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中问题设置的有效策略

2022-05-30陈柳柳

启迪与智慧·上旬刊 2022年9期
关键词:问题设置深度教学初中语文

陈柳柳

摘要:深度教学虽然得到了广泛认同,但在初中语文实际教学中,深度教学只是停留在表面,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问题设置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深度。因此,本文将从提问角度、提问时机以及提问范围三个角度探讨问题设置的方法,以期实现初中语文深度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语文;问题设置;深度教学

问题本身不是目的,它是教师让学生更深入理解文本的有效路径,是非常关键的教学环节。尤其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好的问题设计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还能使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刻。因此,下面将对问题设置提出有效策略,旨在构建初中语文深度课堂。

1   选取提问角度

1.1激发兴趣是前提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阅读形式也更加多元化,有声阅读、电子阅读大行其道,使学生逐渐对传统的文本阅读丧失兴趣。鉴于此,为了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一定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思考学生对什么样的问题感兴趣,这样的问题设计才是有效的。只有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文本阅读兴趣,才能逐渐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例如,在讲授《爱莲说》一课时,如果按照传统的导入方式,教师要么开门见山,要么介绍《爱莲说》的相关资料以便学生进行后续阅读,但这样的设置方式并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反而会使学生对课堂教学“一览无余”。因此,在设置问题时,教师不妨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想一想学生对本文存在哪些潜在的好奇。《爱莲说》一文主要为我们展示了莲花的品格,而莲花本身代表了美好的事物。由此可见,人们喜欢对花赋予各种品格,用花来表示世间美好的事物。众所周知,每一种花都有独特的花语,因此在课前导入环节,教师不妨以“花语”作为关键词,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不同的花有不同的花语。比如,红色风信子代表了让人感动的爱,满天星的花语是配角,香水百合的花语是高贵、祝福,你们还知道哪些花的花语和象征意义呢?”在这个环节和学生展开互动,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了解的花语。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不仅在课堂一开始就先声夺人,还能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兴趣。

在语文课堂中进行问题设计,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想一想学生会对什么样的问题感兴趣,这样学生才能迫不及待地探寻答案,才能主动求知,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2紧扣教学目标是关键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存在的意义,也是教师预期实现的教学任务。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重难点内容。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需要紧扣教学目标,做到有针对性、有目的地提问,引导学生围绕文章的重难点部分展开思考和讨论,这样的问题设计才是科学、合理、有效的。

例如,在讲授《紫藤萝瀑布》一课时,本文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三点:其一,深情诵读文本,准确把握文章的核心內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对文章的关键词句进行重点品读(重点);其二,学习作者运用的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思考如何描绘景物,如何将情感融入景物中,并引导学生将该知识点迁移到自身的写作中(难点);其三,深刻体会作者独特的生命领悟。鉴于上述教学目标,教师不妨设计如下问题:作者在描写紫藤萝花时,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和角度描写的?课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产生了怎样的效果?文中提到10多年前家门外种着一大株紫藤萝,作者为何要描绘这样一段?作者面对紫藤萝瀑布时,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作者是如何产生对生命的领悟的?读了这篇课文,对我们有怎样的人生启示?上述问题都紧扣教学目标,而学生在思考问题答案时,也就潜移默化地掌握了文章的核心内容,这样的问题设计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不能只为迎合学生的需要,还需要从文本教学的角度出发,因为教学不是图热闹,是为了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只有从教学目标入手设计问题,才能帮助学生真正掌握课文。

1.3培养能力是最终归宿

和小学阶段的教学不同,初中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能力。换言之,教师不能只是将课本知识教给学生,还需要让学生懂得迁移,将学到的方法和知识运用到自身的阅读和写作中。尤其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更需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学会抓住文章的重难点。鉴于此,教师要做的不只是设计问题,还需要让学生理解提出问题的原因,即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问题。只有学生理解了这些内容,才能掌握问题的思路。教师不妨从教材的板块主题出发为学生设计问题,让学生展开横向比较,以此加深学生对文本的认知。

