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科学“沉浸式”教学实践

2022-05-30李振林

启迪与智慧·上旬刊 2022年9期
关键词:沉浸式中高年级小学科学

李振林

摘要:科学是一门抽象与现实结合、客观与主观相交、知识与实际融合的学科,具有高度的知识跨越性,是小学阶段所有学科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小学阶段,科学的主体是对生活中各种现象的初步理解和适当探索,因此涉及许多实际场景,难以在课堂中有效模拟。如何将场景再现在学生眼前,成了科学教学的重要方向,沉浸式教学在这方面起着十分突出的作用。本文以小学科学(教科版)中高年级教材为依据,对沉浸式教学法展开实践探究。

关键词:小学科学;沉浸式;教科版;中高年级

“沉浸式”一词近期在网络中频繁出现,十分火爆,尤其是在各项娱乐活动中,人们都想要有一次“沉浸式”的体验。何为“沉浸式”?沉浸式意为在模拟项目中,让人有一种真实的体验感,能够在极大程度上激发人们的兴趣,使人在体验中得到满足。同样,这种方法在教学中也非常适用,能够有效降低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枯燥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接受知识与理解知识的能力,值得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应用和推广。

1   举例分析沉浸式概念,促进学生思考领会

“沉浸式”这个词对于学生而言也许并不陌生,但是如何将其与学习相结合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第一步是将这种方式的概念深植于学生心中,为学生解开内心的疑虑,使学生接受这种方式,体现了沉浸式教学运用的价值。

1.1巧借生活常识,引发沉浸式思考

生活中的常识是学生最容易领悟和接受的,这也是教师采用沉浸式教学概念的首选方向。生活中充斥着许多神奇的现象,无不吸引着学生进行探索。然而,有些现象是显性的,有些现象却是隐性的。对于隐性的现象,学生探索起来并不容易。沉浸式就是要通过自身的沉入体验,发现这些隐性的现象。

例如,在学习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二章“声音”一课之前,教师可以布置课前任务,让学生对声音进行沉浸式探索。声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我们生活在社会中,无时无刻不需要接触声音。那么如何去探索声音呢?教师可以让学生排除其他一切的干扰,闭上眼睛,用心倾听。原本五光十色的世界,就只剩下声音,没有其他任何干扰。这时学生便能够发现,生活中其实存在许多微小的声音,它们不那么引人注意,但是在闭上眼睛之后却能够清晰感受到。例如,人们的呼吸声、树上的鸟叫声、汽车驶过时的鸣笛声。声音的世界和物质的世界一样非常美好,有许许多多值得探究的地方。同样,声音也能带给我们无限的联想,能够透过空间告诉我们远处所发生的事情。

通过这样的沉浸式思考,学生对声音便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这是一个寻找和发现的过程,从中能够得到许多启发,这些都是课本所没有的,也是学生在沉浸的过程中收获的宝贵经验。而且通过这样的体验,学生对于沉浸式的概念也会有深入的理解,为后面的教师引导做铺垫。

1.2引用教材案例,剖析沉浸式内涵

方法结合教材来讲,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可动摇的方式,任何方法只有深深扎根在知识中,才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沉浸式教学同样也需要依托教材的实际内容,不可分割。在小学阶段,科学知识点的复杂性相对其他学科而言并不算高,只是对于一些现象的简单理解,不会进行非常细致的划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更需要借助沉浸式教学方法,巩固学生的知识基础,为今后在科学上的深入学习做好铺垫。同时,借助知识点引入沉浸式概念,也能反向促进学生对于沉浸式本身的理解,实现一举两得。

例如,在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章“光”的一课学习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光的现象和本质,可以让学生站在阳光下亲身体验光照在身上的感觉。感觉刺眼,是学生对于光视觉上的认识,明白了光有着亮的特性,但是阳光又比电灯的亮度要高,学生就会明白,阳光是一种比较强烈的光。如果长时间站在阳光下,学生会感觉身上非常热,这是光的另一种特性:热,带有温度。这样一来,便能够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对于光这一知识点的认识。对于光是如何传播的,虽然我们都知道光是以直线传播的,但这仅仅是知识点,学生单靠这一点很难接受这一本质。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手放在阳光下,发现手遮住了一部分光线,通过这一现象以及讲解分析,使得学生逐步接受。

