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核心素养的民间工艺传承模式校本研究

2022-05-30傅若乔盛夏

中国中小学美术 2022年8期
关键词:非遗传承民间工艺核心素养

傅若乔 盛夏

【摘要】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学校的教育教学方式亟须变革。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不仅反映了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教师的教学方式指明了道路。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民间工艺传承模式校本研究,旨在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目标,以任务驱动、工作坊协作等方法,把优秀民间工艺的传承与最具创造性的儿童美术教育融为一体,探索一条在小学范围内可持续推广的民间工艺传承之路,逐步加深少年儿童对中国传统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将核心素养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土壤,强化民族性,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核心素养;民间工艺;非遗传承;校本研究

儿童和青少年是民间工艺传承的未来,学校是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在新时代,一场学生核心素养本位的教育教学变革悄然而至。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原则,即坚持科学性、注重时代性,强化民族性。其中强化民族性着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五育”的重要构成。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和历史所形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凝结着中华祖先的智慧与创造精神,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其中有众多与美术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彩塑京剧脸谱、颖拓、陶艺、剪纸等民间手工艺,对提升学生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促进“五育”的相互融合具有重要作用。

一、研究概述

本研究旨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通过感知民间手工艺的魅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在提升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同时,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激发学生责任担当,助力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团结、守护人类的精神家园。同时以此与自然对话、与人类社会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研究团队通过梳理已有的文献资料,对此进行分析研究,进而深入认识“民族教育”特色的教育资源。针对我校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与师生习得进行前测、诊脉、分析,针对专家开展“走访民间艺人”等活動实施调研,同时结合研究进程,根据需要,通过访谈、问卷、座谈等形式,为研究及课程的开展提供依据。具体实践中以任务驱动、工作坊协作等为主要方式,积极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在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进行研讨、诊断,不断调整方向,改进方法,使课题研究顺利进行。

二、民间工艺传承教育的实施

1.“小小非遗志愿者”

学生作为“小小非遗志愿者”对非遗进行研学和宣传。通过任务驱动,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研学探究,利用思维导图和学习单等方法搜集整理非遗项目资料,通过绘画、拼贴等美术表现形式,创作多种形式的“非遗小报”进行宣传展示,逐步构建起学科核心素养。同学、老师、家长相互给予评价,不仅对知识与技能方面进行评价,也关注到学生个人、小组合作、班级整体的综合素养与能力表现。任务中有“资料整理小达人”“摄影小达人”“采访小达人”“排版设计小达人”“宣讲小达人”等角色,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小小非遗艺术家”

学生通过感知非遗的魅力,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艺和工作坊非遗传习基地开展了“大艺术家牵手小艺术家”的面授传习形式,这一活动不仅让学生习得了一门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也更加关注学生能否从经典中汲取民族精神,能否传承优秀道德品质,能否展现做事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精益求精的品质,鼓励学生争做一名“大国小工匠”,发扬工匠精神。活动将这些学生纳入学校艺和工作坊小小非遗艺术家协会,家校共同选举出小小艺术家委员。更可喜的是,项目实施中部分学生还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被非遗大师认可,学校为此还为他们举办“拜师会”,学生成为一名真正的小小非遗传承人,让中华文脉在学生的手中流淌、传递。

3.“小小非遗形象大使”

我校在学生参与的校内外、国内外开展的非遗交流与展示活动中,关注学生能否积极担当责任并领取任务。学生作为“小小艺术家”积极创作非遗作品,并传授和讲解非遗技艺给朋友们、长辈们,展现了青少年的精神风貌,彰显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小小非遗文创师”

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活化态的文化记忆,为城市烙上了独特的文化符号,学生通过深入挖掘身边丰富多彩的非遗素材和资源,设计制作出了如“颖拓团扇”“剪纸书签”“彩塑京剧脸谱挂饰”等非遗文创作品,既作为对校园文化的展示,又能唤起文化记忆。六年级即将离开母校的学生设计创作了结合书法和颖拓的文创作品——“民小诗画”以回赠母校,在传承非遗技艺的同时,表达了自己对母校的感情。(表1)

