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校长治校的三种现象和文化治校的五个维度

2022-05-30贾猛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2年9期
关键词:无为而治人治法治

贾猛

[摘    要]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精神领袖,能否“办好中小学教育,要靠广大教师,要靠教师的领航人——校长”。如何才能引领学校走向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形成人人都愿意为之而倾尽全力的发展愿景?文章分析了校长治校中较为普遍的“人治”“法治”和“无为而治”三种现象,从营造家庭文化、教育文化、质量文化、行为文化和思维文化五个方面,提出了文化治校的具体途径与策略。

[关键词]“人治”;“法治”;“无为而治”;文化治校

一、校长治校的三种现象

学校的发展关键在于校长,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管理学校的关键所在。校长的管理治校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怎样才能有效地管理好学校?没有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要视学校具体实际情况而定。总的说来,存在以下三种现象。

一是推崇“人治”,侧重于“感化”的力量,偏重人的作用,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要求学校管理者必须要具备高尚的人格魅力,可事实上学校管理干部并非“人人圣贤”,每个人身上都具有不可否认的缺点,甚至个别人还存在道德缺陷。自身不正,焉能服众?在处理人事安排上走人情路线,人不能尽其位,才不能尽其用,反而会产生很多不满情绪,导致处(科)室之间相互扯皮,上下级干部之间相互抱怨,从而影响了工作进度,甚至耽误工作。在年终评优树模上,某些管理者在某个部门(处室或年级组)受人情驱使,结果平时卖力工作的人因为不会迎合领导也只能评个合格,大大影响了人的工作积极性,误导了他人,对学校发展来讲是一个致命性的伤害。

有些学校领导不愿得罪人,得过且过,反正“我”当校长也不是终身制,在学校也不会待多长时间,又没有什么制度可以约束自己,于是就扮演“老好人”的角色。尽量不惹人就不惹人,把一些无所事事,不愿承担工作任务的人安排在处(科)室里,养尊处优,美其名曰处(科)室干事,但实际上这些人除了每天上班时间玩电脑、玩手机外,什么事都不愿去做,更不愿承担责任。说白了就是“吃闲饭”,成了学校名副其实的“寄生虫”。 处(科)室领导给其安排工作,表现出一种“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其他经常处于忙碌的干事看到后,自然会产生一些抱怨情绪,也就不愿意好好工作,造成整个机构几近瘫痪,工作效率极其低下。造成这种局面,谁之过?固然和这些人的本性和责任心有关,但根子就在于学校领导层面。要知道道德感化的力量只能对心存事业心和责任心的人起作用,事实上对这种人,学校领导一厢情愿的想法无法真正起到作用,久而久之还会起到负面影响。

再者,现在的学校都实行校长负责制,由于受中国自古流传至今惟上是从的传统思想影响,一些学校也就很自然地形成了“家长式”“一言堂”的管理模式,一切评判是非的标准都以校长的言行为“金科玉律”,民主氛围欠缺。语文特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任玲老师说:“我们的现实是怎样的呢?我们更多的学校,校长是权力至高无上的独裁者,是远离教师劳动、教师群体和教师心灵的常规工作辖制者,他们善于规定种种责惩的制度……可以让老师不得不遵守某种规矩但永远不懂得开掘自己最闪光的智慧……教师辛辛苦苦熬一辈子,也享受不到教育者的幸福与真正的成功。”即使学校通过开会形成了制度,但在“家长式”的校长眼里,一切规章制度形同虚设,一切解释权归校长。关于对制度内容解释的变化犹如快餐,教职工还没有来得及适应,新的解释又出现了。校长的“诏令”朝定夕改,让教职工难以适从,长此以往,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就变成了一个美丽而空洞的谎言。因此,治理学校,所谓“人治”可用,但不能夸大其功能。

