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随堂化:变构学习过程,促进减负提质
2022-05-30杨艳
摘要:作业随堂化,即“以课堂教学为阵地,以自主学习为主线,以教习融合为方式,以学教转型为根本,以减负增效为目标”,成为减负提质的重要支点。“作业随堂化”,要从“作业布置者”成为“作业备课者”,从“作业备课者”成为“作业活用者”,从“作业活用者”成为“作业思想者”,从“作业思想者”成为“作业设计者”,从“作业设计者”成为“学习管理者”,从“学习管理者”成为“学习促进者”。
关键词:减负提质;作业随堂化;学习过程
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是义务教育优质高效的重要前提,也是学校教育一直着力破解的实践难题。“双减”政策出台后,全国各地行动不辍,合力攻坚。我们也展开了“作业随堂化”的研究,以期实现教、习(作业)、学的方式转型,让减负提质成为可能。
一、 什么是“作业随堂化”
(一) 概念
作业,本质上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随,即跟随、同步、融合。随堂,就是与课堂教学同步、融合。作业随堂化,即“以课堂教学为阵地,以自主学习为主线,以教习融合为方式,以学教转型为根本,以减负增效为目标”,让不同价值的作业习题随在课堂教学的不同环节,支持学生每一阶段高效、自主、深度地学习。
(二) 样态
学界有“教学评一体化”的说法,“评”指通过习题对学习进行评价,指向学习结果,指向结果反馈后的教学调整。而在随堂化的理解中,“习”的价值不止于检测、评价,而有更多预学、导学、助学等支撑功能。为彰显“习”的价值,我们倡导“教”“习”“学”融合。
“教”,从以讲为中心,向设计“习”、管理“学”转变。重视“习”“学”,并非否定“教”。“习”的设计是教学准备的关键,“学”的组织管理是“教”的应有作为。“教”的科学操作是有效开展学习活动的保障。
“习”,从课堂外的作业布置,成为课堂中的任务学习;从“学”之后的检测巩固,走向随“学”全过程。有效的“习”意图明确且有针对性,既能驱动学习,又能突破难点,充分激活“学”的主动。
“学”,从以听为主,走向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获得多元智能发展;不仅注重知识的吸纳,更注重技能的提升、素养的积淀、情感的润泽。
“教”“习”“学”融合的课堂,充分展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通过选择、整合、活用、创编等方式,让“习”随在课始,发挥预学、诊学的功用;随在课中,发挥顺学、助学的功能;随在课末,发挥展学、拓学的功效。让作业的学习价值,获得充分的生长。
由此,我们得到了图1所示的作业随堂化的基本样态。
当然,“教”“习”“学”融合,是指三者水乳交融、相辅相成。我们不能被“习”所绑架,把课上成机械枯燥的作业练习。
(三) 价值
1. 作业时长得到有效控制
作业随堂化,尽可能地在课堂上提高教材体系内刚需作业的完成度,基本不过多延展到课外,控制了作业的时长和数量。
2. 作业类型得到有效丰富
打破纸笔型作业的习惯化。教材体系内的能力要素本就是多元和立体的,听说读写、实践操作等也都是必需的作业类型。
3. 作业评价得到有效优化
当作业根据功能,随在不同的学习过程中,去支持和助力学习,评价的点一定不仅限于结果,也会同步关注过程中的技能、方法、策略、情感、习惯等。
4. 作业价值得到有效体现
不断改变作业重在巩固知识的认知,充分认识其多维的学习价值,认识其在学生学会学习过程中的核心意义,让作业功能充分体现。
5. 教习融合得到有效实施
改变“教”和“习”剥离的现象,改变以“教”为中心的“讲台上的学习”,成为以“习”为载体的“课桌上的学习”,作业随在学习过程中,实现教习融合。
6. 学教方式得到有效转变
以作业(学习任务单)为驱动,通过自主学习,采用合作、探究、展示等多种学习方式,实现从被动到主动的学教转型。
二、 “作业随堂化”的实施要点
(一) 研究辨识习本——从“作业布置者”成为“作业备课者”
相对于“教本”,现有的配套补充习题、练习册、习字册等作业资源,我们称之为“习本”。它们基本上是学生的固定作业。改变课上教学课后作业的习惯,教师首先要备习本,对作业内容进行分类整理,使它们更好地随于学习目标,随于学习过程。如何备习本?一是辨识关联点,哪些习题与教学内容有关,无关的可不用。二是寻找重复点,重复的往往是重点和难点,再找找可突破的支架策略有哪些。三是梳理顺序点,哪些是预学检测题,哪些是“自学自习”题,哪些是“先习后学”或“先学后习”题等,顺序可按学习过程走。
(二) 灵活运用习题——从“作业备课者”成为“作业活用者”
习本分类后,课中如何灵活运用、有效落实成为关键。活用,即不固化,依托习题,又不困于习题。如何活用?可以化整题为分步,将题拆分,放入不同的环节,按需分步走;可以将题拓展、转化、细化,不为做题而做题;也可以让做题方式灵活多变,自练互评、先交流后练习、扶放结合等,不一而足。
(三) 赏读提炼理念——从“作业活用者”成为“作业思想者”
作业运用的认识需要在案例的共赏共读中形成普遍的认同,形成“随堂好作业”的基本共识。比如,“随堂好作业”须与教材紧密结合,体现教材显性要求、体例意图以及隐含的理念;要能引导学生学习,要善于搭设支架助学;是研究思维能力培养的载体,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实现思维的有效培养;要让实践性、探究性作业落地,培养学生在特定情境中通过探究、合作等完成特定任务、解决特定问题的能力等等。
(四) 自主创新设计——从“作业思想者”成为“作业设计者”
思想要能落地,思想才有力量。教师自主创新和设计“随堂好作业”需要做到四个“到”。一是从无到有,根据目标需要,自行设计所需作业。二是从有到优,要让改进后的作业指向更明确。三是从优到特,要从普适关注到班级特点,关注到群体差异,能因班制宜、因生制宜地设计作业。四是从单一到多元,增加作业形式和内涵的丰富性、延展性。罗丹红.在践行“课堂作业随堂化”的日子里——罗丹红教研手记七则[J].小学语文教师,2014(3):47。通过一份份优质的以系列任务为架构的“学习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实现学教方式的转型。
(五) 管理助力学习——从“作业设计者”成为“学习管理者”
教师的主要职能是组织、管理、激励、示范、讲解,成为学习助力者。作业随在课始时,要有效组织学生“习”。学生在一个组织好了的集体里“习”,精气神才能十足。作业随在课中时,要高效管理学生的“习”,及时发现“习”过程中的懈怠、困惑,及时帮助“复活”。作业随在课末时,要充分激励学生“习”。作业随堂化,学生真正动起来,忙起来,而教师看似闲起来,实则眼不停,耳不停,时刻关注学生。
(六) 课堂走向课程——从“学习管理者”成为“学习促进者”
我们对作业的认识在不断更新——作业从课后巩固知识的功课走向课程学习的任务。“作业随堂化”的研究与实践,旨在让学生通过一堂堂课,一份份学习單,遵循学习本身的规律,学会知识融通、方法勾连,熟练学习策略,形成高阶思维,积淀元认知能力……而最终,拥有高水平的学习力,激活终身学习的志趣。让每一个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者,是作业改革的最终旨归。
“作业随堂化”不仅可以改变课上学习、课后作业“两张皮”的现象,还为学教方式的转型提供了一条思路。作业,应该成为学习设计的一部分,成为与课堂学习相配合的系统,融汇到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杨艳,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实验学校附属小学校长。南通市学科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