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吟诵,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古诗词教学方式

2022-05-30吴秀菊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关雎淑女君子

吴秀菊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古诗词教学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现行初中统编版六册语文教材中,古诗词有85首,这“大数字”背后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也是培养学生语言感受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笔者经过近五年的实践研究,发现在古诗词教学中,采用古老的“吟诵”教学方式,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吟诵是介于念读与歌唱之间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一种口头表现方式,是吟诵者通过声音形象来表达自己所感悟的诗文内容与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既是古人的一种读书方法,也是欣赏和创作古诗文的辅助手段,从先秦开始,口传心授,代代相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

吟诵和朗诵相比,有它明显的优越性。古诗词的韵律、平仄,有时候朗诵不能够全部表达出来,特别是普通话入声字消失之后,强调反映古诗词入声之法的吟诵往往更能表现古典诗词特有的韵味,可以使学生直接地感受古诗词独特的音乐美,增加审美趣味,丰富学习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吟诵,还可以促进学生的联想与记忆,使学生在自成曲调的低吟浅唱中,反复琢磨作者的心意,逐渐达到越千百年而与作者心意相通的境界,从而提高学习热情。反复吟诵练习,可以提高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能力,进而能很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下面就以《关雎》一文的教学为例,分享给各位同仁共同研讨。

一、在吟诵中落实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能力

欣赏诗词是一种主动的精神活动,而吟诵是欣赏者对诗文作品的一种有声的玩味。通过吟诵的方式,老师引导学生立足声音的感知,调动眼、口、耳、心等器官进行各种技能训练,再加以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因声求气,最后反溯到吟诵,再次求证,如此循环,可以助力学生在吟诵过程中更好地品味语言。吟诵教学能够起到“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的重要作用,从而有效地落实“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这一核心素养。

学生初读《关雎》两遍后,老师在他们已经掌握字音、明确节奏的基础上,播放名家配乐朗读和吟诵两种不同录音,让学生在美读中进一步感受诗的内容和情感。

师:你们更喜欢哪一种诵读方式?能说一说为什么吗?

生(几乎异口同声):吟诵。

生1:我觉得吟诵能更好地表现诗歌传递出的情绪,比如“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一句,吟诵中我仿佛听到了君子追求淑女却求而不得的痛苦之声,也仿佛看到了君子夜不能寐、辗转反侧的相思之状。

生2:吟诵中“得、服、侧”这三个字读得短促有力,“辗、转、反”这三个连续的上声,又吟得婉转悠长,我听得很清楚,感觉像是听到了君子的叹息声……

师:吟诵要遵循“平长仄短,平低仄高,依字行腔”的规律。句中“不得”两个入声字连用,吟诵时,拔高音调,这确实可以很好地表达出君子内心剧烈的情感波动。“悠哉悠哉”是四个连续的平声,根据吟诵的规则,这四个平声字要拖长声音,这样能更好地表达出夜晚的漫長,表达出君子追求淑女却求而不得的痛苦之深。紧接着“辗、转、反”是连续的三个上声,吟诵必须“依字行调”,在三个连续上声高低迂回的声调中我们能够清楚感知君子夜不能寐的相思之状。

生:我很奇怪为什么君子会对这位淑女如此钟情痴迷呢?这个淑女到底有什么迷人之处?

…………

诗歌教学中情感的初步感知是后续理性分析的重要基础。学生一旦感知到君子夜不能寐的痛苦,他们就更想知道君子为什么会如此痴迷和痛苦。于是,他们就会反溯注意到前面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一句中的“窈窕”“淑女”“好逑”这些词。“窈窕”表示淑女文静美好,“淑”体现女子的贤德,原来君子的一见钟情,是因为喜欢人家的美好品德。“窈窕”连用两个上声,上声的特点是婉转细密,可以让人联想感知女子的美好意态,从而感受到君子初见淑女时内心是欣喜的,是真正受触动的。这时,老师可以通过链接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在先秦的典籍中,君子大多指国君之子,是有着崇高地位的人,君子肯定见过许多优秀的女子,但他为什么会对淑女情根深种呢?因为淑女给君子的感觉是与众不同的。第一章的幽韵部,“i-o-u-”是婉转绵长的,说明淑女给君子的感觉并不是一种撕心裂肺的激荡的情感,而是一种悠远绵长的思念,想起淑女时君子内心是温柔笃定、安宁舒适的,因此诗歌用平静而悠长的平声韵。可见,“淑女的形象不在于外在的美好,而在于她能给君子带来的这份绵长且温和的美好,所以《毛诗序》说这诗是‘后妃之德,是有据可依的”。至此,学生能真正体会“淑”之内涵了。

