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生性师生关系:让教育更富有生命活力

2022-05-30崔随庆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2年9期
关键词:建设路径共生师生关系

崔随庆

[摘    要]教育就是关系。共生性师生关系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是建设高质量教育的基础性因素。其内在地包蕴民主、平等、关爱、尊重、赏识、信任、和谐、共赢等特征。文章解读了共生性师生关系的六条建设路径,为新时代教育焕发活力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共生;师生关系;建设路径

“共生”是生命最普遍的生存方式之一,以生命协同发展为目的,强调对生态系统内所有个体生命的尊重,追求生命幸福的共赢。在共生的生态系统中,个体的发展总是在与他人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实现的,各种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协同发展,所以说,“共生”是一种关系性生存与发展方式。

共生关系广泛存在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在教育领域,师生关系是一对最基本、最重要、最直接的共生关系,彼此以对方的發展来促进自己的发展,亦即“教学相长”。传统的唯师独尊的师生关系过度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影响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而共生性师生关系强调平等、尊重、信任、和谐,赋予教育以时代活力。

一、共生性师生关系的教育价值

(一)共生性师生关系是教育发生的基础

学生对教师的信任、认可、接纳起始于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良好,学生愿意亲近老师,老师的言行教诲才能深入学生心里。很多时候,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不是对知识本身,而是对某个老师怀有喜欢、热爱、崇拜、依恋等深厚感情带来的情感迁移。如果师生关系僵硬、僵化,甚至是对立、敌视,教师就不可能完成为人师表、“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

(二)共生性师生关系是教学高效的关键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主渠道。课堂以发展学生为根本目的,同时,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得以增长教育智慧。和谐共生的师生关系让课堂气氛轻松愉悦,让学生心里充满安全感,更容易张开思维和想象的翅膀,激发活力、挖掘潜力,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力,从而让课堂变得富有生机,让教学更加高效。相反,师生缺乏互动、只有预设没有生成的课堂一定是一潭死水、死气沉沉的课堂,是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囫囵吞枣的课堂,是低效乃至无效的课堂。

(三)共生性师生关系是校园和谐的核心

创建和谐校园,不仅是环境和谐、文化和谐、制度和谐,更重要的是人际关系的和谐。校园里师生关系和谐共生,既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目标。努力营造师生平等以待、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让每一个生命感受到价值、尊严,才能最大程度上促进生命的成长和校园的和谐。

(四)共生性师生关系是学生成长的保证

只有了解学生,对他的家庭背景、性格爱好、禀赋潜能、心理情感有深刻的洞察,才能让教育建立在科学和正确的基础之上。爱与尊重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没有爱与尊重就没有教育,这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性的、复杂的,教育之难就难在其教育对象的千变万化。唯有教师尊重学生、赏识学生、解放学生才能发展学生、成就学生。

二、共生性师生关系的内在要求

(一)民主为基石

民主是当今社会发展的潮流,师生关系民主化自然是教育的大势所趋。教育不需要专制,不需要压抑,不需要灌输,不需要一言堂;教育需要解放学生身心,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性地位,焕发学生的青春活力。教育民主体现的是对学生的主体性的尊重,是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是把课堂教学变成解放思想的过程,是给予学生充分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机会的不懈尝试。教师必须充分相信学生、解放学生、依靠学生,让学生在成长路上学会自己独立行走。

(二)平等为前提

我国传统教育强调师道尊严,要求学生对教师绝对服从,教师对学生享有无上权威。这极大地导致了学生学习主动权的丧失,以致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低下和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缺失。职业赋予教师管理教育学生的权利,但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不能要求学生对老师必须唯命是从、唯师独尊。教育的愚蠢与错误也正是因为教师视野里“儿童缺场”,不能从儿童视角看待问题、处理教学,对儿童的地位、作用存在漠视和误读。共生性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学生观,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学会俯下身子和学生说话。要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尊重学生的权利、人格、个性,相信人皆英才,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让学生在校园里有尊严地学习、有尊严地生活!