光还有其他许多特性,教师在讲解具体知识点的时候,也可以仿照这种思维,让学生体验,从而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沉浸式教学的概念,并进行简单的实际运用。

2   灵活运用沉浸式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科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它具有高度的灵活性,不限于任何场地,也不限于任何方式。然而,沉浸式教学具有普适性,在各种场景的教学中都能发现沉浸式教学的影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应用沉浸式方法,以达到教学效果最大化。

2.1课堂氛围营造,注重思维引导

课堂氛围营造是教师开展教学的重中之重,每一节优质的课堂,必定有着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这一点,也要以此作為鉴定方式,引入合适的教学方式。沉浸式教学方法对于课堂氛围的营造有着突出的作用,能够做到将学生真正带入课堂中,抓住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如何合理有效地在课堂中应用,是教师主要的思考方向。

以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章“地球的运动”的课堂学习为例,所有人都生活在地球中,但是我们都无法直接观察地球是怎样的、会如何运动。每个学生对于地球都有不同的理解,因此,教师在正式讲解知识点前,可以设下问题: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生活的地球是怎么样的?让学生首先展开讨论。之后,教师可以通过《流浪地球》《地心引力》等影片的片段,揭开这一知识点的内容。

讨论时要让学生站在自己的立场表达对地球的理解,就像古人认为“天圆地方”一样,学生也一定有着对于地球的认识和理解。这些理解虽然不一定都正确,但都是学生通过沉浸式思考后的具体体现。通过讨论,学生也能够了解其他人对于地球不同的看法,最后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想,产生全新的理解,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重要作用。观看影片是将学生融入场景中,犹如亲身经历。影片震撼的画面也能深深烙印在学生心里。同时,通过讨论和影片观赏,学生的兴趣得到充分激发,自然而然达到了营造课堂氛围的目的。

2.2实验沉浸式开展,增强学生互动

科学实验是科学学习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科学学习离不开实验,一切结论都需要有科学实验作为背景依据。在小学阶段,由于考虑到学生对实验仪器不熟悉,操作可能不规范,所以通常的实验方式是教师在台上做,学生在下面看。这种方法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沉浸式教学要求教师简化实验内容,截取本质部分,这就大大降低了实验难度,也为学生沉浸式实验打开了大门。

例如,在小学科学(科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章“磁铁”的实验课中,教师可以进行这样的实验设计。

首先,教师准备若干块条形磁铁和若干个小铁球,将全班学生按照六人一组分组,给每一组学生两块条形磁铁和两个小铁球。其次,安排实验任务:选择其中一块磁铁,分别用磁铁的两极(一边红色、一边白色)去吸引同一个小铁球,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然后,再将两块条形磁铁拿在手中,相互吸引,再改变磁极,反复进行实验,记录结果。最后,对结果进行处理分析,各小组给出实验结论。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发现,该实验步骤设计得十分简单,现象处理起来也并不复杂,而且所用的器材也较少。将学生进行编组,让每名学生都能够沉浸式地体验实验的全过程,达到了实验的目标。同时,实验简单化还能有效避免在实验中存在的风险,安全性更高,非常适合在小学科学实验中推广应用。对于其他的实验,教师也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对实验内容和方式进行简化,以达到能让学生在教师的监督下自主开展实验的目标。

2.3课外任务设置,引导学生探索

科学的进步取决于人们不断的探索发现,从中总结经验,得出结论。学生在小学阶段的科学学习中,也应该时刻保持探索精神,同时,探索又是沉浸的过程,能够将学生完全带入其中,感受事物的神奇之处。为此,教师在课堂讲解或者实验开展之后也要布置相应的课外任务,要求学生进行探索。教师在设置课外任务时应考虑以下三点:第一,任务的难度不宜过高,要贴合现阶段学生的知识水平。第二,应当以知识点为主体,可以适当延伸,但要注意不能偏离方向。第三,根据生活实际情况而定,尽量选取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确保学生易于接触,但要以安全为主,避免发生危险。

例如,在学习了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章“环境和我们”之后,教师可以布置这样的课外探索任务:请同学们利用周末或者空余时间寻找身边存在的环境污染现象并拍照。