例如,在讲授朱自清的《春》时,教师不妨将其与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文展开横向对比。因为这两篇文本同属于一个教学单元,而且都属于写景散文,因此将二者对比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使学生对问题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通读文本,同时在合作探究环节让学生找出文章运用的修辞手法,思考朱自清笔下的“春”和老舍笔下的“济南山水”各自有着怎样的特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思考这两篇文本在写景手法上有哪些异同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更喜欢哪篇的语言风格。通过横向对比,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认知。需要注意的是,在完成上述环节后,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何在此处设问?其目的何在?希望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传授怎样的知识?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见解和想法,教师再加以评价,纠正学生的思路,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和效果。

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提问不是目的,让学生思考提问的原因,找出解决的方法,才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在初中语文深度教学中,教师不能满足于基础知识传授的层面,还需要培养学生的能力。

2   选择提问时机

2.1学生缺乏思考时

传授语文知识只是语文教学的某一个切面,绝不是唯一的目的。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我们常常看到,真正活跃的只是一小部分人,更多的则是“沉默的大多数”。这种现象很常见,因为学生的思路往往容易受他人影响。当班级的优秀分子发言的时候,原本想要表现自己的学生就会“望而却步”,会下意识地跟随前者的观点。因为这些学生对自己不够自信,他们很容易受到优秀学生发言的影响。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需要及时追问,鼓励学生继续创新,让学生思考自己对文本产生哪些个性化的想法,从而帮助学生在他人发言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心声。

例如,在讲授《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这是一篇经典的讽刺小说,不管是文章的铺垫还是情节的转折,都极为精妙。但是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由于大部分学生涉世未深,对人性和金钱的理解不够深刻,这也导致学生在阅读这篇课文时往往只能停留在表面,很难把握作品内涵。因此,教师首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问题:“同学们,你们是否注意到菲利普一家对于于勒叔叔的称呼发生了哪些变化?”“从这些变化中,你对菲利普夫妇的为人处世又有怎样的想法?”“如果于勒叔叔是你的家人,面对此情此景,你会和他相认吗?”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优秀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见解,其他学生保持沉默。教师特意邀请了其他学生发言,发现他們也基本是重复前面同学的观点。比如,当学生A说自己认为菲利普夫妇为人势利,学生B也很快表达了类似的观点,而教师可继续追问学生B:“那你是从何处看出菲利普夫妇的势利的呢?你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人吗?”通过这样的提问,教师可以帮助学生B表达自己的见解,而不只是人云亦云。这样一来,课堂提问才能使学生受益。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能只关注问题的设计角度,还需要关注提问的时机。当学生的思路陷入困局,无法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教师需要及时抛出“橄榄枝”,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吐露心声,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参与课堂。

2.2思考缺乏深度时

在语文课堂学习中,由于大多数学生本身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因此面对文本时,有的学生往往能够很快得出自认为正确的结论,于是迫不及待地展示自我。而有的学生一旦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遭遇阻碍,就会默默停下脚步,满足于现状。上述这两种倾向都不利于学生的阅读学习,很容易使学生停留在浅薄的阅读层面。为了实现初中语文深度教学的目的,教师在学生的思考缺乏深度时,不妨提供“脚手架”,试着引导学生的思路。在任务、情境、单元背景下的学习都是有内在联系的,通过作者背景联系、题目联系、首尾联系、上下文联系、单元联系等,可有效激发学生思考、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授《变色龙》一文时,教师首先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并提出了一个基础问题: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相对简单,只要学生认真阅读课文都能作答。之后,教师升级问题难度,让学生补充奥楚蔑洛夫“善变”的相关特征。至此,大部分学生也都能答出来这个问题,比如,“好笑”“反复无常”“变得快”等。此时,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虽然奥楚蔑洛夫像变色龙一样,但有一点不变的是什么?有了此前提问的基础,学生毫不犹豫地回答“见风使舵”。如果教学停留至此,很难让学生形成更加深刻的认知。因此,教师趁热打铁,向学生提出了更具深度的问题:“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相信奥楚蔑洛夫也不是从一开始便如此善变,那么是什么导致了他的见风使舵?作者塑造这样一个形象又是为了什么呢?”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可以实现深度教学的目的。

