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双减”落地 重视综合实践 提升数学阅读
2022-05-30何梦佳
何梦佳
数学是小学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学生数学素养的养成。但是,就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情况来看,可以发现这样的情况,即学生可能已经理解了课堂所学的知识,但在实际运用中依旧会有因读题粗心、理解不准确而影响正确率的情况。在“双减”背景下,创新数学教学、加强综合实践,推动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发展已经刻不容缓。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达成这一目标呢?具体如下。
一、数学阅读内涵及“双减”背景下提升数学阅读有效性的意义
(一)数学阅读内涵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数学阅读是一个系统、完整的心理过程。不同于自然语言,数学符号、示意图更为抽象,阅读起来更加吃力。数学阅读就是将原本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数学术语的含义。数学阅读能力是阅读数学材料、语言文字等体现出来的综合能力,主要涉及分析数学语言问题等方面的内容。
(二)“双减”背景下提升数学阅读有效性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我国教学事业也迎来了全新的面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阅读已经变成了不可或缺的学习方式。新时期下,数学教材更加多元,数学阅读也渐渐受到了广大教师的重视。这就意味着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将教学局限在知识、技能的传授上,还要关注对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双减”政策的出台,要求广大教师适当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到“减负增效”。在此背景下,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锻炼,使学生形成数学学习、终身发展所具备的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另外,新课标指出数学素养是当代学生应具备的素质,明确了数学阅读对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自主学习等能力的作用。以上种种,都说明了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
二、“双减”背景下提升小学数学阅读有效性的路径
(一)积极革新观念,确立阅读目标
基于“双减”的小学数学阅读教学,教师要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并适当、适时、适度地指导,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树立良好的阅读意识,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强化数学阅读能力。显然,传统的教学难以满足这一要求,广大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改变陈旧的观念,将数学阅读当成一个重要的目标,并加以有效实践,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例如:在教学“百分数”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打折问题”是一个较为重要的知识点,在考试中也较为常见。如: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你们知道吗?(“双十二”)是的,“双十二”是一个购物节。一条裙子原价是1200元,一件西装原价1000元,正好赶上“双十二”,所有衣服都打九折,明明妈妈带了1800元,可以把这两件衣服买回家吗?很多学生看到繁多的文字,常常会失去耐心,不愿意再看下去;有的学生则仅仅是念题目,读到后面时又忘记了前面;只有少数学生能够认真、细致地阅读,并思考,解决上述问题。显然,这一问题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为什么部分学生依旧提不起兴趣呢?站在数学的视角来看,大多数学生应该可以理解题目的含义,但为什么部分学生却依旧不知从何下手呢?究其原因,主要是这部分学生观察、阅读以及理解等能力不足。显而易见,要想帮助学生学好数学,就必须要加强数学阅读方面的引导,助推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
(二)加强课前指导,明确阅读起点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和逻辑性较强的课程,这就意味着数学阅读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基于“双减”的小学数学教学,教师要结合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根据阅读任务加以指导,并设计相应的阅读要求,帮助学生更好地寻找阅读起点,产生阅读兴趣。例如:在教学“年、月、日”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考虑到大部分学生阅读能力处于薄弱阶段,教师结合本节课的内容,设置了预习提示:①通过预习,我获得了哪些信息?②我有哪些发现?③我存在什么疑惑?④查找和“年、月、日”相关的故事或其他感兴趣的内容。在预习提示的帮助下,学生的预习不再是“蜻蜓点水”,而是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在亲身实践中,学生逐步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自主阅读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不仅如此,学生在课前预习环节,初步感知将要学习的内容,在课堂上有侧重地学习,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教师的任务就是根据学生的阅读反馈,把握阅读起点,让学生知道为了什么而阅读、阅读是为了什么。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法和除法”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涉及到“循环小数及其分类”相关知识,教师就可以先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入手,引入生活元素,让学生回顾现实生活,联想一年四季的自然风光,以此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在此基础上,根据四季更换、周而复始初步理解“循环小数”相关概念。随后,设计引导性的问题,即“你还能列举这类事例吗?”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如:“每周一至周日,无穷无尽。”当学生发言完毕后,教师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思考,数学中是否有“循环”的现象?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本,试着计算“1÷3” “14.4÷22”等算式。此时,学生可以发现,数学中也有这种现象。如此,通过唤醒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帮助学生学习、理解数学知识,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可阅读性和理解性,感受到其趣味和价值,懂得数学和生活的内在关联,明白阅读主要是为了解决问题。