二是提倡“法治”,侧重于用刚性的规章制度来统一师生的思想和行为。一些学校制定了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和处罚细则,尤其针对老师更是甚之尤甚,教职工稍不留心,就有可能触及制度的底线,导致教职工整天生活在没有人情味的校园氛围中,没有职业幸福感。比如,在规定时间范围内必须签到,否则要扣除津贴,导致部分老师宁可先不上课也要去签到,把签到看成了每天工作的头等大事,而且是必须时时刻刻记着要做的大事,把备课、上课变成了顺手捎带的事情。老师们的这种做法显然有点过分了,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如果错过签到时间,很多再正常不过的理由都成了多余的辩解。再如,学校严格要求老师不准惩罚或变相惩罚学生,从表面上看这种要求非常符合当前国家标准,但从实际的德育管理来看,这种要求很大程度上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的偏差。什么是“变相惩罚”?只有家长们知道(看他们怎么理解)。老师们为了不触及政策红线,慢慢地变“管”为“不管”,这样一来师生相安无事,可从学生是未成年的角度来看,身上必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等待老师去矫正、去梳理,需要学校去管,需要老师进行适当地惩罚。可是眼下很多老师鉴于政策的刚性和不可捉摸性,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采取“放羊”的管理方式,不求无功,但求无过。于是学生身上的毛病也就随之任性起来,到最后,学校只好拿出刚性制度加以处罚,让家长把学生领回家反省几天。这样一来就形成了恶性循环,最后受害最大的是学生,违背了国家出巨资筹办学校不仅要对学生的升学考试负责,更要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人生负责的宗旨。这已经不是某个学校某个老师的问题,已经变成了我们整个民族教育的悲哀。因此,治理学校,面对形形色色、个性迥异的师生个体,“法治”必不可少,但是否可以采取一些可适当操作的弹性规则?如果执意唯“法治”而行,在治理学校上恐怕也不是一个上策。

三是主张“无为而治”,侧重于人的自主性和自觉性,不把学校的意志强加给师生。我赞赏学校管理实行“无为而治”,并自认为这也是治理学校的最高境界。但这里说的“無为而治”是要有一个前提为基本条件,那就是学校必须已经形成了一个良性发展的文化氛围,即凝聚着全体师生心血智慧的积极健康的学校精神,一个人人都愿意为之而倾尽全力的发展愿景。如果不存在这个基本前提,学校里人人都率性而为,学校必将是一盘散沙。“人治”是治校的初级阶段,对校长的依赖性太大太强,会因为校长的在校与不在校而出现上下反弹,或因为校长换人而重新改变,必不能长久实行。“法治”相对来讲应该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管理方式,减少了不必要的纠纷,但不宜过硬过细,要充满人性化。如果两者能够兼而有之,并凝结为人人为之遵守的学校精神,就达到了“无为而治”的境界。

二、文化治校的五个维度

一是营造“和而不同、同舟共济”的家庭文化。家庭文化是指家庭核心价值观念、集体利益及各种行为形态的总和。国家有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家”也有“家”的核心价值观,“家庭成员”的一切行为都要围绕“家”的这个核心价值观运行。学校是全体师生的“利益共同体”,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教师的“家”,是教师赖以生存的地方,是教师实现职业理想的场所,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情感、荣誉和梦想。校长作为全校师生的“大家长”、学校的主要负责人,要精心营造校荣我荣、校衰我耻的“家”文化,以经营家庭的热情经营好学校,帮助师生树立“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师生感受归属感和幸福感。

精心选出一个好班子。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中层管理干部队伍是校长办学思想和手臂的延伸,是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是关键中的少数,决定着团队的稳定和效能。学校能否合心合力合拍,管理干部是关键。学校必须把建设一支工作作风扎实、管理过硬的干部队伍作为己任,不断进行思想教育和渗透,教育干部要以“一切要有利于学校发展,一切要为师生服务”作为工作出发点,廉洁自律,勤奋好学,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为师生树立良好形象。

研究谋划一个好思路。思路决定出路。要根据学校实际,找出亮点,善于发挥自身优势,谋划出一条符合校情实际的发展愿景。紧紧围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将创先争优活动与学校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把创先争优活动作为推动中心工作的一个动力和保证,让教师学有榜样、比有标杆、追有目标、赶有方向,使全体教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实现愿景目标而自觉奋斗。

建立完善一套好制度。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校有校纪。一个好的制度是学校稳定发展的基础保障。建立健全学校制度体系,是抓好学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现有的经过实践检验的制度不要随意改变,要有效落实,同时根据时代发展和学校实际,逐步健全完善新兴领域的学校工作制度,着力完善體制机制,使学校工作规范化、管理民主化、活动经常化、决策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建设管理一个好阵地。这个有效阵地就是教研组,要精心选出教研组长。教研组是学科教师集体进行教学研究的基本组织,其健全程度和工作水平如何,直接关系着教学质量。教研组长高质量的组织领导能力有助于团结引领学科组教师整体成长,有助于推进学校课程改革,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校长在办学实践中要着力培养教研组长的认同意识(集体观念)、目标意识(教育理想)、研究意识(教学教研)、发展意识(成己达人)、责任意识(传承担当),从“建、管、用”三个环节入手,切实加强教研活动阵地的规范化建设工作。

