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教学实践例谈
2022-05-30冷慧芸
冷慧芸
如何在“两段八学”智慧课堂教学模式下,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精准教学呢?
一、定位“教点”,精准融入信息技术
教师要抓住学生知识的生长点,找准信息技术与教学的结合点,有效提高课堂实效。
1.抓住知识生长点
充分了解学生需求,预判学生知识生长点,有助于准确定位课中学习目标,合理融入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进而提高课堂时效。
在教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时,为了让学生直观感受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原理,笔者借助电子书包进行教学。在课前自学阶段,笔者使用“天喻教育”网络学习平台向学生发布微课,学生通过自学了解了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基本原理,明确了“图形按一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后,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不变”,初步体会到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并独立完成了自学材料中的练习和调查问卷。在课中研学阶段,笔者组织学生进行“回顾、再现、对话、分享、反馈”等互动学习。学习中,笔者通过学生的课堂生成,发现了本课知识的生长点——明确放大或缩小图形的方法。
如何有效落实“明确放大或缩小图形的方法”知识点的教学呢?课前,笔者筛选了十几个可以操作图形变化的APP,它们操作、显示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方式各不相同。课堂时间有限,针对每个APP的使用都做具体指导是不切实际的。笔者决定将课中“拓展研学”环节分为两步:第一步“体验”,将各具特色的APP用电子书包教师端统一推送,学生自由选择,体验不同APP的功能并交流感受;第二步“实践”,按设计要求选择一个APP,在APP上完成图形建构,并操作放大和缩小图形。
实践环节,笔者提供了设计提示:“根据需要将实物、图形等按比例放大或缩小可以应用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医学、工程学、建筑设计、艺术等领域都有它的身影。你想体验设计的乐趣吗?请通过操作平板电脑中有拍摄和PS功能的APP完成设计,并分享。”对于操作困难的学生,笔者给出了具体的操作建议:①放大或缩小一幅电脑自带图片,生成一张新图片;②拍摄一张照片,将它放大或缩小,生成一张新图片。在“总结思学”环节,笔者组织学生展示作品并利用所学知识进行互评。
2.找准教学结合点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不是“1+1=2”的问题。当教学内容受到课堂地域的局限时,找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结合点,利用信息技术将课堂内外打通,能帮助学生实现“1+1>2”的学习效果。
例如,教学口语交际《爱护眼睛,保护视力》时,笔者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①引导学生认识眼睛的重要作用,了解保护眼睛的方法;②指导学生调查全班学生的视力情况,分析影响視力的原因;③培养学生保护眼睛的好习惯。这样的教学目标是合理的,但是作为一节口语交际课,达成这些目标固然重要,更重要的应该是通过达成以上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学会交流、沟通。如何在课堂时间内既保证教学内容的落实,又最大程度地指导学生掌握口语交际方法呢?笔者设置了巧妙的信息化教学活动:①请家长录制视频,现身说法,谈谈视力不佳对生活的影响;②现场“连线”眼科医生,请医生讲解爱眼、护眼知识;③利用平板电脑的搜索功能,或通过向机器人“小度”提问等方式释疑。
保护视力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引入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后,课堂变得生动起来。对于目标①,笔者直接录制微课发布至平台做课前导学,并在课中“反馈互学”环节组织学生交流自学收获。对于目标②,笔者在“提升精学”环节组织学生调查班级学生视力情况,使学生发现近两年近视的学生越来越多,班级中接近半数学生都患了近视,且多数是因为用眼习惯不好导致的。笔者乘机播放两名家长录制的视频,并让学生即时发送“弹幕”,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都从用眼习惯来谈影响视力的因素。实际上,影响视力的因素还有很多,笔者随后“连线”眼科医生,让学生听听专家的观点。视频中,笔者利用电子书包互动功能随机抽取三名学生和医生进行视频交流,展开“课堂问诊”。这个环节利用便捷的通讯手段将专业人士请进课堂,深化了学生对影响视力因素的认识。对于目标③,在“拓展研学”环节,笔者先引导学生尝试使用平板电脑中的搜索功能查找爱护眼睛的方法;然后组织小组学习、交流、整理护眼建议及方法;最后以竞赛抢答形式巩固护眼方法。这个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总结思学”环节,笔者请出了机器人助教“小度”,为学生答疑解惑。
二、借助信息技术,精准实施有效教学
1.精准定位教学重难点
发挥智慧课堂“课前自学”的“前测”作用,有助于教师精准定位学生的易错点、学习难点,进而重新设计课堂活动,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按照传统教法教学《单式折线统计图》,教学重难点集中在绘制统计图上。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到各式各样的折线统计图。在学生对新知已经有一定了解的情况下,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就需要调整。怎样调整呢?笔者设计了一份自主学习任务单、录制了一节微课,指导学生自学,并发布了一份问卷,对学生进行前测。根据前测反馈,对于“掌握正确绘制简单的折线统计图的方法”,学生已经在课前完成。教师据此把课中教学重点放在“借助实例明确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及优势;根据折线统计图的数据信息及变化规律预测发展趋势”,把教学难点定位在“根据图中折线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推理和表述”上。
2.精准设计个性化作业
学校引进了“云思智学”作业平台,积极探索基于学情数据的精准教学,研究出大数据背景下“练习—反馈—定位—提升”的作业模式,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效率。
作业平台支持下,教师需要在书桌上放置一台高速扫描仪,在扫描仪下方完成作业批改后,高速扫描仪会自动采集作业数据并传输到云端。完成作业数据采集后,教师登录平台,通过自动生成的学情数据分析报告集中查看学生作业情况,可以看到每道题目的正确率、每名学生每小题的正确率,以及学生做题的完整过程,从而还原学生的作答思路,精准把握班级共性问题和学生个性问题。对共性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集中讲评;对个性问题,教师在课后实施一对一辅导。除此之外,教师在平台“动态看板”上可以看到学生某个阶段的作业正确率变化趋势,随时掌握学生的作业动态。
该作业平台可以帮助教师从平台上的电子化教辅材料及题库中勾选相应题目,汇编出多份具有针对性的作业,推送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为避免题目陈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题目进行改编,融入学生感兴趣的素材或本地时事热点素材。除此之外,平台可以预估作业作答时长,科学避免作业太多或太少的情况;还可以生成错题数据,让每名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电子化“错题本”,并自动向学生推送需要重练的题目或拓展题。运用这些功能不但避免了学生重复、机械的训练,而且能通过相似练习帮助学生及时巩固知识。
(作者单位:武汉市青山区吉林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