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习活动促进学生思维进阶
2022-05-30赵洁
赵洁
摘要: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以学习活动助力学生思维进阶,是鉴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综合性以及深度教学的必要性。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涉及的学习活动主要有阅读类、辨析类以及体验操作类。《正确认识广告》一课的教学,以学习活动开启学生思维、活跃学生思维、深化学生思维、拓展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思维不断进阶。
关键词:思维进阶;学习活动;道德与法治课堂
一、以学习活动促进学生思维进阶的必要性
道德与法治学科借课程内容融合或辐射学生的现实生活,指引学生学以致用,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道德与法治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其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教师要由教书转向育人,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提升道德理解力和判断力。能力的培养,更注重学生的个人素质提升,尤其是思维模式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给了我们一些启示。布卢姆将思维能力由低到高分为“知道”“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新”。其中,低阶思维有“知道”“理解”“应用”,高阶思维有“分析”“评价”“创新”。教师可以运用教育目标分类法,匹配相应的教学内容,以学习活动促进学生思维进阶,原因有三:
其一,顺应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认识不可能单独起源于主体或客体,只能来源于两者的相互作用,即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活动)。儿童智力发展的根本原因和机制也是活动,儿童智慧的发展是以儿童自身的活动为中介实现的,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教师有必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去做、去探索、去解答。
其二,鉴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综合性。其综合性体现在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中包含社会生活、生命健康、道德信念等方方面面,具有跨学科的特征。通过学习活动搭建道德与法治学科和其他学科内容的关联,学生收获的就不再是单一、零散的知识点,而是丰富的知识系统。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学习活动犹如一条珠链,能把所学的内容串联起来,前后照应,互相补充。
其三,基于深度教学的必要性。“教师灌、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很难让内容根植于学生内心,更谈不上对其有所助益。学习活动恰恰能触发学生已有的认知和生活经验,激发他们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并能立足学生已有的经验,助其加工、丰富和提升学习内容,最终实现思维进阶。
二、促进学生思维进阶的学习活动分类
新课标指出,课程以活动为教与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学生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为了更好地贯彻课程的实践性和活动性,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更是将两者紧密结合,教材的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呈现方式凸显活动性,正文中的每个话题有的是活动提示,有的是活动主题,比如“爸爸妈妈多辛苦”就是启发学生了解父母在做什么的观察记录活动,同时配有不同类型的活动板块,包括“活动园”“交流园”“阅读角”等。将这些活动做大体分类,可以概括为阅读类学习活动、辨析类学习活动以及体验操作类学习活动。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及具体的学情,设计合理的学习活动,训练学生的思维,助力学生的思维逐层进阶。
(一)阅读类学习活动