(三)关爱为桥梁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身心都不完善的人,需要教师的关心、关爱陪伴他们成长。对于后进生、问题学生、残障学生更需要教师的关爱为他们撑起一片阳光灿烂的天空。爱学生就要一视同仁、普降甘露、公平公正,但爱优秀生容易,爱后进生则很难做到。教师的荣光不止在培养出多少优秀人才,更在于教育、引导、转化了多少问题学生,让他们最终免于走上歧途,成为合格的自食其力的普通公民。教育是爱的共鸣共振,教师有多爱学生,就能成倍收获来自学生的爱。但这种爱必须爱而有度、爱而不宠、爱而无私、爱而公正。

(四)尊重为手段

孙云晓老师在《教育从尊重开始》一书中提出:“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尊重比热爱更重要。因为孩子只有感受到尊重,才学会自尊;学会自尊,才会去尊重他人。尊重学生就要尊重他的成长规律,尊重他的人格尊严,尊重他的个性差异,尊重他应有的权利。尊重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五)赏识为方法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认可,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动力源泉。肯定、赞赏、夸奖、鼓励、期望等,这些行为均能给人带来价值感、存在感、成就感、安全感、愉悦感,能满足人们马斯洛需求理论体系中的高层次需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所以,良好师生关系建设中,赏识就像一把开启美好心灵的钥匙,它能撼动学生的灵魂、树立他们的自尊、唤醒他们的自信,实现一个孩子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完美蜕变。

(六)信任为根本

在一个必须彼此依赖共生的社会里,信任给予彼此温暖与力量。教师相信学生,无条件相信学生,这是一条基本的教育原则。信任才会放手,还学生更多的时间、空间、自由;信任才会尊重,承认并尊重孩子差异,看到每一个孩子隐藏的潜能,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可教之才”。信任是教育的起点,没有信任就没有教育,要相信“相信”的力量。信任是相互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对人的信任,形象点说,是爱抚温存的翅膀赖以飞翔的空气。”这空气,学生需要,教师也同样需要。

(七)和谐为表征

师生关系和谐是指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真诚友善,彼此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这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对于优化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健全人格、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是师生基于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长期、科学、着意建构和塑造的结果。每個学生都能在和谐的环境里接受到德、智、体、美、劳一体化的和谐的教育,最终得到个性的、全面的、和谐的发展,这既是理念方向,也应付诸实践。

(八)共赢为目的

做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目的性。建设共生性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顺利开展和教育质量提升的基础性、前置性、条件性保证。教育家赞可夫说:“就教育工作的效果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师生关系好坏决定着师生不同的学习状态和生命状态。共生性师生关系以共生促共赢,共生是起点也是终点,是手段也是目的。教育其实就是师生携手共赴的一段旅程,奔着共同一致的目的地,彼此相互陪伴,相互点拨,相互激发,相互成全。他们的人生在某一个阶段里,轨迹相交,互促成长,各得其所。

三、共生性师生关系的建设路径

(一)坚持人本理念

当今社会“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人”被提到越来越重要的高度,“把人放在第一位”成为一切工作的起点。教育作为“育人”的职业,更要做到以人为尊、以人为重、以人为先,把“人的发展”作为核心和根本。这里的“人”不单指教育的对象——学生,还包括教育的“主导者”——教师。也就是说教育既要做到以生为本,把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放在重要位置,也要做到以师为本,把教师的地位、作用、价值给予最大化的重视和发挥。

教育的核心价值是育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学校教育要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认识到学生的可塑性、发展性、差异性、阶段性,努力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多元化发展环境,致力于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和终身发展。

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课程观,无条件悦纳每一个学生,承认生生之间的差异,包容学生的不完美,主动和学生沟通,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理解、关爱,欣赏他们的进步,宽容他们的错误,多一点民主平等,少一点威权压制,多一把尺子衡量学生,少一点功利化色彩,不唯分数、唯成绩、唯升学,但讲以爱为桥、因材施教。

学生要发展,教师是关键要素。只有教师自身获得良好发展,学生才能站在教师肩上看到更宽广的世界。因此,教师教育、教师发展应是一切学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是发展教育、办好学校的生命线。要给教师引路子、架梯子、搭台子、压担子、结对子、给位子、打杈子,助力教师正己达人、教学相长。

(二)坚持提升自我

提到教师发展,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也曾说过:“要想把阳光散布到别人心里,先要自己心中有阳光。”这句话说明了教师职业对教师自身建设、终身发展的要求。

