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2022-05-30杨宝春
杨宝春
面对“双减”政策的实施,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而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學时间内,快速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其数学综合素养,已成为当前数学教学的关键。同时针对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个性化学习特点,教师应采取不同的教学引导方式来帮助学生逐步向深度学习、创新思维方向发展。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地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并合理设计练习题以增强其理解与灵活应用能力。
一、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意义
1. 提升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的数学学习负担
小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提升直接影响到其学习效率,并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复杂的公式定理。同时教师通过科学的教学方式来打造互动式活力数学教学课堂,能够有效避免小学生产生畏难心理,并快速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例如:在“小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数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小数概念的讲解与学生已学的“长度单位”“元角分”知识相结合。这样能够让学生系统、全面地理解小数的意义,并在实际解题应用的过程中能够灵活思考、深度探索。同样,在给学生讲述“分数”这部分知识时,可以让学生把分数概念学习与小数、钟表知识相结合,来创新引导学生去发散思维探索其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培养其数学逻辑思维,以降低数学课堂教学难度、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2. 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营造浓厚的数学教学氛围
小学数学知识重在小学生的灵活应用,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知识,并结合自身的理解来发掘深度理解,学会自我改编例题,让学生彼此之间相互探讨、互相监督。比如:在“追及相遇”经典数学问题的讲解中,教师可以通过数形结合、思维导图以及多元化教学思维来让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来根据已知条件建立相应的数学关系以掌握数学建模思维。同时在相关题目的变形应用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强化训练学生的数学基础公式理解能力,来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去灵活思考问题。如“两个人骑车绕操场循环运动,在求两人的相遇次数时,只需要抓住其共同速度以及骑车时间即可得到答案。”即教师在讲述数学知识时,需要从学生的思维出发,来帮助其找到问题的切入点,以真正让其把握到数学知识点的正向、逆向应用技巧。因此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够提升其解题速度、强化其灵活应用的能力。
3. 有助于转变教师教学思路,打造趣味式数学教学课堂
数学学科作为小学生认识和了解世界的基础学科,其本身具有趣味性、实践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如果教师仅仅依靠按部就班式的知识讲解方式,则很难真正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因此以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为教学目标,就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思路,不断学习新型的数学教学方式方法,并把生活化数学元素创新式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把现代化数学教学模式与学生数学逻辑思维培养相结合,从而打造趣味式数学教学课堂。例如:在学习倍数与因数相关知识概念时,教师可以把倍数与因数与学生已学习的“两人每隔几天休息一次,一月有多少天同时休息”类的例题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倍数知识思考如何更高效解决此类问题。并合理运用信息化技术来帮助小学生通过趣味式互动探索来找到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而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探索兴趣和思维发散的意识。
二、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注意事项
1. 注重数学问题导学的实效性,减少无关教学内容的融入
小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培养需要从数学问题的导入作为切入点,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在探索问题解决方法的过程中,把数学知识实践应用与课本教材理论知识相结合,以不断尝试如何解决问题。因此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应合理设计数学课堂教学内容,减少无关内容的融入来提高学生课堂学习专注力,打造趣味式、精简式数学导学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有意识地发散自身思维、突破传统学习方式的束缚。例如:教师在设计“圆的面积和周长”教案时,可以突出圆的面积与周长计算公式之间的联系,并合理设计课前导学案来引导学生高效预习。但应注重数学问题导学案例的内容相关性,避免学生的注意力被不相关因素所干扰,切实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同时教师在教学课堂中的教学环节设计应与学生的学习节奏相匹配,以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
2. 强化课堂习题练习注重数学知识实践教学
数学学科注重学生对概念、定理以及公式的实践应用,并从概念结构化的教学理念出发,教师应实施精准式、高效式教学方案才能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技巧。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的过程中,应强化课堂习题练习,注重数学知识的实践应用,来帮助学生找到解题的方法。例如:教师在讲解“搭配”相关知识时,应设计互动式课堂教学活动,来让学生通过实践体会如何更高效地算出全部搭配方式的数量。即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相互之间灵活配合,来验证不同搭配方式的可行性。并通过数形结合、画图连线的方式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发散自身的数学逻辑思维,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猜想不同的上下衣数量对总搭配方式数量的影响。如“2件上衣2条裤子与3件上衣2条裤子”出现的搭配结构有什么不同,并引导学生运用数学逻辑思维来猜想其中的规律与联系。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数学教材内容,并学会科学总结相关知识点。