阅读类学习活动与教材中的“阅读角”“故事屋”“美文欣赏”等板块关联。这些板块中既有同龄人的真实故事,也有名家的经典作品;既有富含哲理的寓言,也有引人深思的小说。这些阅读材料有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不再局限于现有的自身经历,而是将视野投放于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阅读类活动,如果选用的阅读素材仅限于课内,那一般对应低阶思维,即“知道”“理解”“应用”;如果阅读素材在教材的基础上有深度拓展,那也会涉及分析、评价等高阶思维。低阶思维并非无效思维或是低效思维,它是学生思维进阶的基石。只有完成“知道”“理解”的基础思维训练,内化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才能进一步完成“应用”,为后续的思维进阶提供基础。
阅读类学习活动主要涉及古今中外的思想文化成就和作者的情感体验,前者有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后者能够唤起学生的共鸣。阅读类学习活动强调与学生当下生活的结合,让学生有所感悟,而不仅限于知道一个故事内容。因此,阅读类学习活动的设计必然要体现思维的阶梯式上升,由“知道”进阶到“理解”,由“理解”进阶到“应用”:“知道”,就是让学生知道故事中的人物是谁,讲了一件什么事;“理解”,就是让学生解释人物做这件或这些事情的原因;“应用”,就是让学生明确“如果你遇到同样的情况,你会作出和他相同或是不同的选择吗?为什么?”。例如,《不甘屈辱奋勇抗争》一课聚焦思维进阶的阅读类学习活动的设计,就可以围绕“阅读角”板块做“三层设计”:第一层,知道故事内容,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人物是谁;第二层,让学生了解关天培誓死与炮台共存亡的原因;第三层,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如果遇到类似的情况,自己是否会作出和关天培相同的选择。如此,学生便能在“获得信息,梳理脉络—关联因果,解读文本—由人及己,引起共鸣”的思维进阶中形成对人物关天培的深层认知。
(二)辨析类学习活动
辨析类学习活动一般对应高阶思维中的“分析”和“评价”。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辨析类学习活动通常与“交流园”“小讨论”“辩论会”等板块紧密相关。对同一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和做法。这些做法与看法都需要辨析。除了辨析对错,还要辨析行为或观点的成因,甚至能推导出随后产生的结果。例如,《我们的好朋友》一课聚焦思维进阶的辨析类学习活动设计,就可以围绕“议一议”板块做“两步设计”:第一步,让学生针对问题“人物的行为和思想哪些是错误的?为什么?人物的行为和思想有错的原因在哪里?”展开分析,形成“要从正反两个方面看问题,对正确的要支持,对错误的要质疑批判”的态度;第二步,让学生针对问题“真正的友谊是怎样的?捍卫友谊的标准是什么?”,形成辩证分析、全面看待问题的意识,提高判斷能力。
(三)体验操作类学习活动
体验操作类学习活动对学生而言,既是最直接的探索,也是获得思维能力、情感共鸣的有效方式,既对应低阶思维,又对应高阶思维。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活动园”板块所占数量、种类最多,既关联校园班级中的各种活动,如唱国歌、模拟升旗仪式、设计春游方案等,又关联课外的社会活动,如调查小区的公共设施使用情况、如何解决小区草坪踩踏问题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提供的内容,结合学情,设计恰当的体验操作类学习活动,助力学生思维进阶。例如,《合理消费》一课聚焦思维进阶的体验操作类学习活动,教师就可以设计两个子活动:一是让学生课前制作一周零花钱的统计表,知道自己消费的信息,如买了哪些东西,花了多少钱,这属于低阶思维;二是课上组织学生用学到的合理消费的方法去分析、判断、设计春游50元的消费计划表,属于高阶思维中的“创新”,促使学生由单纯的书面学习转向实践操作,在层层铺垫的活动中实现思维进阶。
值得一提的是,角色扮演是体验操作类活动中常见的一种形式。它模拟或者再现现实生活中的情境,使学生以参与者的身份卷入情境中,并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反應。而由扮演所引起的一系列言语或行动、理智或情感反应,又为他们的思维进阶提供了直接经验。借助这些经验,学生可以去探究和识别自己及他人的思想感情、理解他人的内心感受,形成解决人际问题的态度和技能。
三、以学习活动促进学生思维进阶的案例评析
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情,灵活设计和选用学习活动。教师可以一节课只用一个学习活动,也可以用两到三个活动;可以用同一类的活动,也可以用不同类的活动。而且,根据学习活动呈现的不同思维表征,教师可以将此灵活穿插到不同的教学环节。
例如,教学《正确认识广告》一课,教师以学习活动促使学生思维进阶而设的教学目标有四:一是知道什么是商业广告,了解商业广告的类型;二是了解商业广告的功能,对商业广告形成理性认知,知道其正向价值;三是知晓学校为什么没有商业广告,初步建立与商业广告有关的法治意识;四是辨析广告的作用。教学过程分四个环节展开,指引学生实现思维进阶。
(一)以学习活动开启思维
本环节主要围绕“广告知多少”的主题,借力体验操作类学习活动呈现的思维表征,引导学生在了解商业广告类型的过程中,开启思维。
