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去落笔峰寻找那支仙笔

2022-05-30罗灯光

现代青年·精英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崖州

罗灯光

落笔峰个头不算高,海拔约110米,但格外醒目。蓝天之下,旷野之上,落笔峰傲然挺立,一峰独秀,传说乃玉皇大帝的玉玺掉落凡间化成的山峰。远远望去,落笔峰就像一枚硕大的印章戳在因山得名的落笔村的良坎坡上,《崖州志》称之为“印岭”。

原先,落笔峰这片地儿,热带雨林,密密匝匝,云蒸雾绕,充满着神秘的气氛。坡垒、子京、青梅、苦梓、陆均松等古树名木随处可见,山鸡、野猪、坡鹿、蟒蛇悠然出没。偶有人类脚步响动,鸟儿欢叫,悠扬悦耳,响彻山谷。如今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但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之地,尽管少了些高大乔木,仍然郁郁葱葱,绿荫匝地。

走近去仰视,落笔峰不仅让人生出壮观的感觉,还让人生出仙境的错觉。它由岩石和传说堆垒而成,孑然耸立,岩层嶙峋,从地面一直延伸到山顶,岩壁陡峭,岩洞深藏,《崖州志》称“别有十余洞”,一洞一景,一洞一个传说。岩石间嘉木挺翠,山花摇芳,猿啼猴闹,蝉噪蝶忙。峰顶怪石遍布,嵯峨林立,像马如犬,若猴类鹿,栩栩如生,更有似罄之石,敲击则声音清越。真是鬼斧神工,天然奇致。

落笔峰的洞,最为出名的首推落笔洞,大凡到游者几乎没有不走进去的。

这是一个宛若古城门的溶岩石洞,坐落在落笔峰东南侧岩壁下,离地面约2米高。洞口高约12米,宽8.8米,洞深18米,洞顶往里逐渐升高至20米。幽深阴森,空旷凉爽,偶有如梦似幻青烟飘移,偶有丝丝缕缕山风吹拂,引人浮想联翩。

进洞者大抵是冲着传说中的那支仙笔来的。

仙笔其实是2支。据明《正德琼台志》記载,洞顶向下垂伸两根钟乳石柱形如悬笔,笔尖滴水连珠,长年不断。落笔村民传说这是神仙挥笔疾书,写到精彩处,得意忘形失手遗落下来的笔。又有一说是,神仙在洞中做出锦绣文章后留下的笔。清崖州知州钟元棣就“信是仙家呈妙才,洞遗石笔绝尘埃。”神仙落笔极大地激发了文人骚客的灵感与遐思。清举人吉大文认可这支笔为神仙之物:“一支高耸神仙迹,五岳惊摇造化工。”钟元棣称这支笔:“四围露液随时蘸,五色云笺任意裁。”清拔贡王瑞瑄更是希冀:“最是名山饶著述,千秋彩笔壮崖东。”

后来,仙笔成了断笔,笔杆尚在,笔尖却没了踪影,水滴也干涸了。由此又衍生出诸多传说,其中之一是:笔尖仙水有灵,不是那么容易接到的,谁能接到仙水,谁就发大财。一贪婪十足的土豪,兴冲冲双手捧口大盆伸向仙水,仙水顿时停住了,直到他手酸脚麻,一滴也没有接到,一怒之下,带家丁用大锤把笔尖打断了,仙水从此断流。

如今进得洞来,最为醒目的当是洞口东壁镌刻的“落笔洞”三个大字,每个字大尺余,两旁各有一行小字,原先模糊不清。20世纪80年代,《海南岛古代简史》作者杨德春先生曾三次进洞验证,三个大字尚能认得,两行小字却无法辨认。连《崖州志》也说:“落笔洞”三字“未知何人题。旁只有‘维山二字,余模糊莫辨。”杨德春先生因此质疑:“落笔洞”刻于何时?为何人所刻?是否以此得名?

