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革命传统类课文教学策略摭谈
2022-05-30王静
王静
革命传统类课文一直是语文教材的重要内容,梳理初中语文教材,可以发现革命传统类课文中的主题有彰显爱国主义、歌颂英雄事迹、弘扬革命传统等。这些主题对于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培养健全的人格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革命传统类课文教学存在着教学内容贴标签、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需要教师采取有效策略,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充分汲取精神营养,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一、在创设情境中增强历史认同感
革命传统类课文内容呈现的都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人物或事件,与学生当下的生活距离较远。消除学生学习这类课文的距离感,教师需要创设具有历史感的教学情境(查阅资料、借助影像等)。
如教学《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文,从文中的表述看,重点表现我军的胜利:“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这些文字容易让学生认为赢得渡江战役是一件多么轻松的事情,这样的胜利似乎沒有什么值得说的。对此,就需要教师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渡江战役的胜利。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影视剧中展现的渡江战役情形:渡江战役打响后,敌人的炮火摧毁了许多民船,战斗进行得十分激烈,人民解放军也付出了很大牺牲才取得了胜利。这些情形也隐藏在课文的文字表述中。如从“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可以看出敌人对构筑长江防线的重视,不仅有坚固的工事而且有超强的火力,这给主要依靠民船渡江的解放军造成了巨大困难。一般情况下,渡过长江要不了一个小时,可课文写的是“不到二十四小时”,足见解放军渡江的战斗十分激烈甚至很困难。建党一百周年表彰的英模中有“渡江第一船”的功臣马毛姐就是最好的证明。
又如教学《纪念白求恩》,课前预习中有这样的要求:“这是一篇在中国产生过极大影响的文章,很长一段时间内曾家喻户晓。问问你的祖辈、父辈,了解这篇文章对他们的影响。”对于预习中的要求,学生通过询问可以了解到,毛泽东主席的三篇短文——《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在上世纪60年代,被尊奉为“老三篇”,是许多不识字的老农都能背诵的经典篇章。《纪念白求恩》中的经典表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等,被许多人奉为人生及工作的追求目标。学习这篇文章,还需要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认识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困难的时期,不仅需要团结国内所有积极的力量,而且需要争取国际上一切正义的力量,才能与法西斯的力量相抗衡。综上所述,对《纪念白求恩》的历史认同感更具有不同寻常的意味,如果不借助适宜的情境进行理解,就无法领悟毛泽东充分肯定白求恩高贵品质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二、紧扣文本特质挖掘文本价值
革命传统类课文因为鲜明的教学主题与所承载的教育使命,在教学中容易出现主题先行的情形,导致学生对文本学习流于形式,无形之中所受的革命传统教育必然停留在表面上。教师要抓住革命传统课文的独特性,挖掘文本中适宜开展主题教育的价值点,让学生透过文本的语言文字感受英雄人物的壮举,领略文本蕴含的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
如教学《老山界》,课文是写红军长征中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的情形。关于长征,学生对毛泽东的诗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印象深刻,但如果仅凭“不怕”理解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翻越“老山界”的困难,就会显得很肤浅。教师只有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老山界》,才能真正理解红军战士在长征中克服艰难险阻的巨大付出。半夜里停下睡觉,就在路上睡,“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战”,这与学生的睡觉环境比就能明白长征途中的艰苦不是自己能够想象出来的。还有山道的陡峭,“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有几匹(马)曾经从崖上跌下来,脚骨都断了”。从文本的这些描写中,能够清楚地看出红军是靠一双脚顽强地走完了充满艰难险阻的征途,是史无前例的英雄壮举,这种长征精神永远值得铭记。
又如教学《消息二则》,教师需要挖掘二则消息中蕴含的革命传统教育价值,抓住其中表现长江两岸对立的敌我双方的态势变化的关键词语,如“军无斗志,纷纷溃退”“很泄气”“摧枯拉朽”“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通过比较结合战争的结果,学生可以从中领悟共产党所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什么能够从胜利走向胜利。这也有助于学生深刻认识共产党为什么一定能行这一历史结论。看上去学生学习的课文是过去的消息,但通过挖掘从中能够获得鲜活的革命传统教育。
三、借延伸文本内容拓展文本深度
对于革命传统类课文的学习,不能局限在教材范围内,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学习需要,采用群文阅读或“1+X”的策略,适时向学生推荐与课文内容、主题相关的文章,让学生进行延伸阅读。一方面可以将课文所学习的方法延伸到课外阅读中,另一方面可以借助拓展阅读加深学生对革命传统的认识和理解,所受的教育更能触及心灵。
如教学《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课文从不同侧面反映志愿军战士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生活经历,歌颂志愿军战士为人民吃苦、为祖国献身的高尚品质和伟大情怀,是一篇催人泪下、感人至深的佳作。但前些年受某种舆论思潮的引导,这样优秀的作品都从教材中删去了,学生无从学习,更不要说其他表现抗美援朝的作品的命运了。因此,教师教学这一课文时,需要向学生推荐一组表现抗美援朝主题的文章,让学生延伸阅读,进而能够比较全面地理解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战士的精神风貌。如《依依惜别的深情》《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战士的心》等,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从高级将领到普通士兵身上涌现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尤其是打败不可一世的美帝国主义及其侵略者的胜利,是那个时代激励人们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最强音,也鼓舞了一代代中国人直至当下敢于对美国霸权主义说不!
又如教学《邓稼先》,课文是杨振宁先生为怀念邓稼先而作,文本不仅表达了二人之间的深厚情谊,而且突出了邓稼先身上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课文的教学任务有“理解中国科学家的精神”,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邓稼先的先进事迹和精神品质,可以延伸阅读有关邓稼先的作品,如《我的姑父邓稼先》《有一种爱情叫国家机密》《罗布泊中放炮仗》等。为了更好地体会“中国科学家的精神”,教师可以选择表现袁隆平、屠呦呦、黄旭华等献身科学的文章组成群文阅读,感知科学家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情怀和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总之,在初中语文革命传统类课文教学中,教师应紧扣文本,引导学生通过对语文素养目标的学习,深入感悟课文中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
作者简介:江苏省徐州市第十三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