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细化教学过程 渗透数学思想

2022-05-30任红梅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数学思想

任红梅

[摘  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逐步渗透数学思想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它需要教师审时度势,精准地把脉知识内涵,并有机渗透,使之与知识技能完美契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文本解读,深究知识所蕴含的数学思想。也要积极指导学生在解决问题、学习反思中感悟数学思想,从而使数学思想随着学习的深入而不断升华。

[关键词] 数学思想;知识技能;素养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是数学教学的核心使命所在,也是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根本举措之一。因为无形的数学思想始终贯穿在有形的数学知识学习与应用之中,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细化教学的每一处,科学地渗透数学思想于其中,让学生在不断积累知识的同时,数学思想也逐渐丰盈起来。

一、解读文本,深究知识中蕴含的数学思想

研读教材是有效教学的关键一步,它是学生数学素养发展的第一步。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深究教材内容的编写特点,把脉知识的逻辑联系等,并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逐步渗透数学思想,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接受数学基本思想的熏陶,从而实现其素养的全面提升。

例如,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解读文本,理解梯形面积计算的各种策略,从而更好地把握知识的脉搏,有机地渗透类比、转化等相关的数学思想,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加灵动、充满智慧。

一是复习回顾。教师可以先设计一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训练题,以帮助学生深化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再引导学生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在计算后引导学生回答“为什么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底×高÷2”,让学生在思考中回顾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从而激活既有的数学思维与数学活动经验。

二是引导猜想。“今天我们将研究梯形的面积计算,你认为梯形的面积该如何计算呢?”问题会激发学生思考,也能诱发学习联想。“应该和三角形差不多吧!都用底×高÷2。”“你的想法有问题,梯形有上底和下底两种底,你的这个底到底是谁?”……学生的类推无可厚非。这也是打开一扇新窗户的有效契机。“是啊!梯形特殊,它有两个底,那我们又该怎么办呢?”教师再度设问,引发学生思考,同时也把学生的思维逐渐归拢到“梯形的两个底上来”,使得学生的思考更具指向性。

三是指导实践。学生会在问题的引领下,开展积极的探索。有的学生用原有的经验去数方格,得出梯形的面积;有的学生则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方法,作出高,再剪拼,发现很复杂;有的则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去实验,如同研究三角形那样。经过一番思考,学生在研究中发现既有的数方格、剪拼法都可以算出梯形的面积,但是很难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但在研究中发现:三角形面积推导方法可以用来研究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从而顺利地推导出结论。

从中不难看出,当学生面对一个新问题时,他们能够利用既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能够进行学习迁移。案例中教师为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思考搭建了一个合适的平台,既让学生有了运用已经习得的思考方法和学习经验的机会,又能促进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感悟数学思想、运用数学方法。因此,在新知的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数学知识的积累,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感知材料,让他们在活动中科学获取知识,感悟数学思想。

二、细化引导,感悟活动中蕴含的数学思想

孙晓天教授指出:“学生在探索、挖掘和发现的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思维活动,就是数学基本思想的再现。”从中能够解读出,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想,它需要建立在实实在在的探索活动中。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问题情境、搭建实践平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围绕着数学基本思想”主线索去学习,去思考,从而在学习知识时真正感悟数学思想。

片段1:“认识垂线”的教学

师:大家都认为图1中的两条线是互相垂直的。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证明自己的思考呢?

生1:我是用三角板的直角比了4次,发现∠1、∠2、∠3、∠4都是直角,所以这两条线是互相垂直的。

生2:我比了3次,发现∠1、∠2、∠3都是直角,∠4就不用比较了,因为4个角合成周角,等于360度,有3个是直角,那第四个必定也是直角。

生3:我认为还可以少一次,因为∠1、∠2和∠3、∠4它们两两组成平角,当∠1和∠4是直角时,那么另外的两个角也是直角了。

生4:根据你的思考,我发现只要比较1次,如果∠1是直角,因为与它构成平角的就有∠2和∠4,这样∠2和∠4就是直角,剩下的∠3一定是直角。

生5:不需要用三角板去比较的,只要把这张纸沿两条线对折两次,发现完全重合,则说明每一个角都是直角,因为是把周角平均分成了4份。

……

师:同学们的分析一个比一个精彩啊!仔细回顾这么多的思考,你认为怎样判断既简单又方便?