课始,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则广告,在向学生传递微电影与商业广告区别的同时,告诉学生广告有很多种,比如公益广告、商业广告等,从而导入本节课的话题——商业广告。之后,教师出示图1,让学生利用“广告分享卡”,组内交流,分享广告信息。
学生交流结束,教师一一出示“电视广告”“广播广告”“叫卖广告”“户外广告”“交通广告”,指引学生对应图片了解归纳商业广告的主要类型。接下来,教师本着推动学生思维进阶的目标,组织“我给广告分分类”的活动,要求各小组讨论广告类型,同时写明分类依据。
此项体验操作类学习活动,意在让学生通过课前小调查,了解商业广告的内容,并对其进行分类。第一个体验活动对应的思维层级是低阶思维,学生对商业广告只停留在第一层“知道”。第二个体验活动关联的思维层级上升到了第二层“理解”,让学生先比较广告,发现其内在的共性,确定分类依据,最后完成分类。此时,学生就会理解商家为何要使用这样的广告类型,并对不同广告类型的不同特征形成了初步认知。
(二)以学习活动活跃思维
本环节主要围绕“广告无处不在”的主题,通过辨析类学习活动,指引学生发现生活中隐藏的商业广告,增强辨别能力,活跃思维。
教师播放电视节目中的品牌冠名广告、电视剧中植入的商标广告等视频,让学生拓宽视角,发现身边隐藏起来的广告,然后同桌讨论自己发现的“隐形”广告。通过观看视频,大部分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以分析、判断、归因等方式,找到了隐形广告,从而认识到:电视节目中的品牌冠名、电视剧中植入的广告等,虽然只是一句介绍或是一个镜头,但其本质仍是传播商品信息。由此放眼生活,学生的视野就延伸到了更广阔处,发现了赠品水杯上的广告、印在自动扶梯上的广告图案、文化衫上的logo等。此环节的学习活动中,有部分学生一开始没有发现藏起来的广告,但通过同学间合作学习、互相启发、共同分辨,最终也能作出正确判断。在这一学习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持续进阶,对广告的认识越发深入,提升了分析和判断能力。
(三)以学习活动深化思维
本环节以“校园无商业广告”为主题,引入阅读类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课文阅读素材的基础上阅读拓展类素材,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中关于校园广告规定的内容,同时结合生活经验分析判断商业广告是否可以“无处不在”,逐步深化思维。
分组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有学生发现学校不能做商业广告。但为什么不能在学校做商业广告?教师带领学生再次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中的相关规定,知道广告法规定“不得在中小学校、幼儿园内开展广告活动,不得利用中小学生和幼儿的教材、教辅材料、练习册、文具、教具、校服、校车等发布或者变相发布广告,但公益广告除外”。在此基础上,教师又组织学生深入讨论“国家为什么要出台这样的法律条文”,让学生认识到:广告不能在学校存在,是国家对未成年人的保护。由此,学生对广告的认识更全面了;而且,在从各个角度分析法律条文作用、评价其出台意义时,思维由知道“是什么”上升到了“为什么”。
(四)以学习活动拓展思维
本环节意在围绕“商家为什么做广告”的主题,以辨析类学习活动,指引学生明确广告的作用,辨析广告的价值。
教师先出示广告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围绕问题“为什么有那么多商家要做广告”开展小组活动,交流汇报。根据小组给出的“广告有劝说购买的功能,可以让那些原本不想买的人,产生购买的欲望”“有提高品牌知名度的功能,让人们熟悉、喜欢它”“我们可以通过广告了解商品的许多基本信息”等结论,教师先后提炼板书“劝说购买”“提高知名度”“传递信息”等。接着,教师组织学生围绕“作为消费者,你觉得我们可以不需要广告吗?为什么?”展开辩论。上述活动中涉及两个教学要素,一是商业广告的作用,二是商业广告的价值。关于前者,教材中对广告的作用做了介绍,教师利用多媒体逐一出示广告,学生一一指出其对应的作用,起到了巩固思维之用。关于后者,教师启发学生用辩证思维理性地看待商业广告,从正反两个角度去分析和判断,这对应了高阶思维,有助于思维的提升。之后,为了助力学生思维的持续进阶,教师又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说说广告有什么作用,然后结合书中的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最后用多媒体展示多个广告,以“火眼金睛识广告”的活动形式,通过小组讨论,填写任务单,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判断商业广告的内容与作用。在概括和总结广告作用、完成“火眼金睛识广告”的任务时,学生需要先分析、判断广告的作用,进而理解、内化并整合与广告有关的知识,这就让思维顺利进阶为高阶思维。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针对具体的学情和教学内容,设计适切的学习活动,以低阶思维为基石,指引学生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主动思维,积极思维,最终达成高阶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