通过吟诵反复品味语言,学生对诗篇的理解逐步加深,慢慢地,他们就会在自己个人言语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起自己的言语体系。

二、在吟诵中促进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因声求气,通过吟诵可以帮助学生发展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立足于此,在进行理性分析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发展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等。古诗中不同的韵表达着不同的情感,吟诵的规则是押韵的字要拖长,在声音拉长的过程中,让学生能更好地关注到在朗诵时很容易被忽略的韵字的作用,通过拉长读出韵的“性格”,从而获得更好的形象感知。

《关雎》一诗,并非一韵到底,而是随着情感的变化进行多次换韵,换韵也是诗歌段落划分的标志。根据换韵,《关雎》一诗分为四节,分别押平、入、上、去四韵。押韵的字分别是:鸠、洲、逑、流、求;得、服、侧;采、友;芼、乐。

师:“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左右芼之”这里的“流、采、芼”都有“采摘”之意,能对换顺序吗?

生1(思考片刻):不能。刚才吟诵,我注意到,吟诵者在发出这三个音的时候是有很大区别的。“流”第二声,“采”第三声,“芼”第四声,从二声到四声,音调在变化,感情也在加深。

师:“流”是平声韵,给人一种舒缓、柔软、悠长的感觉,用在诗歌的第二章,和君子见到淑女时内心温柔缠绵的欣喜也是相互匹配的。到了第四章换为上声韵,上声给人以延展婉转的听觉效果,这一章君子的求爱被淑女接受了,整章都洋溢着求爱成功后内心的欣喜,因此本章的韵字之一“采”也是上声。最后一章转为去声韵,去声因读起来刚劲,能够表现出坚定的情感,结合后文的“钟鼓乐之”,这像是君子在坚定地说出自己的誓言,回归到“芼”也符合最后一章坚定的情感。

生2:这三个字的意思真的一样吗?课下注解有提示,我现场查了《古汉语字典》,发现这三个字,意义有细微区别:“流”指一般性的劳作动作,有“寻求”之意;“采”强调了一株一株地“摘取”;“芼”体现了用手指或者指尖采摘挑选之意,三个字的意思逐层加深。

生3:这么说,“流”“采”“芼”三个动词不但具备用韵传情的功能,还有词义的区别,由它们所构成的诗句在顺序上并不能颠倒,彼此间亦无法替代。

至此,学生茅塞顿开,原来淑女采摘荇菜和君子追求淑女的情感变化过程是一一对应的,存在着文本内部的隐喻关系,原来《诗经》中的重章叠句并不是简单的重复,也不只是为了达到一唱三叹的效果而已,而是蕴含着文本内在逻辑的递进。

从这个教学片段中,可以发现学生质疑的过程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他们不仅嘴巴动起来了,连脑子也动起来了,学生在这样的分析推理中,可以不断促进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三、在吟诵中培育审美的鉴赏与创造能力

相较于朗诵在展示旋律上的局限性,吟诵则更具有旋律之美,吟诵能够更好地展现出作者情感的波动和起伏,让学生更好地触碰到诗心。诗词之美,不仅在于文字的含义,更在于音韵,音韵旋律和作者的情感是融在一起的。

《关雎》这首诗是由平声韵——入声韵——上声韵——去声韵组成,平声状情之所由,入声状思之所痛,上声状得之所喜,去声状意之所坚,这种韵脚的转移中包含着感情的变化。君子淑女,和乐融融,通过吟诵读出清高与和谐的感觉。

此诗音韵出色,如“悠哉悠哉”四连平,状夜晚之漫长,“辗转反”三连上,状彻夜难眠,收于入声,归于痛苦。再如起句八字有七字平声,押“尤”韵,传达出了君子淑女的高雅从容。