一连串“得得得”的马蹄声从元代响过来,正好回应“杨德春三问”。

骑者非等闲之辈,乃昭勇大将军,广东海北海南道宣慰使,元朝派往海南的第一任军政最高长官云从龙。

这是1283年,南宋灭亡4年之后,云从龙骑着高头大马,威风凛凛,慕名来视察落笔洞,四周寂静,悄无鸡犬,只有荒草侵淫的弯曲古道响着清脆的马蹄声。他找到烟遮雾绕的洞口,放开坐骑,健步进洞。

驰骋琼崖,云从龙深感南溟奇甸辽阔雄奇,忽必烈大帝成就如此广阔强盛的大元帝国,身为朝廷命官、成吉思汗曾孙,倍感自豪,心早陶醉,此刻恍若置身于煌煌宫殿之中。他寻寻觅觅,希冀能见到古人蝉蜕飞仙的痕迹,而迎着他如炬目光检阅的是一些诗文题刻。一代进士将军,默默地沉浸在神仙境界酿造的文化氛围中,静静地分享着前人的诗思,渐渐产生共鸣,心潮澎湃。挟“扶绥有方”之功,他踌躇满志,解下随身所带兽皮酒囊,仰头“咕噜”一下,浊酒下肚,顿时激情满怀,豪情万丈!于是挥毫泼墨,写下“落笔洞”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又趁兴赋诗一首。诗曰:

地极南溟阔,洞天琳宇奇。

好山如绣画,野路自逶迤。

不见飞仙蜕,空留谪客诗。

清风驾归羽,乘此访安期。

在洞壁上镌刻的宋、元、明、清历代诗词7首,云从龙这首诗也一样以景抒情,但气度不凡,与众不同。

1984年1月,三亚市博物馆专业人员进洞拓片,反复验析,确定“落笔洞”三字右旁的题识是“至元癸未”,左旁的落款是“维山云从龙”(云从龙号维山),终结了一宗文史悬案,更正、充实了《崖州志》有关条目的记载,并漆红一新。

显然,云从龙并不是洞名“落笔洞”的发明者,但他根据传闻率先把这个洞名题刻下来,为三亚山水留下了点睛之笔,使落笔洞声名远播,影响久远。清代开列崖州八景,尔后予以调整,出炉新八景,落笔洞入列,景名“落笔凌空”,一直传颂至今。他到落笔洞时,官阶正三品,后累升至正一品,朝廷赐他长眠于广州白云山下。对这样一位历史人物,三亚应予以纪念,无论对他的“文治武功”作何评价。

无疑,落笔洞的文化遗存极其丰富,大凡到此者都会有不同的收获。

据媒体报道,广东省博物馆、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等机构,分别于1983年初、1992年2月和10月、1993年11月,对落笔洞进行考古发掘,先后采集和出土了古人类牙齿、动物化石和大量的石、骨、角制品,以及人类生活用火形成的堆积层等文化遗存。尤其令学界兴奋的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确定了其中13枚古人类牙齿化石属于“落笔洞人”,距今一万余年了。

“落笔洞人”是“外来户”还是“土著居民”呢?曾参与落笔洞考古发掘的三亚市博物馆原馆长孙建平著文认为:由于第四纪冰期的作用,落笔洞人沿着琼州海峡的冰期陆桥来到海南岛,从而成为海南、三亚最早的原住民。(见孙建平《落笔洞遗址的考古价值和文化地位》,下同)

那么,这些原住民的生活怎么样呢?本土作家孔见在他的著作《海南岛传》(第七页)中,以出土的动物化石为依据描述:“除了漫山遍野采集来的花果,他们还能够吃上很好的烧烤,包括豪猪、豹子、黑熊、豺等凶猛的动物,甚至还有天上飞翔的许多业已灭绝、近似于凤凰的鸟类。”祖先们的日子过得挺滋润。

落笔洞的考古发掘,还发现了两块被火焰熏烧过的虎骨化石,经科学鉴定为华南虎下颌骨,这又令人感到格外振奋!

不是说,自有文字记载的汉代起,海南岛上有熊无虎吗?

而孔见认为:“海峡对岸的雷州半岛,却是华南虎出没之地,历史上频有老虎行凶吃人的事件发生。”“尽管两块骨头,极有可能是从岛外带进来的。毕竟,在没有火器的时代,打死老虎是值得炫耀的履历;在原始信仰中,以虎骨来避邪也是常见的事情。”(《海南岛傳》第三、四页)

孙建平则认为:“华南虎下颌骨化石的考古发现,证实了在冰期作用下,华南虎走过第四冰期陆桥进入海南,成为海南动物群谱系中最为重要的一员,也改写了海南没有虎的动物学观点。”孙建平指出:“三亚千古情开场落笔洞人猎杀老虎,这一情节是真实的艺术再现。”

