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三同”:“家校政社”协同育人的行动准则

2022-05-30吴敏敏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2年9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

摘要: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应该是“家校政社”协同育人,各归其位,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职责,同时,彼此理解、支持与配合。“家校政社”协同育人要做到目标同向、行动同步、成果同享,形成协同合力,实现育人功效。当“家校政社”协同育人指向“三同”,当整个社会都散发着教育的气息,拥有教育的力量,学生的成长便拥有了更多的可能。

关键词:“家校政社”;协同育人;目标同向;行动同步;成果同享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政社协同视域下县域教育治理创新的行动研究”(批准号:DHA20038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应该是“家校政社”协同育人,各归其位,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职责,同时,彼此理解、支持与配合。当人生与时代、时间与空间、校内与校外实现无缝对接,终身学习的全社会教育体系必将形成。“家校政社”协同育人要做到目标同向、行动同步、成果同享,形成协同合力,提升育人功效。

一、 目标同向,奠定“家校政社”协同育人的坚实基石

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核心目标,也是“家校政社”协同育人的共同行动准则。

(一) 遵从教育原则

党之大计、国之大计皆为教育。在党的十八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作出了重要论述与深刻回答。与此同时,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总书记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教育要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学校教育,除了学科学习,还担当着学生全面素养、综合能力培养之任。但是,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学校与社会之间出现了一面高墙:高墙内育人,高墙外生活。从培养时代新人的教育目标出发,“家校政社”都需要遵从教育原则,打破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之间割裂的状态,共同在协同育人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 遵循成长规律

小学六年,是漫长人生的奠基阶段。一个孩子从懵懵懂懂入校,到翩翩少年离校,六年的时光只是他一生成长的一篇乐章。作为专业的儿童教育工作者,学校教育要为学生整体规划,遵循他们的年龄特征和成长规律,设置科学合理的指导课程,使之成为学生人生成长发展的奠基石。

以我校的劳动教育为例。低年级设置“百宠园”,学生饲养小乌龟、小金鱼,爱与责任的教育在班级中流淌;中年级设置“百草园”,每班种一种中草药,了解草药的药物特征、生长特点,并动手制作药包;高年级设置“百蔬园”,每班有一方菜地,撒种、浇水、培土、捉虫,让学生在劳动中收获喜悦。这里还渗透着成本结算、销售比拼、账目管理的财商教育。劳动教育课程的设计关注了不同年段学生的特征,课程内容从易到难,侧重点各有不同,实现了课程实施的循序渐进与梯度架构。

(三) 尊重儿童思维

儿童是人,是一个主体的、整体的、立体的人。在“家校政社”协同育人的过程中,无论来自哪方的力量都应该始终把儿童放在正中央,充分尊重儿童的想法。李吉林老师曾说:“我,一个长大的儿童!”“长大的儿童”是更高层次的儿童观,其目的在于更好地理解兒童、发现儿童、引领儿童、发展儿童。

在育人过程中,我们通过少代会、队长学校、队干部例会、各类学生座谈会,充分倾听儿童的声音。尤其在课程结束后,要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建议与意见,保留学生喜欢的,改进学生建议的。唯有不断改进课程,才能实现课程的发展,使得课程成为学生进步的推动力。

二、 行动同步,探索“家校政社”协同育人的多元路径

学校是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阵地,在学生人生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但家庭教育、社会环境、个体差异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建构“家校政社”协同育人模式,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利用优质的校外教育资源,使校内外不同方面的力量相互协作,保持平衡,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助力。

(一) “家”路径:实现个性教育

家长资源具有丰富性。依托来自“三百六十行”的家长群体,开发“家长课程”,增强学校教育的丰富性。在对家长职业、专长做调研的基础上,发现能够纳入到“家长课程”中的资源。在“家长课程”实施的起步阶段,学校为每位家长配备一名本校教师担任“助教”,帮助与指导非教育专业的家长能够更好地胜任教学任务。

家庭教育具有个性化。发展心理学家指出,环境对人的成长影响很大,例如性格、智能结构、兴趣爱好、行为方式等。家庭教育具体外化于德育、劳动教育、情感教育中。要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的优势,让各不相同的家庭教育成就学生独一无二的个人经历,促进每一个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二) “校”路径:发挥主导作用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主要场所,具有促进学生成长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家校政社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学校需要在协同各方力量的同时,发挥主导作用。

关注学生身心健康,是学校教育的第一要务。在办学中,我们发现肥胖、近视、龋齿是制约当下儿童健康成长的三大因素。针对这一现状,学校邀请卫健专家亲临学校,开设“健康小课堂”,指导学生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针对学生学习压力大、注意力容易分散、宅家不出门、迷恋电子产品等问题,学校成立了心理健康教师和家庭教育指导师团队,开发心理关爱课程,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团辅、个辅,促进学生积极正向心理品质的形成。