教师既是教育资源的统筹者、开发者、整合者,本身也是教育资源的一部分。优秀的教师自身就是一本读不完、学不尽的“教科书”。教师高尚的道德、健康的品格、扎实的学识、卓越的智慧等都是学生学习的内容。唯有不断学习新知、不断丰富心灵、不断提升素养,教师才能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学生,以其丰厚的学识征服学生,以其纯粹的思想同化学生,以其善美的德行示范学生。

师生关系中教师是平等者的首席,一定程度上占据更多的主动性,应主动承担起优化师生关系的重任。师生关系中教师的为人师表至关重要,正如梅贻琦先生所说:“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在每一次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都要精心谋划、细致准备,确保在每一个“前台”高光时刻都能以良好形象示人,适时展现个人魅力,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

传统教育中教师为中心、教师的“教”为中心的时代正在失去它固有的光彩,教师作为知识象征的身份正在瓦解,建立新型共生性师生关系已成为时代新潮。一方面,教师的自我认知成为自我完善的依据,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成为教师实现自我保值、升值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对学生的正确认知是教师因材施教的根据,教师秉持的学生观决定了教师的教育行为,影响着他所覆盖教育场域的教育生态。故教师的自我生长不仅是职业要求、职业责任,也是一种职业精神。

(三)坚持对话交流

共生哲学强调交往与对话的意义,认为交往、对话是理解差异、摆脱自我中心主义,从而达成更高视界内的融合和友好互动关系的工具。课堂互动就是师生进行交往的过程,交往、对话既是工具、手段,也是教学的内容。学生在交往、对话中学会学习,教师在交往、对话中实现教育任务。

师生的交往、对话必须在民主、平等、自由的师生关系中进行,不是处于一个平等层面的主体,很难达到互相理解、合作共进的和谐交流目的。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认为:“交往的主体之间处于一种以语言为媒介的系统中,交往者通过理性的谈话实现相互理解,通过主体间的互相认可,以理解为最终目标的交往活动才能有效。”所以,对话促进理解,理解促进认同,认同促进关系,关系促进成长。

课堂是师生对话、交往的主要场域。课堂教学不是教师单向度的知识输出,而是师生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展开的双向互动,是师生精神的交流和生命的共生。课堂上,教师不能任意剥夺学生的话语权,而应当以平等的身份、民主的态度、尊重的方式去对待学生,与学生交流对话、互动体验;学生应以尊重为基础,敞开心扉与教师交往,敢于质疑、敢于批判、敢于辩驳,拒绝控制、碰撞思想、交流观点、消除误解,用富有批判性的思考来审视教师的教学。教师从学生的成长中发现自身的价值、找到教育的意义,学生从师生交往过程中构筑自己的精神世界、滋养生长的动力。

(四)坚持活动涵养

师生的成长是通过活动并在活动中得以实现的。没有形式多样、主题明确、内容丰富的各类教育教学活动做支撑就没有教育。冯恩洪教授也说:“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给孩子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点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这都反映了教育活动的自主性、实践性和创造性。

共生性师生关系的修炼需要置入具体的活动和情境当中。学生发展是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学生成长就需要置身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多样活动中进行反复摔打和锤炼。不同的活动和情境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经历、情感碰撞、观念冲突,也给学生带来复杂的、深刻的道德认知、精神陶冶和情绪体验。其结果有的是和谐的,有的是矛盾的,有的是相融的,有的是相悖的。唯其动态性、生成性、不确定性才能更好地涵育学生情智,呈现出师生最真实的生存状态,成为师生共生性师生关系的必然阶段。

师生活动不仅在课堂,还有课堂之外更为广阔的视界。田野、自然、工厂、社会……无不是师生关系的熔炼之地。在这些更为多元的教育舞台上,一方面,教师脱去神性,显露人性,让学生有机会走近教师,深度、全面了解教师;另一方面,让学生与丰富、纷繁、复杂、多变的世界建立联系、关系,丰富知识,感受体验,学会与自然对话,与社会沟通,与他人交流,最终达成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共生。

