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22-05-30夏玉环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德育语文教学

夏玉环

初中语文除了字、词、语言等知识性的要求外,对于学生的性格品质也提出了标准: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社会的热爱,促使学生养成健康的道德品质、审美品味和文化意识。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将学习到的品格和情感渗透到生活和学习中。

一、德育教育在中学教育中的现状

当今时代,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德育教育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学校是立德树人的地方。大部分教育工作者都意识到了德育的重要性,特别是语文——这一注重学生思想品质与民族文化从而提高民族自信的学科,更应该贯彻落实我国教育的基本方针,促进学生德育、智育的共同发展。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发展程度不一,导致教育资源不平等、教育水平不均衡,不少中学在德育这一方面仍旧处于空白状态。加之中学生正面临中考这一人生重要的分水岭,学习压力并不轻松,即使知道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也因为学科学习而搁浅;又由于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的阶段,比较反感老师们的大道理说教。因此,在一些乡镇中学里,德育教学处在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境地,德育在学校里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教师为了追寻成绩而忽视对学生道德情感的教育引导,这违反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所以学校应该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逐步渗透道德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二、德育教育对语文教学的意义

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学者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由此可见,智育是德育的基础,德育是智育的最终目的。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帮助学生理解生僻字词的含义、掌握文章内容,并体会其中情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然后能够对语言自如运用,即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除此之外,还要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民族创造力发挥积极的作用。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渗透情感与德育知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思维。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強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三、促进德育教学与语文教学的趣味融合

德育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那如何将二者结合起来呢?传统课堂中单纯的讲解、照本宣科,会让学生味同嚼蜡,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产生抵触心理。而语文学科在选择文章内容时,会考虑学生的年龄、思维习惯和心理特征、倾向于让学生在沉浸式的体验中学到新知识。基于此,我根据这几年自身教学的经验以及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等,提出了基于情境教学下将德育与语文教学融合起来的建议。

(一)设计情境表演,寓教于乐——以《皇帝的新衣》为例

《皇帝的新衣》是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虚荣愚蠢的皇帝被两个骗子欺骗的故事,是一篇具有强烈讽刺意味的丹麦童话文。我在进行授课时,先让学生提前预习这篇文章,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们角色扮演。我分别安排了学生们去扮演皇帝、骗子、大臣等,先让他们熟读课文,并要求在表演时能表达清楚、对话流畅即可。此外,我还选定了一个声音洪亮的同学做旁白。表演赢得台下的“观众们”热烈鼓掌,整个课堂的氛围十分热烈。趁此时,我再向学生科普安徒生先生创作童话的背景:社会等级森严,百姓生活困苦。安徒生童话作品的主题大多是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讽刺统治阶级的专横愚昧,反映贫富悬殊,展现下层人民的苦难。安徒生所处的社会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拿破仑战争失败后,丹麦人民的生活变得非常艰苦。大地主和贵族所组成的统治阶级,不仅把战争的负担加注在人民身上,而且还加紧了对人民的剥削,以维持他们穷奢极侈的生活。这种不公平的现象在《皇帝的新装》一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皇帝的奢侈、虚荣和愚蠢以及大臣们奉承拍马的嘴脸。在带着学生研读语段、揣摩人物心理、品评人物形象、反复演读的过程中,大多数学生都能够较为深刻地理解到这份批判。这一理解较之初读课文后的理解,显然更加具体且深刻。

最后,要求同学们都能够像文中的孩子一样,保持一颗纯真的心,有敢于说真话的勇气。哪怕是像老百姓一样,刚开始胆怯,但最终依然能够选择说真话,敢于判断并发声,这也是可贵的。人们可以有纠结、有犹豫,但是不能、也不该像大臣、像皇帝那样将真相掩盖到底。课文结束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篇作文:续写这篇童话。目的在于希望通过检查学生们的续写,看有没有真正领悟到做人要诚实的道理,同时也能考察学生们天马行空的发散思维,这也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针对中学生心理特征进行因材施教——以朱自清《背影》为例

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主要以一个儿子的视角,描写了父亲送儿子远行时的场景,表达了父亲细致的照顾和伟大的父爱,也表达了儿子对父亲的爱。在进行授课时,考虑到中学生现阶段正处于青春期,他们渴望“逃离”但是又无法摆脱父母的掌控,心理上敏感,性格上偏激,绝大部分青春期的孩子都与父母发生过争执。身为老师,寻常的说教只会让学生不以为意,甚至愈加反感,鉴于此,我在讲解《背影》这一篇文章时,并没有大谈父母如何辛苦、学生该懂得感恩这种话语,而是让同学们体验了一下当家长的感觉。于是策划了学生刚回家的场景,由老师扮演学生,让一个学生扮演家长。

学生(语气温和):“放学回来啦,你先去做作业,饭一会就好。”

我放下书包开始玩手机。

学生(提高嗓音):“让你去写作业,不要总是玩手机。”

我(十分不情愿):“就玩一会,作业在学校都写完了。”

学生表演出十分生气,但又无可奈何的样子。

学生:“饭好了,别玩了,洗手吃饭。”

我依旧无动于衷,继续玩手机。

学生(生气,语气冲):“叫你吃饭听不见吗?抓紧时间吃完饭写作业!”

