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苏姑娘”教学案例
2022-05-30李胜
李胜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散发着浓厚的彝族文化生活气息。“诺苏”是彝族中人数最多的一个分支,在地域上主要分布在大小凉山。诺苏姑娘的服饰艳丽古朴,非常独特。她们上身穿右衽大襟衣,下身穿着摆动的百褶裙。上衣常用挑、绣、镶等多种手艺技法制成羊角形、漩涡纹等传统图案,而百褶裙也由多层鲜艳的色布拼接而成。裙的上半部分随身,下半部分多为褶,打开可以呈半圆形,分外婀娜。(图1)
本案例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课程,以我国传统民间手工艺中的面塑形式为切入点,同时也以凉山彝族民间服饰文化作为载体,来体现新时代美育背景下的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以此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让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感受并体会面塑这种民间艺术带来的乐趣,在潜移默化中感知我国传统民间艺术文化的魅力,同时增强学生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学生课前根据老师的要求通过查阅相关信息和资料,对面塑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有了一定的了解,明白了面塑是研究地方历史、民俗文化等方面不可或缺的实物资料,是流传已久的民间手艺。经过面塑艺人的双手,面团被赋予形象、注入生命,成为拥有喜、怒、哀、乐,富含社会生活气息的艺术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了解面塑,感受我国民间丰富多彩的面塑艺术特点,同时能运用揉、捏、剪、挑、压、粘、贴等方法,塑造诺苏姑娘形象,掌握基本的面塑技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赏析、合作实践、分组探究等综合学习方式,让学生去发现捏塑面塑作品的规律与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体验学习,增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培养学生传承或创新自己家乡的民族民间艺术的意识,让学生能在作品创作中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享受动手创作的过程。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面塑制作的基本技法,能用超轻黏土塑造自己的作品。
难点:对揉、捏、剪、挑、压、粘、贴等不同技法的实际灵活运用。
5.教学工具材料
超轻黏土、塑刀、剪刀、牙签、竹签、小梳子、白纸板等。
6.教学过程
(1)激情引趣
播放PPT、视频,赏析面塑作品。
教师:观看时,请同学们注意人物面塑作品有哪些特点、有哪些异同。
学生带着教师的问题在欣赏中去思考、去对比不同样式的面塑作品(造型样式有变形夸张、写实仿真;手法有的粗犷、豪放、敦厚,有的细腻、优美、精巧;着色上有的艳丽、质朴……这些都是艺术性很强的民间艺术品)。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这些栩栩如生的面塑作品均出自民间艺人之手。
(2)PPT展示诺苏姑娘在生活中的各种动作形象及穿着的服饰衣纹图案。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时注意诺苏姑娘的动态、着装特色等,思考在面塑创作时怎么去表现她们。
学生:诺苏姑娘穿的是百褶裙,它们腰小摆大,上节为腰,中节为直筒状,下节为细密格纹,有层层褶皱。衣服是用红色、黄色、绿色、橙色等对比强烈的颜色来装饰的。衣物纹样大多借鉴了自然事物的形象,做工精美,人物动态各异。
(3)創作实践
教师示范用超轻黏土制作诺苏姑娘形象(结合信息技术投屏并进行技巧解析),提醒学生一定要细心观察教师示范时的手法技巧。如运用卵形表现头部形态(卵形大端在下,人物脸圆;卵形小端在下,人物下巴尖)。还要对学生创作实践提出相关要求和说明(重点是让其观察教师在面塑造型中对人物身体及头发等部分的捏塑方法,即滚、镶、剪、贴、压等技巧的应用)。
学生动手实践,体验面塑创作乐趣。
① 学生捏塑头发形象。(图3至图6)
② 学生合作组装诺苏姑娘形象(图7至图10)
③ 学生手绘诺苏姑娘的荷包和服饰图案并粘贴小饰品和搭配场景。(图11)
(4)学生作品展示(图12)与课堂评价
教师:同学们在捏塑诺苏姑娘的过程中掌握了面塑的哪些方法和技巧?在实践中你感悟到了什么?自己或同学们塑造的形象让你觉得有趣有味、最满意的是哪些方面?
学生:掌握了叠、揉、搓、捏、滚、压、挑、镶、手绘的方法;感悟到了成功的喜悦。作品形象质朴、生动、阳光、开朗,充满生活乐趣,特点鲜明,民族特色浓郁。我们要多关注民族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5)拓展启发多向思维
让学生了解民间面塑与雕塑及现代各类立体造型的关联与区别,开拓学生艺术视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三、结语
以超轻黏土代替面粉来制作凉山“诺苏姑娘”形象的实践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本案例因地制宜,在挖掘大凉山彝族服饰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巧妙地将中国传统的民间面塑艺术融入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中体会民族民间艺术文化的气息的同时也帮助审美观念的形成,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及艺术气质。学生捏塑的作品童真、古朴,不拘一格,美感十足,散发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实现了美术课程与生活经验的紧密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