(五)坚持评价促进

师生关系的好坏影响乃至决定着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好关系就有好教育,好教育就是好的师生关系。建设共生性师生关系,需要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用以引导教师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与学生相处、交往,引导学生尊敬老师、热爱老师、信任老师、亲近老师,共同走向彼此,缩小相互间的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加深和社会对人才质量的多元化要求,培养会学习、会生存、会做事、会交往、会共处的合格公民成为教育者的共识。教育评价作为重要的调节杠杆,评价标准、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评价主体的设定都影响、制约着教育的产品、质量。因此,建设共生性师生关系要以促进师生的健康成长、和谐发展为目标,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通过激励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增值评价、绿色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把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与对师生的评价统一起来,把三者变成一个动态的融合体。同时引入师生、家长、社会、第三方评价机构、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等多方评价主体,收集信息、及时反馈,适时、实时调整教育方法、内容、结构、形式等,以师师、师生、生生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教育教学目标任务。

在教育评价中,教师和学生互为评价对象和评价主体。考虑到人的复杂性、差异性,如果评价个体不能以尊重、理解、宽容等人格为前提,不能以交往、对话、合作等方式去相处,不能以共情、共生、共赢等状态去互利,不去寻求改变自我和悦纳对方的途径,良好师生关系就很难建构或难以为继。这就要求教师在理念、认识方面要摒弃传统师尊生卑的思想,丢掉威权,放下架子,主动走进学生,用科学、正确的方式打开学生心门,不以整齐划一、一成不变的标准去评价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要求学生多和教师沟通,加深理解和互信,积极参与关系建构活动中,学会自主学习、自我教育,努力提升个人的独立思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等,使个体作为“人”的全面性、生命力得以可持续发展。

(六)坚持共生信念

教师和学生是共生共存共命运的关系共同体,二者应互为倚重、相互促进。教师要善于激发、唤醒、鼓舞学生,就像《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的那样:“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識,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与学生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而学生要积极履行自己的“学习自觉”,最大程度发挥学习主体的潜能、天赋和创造力。双方责任是均等的,人格是平等的,关系是相依的,利益是互惠的。每个人的成长都不是以牺牲对方的权益来成就自己,而是彼此在各自的付出中成就对方。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其中各元素共同发挥作用。抛却其他元素,单就教学实践中的师生关系而言,只有教师和学生都能各自发挥积极主动性,进而在各自“主动”“能动”基础上实现密切的“联动”“互动”,把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统一起来,做到师生相依、相促,“教”“学”相交、相融,这才是理想的师生关系状态。

学校在共生性师生关系建构过程中,要努力为师生营造一个民主协商、平等交流的环境氛围。无论课上还是课下,无论教师还是学生,每个人作为平等的交往主体,都有参与对话的资格,都有表达观点的自由,都有获得尊重的权利,但谁都不能成为话语的霸权者、活动的主宰者、关系的掌控者。哈贝马斯说:“两个交往过程的参与者能对世界上的某种东西达成理解,而且彼此能使自己的意向为对方所理解,因此,交往实践中的理解必然指向多极主体间的共识。”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都是彼此间相互关系的创造者、开放性“思想场域”的维护者、共生价值观的行动者,他们通过在动态时空中不断互动交往,最终实现相互调适,双向交互,价值互补,互促共生。

总之,和谐共生的师生关系是一切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前提。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教育就要从改善师生关系入手,积极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让教育充满“人性”;重视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实践,让教育充满“理性”;尊重和发展个体生命,让教育充满“德性”;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差别,让教育充满“个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2]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3]朱小蔓.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苏霍姆林斯基在中国》[N].中国教育报,2016-12-12.

[4]罗云娥.赏识教育要“对症下药”[J].湖南教育(A版),2020(11):52-53.

[5][9]阿道尔夫.第斯多惠.德国教育培养指南[M].袁一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6]马丁.布伯.我与你[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

[7]吴红香,嵇晶晶.读《完美教室》有感[J]中小学班主任,2018(06).

[8]杨德广.现代教育理念专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10]覃磊.关于师生关系与课堂管理及学生学习的研究与探讨[J].内江科技, 2021,42(02).

[11]梅贻琦.大学一解[J].清华学报,1941,13(1).

[12]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行为合理性与社会合理化[M].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13]冉乃彦.激发自我教育 实现“双减”目标[J].河南教育(基教版), 2022(01).

[1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建设路径共生师生关系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共生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从依法行政浅谈法治政府的建设路径
浅谈高校后勤管理的制度建设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浅谈技校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