3. 合理评价学生的数学作业完成情况,设计差异化课后作业
数学作业是强化小学生知识应用的重要环节,如何在数学作业的设计中引导学生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是每个数学教师在设计数学问题时应当着重考虑的因素。而突出每个小学生不同的学习习惯,为学生的实践应用寻找到适合的方式方法,才能真正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创新思考的学习习惯。即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来选择难易程度不同的课后习题,并注重习题之间的层次递进性。这样才能让小学生在课后练习的过程中通过由易到难的练习方式,来突破传统学习思维的束缚,提高自己的数学综合素养。同时教师在评价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时,应避免“一刀切” 式评价方式,利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并鼓励学生认真分析其出错的原因,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小学生去转变自身的思维方式。
三、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養方法
1. 设计互动式课外教学活动,强化小学生的数学概念理解能力
数学知识的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上,更重要的是让小学生学会从生活中的实际案例中汲取数学知识,并真正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相关知识点来理解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同时在设计户外教学形式时,可以通过学习小组的形式来帮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深入探索,来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这样既能够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又有助于每个小学生的不同学习思维之间相互碰撞,以切实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考能力。比如:在学生学习“圆的周长与面积”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课本教材实践内容来让学生在课外进行圆的周长与面积探索活动。如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在课后通过探索自行车车轮面积与周长,来验证课本教材中的相关公式。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逻辑思考能力。
2. 注重课堂提问环节、丰富教学内容,以拓展小学生的数学知识视野
课堂提问环节往往是小学生注意力相对较为集中的时间,因而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设计趣味式、相关式教学问题,以引领学生创新学习、灵活思考。同时教师应注重课堂提问问题的层次性与普遍性,即让每个学生都能真正地去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结合自己在课堂练习中的具体情况来提出自己的疑问。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教学环节大胆提问、勇于创新,以切实丰富小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其敢于质疑的学习精神。例如:在学习分数加减法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设计“真分数与假分数、小数与分数之间混合运算问题”,从而真正地让学生掌握分数加减法的本质。在学生牢固掌握分数加减法基础运算步骤之后,教师可有计划、分步骤地引入分数简便算法,来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3. 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实施数学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
小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培养需要从学生的数学概念理解、公式应用以及计算能力强化这三个方面入手,科学打造互动、高效、探索式数学教学课堂。而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数学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激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充分运用信息化教学平台让学生享受在线学习、实时交流带来的便利。例如:教师在讲述“长度单位”这部分知识时,可以设计互动式数学翻转课堂,让小学生成为数学教学的主体,并强化学生的实践探索意识。如在学习分米这一长度单位时,让学生利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去测量教室中“课桌、课本、文具盒”等物品的长度,再让学生思考用哪种工具测量教室的长度较为合适。同时运用信息技术来让小学生对比观看不同物品的长度都使用哪种单位较为合适,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与知识视野。
4. 精简数学练习习题,强化学生理实结合式学习意识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往往会对重复、低效的数学作业感到乏味,甚至会束缚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因而教师在给小学生设计随堂练习、课后数学习题的过程中,应注重精简作业内容、提高作业质量,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并结合数学经典问题来给小学生设计具有代表意义的数学习题,切实让学生吃透、弄懂相关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练习效果。比如:在学生初次接触数学方程时,很多学生不习惯于设未知数进行解题,这就难以让其快速地接受方程思维。例如:已知小明英语考了98分,小丽比小明少4分,而小光比小丽高5分,则小光的分数如何用未知数来表达?以强化训练学生的方程思维。
四、结语
总之,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当前素质化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数学基础,来设计灵活的数学教学模式,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数学解题模型、培养自身数学逻辑思维。同时充分运用互动式、生活化、情境式教学理念,践行“生本教育”理念,以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从而打造高效、生动的数学教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