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过秦论》对议论文写作的启示

2022-05-30万安贺小青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2022年9期
关键词:过秦论蓝天野妙手

万安 贺小青

《过秦论》是部编版教材高二选择性必修(中)的一篇论述文,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有“西汉鸿文”之称。文章通过气势雄壮的语言和翔实生动的事例以及全方位的视角对秦朝灭亡的原因进行了深刻的分析。那么,从议论文写作角度来看,《过秦论》中对写作有哪些启示意义呢?

写作借鉴

一、善用排比,增强文采性

与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相比,议论文更注重对道理的阐发,将语言艺术放在了第二位。但这并不代表议论文的语言表达不需要重视。在写作中,很多同学采用直白论述的方法,文章语言表达枯燥,缺乏起伏,难以让人有阅读的兴趣。而通过大量排比句式的运用,既能够增强文章说理的气势,又能够让语言富有文采,获得文辞俱佳的效果。

例如,在《过秦论》一文中,作者开篇以“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一段排比写出了秦朝变法图强的过程,奠定了文章宏大的历史背景,同时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而“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等排比句又将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过程进行了生动的展现,给读者带来美的感受。如果我们在行文中能巧妙地运用排比句式,往往能增强文章的气势,提升语言的美感。

二、陈述事实,增强说服性

写作议论文,素材的选择与运用极为重要。在论证过程中,选用典型、新颖、切合论点的论据进行详略得当的论证,能极大地增强论证的力度。例如《过秦论》中选用了大量的史实,注重叙述的技巧,使得论证有力,堪为政论文写作的典范。

1.角度一致。在选择素材时,要学会剪裁,选择适合主题的材料。与中心密切相关的材料,就是有用的材料;而与中心关联不大或者毫无关联的材料,即使内容非常好,也必须忍痛放弃,重新选材。比如《过秦论》中作者在论证观点时,铺排蓄势,写秦孝公时期,秦在崛起之初咄咄逼人的气势,继而写惠文、武、昭襄、孝文、庄襄五位国君充实国力后,秦始皇一统天下,秦由攻势转入守势,层层推进,勾画出一个坚不可摧、牢不可破的大秦帝国,以大量史实的叙述为议论张本。随后,笔锋突转,写秦始皇的愚民、弱民、防民等不义之举,致使强大的秦国在弱小的反抗力量面前不堪一击,由此让人思考秦亡的原因是不施仁义,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出观点。

2.真实典型。能够反映主题的素材有很多,但真正深刻全面地反映事物本质,还要靠具有典型意义的、有代表性的材料。《过秦论》中最显著的特点是选取真实而又典型的历史事件来叙事说理。针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一观点,作者以时间为序,从秦孝公写起,以秦历经惠文、武王、昭襄王,延及孝文王、庄襄王,及至始皇这一百多年的历史事实为依托,将秦在历代君王的治理下由弱变强,由盛而衰的全过程和主要现象作为立论的依据,让真实、典型、鲜活的事件说话,在大量史实的对照比较中,逐步揭示秦亡的原因,说明国家兴盛的关键在于统治者施行“仁义”,这些史实依据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高度概括。议论文中的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其目的是为作者所要论证的观点提供事实依据。在叙述事实论据时,不能像常规的记叙文那样在各种描写、抒情等手法上下功夫,要简洁、概括,注意突出其对论证观点所起的作用。《过秦论》中所叙史实时间跨度有一百多年,但是作者并没有因为时间跨度长、经历的君王多就将叙事置于鸿篇巨制的框架中,而是以时间线为轴,勾勒出整个历史发展的轮廓,并有意略去大量叙述秦由盛到衰的细节和陈涉起兵抗秦的具体经过,以高度概括的叙事作为议论说理的基础。

三、对比论证,完善逻辑性

在写作中,不少同学喜欢运用横向式论证结构,习惯于从正面展开论证,而缺乏反面论证的意识。这样的文章,很难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对此,我们可以运用对比论证的方式,多角度展开论述,提升论述的丰富性和深刻性。