培育学生的社会化能力,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和谐人际关系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学生今后走入社会、走向幸福人生的基础。当下的学生在校时间较长,城市的钢筋水泥又阻断了学生与自然、社会的亲密接触。学校要积极打开自身教育教学之间、学校跟大自然和社会之间的壁垒,构建开放式的学校教育新格局。社会是一个大课堂,我们可以带领学生走进高校、走进企业、走进科研院所……每一个单位,每一份职业,对于校园中的学生来说都是陌生与新奇的。小眼睛看世界,对各行各业最初的认识从这里起步。

(三) “政”路径:增加服务供给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支持社会力量增加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服务供给。让政府回归公共性,在教育服务供给中更好地发挥资源配置、教育公共服务的作用,学校也要主动“牵手”。

学校开展的“校园主题开放日”活动,就是“小手”主动拉“大手”,让政府更好地参与学校建设、促进学生成长的一个有力举措。

每次“校园主题开放日”,围绕一个与学生成长息息相关的主题,如书香校园、健康生活、阳光运动、科技创新,邀请共青团、少工委、卫健委、妇联、体育局、环保局等政府部门或其下属单位来校参加活动。活动一般分为三个流程:

一是参观校园。现场感受校园生活的蓬勃向上与多姿多彩,尤其是学校的育人目标与办学举措。

二是开设小课堂。各行各业具有各自的专业性,由不同单位、不同专业的人来校开设不同主题的小课堂,有助于增强教育的丰富性与主题教育的精深度。

三是召开座谈会。围绕本次活动主题,让政府部门、下属单位的各位领导一同参与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话题讨论中,从其部门的权力与职责出发,尤其在公共资源共享与向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倾斜方面,提供更多的政策保障。

(四) “社”路径:提供实践指导

社区具有培育学生实践能力的优势,每个社区都有独特的地域、自然和文化资源,如果这些资源被有效转化为实践育人的课程元素,将激活社区教育特有的生命力。

一是延展育人空间。社区是学生居住的场所,更是他们认识社会、接触社会的课堂。社区有效地延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读书活动、体育运动、劳动教育的好场所。

二是注重实践服务。节假日是学生开展社区实践的重要时间,组织学生深入所在社区,开展社会调查、文体活动、义务劳动等,让其视野在实践中得以开阔,能力在实践中得以提升。

三是实现自我教育。社区最贴近学生的生活,是学生将知识教育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开展自我教育的最好平台。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开展保护绿色植被、清除白色垃圾、关爱社区老人、节约能源等志愿服务,从小培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公德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想让社区教育朝着常态化、规范化、系统化方向发展,还应在建立相应的运作机制和课程体系,构建完整的课程实施保障体系,建立稳定的服务基地,组建有效的教师指导团队等方面持续发力。

“家校政社”四方力量共同支撑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要统筹好“家校政社”的教育资源,促使其在育人目標上具有同向性与一致性,在育人方式上各有优势,彼此补位。

三、 成果同享,健全“家校政社”协同育人的激励机制

(一) 与社会共享学校资源

向社会开放教育教学资源,是一所学校应有的社会责任感与担当。物质资源共享,学校面向社会开放图书馆、运动场、学习空间,让教育资源在节假日发挥更大的功效;课程资源共享,学校向社会开放特色课程资源,让公益性的课堂满足更多本校、外校学生的发展需求;教师资源共享,免费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活动,让家长在系列化、主题化的培训活动中不断提升育儿本领;人才资源共享,学校教育培养出的各类人才,是城乡建设、社会发展的共同财富。

(二) 支持各方参与学校建设

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努力,才能实现“家校政社”协同育人。要最大程度地激发各方力量的内驱力与积极性,除了让其感受到生动活泼的教育风貌,让其亲自参与到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中,增强“主体意识”也是策略之一。学校要打开校门办学,勇于迎接“围墙”外面的人、外面的事、外面的思想,促使家庭、政府、社区为协同育人献策出力。

(三) 建立多方联动机制

构建社会共育机制,共青团、妇联、关工委、卫健委、综治、公安、司法、民政、文化等部门的参与必不可少。搭建社会育人平台、实现社会资源共建共享,使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专家学者以及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的作用得以发挥,从而优化学生成长环境,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当“家校政社”协同育人指向“三同”,当社会的每个角落、每个褶皱、每个血管、每个细胞都散发教育的气息,拥有教育的力量,学生的成长便拥有了更多的可能。

参考文献:

[1] 高书国.“旋转门”:构建家校协同育人体系[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0(7).

[2] 高慧枫,钟鸣,曹清.打造家庭教育示范校的有效路径[J].基础教育研究,2020(14).

[3] 蔡辉森.学校教育治理现代化:校长的认识、理念与行动[J].福建教育,2020(49).(吴敏敏,江苏省太仓市科教新城实验小学校长、党支部书记。入选“姑苏教育人才计划”,“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
卓越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与实践
以协同育人理念推动高职校企合作探索
浅析高职院校多元协同育人的实现途径
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协同育人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基于“互融?互建?互赢”理念的土木工程专业协同育人改革与实践
物联网工程专业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