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州民歌及其英译
2021-11-12宋春枝林璐颖金千倩高启涵
宋春枝 林璐颖 金千倩 高启涵
引言
一般来说,民歌主要是指劳动人民在长年的生产生活中有感而创作出来的表达人们内心情感的歌曲。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歌,民歌蕴含着人们的思想、情感和对未来的憧憬。世界各民族的民歌都反映着各自的历史、文化、风俗、生活和自然环境,由于民族性格和文化传统的不同,各国的民歌具有各不相同的风格、体裁和形式,因此翻译工作者在对民歌进行翻译时,除了要表达出歌词的含义,还要注意不同文化背景下民歌所表达的深刻内涵,对崖州民歌的翻译亦是如此。崖州民歌是崖州人民的真实情感、人情世故、传统习俗、生产劳动等的一个重要表达,其中有深厚的文化蕴含,因此在进行崖州民歌翻译时应充分兼顾语言与跨文化因素。本文将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对崖州民歌的翻译进行分析。
一、崖州民歌简述
崖州民歌是海南古老的民歌之一,主要流传于“三亚崖城以西、乐东沿海等古崖州属地及东方感城一带,是以崖州客人(汉人)方言咏唱、格律异常严谨且自成一体”。在众多海南民歌歌种中,崖州民歌至今流传下来的数量是最多的。“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乐东、三亚搜集整理出版的长短民歌共有 20 多册,上千万字。崖州民歌的标志性特征是有大量文学性极强的长篇叙事歌流传,约 80 部”。相传崖州民歌兴起于宋代,由格式为4 句28 个字的四行绝句演变而来,最开始这种民歌只是文人墨客用于表达内心的情感而创作,之后逐渐被劳动人民所传唱。歌词中运用了赋、比、兴等多种文学写作手法,描写形象,比喻生动、贴切,语言押韵、通俗易懂、幽默、耐人寻味。崖州民歌的演唱形式多样化,引人入胜。如今人们看到的崖州民歌口头本或者手抄本是当时崖州人民抒发生产生活的真情实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表达。创作者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尊敬注入歌曲中,充分表达出劳动人民淳朴善良的一面,也显示出人民在生产劳动、为人处世、婚姻爱情中核心价值观取向。
海南岛因地理位置,未同外界产生频繁的文化碰撞,因而崖州民歌歌词主要反映海南沿海一带汉族居民的文化习俗与历史风貌,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随着“下南洋”的盛行,崖州民歌中也逐渐有表达离家的不舍之情和游子思乡的情怀,成为在外谋生者的一种特殊的情感寄托。
崖州民歌既生动展现了崖州人民在当地的生活场景,也促进了当地人际交往的和谐发展。崖州民歌蕴藏着崖州文化的优秀基因和精神信仰,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2006 年崖州民歌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崖州民歌的英译
崖州民歌英译在传播中华文化和增强文化自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向世人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翻译民歌不仅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换,也是一种跨文化交际,因此在翻译活动中除了考虑语言形式外,还应充分考虑源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文化异同。崖州民歌的歌词在形式上很像诗歌,但其翻译与外国诗歌翻译有着非常大的区别。崖州民歌有其独特的地方文化内涵,许多外国人并不了解崖州的历史文化、风土习俗等,因此在进行英译时译者要将跨文化异同考虑在内,即如何将崖州民歌蕴含的文化内涵成功地传递给英语听众。因此,我们要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以便准确地传递文化信息。在进行崖州民歌翻译时,译者应根据歌词的语言层面意思和文化层面意义选择不同的翻译方法。下面通过例子来说明直译和意译等翻译方法在崖州民歌英译中的应用,阐述崖州民歌翻译活动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一)崖州民歌翻译方法的选择
崖州民歌内容丰富,所以翻译方法也比较多样化,这里选取在崖州民歌翻译中最常用的两种翻译方法,即直译和意译来进行说明。