生:只要比一次,得出1个直角就行了。

生:只要发现这样两条线的夹角中有1个直角,那么它们一定是互相垂直的。

……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常用的思维方式。所以教师应学会放手,让學生有挑战的机会,让他们在解决问题中感受数学思想的存在。案例中,教师把自己定位在听众的角色上,让学生尽情地分析、思考和争论。教师能够欣喜地看到学生的学习进步,思维愈加敏捷,从4次比较到3次,再到2次、1次,最终提炼出“两条线相交,只要有1个角是直角,那么它们就是互相垂直的”。学生的结论越来越精辟,思维也越来越简约,学习也是越来越灵动。同样,学生的推理思想、比较思想等也在学习中不断成长,逐步内化到学习之中。

三、指导反思,领悟过程中蕴含的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不是口号,也不是公式、规律,而是一种无形的知识素养,它蕴涵在学生数学知识学习中,也隐含在解决问题的经验中。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真实的教学活动中,科学地引领学生进行相应的实践与思考,并在相应的学习反思和反复体悟中感悟数学思想,发展数学素养。

例如,在苏教版数学第十一册“比的基本性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学习活动中感悟数学思想。

一是引导审视问题。教师把教材60页的第3题稍做改变,变成图2中的习题。学生在观察后总结出:4杯橙汁饮料看似满满1杯,但是橙汁与水的比是各不相同的,所以每杯饮料中含橙汁的量是不同的,也就是浓度不一样的。

二是鼓励多样化比较。在学生读题、审题、议论信息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去思考。有学生说出:甲杯中橙汁与水的比是1∶5,那么其中橙汁就是这杯饮料的,同理乙杯中橙汁含量是,丙杯中是,丁杯中是,其中是最大的,也就是说丁杯中的橙汁含量是最高的,那么它的浓度就是最高的。还有学生说:也可以比较饮料中水的含量,水含量越多,说明浓度低,反之,则浓度越高。

三是指导归纳梳理。通过学生的分析、比较,他们会发现,不论怎么思考,关键点就在橙汁含量和水的含量上,一方面的量高了,那另一方面的量必定就会低下去,从而得出浓度的高低。反思到此似乎进行得有声有色,但教师还应高屋建瓴,引导学生有效拓展。“像这样的比较策略,在以前的哪些学习中还用到过?”学生会在问题的引领下积极思索,进而联想出:分数大小比较时,先通分,变成分母一样大,再比较;比较长度时,先找出同样多的那部分(重合法),再比较谁有多余部分……拓展开来的学习反思,让知识成链,形成网络,能够帮助学生逐步感悟出比较的一般方法——求同比。

反思是学习走向深刻的关键一步,也是让数学学习更加理性的核心一步。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借鉴案例中的教学行为,让学生经历真切的体验,既反思眼前的知识,又联想到系统的知识学习,从而让知识构建成网络,有体系,也使得数学思想方法在反思中得以凝练,逐步成为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

总之,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把数学思想科学地渗透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在学得知识、养成技能的过程中,感悟应有的数学思想方法,从而让他们的数学素养全面和谐地发展。当然,教师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数学思想的渗透教育,不像知识传授那么简单,其需要一个极其漫长的、复杂的感悟过程。所以教师应做一个有心人,学会在教学中灵活渗透,有效引领,让数学思想随着学生学习的深入而不断升华。

猜你喜欢

数学思想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贯彻数学思想理念,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思想方法的渗透
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抓住问题本质渗透归纳类比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和方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有效渗透
浅谈数学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复变函数》课程的教与学
加强数学思想渗透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