三、“我是小小非遗志愿者”案例分析

1.整体育人思路

项目主题以素养立意、深度学习、教学评一体化(即目标、教学、评价一致性)的教学原则,搭建“驱动性任务”“挑战性问题”和“嵌入性评价”三大学习支架,同时遵循美术学科规律,在研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学校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由重“教”向重“学”转变,由重“学习结果”向重“学习过程”转变,将“我要学”转变为“我能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让他们愉快地学习、合作地学习、探究性地学习、综合地学习,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学以致用。(图2)

高度重视教学结构化,注重引导学生完成思维进阶的过程,运用知识、思维的迁移规律,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认知结构,这不仅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也是素养立意“培养学生做事能力”、落实立德树人的基本需求。

2.实践流程与设计

(1)京韵悠悠·任务驱动

遵循大概念、大主题、大情境,利用文化遗产日学校历年举办的传统文化开放日活动,以“我是非遗小小志愿者”为任务驱动,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追根溯源·合作探究

从传统授课变为“工作坊”模式的团队探究性学习,以“我喜欢的非遗项目”探究学习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完成思维进阶的过程。

(3)身口薪传·美育熏陶

学生感知与美术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和艺术家的家国情怀,体验与传习非遗项目的制作工艺流程并完成非遗作品,在学习中不断挑战自我,树立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意识以及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认真专注、推陈出新的工匠精神(手艺+态度),以提升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传习过程利用学校艺和工作坊的非遗社团资源,多课时完成。

(4)大国小匠·责任担当

通过亲身实践体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激发学生“大国小工匠”之责任担当,以小主人的身份坚定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和美共塑·综合评价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时要强调过程性。本环节充分利用教学环节中的反馈,在学生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过程中检验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果,进行过程性评价。教师要依据目标实施有效评价,实施中不拘泥于单一的评价标准,而是通过多维、开放、多元的方式形成有效性评价。(表2)

该项目的评价考察了学生个人和研学小组的综合素养与能力表现,在实践过程中注重树立学生自信心,重视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相互协助、相互学习,同时也关注学生差异、注重笃学展异。最终考查学生是否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美术知识和技能,为中国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添砖加瓦。

(6)文化延伸·学以致用

本环节将非遗联系生活实际,鼓励学生设计制作非遗文创产品,继旧开新,学以致用,让中华文脉在学生手中流淌、传递,共同守护人类的精神家园。

四、结语

课题团队运用任务驱动教學法,充分结合校本资源,将民间工艺进课堂与建设民间工艺“工作坊”合为一个整体,突破传统的“家族式”“师徒式”口传心授的民间工艺传承模式,从碎片化的文化体验到整体化的课程实施,从单一的社团活动到“工作室”的开展,从传统授课变为工作坊模式的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活动、展览等一系列小学美育教程中的创新形式,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土壤,强化民族性。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起到了“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的育人效果。

在研究与实践中,课题团队开发了“我是小小艺术家”系列校本课程,出版《经典碑帖临摹要领与集字字帖》,并进行了多项国家、市区级非遗相关课题立项研究,研发与撰写了一批市、区级优质展示课及获奖论文等,指导近百名学生参加全国、市、区级传统艺术类竞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学校也多次主办了市、区两级非遗研讨会和传统文化品牌活动,分别在国家大剧院、中华世纪坛、非遗科学城等场馆举办了大型非遗书画展。学校获得“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校”“海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校”称号,2019年还获得全国“书法教育实验校”荣誉称号,2021年又荣列第三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名单。

综上所述,义务教育阶段应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的推广,加强引导学生们对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的审美判断,将非遗艺术资源引入到日常美育中,用多种教学手段推动非遗艺术的传承。教育者应在线上线下组织多元的非遗实践活动,激发学生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的时代责任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文为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2018年度市级一般课题“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民间工艺传承模式校本研究”(项目编号:CDIB18398)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非遗传承民间工艺核心素养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民间工艺的传承分析及阐述
“三维协同”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基于非遗传承的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
川东竹琴在非遗传承中的创新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民间工艺保护的困境与对策建议
民间工艺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藤编家具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