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立足”优化“跨学科融合”教学策略
2022-05-30邹军权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具有教学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特点。通过“跨学科融合”教学,可以使其他学科作为本学科学习上的资源供给和智力支持,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丰富和拓展学生的学习资源和认知视野。如何优化“跨学科融合”教学,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立足学科本质,厘清“融合”概念
1.明确“跨学科融合”概念
教师要厘清“跨学科融合”的概念,“跨学科融合”不是简单的“跨学科教育”。“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本质不是为了建立体育与健康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多门学科之间的融合,而是综合研究体育与健康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知识交叉点,建立“跨”与“融”的桥梁,体育与健康学科通过其他学科的知识特点和优势,解决自身较为薄弱的一些疑难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完善和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如,在体育与健康和音乐“跨学科融合”教学中,把音乐运用到热身操或放松活动中是“跨学科融合”吗?笔者认为,这只能称之为“跨学科教育”,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跨学科融合”。利用音乐的伴奏的确能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和积极性,但对学生技能动作的掌握或身体素质的发展能有多少实质性的帮助尚无法说明。
2.扎实主导学科主体
“跨学科融合”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服务于主导学科本身。在体育与健康学科与其他学科融合时,体育与健康学科就是主导学科,是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主导对象和主题目标,而其他学科则是手段和途径,这些手段和途径是服务于体育与健康学科的,学科主次不能颠倒,否则就会失去“跨学科融合”的实际意义。如,在《篮球:直线运球》一课中,教师利用情境教学的方法,和道德与法治教育相融合,设计了重走长征路环节,其间利用相关器材设置关卡。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为了引出长征精神,浪费了大量练习时间,使学生的练习密度和强度大大减少。在本课教学中,篮球的直线运动应是主导学科的目标,重走长征路环节作为主导学科的手段和方法,目的是更好地学好主导学科,所以重走长征路只能作为辅助,课堂教学中的“跨”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被喧宾夺主。
二、立足学科目标,改变学习方式
1.以主题式为载体的融合
主题式学习主要是通过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这个具有高度学习动机的环境中,学习和主题相关的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以主题式为载体的“跨学科融合”教学,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确定主题,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内容进行实践活动,实现学科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如,《迎面接力跑》一课中,教师以“传送情报”为情境,在跑的途中设置各类图形障碍、器材障碍,要求学生选择最佳的途径穿越障碍,将情报进行传送。首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会利用数学知识中“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原理进行路线设计;其次,让学生根据自身特长分配奔跑路段,耐力好的学生跑最长的图形,协调性好的学生跑最难的障碍,引导学生学会沟通、学会观察、学会分析问题;再次,也可以结合语文学科中“田忌赛马”的策略,根据竞争对手的能力强弱调整出发顺序。
2.以项目式为媒介的融合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科目标为导向,让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和迎接挑战,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项目式为载体的“跨学科融合”教学能较好地把以“教”为主转移到以“学”为主,除了让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沟通交流能力和自我管理水平。如,在《传染病预防的公共卫生》一课中,教师提前布置自主探究任务,让学生自己查阅相关传染病的资料,了解该病的特点,并利用科学、信息技术等其他学科的知识探索预防该传染病的方法和途径。这些项目任务的设计均涵盖了多学科的交叉知识点,对学生了解公共卫生知识、培养自主探索、综合思维能力有着积极作用。
三、立足学科共性,整合教育资源
1.学科融合要淡化学科界限
各个学科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但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这与“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目的是高度统一的,所以教师在“跨学科融合”教学中要学会当调色师,准确把握学科共性,淡化学科界限,汲取其他学科的优势,并综合运用到主导学科,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作为教师,不仅要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技能和思维,更要在教学实践中拓宽教学思路,有意识地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去思考、解决问题。体育教师除了要掌握体育学科知识和运动技能,还应该涉猎一些基本舞蹈、音乐乐感、身体姿态等美学方面的知识,让体育课堂变得更多姿多彩。
2.主题设计要贴近生活情境
每一门学科都有屬于自己的符号,体育与健康学科的特殊符号是身体练习,数学学科是数字和图形,音乐学科是乐感和节奏等。在“跨学科融合”主题设计时应结合生活实际,有效进行结合。如,在《耐久跑》一课中,由于耐久跑是相对较枯燥乏味的体育项目,学生极易在体能“极点”时放弃。教师可以结合当下防疫形势,把运送防疫物资、前赴抗疫一线作为教学手段,将枯燥乏味的耐久跑内容与当下的“疫情背景”融合起来,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攻克难关、吃苦耐劳的精神,还能培养学生同心抗疫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跨学科融合”是教学改革的必然,是实现全面育人的重要途径。而“跨学科融合”的方式和途径是多样的、无限的,等待着我们继续去实践、开拓和创新。
——邹军权(浙江省余姚市姚江小学,315400)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