(三)创设阅读情境,鼓励自主思考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即部分教师深受传统理念的影响,将教学重心放在了理论知识的讲解上,学生通常只能按照教师的想法和意愿学习,很少有自主阅读和思考的机会。一般的,当呈现一道例题后,教师代替读题、个别学生读题的现象比比皆是,很显然,这样的方式“夺走”了学生自主阅读习题的机会,学生很容易产生依赖感,一旦遇到问题时,第一时间不是自主思考、理解,而是等待教师公布“答案”。久而久之,学生的分析能力和主动探索能力都会“停滞不前”,最终影响到整体学习成效。“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阅读教学,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创新教学理念和思路,以学生为中心,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说,情境教学法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将数学知识渗透到真实的場景中,能够让学生在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唤醒学习激情,主动、积极地投入其中。因此,在实际的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紧扣具体教学的内容,为学生创设阅读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自主思考和探究,形成良好的自主思考习惯,强化阅读训练,帮助学生找回自信,实现数学阅读综合价值的发挥。例如:在教学“圆”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可以明确的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在于探索圆的各部分的名称、特征以及关系;通过动手操作体会圆的特征。在正式教学时,教师不再是“生搬硬套”地讲解圆的概念,而是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了任务,即自主查找和圆周率、圆的产生相关的资料、素材,并且将其书写在笔记本或课本上,并进行阅读和思考,在课堂上和同学、教师进行交流和分享。同样,教师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整理一些有关于圆的知识,带领学生进行阅读和探究。如此一来,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教材以外的知识,也可以在参与过程中锻炼自主阅读能力,并且,对于学生不懂的地方,教师也会针对性地引导,帮助学生学会阅读理解。
(四)把握关键信息,引导正确阅读
不同于语文课程的阅读,数学课程中的阅读并不强制要求学生读得“行云流水”,也不侧重于文章的情和美,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提炼出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尤其是数学应用题,大部分都是以文字的形式进行呈现,这就要求学生能够精准地排除一些干扰性的信息,把握问题的本质,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作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作用,引导学生反复、多次地阅读问题,并且带着问题阅读,分析、判断和筛选,将关键信息提炼出来,并说明将其作为重点阅读的理由。另外,按照自己的理解進行信息的分享,促进了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使学生在集思广益中更加全面地理解题意,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垂线与平行线”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教师先让学生自主理解垂线、平行线的概念,同时圈画出关键词,如“同一平面”“相交”等。当学生对这些基础知识有一定的理解后,利用信息化设备和学具,促进学生对垂线和平行线概念的认识。完成上述操作后,让学生再次推敲关键词,这样不仅可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记忆,还可以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其数学学习的深入夯实基础。又如:在数学学习中,这类应用题是较为常见的,如下:一堆沙子用去了,还剩80吨,这堆沙子有多少吨?教师就可以将其作为入手点,培养学生提炼关键词的能力。首先,教师设计启迪性的话题:“请找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并且大声读出来。”片刻后,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展示自己的成果。有的学生说:“我认为题目的重点在于‘用去了,因为它们是寻找单位‘1的关键词,即一堆沙子的吨数。”有的学生说:“我认为题目的重点是‘用去‘还剩,因为代表的是用去的,80吨是还剩的,二者并非对应的量,在解题时要注意这一点。”还有的学生说:“题目的重点在于‘用去了,因为它不但告诉我们单位‘1的量,还可以引申出其他信息,即剩下没有用。”显而易见,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二者息息相关、缺一不可。对于数学教材,要做到精读、细读、巧读,在读中思考、发现和创新。长时间坚持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更加精准地提炼数学信息,让阅读变成学生学好数学的“利器”,为学生高质量的数学学习创造更多的可能。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双减”政策的进一步推进,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不能一味地灌输理论知识,而是要加强对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多给学生创造数学阅读的机会,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积累知识、掌握能力,为学生数学学习的深入创造良好前提。具体而言,可以从积极革新观念,确立阅读目标;加强课前指导,明确阅读起点;创设阅读情境,鼓励自主思考;把握关键信息,引导正确阅读四个方面入手,调动学生数学阅读的积极性和热情,促使学生亲身参与和实践,实现数学综合能力的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