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不能只是给学生设计一些基础的问题,还需要层层深入,给学生提供阅读的“脚手架”,帮助学生深入思考文本内涵。这样一来,课堂教学才能走向深刻。

3   明确提问范围

3.1提问应在课堂留白处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些文本中巧妙地运用了留白技巧,这也给读者更多思考空间。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不妨在课堂中留出大量“空白”,使学生对文本产生更多的思考和探究,让学生补上这些“空白”,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文本形成更加深刻的认知。

例如,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讲到“南村群童……公然抱茅入竹去……”时,着意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些村童偷了老人茅屋上的稻草,不仅毫无愧疚,而且大摇大摆就往竹林深处走去。你从中能读出什么意味?这样的描写又说明了什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保持安静,相信学生有自己的理智和判断,给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意识到,如果这些村童有着很好的生活条件,根本不会偷这些稻草。因为稻草本身有御寒的作用,这些村童偷稻草很可能就是为了保暖。此时再联系杜甫所处的社会背景,当时正处于安史之乱,遍地饿殍,民不聊生,这些村童很可能是一群孤儿,食不果腹,也无人教养,所以他们在偷了老人的稻草以后,不仅毫无愧意,反而大摇大摆。学生一开始只是从诗句表层理解“天下寒士”的痛苦,但有了这样的留白体验,学生对杜甫内心深处忧国忧民的情怀便有了更加深刻的领悟。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适当设计课堂留白,让学生有独立思考和探索的空间。这样一来,既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文本,体会字里行间的深层含义,还能让学生享受课堂的静谧,心灵受到熏陶。

3.2提问应在拓展处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能只是针对教材,还需要向外延伸,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学生的思维。因为语文本身就是一门生活性很强的学科,和生活有着高度的联系,因此教学也需要从生活化的角度开启,提问自然也不例外。鉴于此,教师需要从拓展处设计提问,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帮助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课堂知识。

例如,在讲授《孙权劝学》一课时,在这篇课文中,孙权首先向吕蒙强调了“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接着又以自身为例激励吕蒙求学,同时借鲁肃之口,表扬了吕蒙短期内取得的巨大进步。在学生了解了文章内容以后,教师向学生提问:“从课文可以看出,孙权是一个口才非常好的人,所以才能说服吕蒙认真求学,假如孙权不善言辞,而是直接用自己的身份命令吕蒙学习,又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呢?”之后教师和学生展开互动,很多学生都表示吕蒙自然不会违背孙权的意愿,但是学习效果一定会大大降低。此时,教师联系学生的生活,展开拓展提问,“如果你非常想做一件事,但你的父母认为学习最重要,不能让任何事影响你的学习,你又该如何说服父母同意呢?”这是一个极具生活色彩的问题,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拓展延伸是非常重要的,在拓展处提问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加多元、灵活,这样的教学才能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综上所述,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和有效提问是分不开的,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仅要关注提问的角度,还要关注提问的时机,更需要把握提问的范围,这样才能活跃课堂,激发学生的潜能,使课堂教学逐渐走向深刻,让语文教学更具深度。

参考文献:

[1]刘春,树常青,姚维领.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深度教学评价探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21(4):35-39.

[2]顾简驰.基于深度学习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探讨[J].文理导航(上旬),2021(10):10-11.

[3]马明明.落实核心素养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深度的方法探究[J].考试周刊,2021(39):35-36.

猜你喜欢

问题设置深度教学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课堂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资源设计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设问技巧的思考
高中物理“少教多学”模式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问题化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谈能力导向的深度教学及相关策略
以能力为导向的政治课深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