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思想对小学课堂教学的塑造作用
2022-05-30陈定泉
陈定泉
摘 要:在中华传统文化体系中,德育思想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德育思想追求的是一种立德树人的理想形态,影响到每个人的人生价值取舍。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我国始终坚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因此,小学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阶段,教师需要正确运用德育思想指引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之成长为德才兼备的全面型人才。
关键词:德育思想 小学课堂教学 核心价值观
我国德育思想大部分源于儒家,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据着主流地位。孔子作为儒家圣贤,曾提出“仁者爱人”“因材施教”的多元教育理念,并试图将传统的修身立德思想同立德树人结合起来,对教育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教育的系列讲话中提出,当前应继续加强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新时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纲领,以此引领学生積极践行社会主义思潮,同时让传统德育思想能够与社会主义建设积极适应,从而真正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群体,最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基础。
一、以仁者爱人理念营造教师立德树人风范
孔子曾多次论述“仁”的概念、内涵和意义。据《论语·颜渊》记载:“克己复礼为仁。”此处,孔子通过对话的形式,阐述了“仁”的基本内涵,即克制自己的私欲,约束自身的行为,使自身的言行举止符合“礼”的规范。事实上,孔子提出“仁”的概念,就是希望人们通过约束自身行为,培养优良的品德,满足恭、宽、信、敏、惠的要求。从这方面来看,“仁”实际上是一种主观性的道德标准,强调主观上的道德修养。道德有自律的作用,格物致知、正心修身是基本的道德要求。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以“仁”的要求来严于律己,并通过“反身求己”的形式来实现“仁”的价值,努力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
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道德修养的思想具有很强的适用性,教师可以将其适当运用于小学课堂教学中。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营造高效的、激励型的课堂,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一句激励性话语,有可能会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适当采取激励性的口头评价的方式,肯定学生任何一个方面的进步。同时,教师应该以“仁”的理念为指导,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渗透德育思想,以贴近生活的教学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灵距离,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
实践证明,但凡是获得成功的教育模式,都依赖于真诚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只有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之间才会没有距离感和陌生感,才能激发双方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最终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需要换位思考,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真正走到学生内心深处,去了解学生各种各样的学习需求。同时,教师还应该尽量做到“无为”,在课堂教学中采取“无为而无不为”的方式,以教师的“不作为”,引发学生的“有作为”,让学生逐步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充分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帮助学生实现自主探究与学习。
二、以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培育学生多元批判思维
小学阶段是重要的启蒙教育阶段,但是由于升学的压力,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只能被迫为升学而教学,学生也只能为升学而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大部分的时间都是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而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比较少。并且很多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缺乏科学的教学理念与方式,造成学生的学习以机械记忆为主,缺乏对知识的深度理解与思考。当学生的学习表现得不尽如人意时,很多教师都是以批评教育为主,缺乏对学生直接的、正面的鼓励。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许多教师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式不科学,容易造成“欲速则不达”的负面影响。
小学阶段的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自觉性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都尚不成熟,是需要教师加以引导的。如果教师没有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正确的引导,学生的思想就很容易被不良信息影响,从而影响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方式也应该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从过去的“填鸭式”,过渡到多元化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多元批判思维。
三、以德才兼备理念塑造新时代教学目标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德育思想一直是重要的部分。孔子在仁学思想中阐述了“德”的重要性,认为“德”是实现“仁”的重要基础。人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首先满足“德”的要求,然后才能达到“仁”的规范。孟子作为儒家又一位贤者,继承并创新了孔子的德育理论,主张“仁义道德相结合”的教育思想。孟子认为应该采取说教感化的方法,不断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境界,让每个人都能在参与社会生产的过程中,为社会发展做出自身的贡献。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层面上来讲,先进的生产力始终决定着先进的社会生产关系,自然科学领域的发展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人文科学的发展引领着社会前进的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整体经济形势稳步向前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但是,许多人的道德水准却逐渐降低,“金钱至上论”“读书无用论”的消极观点在社会中传播开来,对学生和家长的价值观造成恶劣影响。例如,在小学阶段,许多家长就认为让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目的是掌握一技之长,自然科学被当作一种谋生工具,而人文科学一直被人们所忽视。这种教育理念培养出的学生都重知识轻德育,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重申德育思想,对学生进行德育已经到刻不容缓的地步。
中华传统文化主张“以德服人”,讲究以“致知”获取事物内部的真理,重视严于律己,主张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境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新审视中华传统文化的德育思想,并适当汲取传统文化中的合理部分,让德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教学相适应。
具体而言,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明确课堂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将德育思想贯穿教学全过程。其次,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的首要任务就是提高对教育问题的认识,教师要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既要反对教育保守主义,又要反对教育急功近利思想;既不能因为升学压力就不敢尝试新的教学方式,也不能因为一味追求新奇就采用各种猎奇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时刻警惕课堂教学的娱乐化倾向,在可控范围内,积极运用创新性、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把握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理念。最后,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组织者,应将教学目标与学生的课堂体验有机结合,既要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国家的繁荣富强离不开个人的发展,个人价值和梦想的实现与中国梦的实现是内在统一的。教师要加强小学课堂中的思想品德与道德修养教育,让学生能怀揣报国之志,树立远大的个人理想,把个人梦想的实现融入中国梦的进程,并为之付出努力。在教学中,教师既要把握时代变化发展的要求,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又要了解传统德育思想文化对教育的意义,积极寻找教育新路径,让德育思想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陈来.中国哲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3]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98.
[4]鲁洁,王逢贤主编. 德育新论(新世纪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165.
[5]陈吉祥,人类命运共同体内在机理的四维向度[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31(5):5-9.(作者单位:重庆市巫溪县凤凰镇中心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