例如,《过秦论》中前半部分正面论述了秦国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时的强大实力。在论述陈胜、吴广起义,秦朝迅速灭亡的史实时,着重以“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突出陈胜、吴广和战国时期其他人物在智谋和武力上的巨大差别,成功排除了秦国是被强敌所亡的可能性,为后文的“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可以借鉴文章中对比分析的方法,多角度思考,提高說理的严谨性。

佳作示范

守本固源  妙手天成

古人云,人生如棋,棋如人生。棋盘之上,千军万马,纵横捭阖,不仅是黑白落子之术,更是世间的智慧之道。围棋博弈中,立足本手,才能避免落入俗手,幸得妙手。人生亦是如此,“妙手”之境令人心向往之,即使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立志者,若好高骛远、盲目追求“妙手”,只会落入“俗手”的窠臼,难以提升自我。所以只有守本固源,脚踏实地地打好基础,练好基本功,才能求得妙手天成,谋求创新发展,厚积薄发,堪当大任。

“本手”是攀登顶峰的层层云梯,是千里之行的每一跬步,是柳暗花明前的不断跋涉。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云:“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正”就如围棋中的“本手”,欲成大事者,未有根基未稳而能从容致远者。著名表演艺术家、2021年“七一勋章”获得者蓝天野,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第一批主要演员。在北京人艺默默耕耘的35年里,蓝天野始终将“戏比天大”作为自己演艺生涯的座右铭,用心钻研每一个角色,来回打磨每一个细节。在日复一日、锲而不舍地刻苦研究和磨炼自我中,蓝天野练就了过硬的表演能力,使《茶馆》中的秦仲义、《北京人》中的曾文清等鲜活的人物长存观众心间。正是把握了人生之棋的“本手”,勤学苦练,蓝天野的表演艺术才达到了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高度。

在“本手”中追求创造、开拓创新,幸得妙手。“敦煌女儿”樊锦诗大胆构想建立“数字敦煌”,让莫高窟“生命长青”;中央美术学院奥运艺术研究中心杭海团队在设计2022年北京冬奥会奖牌“同心”时,将传统冰梅纹与冬奥会的特点结合,守正创新,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之美;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再到“探月工程”,航天人突破了道道技术难关,中国航天进入了创新发展的“快车道”!正是在对“本手”无数次的练习和探索中,孕育了“妙手”之机。“本手”是“妙手”之基,“妙手”来源皆是“本手”,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方为棋语之正道。

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方可枝荣。然而现实中有人欲走捷径,跨过“本手”,直取“妙手”,忽视了根基,往往适得其反,如此心浮气躁、急功近利,难免落入“俗手”!诚然,固本培元得“本手”,而“妙手”既靠十年磨一剑的千锤百炼,也需天赋与妙悟。但是,牢固根基,下好“本手”必是成就“妙手”的重要前提。

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民族的独立自强,国家的繁荣兴盛,离不开我们朝乾夕惕、手胼足胝的不断奋斗,只要我们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笃定执着,行稳致远,定能有“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妙手天成!

【点评】

文章紧扣材料,将“本手”“妙手”与“俗手”的含义具体化,并分别阐述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此基础上,再围绕中心论点,展开去谈,由个人到民族再到国家,结尾点题,强化观点。此外,文章通过大量排比句的运用,增强了说理的气势,让语言富有文采;对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进行引用,且能运用对比论证的手法,让论述观点新颖且有理有据,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猜你喜欢

过秦论蓝天野妙手
浅说《过秦论》师法《谏逐客书》双璧生辉
『七一勋章』获得者蓝天野的养生心得
直抒胸臆,妙手慧心
直抒胸臆,妙手慧心
评《过秦论》之弊病,析议论文之写法
直抒胸臆,妙手慧心
关于教科书《过秦论》中对“相与为一”“与”字解释的讨论
“少年”蓝天野
蓝天野的几次别离
另一只眼睛看“过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