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伏笔

2022-05-30梁家烯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2022年9期
关键词:四叔伏笔围观

梁家烯

俄国作家契诃夫对伏笔的解说特别形象:“在前面写到客厅的墙上挂着一支猎枪,那么这支猎枪在最后一定要射出子弹。”铺垫和伏笔的区别很像明线和暗线的区别,铺垫往往是相对重笔墨的,伏笔只一句带过,却仍然能够对后文的发展起极大的作用。

我们来看看鲁迅在他的经典作品《孔乙己》和《祝福》中是如何安排伏笔的。

在《孔乙己》里的伏笔,有如“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说话”,照应的是后文问小伙计“茴”字,预备着教他知识,以及送孩子们茴香豆的情节。如果没有前文的伏筆,这里就变成了突兀的教字、送豆——孩子们和短衫长衫们不一样吗?不也是同样的嘲笑?有了伏笔,潜在地暗示了在孔乙己心中孩子们和大人不一样,这才能向他们说话,使得后来的教字、送豆的情节合情合理。

又如,最后“打折了腿”“我(小伙计)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孔乙己)穿着破夹袄”“用手走来”“用手慢慢走去”,照应的是孔乙己的死亡。结局很巧妙——“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如果没有上述伏笔,那么孔乙己的消失究竟是死了还是跑了?他可能像阿Q一样跑到了别处另谋生计、飞黄腾达,也可能真死了。每个人心中都有答案。有了前面的伏笔,使得孔乙己的去向更明确——冻死(或其他死亡),“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才能指向真正的死亡,这个悲剧的主旨才能更好地体现,更令人印象深刻。

在《祝福》里,谈到四叔“讲理学的老监生”“大骂其新党”“忌讳仍然极多”“讨厌寡妇”等,暗示了四叔传统的、压迫的、思想守旧的封建形象,四婶也可能受其影响。而祥林嫂因为克死两个丈夫,丢掉一个孩子的“谬种”行为以及阶级的对立,势必会与四叔一家发生极大的矛盾。为什么四叔一家将祝福看得尤为重要,甚至不让捐过门槛的祥林嫂做简单的拿酒杯筷子的差事,结果导致祥林嫂的转变。如果没有上述的伏笔,或者少几个伏笔,恐怕我们看这个故事都会觉得云里雾里,体会不到文章的核心。

埋伏笔和寻人启事一样,寻人之前肯定要知道他长什么样?我们想好了故事的脉络,总有一些情节发展不需要繁杂的解释,伏笔既可以设置悬念,又可以保证故事的完整性。通常这样的伏笔也是细节描写,通过后文来安排前文的细节,使之成为后文发展的关键。

我们通过学习《孔乙己》和《祝福》中的伏笔安排,可以看出伏笔可以是多个的、起到反复强调的作用。而且有伏必有应,埋设和呼应不能离太远。

我曾写过一篇有关老人摔倒没人扶的文章,整个故事脉络就是下雨、滑倒、围观、害怕、扶起。文章需要着重描写的肯定是围观的情节。为什么会围观?因为前文写到了“前车之鉴”。那总有人不怕的呀,那些年轻人怎么不扶?因为前文写到了下雨天年轻人不好刹车,加上“前车之鉴”便不敢扶。还写到了附近的店老板因为害怕自己离开店会让店铺遭抢,同时有“前车之鉴”的加持,让店老板也不敢扶。最后是谁扶的呢?扶人的是个初来乍到、老实巴交的务工人员,他不会把事情想得很复杂。整个故事情节都是相辅相成的,一环扣一环,缺一不可。

猜你喜欢

四叔伏笔围观
开饭啦,快来围观一场餐桌礼仪秀
被围观的网络生活
围观古代名人的错别字
朋友圈,欢迎围观
设置伏笔,增加细节描写
退路
鸟痴
酒精惹的祸
四叔看病
小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