场景表演到这一步的时候,有不少同学都笑了,我再询问他们的感觉,大部分同学的回答都是觉得这个情景很熟悉,我问扮演家长的那位同学的感受,答曰:“想揍他。”全班同学哄堂大笑。笑过之后,我让全班学生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刚才的场景:“如果你们每天都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全班同学陷入了沉思。这个角色互换的场景模拟,使得学生们站在家长的角度看待问题,让他们体会了一点父母平常的不易,对于文章中描写父亲攀爬月台的细节描写,他们也有了更深的感触,对于文章的思想感情也有进一步的了解,深刻明白了父亲沉默却又伟大的爱。在课程结束时,可以安排学生给父亲写一封信,要求真情实感,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增进父亲与子女之间的关系。

总而言之,这种情景式的教学更能让学生体会到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而德育与语文融合,又能促进学生将这种感情描述出来,并在生活中成为这样的人。

(三)在日常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语文阅读也是德育教育实施的途径之一,我们应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常规化的阅读,需要潜移默化去激发学生们课外阅读的兴趣,教给学生一些读书方法。比如利用好课余时间开展阅读竞赛,观看精美纪录片,学写读书笔记等。同时学生的语言学习环境最基础最基本的是在生活中,我们的教育资源也均来自于生活而又提炼于生活。因此,教育资源的获取也处处都弥漫着生活的气息,在生活中将德育与语文阅读结合,也就是把单调的、用文字堆叠起来的冷冰冰的文字世界变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真实的、更容易让学生理解的现实世界。

对学生来说,书本上的知识最终都是要运用到生活中去的,一篇篇文章中所描绘的美丽景色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如那“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的雄浑浩淼、水天合一的宏伟景象;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临观之美;那“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久别重逢的喜悦……那济南的冬天,那昆明的雨,那安塞的腰鼓,那勇敢的海燕......在同学们每日诵读下,久而久之,就会在他们内心深处种下爱国的种子,种下珍惜时光的种子,种下热爱生活的种子,种下追求美好人格的种子……

让学生通过日常阅读与作者、与作品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也需要我们老师多拓展一些优秀的课外文学作品,而“传统文化”便是最好的推荐,同时也能够在德育教育中起到重要作用。比如我在引导学生阅读九年级名著《儒林外史》时,经常让学生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去了解封建制度下人性被腐蚀,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其思想性和艺术性都非常高,将经典的文学作品与德育有机结合,以培养学生们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通过日常的阅读也间接地促进了德育教育的目标实现。

作为老师,我们要学会去捕捉最佳的教育时机,在学生心中播撒德育的种子,让德育之花在日常阅读教学中自然绽放。

(四)潜移默化,促进融合,在写作中表达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老师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所以,身为语文教师,除了在课堂上教育学生、在文章中让学生体会思想感情,在日常生活中更应该做到言传身教,为学生做出一个好的榜样。这样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让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跟随老师,进而让学生在作文写作时将这种影响、将体会到的感情表达出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向上的文学创作。学习的目的之一,是希望学生有自学的能力,最后能够进行自主性探索,在实践中反思,在思考中学习、运用语文。在写作教学中,融合道德情感的教育,能帮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积极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而不是内容空泛、干巴巴的一篇流水文。

教师只有在語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学生才能将学到的德育知识融合到日常生活中,并把它当作自己行动的指南,规范自己的行为,形成健全的人格。在写作中进行德育教学,最主要的是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学生总是抱怨写作时没有灵感,特别是景物描写,缺乏细节,十分空洞,也缺乏触景生情的感悟,这些正是因为学生不能从生活中发现美,同时缺乏创新思维。因此,我经常鼓励学生仔细观察生活,并记录下来:与同学漫步操场,抬头仰望天上的片片白云,低头嗅树下的朵朵野花,这些都是“美”的一部分,将这些诉诸文字,不必在乎格式,让学生的思想在笔下自由地挥毫,将思绪感情毫不保留地宣泄,将世界的反馈及时保留下来,长此以往,学生的创作水平必然会有所提升。

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著名教育学家赫尔巴特也曾说过:“教学最高、最后的目的包含在这一概念之中——德行。”德育教育是我国中学教育阶段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更深刻地体会情感,更健康的茁壮成长。初中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将学科教学与学生道德教育相融合。而借鉴情景教学,可以实现语文学科教学与道德教育并驾齐驱、共同发展的效果,从而使中学生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使他们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猜你喜欢

德育语文教学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