诗的第一、二章写君子甜蜜地思慕和大胆而热烈地追求那美丽娴静的淑女,吟诵时宜节奏轻快,音调高昂些。第三章写因为一时没追到淑女,君子害了相思病的痛苦情状,吟诵时宜放缓节奏,音调低沉些,三个入声韵脚“得”“服”“侧”吟得短促些,以表現不平静的痛苦心情。第四、五章写君子想象自己执着的追求终于打动了淑女芳心后的亲爱欢乐的情境,吟诵时宜带着激情,节奏再度轻快,音调再变高昂;吟到第五章结句时,语速稍放慢,重读“乐”字,拖长“之”字,以充分表现君子挚爱淑女的深情和求得佳偶的开心。吟诵,能够更好地让学生感受到这首诗歌跌宕起伏、真挚动人的情感美。

此外,吟诵还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体悟诗歌的意境之美。意境是文字所勾勒和描绘出的作者的情感境界。现在的诗词教学中大多是通过意象去分析意境,难免陷入僵化和程序化,使学生对诗词意境的把握浮于表面。吟诵则可以帮助学生便捷地走进诗人所创的意境之中。吟诵讲究平长仄短,相比于朗诵要停留更多的时间,可以帮助学生透过声音的长短变化更好地在脑海中浮现画面。此外吟诵除了声音,一般还有动作、表情等,能够更好地让学生沉浸在诗词的意境之中,从而体会到的是难以言传的意境之美。

在吟诵《关雎》时,师生便会沉浸在美好的意境中——一条清清的小河,河中水波荡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水鸟正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河的两岸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由此可见,吟诵能够更好地展现古诗文的意境美。

吟诵是具有音乐属性的,这无疑是属于美育的一个部分。在指导学生吟诵的过程中,能够让学生在吟诵中通过声音的涌动体会到一种“悦耳”“悦心”的美。在吟诵之中,诗词不再是静止的“语言标本”,而是生动的、活泼的、动人的旋律,透过吟诵让语文课堂氤氲着美好的气息。

审美是多元的,吟诵的语调也可以根据多元的审美而变化,通过吟诵还原和展现对诗词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鉴赏过程。通过鼓励学生吟诵出诗词的美,从而更好地在吟诵中培养学生审美的鉴赏与创造能力。

四、在吟诵中加深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吟诵作为一种传统的读书方式,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部分,现在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例如以赵元任先生为代表的“常州吟诵”和以唐文治先生为代表的“唐调”都已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过吟诵,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同时能够进一步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吟诵本身具有音乐属性,能够起到一定的“乐教”的功能。“乐教”正是儒家所一贯提倡的,正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引导学生吟诵古诗词的时候,温和悠扬的吟诵之声无疑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涵养心性、开悟心性,可见吟诵有助于学生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

此外,吟诵除了提倡和推崇普通话吟诵之外,也可尝试方言吟诵。许多地方的方言都在不同程度上保留了古音,因而方言吟诵往往比普通话更接近古诗词原有的音律,能够使我们更好地感受古诗词的音乐美。例如笔者所在的闽南地区使用闽南语,闽南语接近于中古音,保留了大部分入声字,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学习古诗词疏通了今古平仄差异的障碍,学生如果用方言去读入声字,就能够更清晰地感知到诗词作品中的感情。

如《关雎》的闽南语注音,标调为7声和8声的都是入声字,学生一看就明白。

各地方言本身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用方言去吟诵,也有助于方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吟诵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它既是中华传统的读书方法,也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吟诵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传统的文学经典古诗词的理解和体悟,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好地继承吟诵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我国几千年来绵延不绝的“诗教”和“乐教”文化,还有助于保护方言文化和地方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千年的吟诵教学法对今天的古诗文教学意义非凡,借助传统的吟诵走进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学习吟诵知识、运用吟诵规则。借助方言优势,把吟诵这种传统读书方法传承下来,会让我们的语文世界更加多姿多彩。

吟诵教学既是提高古诗词教学效率的突破口,也是开启学生感受古诗词丰富意蕴大门的金钥匙,更是学生提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吟诵能让古诗词教学课堂更灵动,更有情趣。

[本文系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基础教育研究专项)“美育视角下的初中古诗词教学研究”(项目编号:JSZJ20044,福建教育学院资助)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关雎淑女君子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做淑女好难
快乐的小淑女
《〈诗经〉二首》随堂练习
君子无所争
《关雎》主旨误读的是与非
从《诗经》比兴循环解释现象探究“兴”的起源——以《关雎》《汉广》《樛木》三诗为例
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
文艺小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