首先,对于意思比较直白,源语言和目的语有对应表达且不容易因文化差异而引起误解的歌词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直译是翻译的一种基本方式,直译对原文的表现形式及意义不予以调整,直接将原文进行转译,直译注重习语的民族差异性,力求保持原语的民族色彩和异域文化特征,直译强调从形式到内容都忠于原文。例如民歌《海口搭船去南阳》中的“海口搭船去南阳,转头回来看故乡”,可以直接翻译为:I turned around and looked back at my hometown while on the ship leaving Haikou for Nanyang. 译文直接将主人公在离开家乡和家乡告别时的动作表达出来, 丝毫没有加入多余的动作和感情,生动形象又直观地表达出了作者浓浓的难舍之情。外国读者在读此句时能够通过字面想象离别的画面,通过异位思考体会歌词中那对夫妇当时的内心情感。
其次,当源语言和目的语在某一文化表达上没有对等语言形式时,即歌词本身的文化内涵存在中英文化差异时,直译之法不能满足翻译的需求,则应考虑意译的方法。在很多情况下,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和语法词汇的差别,直译无法准确清晰地传达原文所要表达的目的,不能直观地体现原文的风格,这时需要通过意译来体现原文的文化含义。与直译相比,直译所追求的是意义的忠实,而意译更加注重形意的结合。例如民歌《送郎去番》中,“夫妻离别泪济济,欲问侬泪流多少?”这句歌词要表达的不仅仅是流泪这个动作,还有离别时的痛苦与不舍,因此翻译成“The couple wept over for their separation. How sad you are?”译文在翻译成夫妻在分别时的哭泣没有用cry 一词。因为cry 在英语中表示哭泣、大哭,比较倾向于对动作的描写,而对于情感的表达较少。而weep over 在英语中表示因痛苦或悲哀而哭泣,能把歌词中夫妻因离别而痛苦的情感表达出来。原文中“泪流多少”也没有用tear 来翻译眼泪。tear 在英语中作名词时表示眼泪这一物体。如果这里翻译成tear,不能将离别的伤感直接表达出来,而如果将“泪流多少”译成“how many tears”也会造成语义的缺失。而用sad 本身就是表示“伤心的”之意,能够直接把离别的伤感表达出来。“泪流多少”译成“how sad you are”,夫妻离别时伤心难过的情感得到完全地表达,并且这个译文只有4 个词,语言简短干脆,有助于情感的倾泻而出。同时这个译文符合英语简洁的语言风格和线性的、直接的英语思维方式。再者该译文还更能体现诗歌的韵律美。
(二)崖州民歌翻译的注意事项
翻译作为一种人类跨文化交流活动,是一项有多种因素参与的复杂活动,在翻译崖州民歌的过程中译者应考虑到这些因素带来的影响,使译文能够同时传递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层面的意思。
首先,翻译就是要打通语言沟通障碍,故要考虑跨文化因素。译者应该克服翻译论中翻译的狭隘的、技术性的倾向,而把翻译放在一个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中去考察与研究,把握源语言和目的语两种语言的内涵与本质。崖州民歌中经常包含借物抒情、意象表意、托物言志等一些写作手法,简单事物可能蕴含浓烈情感,这就使得翻译过程中由于意象、典故、比喻等手法的缺失而可能导致翻译不够准确。因此翻译时译者不可一味追求其字面的含义,而忽视“意”的表达,导致在翻译时丢失民歌“灵魂”。总而言之,在进行崖州民歌英译时,译者不应只考虑语言形式层面的转换,应考虑语言形式所承载的文化内涵,采用合适的策略,将“表象”与“意象”二者相结合,不能顾此失彼。
其次,翻译承担着精神交流的中介作用,译者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因此译者要提前对翻译的两种语言以及其文化背景和内涵有清晰的定位。在崖州民歌英译时,译者首先要充分了解崖州的历史,崖州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以了解崖州民歌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同时译者也应了解英语这一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从而找到目的语中能产生类似情感体验的意象符号,在尊重原文的前提下,进行民歌形式的再创造,这样才能准确地将崖州民歌翻译成英文,让英语听众理解崖州民歌以及它所传递的故事,达到跨文化传播的目的。
结语
崖州民歌是崖州人民生活历练的沉淀,是特定时空下崖州人民日常生活的写照,也是中华文化灿烂瑰宝中的一部分。崖州民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语言文字朴素自然,是反映人民生活习惯和精神习俗的百科全书。对崖州民歌的英译要充分考虑民歌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的传递,因此要求译者在进行崖州民歌英译时要同时兼顾语言形式和文化内涵,不顾此失彼,让世人真正了解崖州民歌及其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