二是营造“掏出心来、尊重互赏”的教育文化。“掏出心来”是文学大家巴金先生的名言,也是他做人做事的真实写照,映照出做人的精神坐标。尊重是相互的,校长也许比普通教师在管理方面经验多一点,但未必在专业上超过教师。当前,学生家长对优质学校的追逐,除了看中校长的引领作用,更重要的是看中师资力量。因此,校长要经常深入一线,了解教师工作生活疾苦,走进师生内心深处,倾听他们的心理诉求,低下身子积极回应师生的关切和期待,达到尊重互赏,才能有效地凝聚起团队的力量,夯实上下联动、整体一盘棋、协同推进的工作大格局。

体现在师生之间“学贵得师,亦贵得友”。教育教师要怀揣立德树人、爱心育人之心,承认反复,狠抓恒抓,跟紧跟进,榜样示范,积极引导,找准病因,精准施策,靶向治疗,贵在坚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自觉,达到彼此欣赏,教学相长。

体现在同事之间:“人无常师,世间万物皆为吾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同事之间要尊重互赏,技艺互学,理念互通,作风互鉴。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菩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视角,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每个人的思维维度里都有别人理解不了的风景,每个人的眼里自然也就会有一个不同的世界。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同事之间的互助,合作才能双赢,借船可以渡海,借梯也能登高。教育教师应该在自我成长的同时,彼此敞开心扉积极融入集体中去,汲取集体智慧的阳光雨露,成人成己,成己达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达到美美与共。

三是营造忠诚质朴、自我超越的质量文化。俗话说,“有什么样的家长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父母的眼光决定孩子的前程,家长的选择就是孩子的未来”。作为学校的“大家长”,校长的言行举止时刻影响着全体教师的言行,校长的高度决定着学校发展的高度,校长的眼界决定着学校发展的境界,校长的品质决定着学校发展的品位。

从师德上讲,顾大局,践使命,高站位,有担当,乐奉献。要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忠诚于自己内心深处的良知;要“扫除外物,直觉本来”,遵从内心的召唤,从心出发,格致诚明做大事,质文竞进创新篇,形成办学风格;要引领全体教师打造优质课堂,提升课堂质量,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整体提高学校内涵品质;要胸怀“诚朴”之心,诚朴做人,诚朴做事,诚朴做学问;要勇于自我超越,管理艺术上不断攀登,勇于否定“旧我”,实现“新我”。做任何事情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既要有理想,有目标,有信仰,又要把握现在,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踏踏实实做好目前的工作。

从师能上讲,形成四个正确认识: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职业属性,正确认识未来(目标),正确认识平台,充分利用好平台。一要找准学校的发展方向;二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三要有发展的文化自觉。开始也许有些难度,但久久为功,集聚强大势能,则会出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的景象,豁然开朗的结果就会使自己的教育行为更加灵动、更富有智慧,充满人性的力量。

四是营造“行胜于言、勤求新知”的行为文化。校长作为学校的领航人,其言行举止无不影响到每一位师生,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强烈的使命感,学在前、干在前,努力进取,勤求新知,向同行学习,向经典学习,善于感悟,善于创新,形成灵光通透、阳光温暖的个人品质,增加人格魅力,增强管理温度。实现由注重“务实”为主向“务实”和“务虚”并重转变;实现由注重“目标管理”为主向“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并重转变,努力成为新时代“研究型”“学者型”“思考型”的灵魂教育者和管理者。

五是营造“批判认知、深度建构”的思维文化。批判认知,即对已有知识的批判,对原有管理方式的批判,校长要立足校情师情生情,挖掘校史资源,紧跟时代发展,凝聚全体师生智慧,深度建构,形成学校共同的价值取向、发展愿景。在发展愿景的引领下逐渐完成师生情感和观念的转变、新理想和新思想的建构,形成一种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合力,进而形成文化创造力和文化执行力。

参考文献:

[1]陶继新.治校之道——20位名校长的智慧档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陈松信.校长管理艺术——好思想成就好校长[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

[3]张仁贤,李爱华.18所知名学校办学模式解析[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6.

[4]肖川.教育的力量[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

[5]许丽艳.传统文化与学校文化建设[J].中小学管理,2008(3).

[6]许士敏.中小学校长的管理原则与方法初探[J].东方教育,2014(11).

[7]陈建超.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小学校长工作方法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2(3).

[8]童宏保,黄凌逸.中小学校长道德领导力提升策略研究[J].中小学德育,2018(1).

[9]芮彭年.校长的德育领导力和执行力[J].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09(11).

猜你喜欢

无为而治人治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从人治与法治的结合谈农村治理现代化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无为而治”引领下的班级自主管理
论“清单式管理”:现代治理改革重要标志之一
“人治”“法治”结合,促进和谐发展
新常态下的法治与人治之辩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