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尔文手势的设计原理及其在幼儿歌唱教学中的运用
2022-05-30彭韵霖
彭韵霖
柯尔文手势由英国公理会牧师约翰·柯尔文(John Curwen)创立,后被匈牙利音乐教育家佐尔坦·柯达伊借鉴采纳,并广泛运用于匈牙利不同年龄段的音乐教学中。在匈牙利,无论是幼儿园的音乐活動,还是专业院校的视唱练耳和合唱课堂,都不乏手势的出现。柯尔文手势借助七个在不同高低位置的不同手势,代表大小调式中的七个基本音级,使抽象的音高关系具有了直观的形象意义,是一种能帮助初学音乐的儿童理解和表达音高的身体语言。
一、柯尔文手势的设计原理
《音乐理论基础》中提出:“在大小调体系中,起稳定作用的是第I、Ⅲ、V级。其中,I级最稳定,Ⅲ级和V级相对稳定。其余音级皆为不稳定音级,在适当的条件下,它们显露出以二度关系进行到稳定音的倾向。不稳定音到稳定音的倾向基本上是完全一致的,只是倾向的尖锐程度有所差别,尤其半音倾向比全音倾向更尖锐,例如大调中的VII-I级,IV-Ⅲ级。”(李重光,2001)因此,调式中的每个音级都与其他音级存在一定的联系,且都有其各自的特性;I级(主音)是调式中最稳定,也可以说是最有力量的音;音级间的倾向关系从听觉上会呈现不同的尖锐程度,半音的倾向相较于全音更强烈。
上页图为大小调式七个音级的手势。其使用有一个相对的高度范围,do的位置大概和腰腹部平行,re、mi、fa、sol、la、ti、do各音级位置依次逐渐升高,高音do的位置大概越过头顶(杨丽梅,2000)。
二、柯尔文手势在匈牙利幼儿歌唱教学中的常见用法
1. 建立音程概念
在柯达伊教学法中,幼儿学习音高的素材是由五声音阶构成的匈牙利民歌,教学顺序建立在幼儿的听觉发展规律,而非学科体系的基础上。学者们经研究发现,大多数儿童可以唱含有5~6个音的音列,很难唱准半音音程(Orpha K. Duell&Richard C. Anderson,1967.RosamundSchuter,1968)。同时,大多数国家的童谣都建立在小三度、大二度和纯四度的基础之上,只是音的排列顺序不同(洛伊斯·乔克西,2008)。基于此,在匈牙利,幼儿音程的教学顺序大致归结为:小三度、大二度、纯四度、大三度、纯五度,最后是小二度。
在歌唱教学初始阶段,教师除了让幼儿模唱童谣的歌词,还会让幼儿用唱名再演唱一遍歌谣的旋律,教师一直辅以手势的提示,运用手势在空间表示的位置和运动方向帮助幼儿感觉和辨别音程的空间距离,从而让幼儿更快地把音程的听觉效果和唱名结合起来,唱准音高。
2. 建立内心听觉
内心听觉(普元凯,2000)是音乐素养培养的核心,也是音乐表达和创作的前提条件,因此在匈牙利的幼儿园中,教师非常注重对幼儿该能力的锻炼。教师选择一首幼儿学过的童谣,运用手势将旋律分句表现出来,在此过程中要求幼儿只观察手势的运动,在内心默唱,在手势表达结束之后说出童谣的名字,然后将童谣完整演唱出来。另一种方法是,教师在运用手势表达童谣的过程中,要求幼儿唱出每个乐句的最后一个音,检查幼儿对音程的掌握以及是否在心里跟唱。
3. 调整音准
幼儿在初学音程的阶段,需要经历反复的听和唱才能记忆音高关系和位置,最终准确地唱出音高。在音程练习的早期阶段很容易出现音准偏差的问题。这时,教师可以通过手势在空间的微幅移动来提示幼儿音准调整的方向,如幼儿某音偏低时,教师可将该音的手势不断向上移动以示幼儿往高处找音,当幼儿唱准时教师就可固定手势位置以示准确。
三、柯尔文手势如何运用于我国的幼儿歌唱教学中
柯尔文手势在匈牙利幼儿园的运用为我们带来了很好的借鉴意义。笔者在深圳市某幼儿园教学时借鉴了以上方法,对30名大班幼儿进行了为期两个月,每周1~2小时的歌唱教学,他们的音准在这两个月中获得了很大的提升。
笔者在初期接触这些大班幼儿时发现,他们虽能熟练背出歌词,但对旋律的音高、节奏等音乐构成要素表达得非常模糊,基本无法表现出音乐的调性。在一对一的模唱环节中,多数幼儿难以找到教师范唱的音高位置,与教师所唱的音高相差甚远。以上情况说明了两个问题:幼儿的音高听觉薄弱,无法辨别音高的位置从而难以指导和监听自己的歌唱;幼儿缺乏对音高关系的感知,因此在基本相同的音高位置上演唱所有的音。
1. 做音高反应练习
笔者在每次歌唱活动的开始,都会运用幼儿已掌握或刚学习的音级,将其任意组合构成不同的音程(小三度、大三度、大二度)及其组合。要求幼儿在规定的遍数内观察并记忆教师所做的手势,随后边做手势边唱出音高。在幼儿歌唱的过程中,笔者时刻保持手势的提示辅助他们更准确地歌唱。
幼儿天性好模仿。笔者在教学时发现,他们非常热衷于边做手势边歌唱。以音高反应练习作为歌唱教学的热身环节,不仅能让幼儿的注意力快速集中在课堂,将意识投入歌唱过程中,避免养成只张嘴不动脑的歌唱习惯,还能让幼儿在此过程中逐渐熟悉不同的音程,加深对不同音高关系的印象。
2. 做内心听觉练习
在进行了音高反应的游戏后,笔者会运用一首幼儿熟悉的歌曲,以默唱和出声唱的方式来锻炼他们的内心听觉能力。以《小星星》为例,笔者为考验幼儿对二度的掌握情况,将该歌曲的旋律分句用手势表现出来,要求幼儿边观察手势边在内心跟唱,第一遍只需唱出每句的结束音。第二遍时,只唱出旋律里所有的VI级音la,其他时候默唱。第三遍,唱出所有的IV(fa)、Ⅲ(mi),其他时候默唱。若幼儿在不该出声的位置发出声音,则需起立片刻作为对自己的惩罚。
该练习因具有一定的挑战而深受幼儿喜爱,不仅考验了幼儿内心听觉发展的情况,还检验了幼儿对音程关系的掌握是否牢固。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能随机指定幼儿出声唱的音级,要综合考虑幼儿对音程的掌握程度和旋律的音高组织形式再做出决定。
除上述两种常用的方法外,柯尔文手势还可以运用于歌曲的教学中,笔者每次都会将歌曲中的音程难点提炼出来,在正式进入歌曲教学之前,运用手势辅助幼儿模唱这些难点音程,形成对音高关系的初步印象。如此一来,幼儿便可在学唱歌曲中更轻松地唱准旋律,提高学唱的效率。
责任编辑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