相对来说,人们对落笔洞那些神秘的传闻兴趣更浓。

据传,有高僧看中这古木参天、鸟鸣山幽之地,于功德圆满之后在此禅化,明代王佐诗曰:“老僧尚有栖禅迹,游客时闻击磬声。”既有僧家,哪能少得了经书呢?所以传说有真经入洞,封于岩层深处,日后若遇知音便自行开启。还有一说,古代曾有饱学之士在洞中办学,希冀借助神仙落笔的灵气培养栋梁之才。此等善事,地方史志未见评价,倒是说洞中“又有巨人足迹”,多首同题诗就虔诚坦露了寻仙问道的祈愿:“空有石衔仙体骨”(宋倭倭才),“石扃深锁忆仙踪”(清王瑞瑄)。其实,“仙家景象人难道”(清王佐)哪!

出了落笔洞,东行20余步,峭壁底下,便是仙郎洞,《崖州志》称“仙姑洞房”。婚房圣地,洞口宽而矮,人进入必须稍低头以示敬意。洞里宽约16米、深约11米,洞底地面平坦,洞顶如水泥平顶屋楼板般平整,中无立柱支撑,并无坍塌之虞。更为奇异的还有,洞内有一悬石,好似仙姑尚在对镜梳妆。落笔村流行这样一个爱情传说。一仙女不甘天宫寂寞,下凡良坎坡,爱上了一位英武的黎族小伙子,携手成亲,以洞为家,男耕女织,恩爱满满,羡煞众人。这个洞天福地传说,促成了不知源自何时的“游洞节”,为附近村寨年轻人造就了一处择偶佳地。

从仙郎洞再往东走,小路崎岖,攀藤而上,至半山腰,就到了仙女洞。这是仙女的闺房,阔绰而有品位。宽敞远超落笔洞,镌刻于岩壁上的诗词平添了浓郁的人文气息;众多钟乳石高高悬挂,流光溢彩,琳琅满目,形似精心布置的帷幔纱帐;洞底一石床酷似芭蕉树,那便是仙女温馨奇特的“芭蕉床”了。洞内还有洞:洞顶上有幽洞通山顶,攀登上去别有一番景色;洞深处洞连洞,洞套洞;洞尽处有深井,《崖州志》称“深不测,昔有人刻木为志,投之,后于大海浮出。”上世纪50年代,落笔村民以椰果刻上记号抛下深井,这些椰果分别在大东海和亚龙湾龙塘浮现。

落笔峰到底有多少个洞?至今尚缺准确数字。1933年,有个叫田曙岚的旅行家,跟着黎族向导,始自崖城,步行三天,来到落笔峰考察探险,一个洞一个洞搜寻,找到了8个洞,却再也找不到第9个洞。有人因此质疑《崖州志》记载的“别有十余洞”。其实,把仙女洞中的支洞一起算,那“十余洞”就坐实了。

落笔村及附近村民,把落笔峰视为“神山”,把落笔洞、仙郎洞、仙女洞视为“仙洞”。原先每年春节,村民呼朋引伴到落笔峰来,张灯结彩,载歌载舞,年轻人眉目传情,缘定三生,谓之“游洞节”,沿袭了一定年月。为了保护文物,落笔洞遗址已实行封闭管理,平日不再对外开放,“游洞节”怕是暂停了吧。

吉大文曾问:“何人掌握如椽大,点缀文章碧落中?”

这支“如椽大”的落笔洞仙笔,落笔村早已“掌握”手中,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去奋力书写与时俱进大文章。

“笔下烟云常自起,想应多是济元元。”(明纪纲正)落笔村自强不息,奋发有为,倾力搞好民生福祉,不断提升4000多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5个自然村11个村小组旧貌换新颜,处处见丰饶,家园尽朝晖,展翅正高飞。神仙福地,龙脉呈祥,令人“欲上雕鞍不忍归”(宋倭倭才)。

猜你喜欢

崖州
崖州民歌的演唱特色分析
——以《送别歌》《梁生歌》《审情》的研究为例
崖州民歌的音乐形态分析
崖州民歌及其英译
几种环境因子对崖州硬皮豆种子萌发的影响
北宋大儒宰相丁谓在崖州新传
崖州自行车旅游发展分析
谈海南崖州民歌的社会价值
基于边疆视角的崖州文化演变进程
让乡土艺术崖州民歌走进小学音乐课堂
《崖州志》:在地方志书中尚属佳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