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儿童作为人来看待

2022-05-30叶水涛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彼得斯教育家成人

叶水涛

1966年,《伦理学与教育》首次出版,作者是英国的彼得斯。作为教育哲学导论教材,它关注的重点在伦理学和社会哲学。彼得斯很尊重儿童,但又与卢梭、杜威的儿童观有不同。卢梭区别了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认为应该把儿童看作儿童;杜威则一直被视为儿童中心论者,主张教师应该绕着学生转。彼得斯却认为,教育的重点不在区分成人或儿童,也不在教师绕着学生转,或学生绕着教师转。“尊重人”是教育的基本原则,教师要把儿童作为人来看待,看到人的个体性与独特性,以及这种与众不同在社会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要教育儿童们将自己看作是人,不特别地把自己看作是未成年人。彼得斯说:“只有在他们学会将自己看作人的时候,作为人的他们才会发展。”

彼得斯不刻意区分成人与儿童,更没有强调儿童的优先性,反倒对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作了强调,在师生关系上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他说:“没有哪位教育家能够认为儿童的要求是理所当然的。”他认为教师工作的职责,就是改变这些要求,“不仅要改变要求的性质,而且也要改变要求的稳定性”。根据彼得斯的观点,教师不能处处满足学生,事事附和学生的意愿,不仅要改变学生的一些想法和要求,而且要改变学生固执的愿望和态度。彼得斯的儿童教育思想,显然与当下流行的儿童教育观大相径庭。这不是典型的教师中心论吗?彼得斯还说:“要想获得这种改变,对儿童设置某些限制是必要的。”他不说要解放儿童,偏说要限制儿童。他的想法和说法有道理吗?

彼得斯并非处处与儿童对着干,他认为教师也需要顺应儿童,但这种顺应不是迁就和放任,不是为了取悦儿童,而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彼得斯甚至主张,“无论学生想要什么,都有必要不间断地给学生施压,以使他们掌握所学习的内容”。“给学生施压”,而且是“不间断地”,这怎么可以呢?然而,彼得斯有他的思考——“例如,许多学生被要求写一篇他们一点也不感兴趣的论文,结果却培养出了学生对某种事物的一种新兴趣。”他的这种说法会让我们觉得很好笑,强迫学生写他们不感兴趣的文章,这不是完全违背教育规律的吗?他偏说培养出了学生的“新兴趣”。然而,仔细想想,这种说法似乎还是有点道理的。如果教师处处附和学生的原有兴趣,那么他怎么可能产生新的兴趣呢?再说,处处迁就学生的原有兴趣,那么就有五花八门的兴趣,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教学活动是无法进行的。

然而,学生“一点也不感兴趣”的事,怎么可能做好,并居然产生了“新兴趣”?某著名教育家的书法很有专业水平,他笑说自己有点儿“童子功”——儿童时期每天凌晨练毛笔字,这是当校长的父亲对他的強制要求。他也曾心里恨恨不已,暗地里骂父亲“周扒皮”。然而,正是童年所受的强制,使他有很高的书法造诣,且养成了每天凌晨就起床读书写作的习惯。现在回想起来,他对自己的父亲充满感激和敬意。诚然,这样对待儿童会受到教育伦理的盘问:其一,是不是符合儿童学习心理;其二,是否符合教育道德。

彼得斯的基本观点依然是:“没有哪位教育家能够冷漠地对待学生的要求。他不能像在一般社会情境中那样说,学生想做什么是他们自己的事,只要他们不损害他人或者不干涉他人的自由即可。”在社会情境中人们只要不损害和妨碍他人,可以做任何自己喜欢做的事,别人不能来干涉你的自由。彼得斯说:“在学校里采取这种放任态度的教师应该退出教育者队伍。看门人也许可以采取这种态度,但教师不行。”学校情境不同于社会,学生必须服从学校的管理,听从教师的教育,教师必须尽到教育引导的责任。

猜你喜欢

彼得斯教育家成人
教育家与儿童
成人不自在
津派教育家成长
为什么现在要说“新教育家”
首位裸体“邦女郎”去世
教育家
Un rite de passage
成人正畸治疗新进展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