这样进行任务设计的巧妙之处在于既能做到紧贴教材实际内容,又能通过调查了解周边环境的实际情况,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体现学习科学知识背后的价值。学习离不开探索,探索同样需要以学习作为理论支撑。教师在科学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需要注重学生的课堂学习能力培养,也应适当挖掘学生的课外探索能力,以实现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3   合理选取沉浸对象

科学是多门学科的结合,有着内容广泛、知识点多样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待不同种类、不同方向的知识内容时也应该采用不同的方法。沉浸式教学方式要求教师能够准确归纳出知识体系,对待不同的内容能够选取与之对应的沉浸对象。

3.1扮演植物学家,探索植物生长规律

对于植物的研究是小学阶段科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各年级的教材中都有涉及。由于植物存在生长周期长、变化速率慢的特点,导致在教学中无法直观表现出其各项特性。因此,对于植物的研究,不妨以沉浸式思维角度,赋予学生“植物学家”的角色,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对植物进行培养实验。例如,在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第一章“生物与环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初始阶段给每名学生发放三颗豌豆种子,让学生在家中自己培养。要求学生每天观察和记录豌豆的发芽和生长情况,定期拍摄照片进行对比。在此期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比,比较哪些学生的豌豆长势较好,最后总结种植豌豆的条件以及如何使豌豆良好生长的经验。

通过学生实际扮演植物学家的身份,对植物进行种植对比,能够有效得出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条件。同时,通过让学生扮演植物学家,也能端正学生仔细认真、持之以恒的良好态度,对学习也有一定的启发。

3.2扮演动物学家,观察动物生活习性

对于动物的认识与观察是科学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自然界中的动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经常和动物有所接触。人的生存离不开动物,我们平时所吃的肉类食品全都来自动物。因此,教师在有关动物知识点的课堂教学中,也可以赋予学生“动物学家”的身份,对动物展开沉浸式的研究。

例如,在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二章“动物”的课堂学习中,教师可以制作一个透明培养箱,捕捉一些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动物如蜗牛、蚯蚓、蚂蚁、毛毛虫等,将它们放于培养箱中。让学生轮流上台观察,并从动物学家的角度分析它们各自的特点以及存在的共同点。最后,要求每名学生根据自己的心得体会撰写一份报告,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当然,对于动物的观察不仅局限于课内,有兴趣的学生也可以在课后找到并观察身边的小动物。相比于课堂,实地观察得到的结果更具可靠性,能够有效排除人为干扰因素。

3.3扮演物理学家,理解现象本质原理

现象的发现与理解是小学科学的主体部分,也是科学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现象依托于事物而存在,有着一定的抽象性,要充分理解现象的本质,就要从“物理学家”的角度展开具体观察实践。与前两个“角色”不同,“物理学家”对学生的理论基础要求更高,且需要学生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小學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章“沉与浮”的课堂教学中,为了研究物体沉与浮的条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实验,让学生以物理学家的身份进行实验探究。物品准备:一盆清水、一支铅笔、一块橡皮、一枚硬币、一块橡皮泥。理论假想:这四种物品中有哪些能浮在水面上,哪些会沉到水底?实验验证:将四种物品分别放进清水中,观察记录实验现象。拓展延伸:要怎样才能使橡皮泥浮在水面上?请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得出结论并分析原因。

通过上述实验步骤,让学生从“物理学家”的角度进行实验,不仅充分激发了学生对于实验的兴趣,而且通过拓展延伸,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物体漂浮的原理。这在极大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思想阻力,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接受,对于教师教学的开展起到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沉浸式教学方式对于教学的开展和学生的自主学习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开启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学习目标。同时,沉浸式教学方式不仅仅局限于科学的学习。希望广大教师能以本文为例,对该种教学方式进行深入挖掘,并通过不断的完善和创新,使其在各教学领域中得以应用。

参考文献:

[1]吴桂萍.论小学科学探究课[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3):95-96.

[2]扎西罗布.小学科学教学论[J].读与写(中旬),2016(4):380.

猜你喜欢

沉浸式中高年级小学科学
初中语文沉浸式散文教学研究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高年级体育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沉浸式”初中体育教学的实践探索
探究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策略
艺术与技术:“沉浸式”的历史对话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课程中对“自主阅读”教学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