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计算联系揭示竖式本质
2022-05-30刘勇华杨琳
刘勇华 杨琳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整合在一起,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数与运算的一致性——计数单位是建构数的基础,所有运算都可以还原成计数单位的运算。教师抓住“计数单位”这个统领性概念展开教学,能引领学生整体把握知识,理解知识之间的关联,实现算理贯通、算法统整。
一、调查笔算整数除法的学习基础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整数除法竖式计算教学内容编排如下:二年级下册有表内除法、有余数的除法,三年级下册有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四年级上册有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等。其他版本数学教材中整数除法相关内容也大致分布在二至四年级。为了了解学生对除法运算本质的理解程度,找准学生认知的起点和难点,在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前,教师对三年级3个班的学生做了前测。
前测卷包含五道大题。第一大题考查学生对除法意义的掌握情况,设置了3道基础练习——给出三幅图片,让学生通过画一画、圈一圈、填一填、看图写算式等形式回顾除法的意义。第二大题给出题目背景“把14根棒棒糖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以及相应的情境图和不完整的除法竖式,以填空形式考查学生对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的理解。第三大题是画图表明“60÷3=20”的含义,考查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程度。第四大题是说说怎样计算“42÷2”,可以用算式表示,也可以用文字说明。第五大题给出4道竖式计算题,包括“9÷2、25÷4”两道仅需一步计算的有余数的除法,以及“48÷4、72÷3”两道需要两步计算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分析前测结果,教师发现第一大题的正确率为100%,说明学生对除法的意义掌握得很好。第二大题的正确率为98%,说明学生对除法竖式各部分的含义掌握得比较好。对于第三大题,学生一边倒地把“60÷3=20”理解成“把60(有的理解为60个一,有的理解为6个十)平均分成3份”,仅有一名学生用包含除来理解,即理解为“60里面包含多少个3”。从整体上看,对于除法表达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学生是比较清楚的。第四大题作答情况反映出学生基本掌握了口算方法,一部分学生可以直接看出答案。第五大题的前两道题,学生基本没有问题;后两道题,没有学生能写出标准的竖式。
从前测来看,学生对除法竖式的计算有认知基础,基本掌握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对除法竖式计算的基本步骤“先商—再乘—最后减”比较清楚。但是,学生对于竖式计算的实质——用除数去除被除数每一个数位上的数,也就是对于依次平均分被除数所包含的计数单位的个数理解不深入。基于此,教师将平均分作为教学基础,将均分计数单位的个数作为教学主线,以促进学生对整数除法算理一致性的理解。
二、强调笔算整数除法算理的一致性
学生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关键是在掌握除法意义的基础上,理解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需要两步完成,先除被除数的十位,再除被除数的个位;明确对应的算理——先平均分几个十,再平均分几个一,也就是逐步均分计数单位的个数。这一点在整数除法笔算中具有一致性。教学时,教师要抓住学生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经历一位数除两位数竖式形成的过程,发现竖式记录的就是算的过程,从而贯通算理与算法。
1.分析问题,口算解决问题
课堂上,教师先引导学生回顾已经掌握的问题:三年级有2个班,要植树42棵,平均每个班植树多少棵?怎么列式呢?学生回答:“42÷2=?”教师追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学生回答:“把42棵树苗平均分给两个班,就是将42平均分成两份。”然后,教师要求学生口算后把口算过程写下来,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学生回答:“先用40除以2得到20,再用2除以2得到1,最后用20加1得到21。”
除法竖式记录的是两次平均分的过程,因为有位值,不同数位上的数代表的数的大小不同,所以列竖式计算不需要将两次平均分的结果加起来这一步。对比看,竖式计算与口算具有一致性。
2.动手操作,摆小棒解决问题
此环节,教师引导学生用摆小棒计算:如果用手中的小棒代替小树苗,你能把42根小棒平均分成两份吗?分完后跟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学生操作并交流后,教师让学生在展台上演示、讲解分的过程。一名学生说:“我拿出4捆加2根小棒,先将4捆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捆小棒,也就是2个十;再将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1个一。这样,把4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得到2个十和1个一,也就是21根小棒。”接着,教师提问:“平均分4捆小棒和2根小棒,对应平均分的计数单位及其个数是多少?”学生回答:“4个十和2个一。”教师引导:“把4个十和2个一平均分成2份,你们分了几次?”学生回答:“两次,第一次是平均分4个十,每份得到2个十,第二次是平均分2个一,每份得到1个一。”学生在操作中明确了42根小棒表示4个十和2个一,将4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需要先分4个十,再分2个一,得到2个十和1个一,即每份分得21根。这个环节揭示了竖式计算与摆小棒计算具有一致性。
3.对比算法,统整算法与算理
教师先引导学生尝试用竖式将两次平均分的计算过程表示出来。然后,教师出示了3份典型作业(如下图),让这几名学生分别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第一名学生说:“我是直接商21,再用21×2得出分掉了42,最后减,发现没有剩余。”第二名学生说:“我是先用一个除法竖式表示分十位上的4,它是4个十,每份分得2个十;再用一个除法竖式表示分个位上的2,它是2个一,每份分得1个一;最后用一个加法竖式将20和1加起来,这样每份就是21。”第三名学生说:“我是先除十位上的4,得出2个十,就在十位上写2;再除2个一,得出1个一,就在个位上写1。这样,商就是21了。”最后,教师提问:“这几个竖式有没有表示出两次平均分的计算过程?哪种方法更简洁?”通过对比,学生发现方法③既表达了两次平均分计数单位个数的过程,又比较简洁。
这样教学,学生自主建构竖式,体会到本节课所学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笔算是分两步计算的,即两次平均分计数单位的个数,感悟到除法竖式的完整、简洁。
三、注重整数除法笔算教学的整体性
在“最优”豎式得到学生认可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竖式和口算、摆小棒计算进行关联、对比,让学生充分体会竖式计算的步骤就是表达口算和摆小棒计算的过程,是将现实生活中的平均分计算符号化的过程,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为沟通口算、摆小棒计算和竖式计算之间的关联,教师借助课件演示分两步平均分42根小棒的过程,同步呈现每一步对应的竖式书写过程,并提问:这三种计算有什么相同点吗?通过分析,学生明确了笔算除法就是把口算、摆小棒计算的过程用竖式形式写下来,三者本质上是一样的,都在依次均分计数单位的个数。将竖式的建构建立在理解除法意义之上的做法,让学生深入理解了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实现了整数除法算法与算理的贯通。
(作者单位:咸宁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