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教学“整体把握”策略探析

2022-05-30毛雅琦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整体把握柳色诗句

毛雅琦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虽然篇幅短小,却具有完整的结构和丰富的内涵。因此,当一首古诗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进行把握。这既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需要,也是古诗学习中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体现的是对古诗中文化因素的学习需求,审美鉴赏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

一、把握整体内容

小学阶段古诗教学的基本目标是感受作品的形式美和语言美,体会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因为古诗所具有的美,无论是外在的美还是内在的美,都需要用声音这一语言的外壳,来承载诗歌的情感内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诵读的方法,从整体上把握古诗的内容。

如杜牧的《山行》是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只有短短的28个字,读熟之后,学生用几秒钟的时间就能够读完。这样的读,只是让古诗中的文字发出了一连串的声音,却不能有效地体现出古诗独有的詩情画意。因此,教师在古诗诵读教学中,需要指导学生读出诗歌应有的节奏、韵律,读出诗中没有说出来的意思。对于《山行》的诵读指导,教师先从古诗朗读的基本要求做起,引导学生找准韵脚,在诵读中要注意用声音突出山的形象和行的感觉:诗句显示山的高远而绚烂,行的感觉则是缓慢、延宕,如“上”字在诗中,配上一“远”字,不仅能体现游山的进程而且能带给人入之愈深愈有惊奇之感,这是诗的开篇定下的基调。结束句的“红于二月花”,体现了景色美不胜收,这也是笼罩在整篇诗作中的意境之美。

二、进行整体品味

入选小学教材中的古诗多数是形象生动、情景交融的经典佳作。诗人通常在景物的描写中寄寓情怀,营造意象,形成浑然一体的感觉。欣赏这样的古诗,学生不可随意将古诗的景物描写与情感抒发分开来理解,而需要借助作品的整体意象,把古诗看作不可分割的整体,以作品的情感主旨为核心,理解和感受各个意象的含义,从整体上把握古诗句与句、景与情之间的内在联系。

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典型的送别诗,诗的前两句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重点写景,后两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集中叙事抒情。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没有从整体上去感知古诗的内容,将前两句诗理解成简单的景色描写,强调的是诗句形成的画面感,引导学生感受诗句中动态的、立体的美。对古诗教学来说,这明显属于断章取义的行为。王维在这首送别诗中,开头两句即使是写景也是在为抒发离别之情服务的。这两句诗看上去写的是渭城雨后清晨中的柳色清新怡人,实际上是处处在写离别:首句的“渭城”以城名点出分别的地点,而“渭城”是唐代西出长安的必经之地,足见诗人一开始就把目光投向了送别之地;次句的“柳色新”写所看到的景色,诗人可看到的景色有很多,独写“柳色”,是因为自古以来人们就有折柳送别的习俗,也就是说,此处在“柳色”中隐藏着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这样一来,诗人在诗的开头两句中就以地点、景色营造出离别的意境,包含着深深的离情别意,与整首送别诗的情感核心相融合。

三、呈现整体意境

在一首古诗中,诗人写的各个诗句都重视营造意象。也就是说,一首诗是由多个意象组成的意象群,意象之间互相补充,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就是意境。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时,不可将古诗中的意象群分开,否则就会将古诗变成一堆意象的碎片,使古诗意境所形成的有机统一体遭到无情破坏。正因为如此,教师要抓住意象与意象、诗句与诗句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适时将诗人的情感倾注到各个意象之中,将古诗的各个意象串连起来,使之成为具有整体感的独特意境。

如杜甫的《绝句》是一首描写成都浣花溪草堂春天的诗作。我们读这首诗,觉得每一句都有很鲜明的画面感,诗人用四句诗营造了四个意象。第一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柳色翠黄鹂欢叫,视觉与听觉交融,形成了明媚的春光美;第二句“一行白鹭上青天”,天空蔚蓝白鹭成行,动态打破静态定格成画面美;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在近窗与远山的镶嵌中,营造出历史的深邃感,而“含”字仿佛让人感到诗人正伫立窗前静静地欣赏远方雪山的景色,一副陶醉不已的神情;第四句“门泊东吴万里船”,实写门前停船虚写长江万里图,从空间上表达长江的壮阔。这样的四个意象,如果我们将它们分开,一个一个地去理解,就难以形成整体感。只有将各个意象串连在一起,我们才能把握全诗的意境。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平定后的第二年。在前两句诗所描绘的春天美景中,蕴含着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向往之情,也是诗人对安定生活、和平心境的渴望;后两句诗从历史回到现实,诗人想象自己能够乘坐江船,顺流直下,快快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这样的想象,正是顺着前面三句诗的情感逻辑发展而来的。由此可见,四个意象被诗人的情感串连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产生了更深刻、更丰厚的情感内蕴,让人越读越有味。

四、感知整体诗情

诗人借诗句营造的意象都打上了诗人鲜明的情感烙印,我们围绕意象诵读古诗,能够体会诗人丰富、细腻、复杂的情感世界。即使在同一类型的古诗如送别诗中,由于诗人营造的意象不同,诗歌的情感之间也存在着差别,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虽然都表达了依依不舍的情感,具体来说,王维在诗中重点表达的是对朋友西行的关爱和体贴之情,李白在诗中流露的是羡慕和向往之情。

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前两句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在“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几个意象中,诗人既交代了常规性的送别时间(季节)、地点和送别对象的目的地,又含有独特的言外之意。那就是隐含在“黄鹤”中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意;还有李白对孟浩然此次行程的羡慕与向往:时间上的烟花三月属于美好的季节,目的地扬州被称为人间天堂,自然令人神往,他恨不得与友人一道踏上这一迷人的旅程。这样的意象能够为全诗的情感染上轻快的色彩,有了如此铺垫就使后续表达送别的情绪为之一变,不再是那种低沉灰暗、彷徨伤感,所以李白在“孤帆远影”中,一颗心也随着友人去了远方。这样的离别之情,在整体上区别于王维的以酒话别的真挚感情。

总之,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文本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在把握诗句的情与景、意象与意境关系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歌意蕴,从整体上把握古诗,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猜你喜欢

整体把握柳色诗句
鲁 兰
六一来了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奔跑的柳色
长安柳色
年年柳色
关于高考历史复习策略的分析
以课程标准理念指导,让阅读教学走向有效
如何结合课文进行段落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