执行教学计划的工具。还有一些学校,课程安排中很少见到美术课程的身影,尤其是高三年级,为了让学生专心准备高考,美术课程无影无踪,完全被各类智力学科课程挤占压缩了生存空间,这源于应试教育背景下人们重智育轻美育的教育观念。在当前高考体制影响下,语数英、政史化等智育学科仍然是高考的主角,相比之下,学生是否具有美术鉴赏能力、美术创作能力,对高考分数来说无关痛痒,所以学校为了确保学生通过高考的“独木桥”,提高本校升学率,往往忽视美术教育。

2.教学重心重知识而轻素养

美术课程在课程结构及课程内容的安排上,教师多以讲解专业理论知识为主,忽视对美术鉴赏能力、美术素养的启蒙和培养,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很少全面开启感官去全身心体验优秀作品,很少用创作来表达和抒发内心的思想和情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教学理念陈旧,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没有将美术教育的着眼点和关注点置于学生身上,忽视学生自身对美的感受,因此教师更多的是单向度地讲解、传授,缺少双向互动,久而久之,学生在美术课堂上的参与感低,也没有好的情感体验,对美术学习的热情会习惯性地减少,从而形成美术教育当前所面临的尴尬境遇。

3.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高中美术教学流程往往比较刻板,教学方法不够灵活、缺乏新意,不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关注度。一方面,很多从事美术教育的教师虽出身美术专业,但他们接受的是传统的美术教育方法,比如注重临摹和基本功,而较少鼓励学生突破成见去自由创作,课堂效果沉闷,很难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另一方面,长期以来社会缺乏对高中美术教育的关注,美术教师的培养和进修体制不够完善,接触新式教学方法的机会也不多,较难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变化去创新教学方法。

三、新美育时代下的高中美术教育模式与教育方法探索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2]。若要实现美育的理念真正融入美术教育,需要从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多方面深度融合,让学生在美术课程中产生美的体验,感受美育带来的个人成长,让美育“润物无声”。

1.“美育+”融合教育理念

高中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新美育时代对高中美术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美术教育应着重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使学生在精神层面获得更有高度的、更深入的滋养,实现崇德向善、以美育人的目标。

(1)激发对美的向往

这是美术课程的基础目标,教师应带领学生了解美术,了解美术史的变迁和丰富的美术风格,通过积累视觉经验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建立起学生以美术学科为原点的对美的向往。起初,学生对于美的认识是很模糊的,但是随着兴趣被逐步激发,学生能够逐渐明确自己学习美术的目的和方向,甚至可以把美术作为自己毕生追求的理想。

(2)掌握美的表达方式

这是美术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阶段。学生在基础学习、鉴赏经历和浓厚兴趣的基础上,继续通过独特的视角来表现学习和生活中的所见所感,记录对自然和社会的感知。学生在这一阶段的作品多为朴素的绘画表达,他们能够运用已经掌握的绘画技巧独立完成创作,使对美的体验从大脑走向笔尖。

(3)实现美感的提升

这是高中美术教育的创造性阶段,也是美育融合的鲜明表现。这一阶段的美术教育要求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中,能够在描绘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将自己从自然、生活和艺术作品中获得的美的体验和情感借助艺术的表现手法、配色技巧等,巧妙地加以呈现。因此,高中美术学习要着力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拥有积极向上的审美情操,在美术教学和美育实施过程中追求真、善、美,摒弃假、恶、丑。[3]

2.优化美术课程设置

(1)强化课程系统性

“新美育”的重要特点就是全覆盖。一是课程跨度全覆盖。对美的感知和欣赏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因此,在设置美术课程时,要着眼于整个高中阶段,着力构建科学、完整的美术课程体系;二是美育发展过程全覆盖。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和技能技法是逐步建立的,因此,要按照学生对美的认识、对美的实践、对美的升华的认知和掌握的规律,以循序渐进的节奏设计教学内容,覆盖认知全过程;三是课程维度全覆盖。即美术教育的目标、教学手法都与美育理念紧密结合,改变单纯的技术型培养目标。

(2)突出课程的科学性

高中美术课程体系的科学构建要做到保持“三个度”:一是课程要有广度。要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上广泛涉猎美术领域的各类知识,既能领略古今中外众多美术流派的艺术面貌,又能感受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不同门类的艺术魅力,在广泛了解的基础上明确自己的兴趣所在。二是课程要有深度。美术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讲解流派特点、技法和研究表现形式上,而是要结合文化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丰富的艺术流派和名作得以产生的“土壤”和背后的机制。三是课程要有连贯性。教授任何一门学科都要通过连续的课程来巩固和强化学习效果,美术课程也不例外。高中课程设置虽然紧张,但是学校和教师要保证美术课程的连贯性,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尽可能满足学生提升艺术素养的需求。

(3)发挥课程的实践性

美术课堂最大的乐趣在于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创作,在色彩和线条的碰撞中释放学习压力,感受艺术世界的无穷乐趣。美术不同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它的内容比较轻松,注重对于个性的探索。但是美术课程体系也不能浮于表面、流于形式,要让学生能够保持高参与度,融入其中,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要适当控制基础知识和技法内容在课堂中的占比,增加实操性、探索性课程的占比,保持学生对美术课程的期待和好奇。

3.创造多元化新型教学方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中学生接触的信息量呈倍数增长,他们在思想和认知上往往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视角,更加追求个性。因此,高中阶段的教学应更加关注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尊重个体对于美术的不同反馈方式。如在进行艺术赏析时,教师可以以陪伴者或共学者的身份引导学生感受艺术流派、艺术作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不同学生对同一作品的感受可能千差万别,在正向感受的前提下,教师应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并形成属于自己的審美评价能力。

“向社会美育转型”是新美育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借助区域优秀公共文化设施来开展沉浸式教学,如定期带领学生参观美术馆、各类画展,与艺术作品近距离面对面接触。现场环境能够让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艺术作品的强大魅力。在这种情景下,学生在接受教师讲解的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自己的感官和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创新体验式教学也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也可以在校内加强艺术氛围的营造,如举办师生画展,让学生不出校门就能够欣赏到优秀的作品。在校园中增加艺术品展示的空间,让美育能够渗透在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教师应加强美术室的布置展陈,为学生提供具有艺术感、设计感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接受美育的熏染。

四、结语

在新美育时代的背景下,美育与不同学科教育的融合已成为趋势。在美育活动中,美术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高中美术教育要深入践行素质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教研模式、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探索更为有效的课程评价体系、教学体系,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培养拥有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4.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 OL].(2020-10-15)[2022-7-28].http:// www.gov.cn/zhengce/2020-10/15/ content_5551609.htm.

[3]沈奕.高中美术教育美育教育模式的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11):52.

猜你喜欢

高中教学教育模式美术教育
非指导性教学理论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
浅论古代斯巴达的教育模式
西部高校信息学科的成人高等教育模式研究
浅谈小学生的美术教育
中职音乐欣赏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基于视觉识别时代的学校美术课程
听障儿童美术教育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