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议题式教学的内涵及实施方法

2022-05-29陈茂晖

甘肃教育 2022年9期
关键词:常态化议题式教学思政课

陈茂晖

【摘要】课堂教学改革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心,议题式教学就是其中之一。但在操作层面,一些教师由于没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议题式教学改革的初衷和基本内涵,只是重视任务落实,让议题式教学流于形式。议题式教学一定要让教师了解目前发展现状,明了议题式教学的改革初衷,熟练掌握议题式教学的基本操作流程,从而实现议题式教学常态化发展。

【关键词】高中;思政课;议题式教学;常态化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09—0087—04

议题式教学是非常适应思政课的教学方式之一,运用议题式教学方法要让思政课教师清楚议题式教学的初衷,了解议题式教学发展现状,熟练掌握议题式教学的最基本操作流程,使议题式教学在思政课日常教学中落地生根,最终实现议题式教学简便化、常态化发展。

议题式教学是为了适应国家统编思政课新教材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坚持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相统一,着力打造师生互动、开放民主的活动型课堂,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帮助学生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真正发挥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作用。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发布以后,在全国思政课一线教师中掀起了对议题式教学的广泛探究和实践。情境材料更加新颖丰富、更加贴近生活实际。课堂上师生双向频繁互动,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浓了,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显著提高。但在议题式教学改革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令人担忧的现象,一些教师对议题式教学的改革初衷和议题式教学的基本内涵理解不深,使议题式教学流于形式;还有一些教师由于议题式教学操作相对复杂、备课占时多,随着时间推移又开始穿新鞋走老路。可见,讲清改革目的,熟悉基本内涵,让议题式教学简便化、常态化,这些问题才能有效解决。

议题式教学的实质是活动型课堂,要求学科内容采取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方式呈现,在教学实践中做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设计课程化”[1]。这是一种新的活动型课堂模式,也是对传统的情境式教学方式和合作探究式教学方式的继承和发展。议题式教学是以思政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为目标,围绕知识主题,灵活设置议题,有针对性地创设情境材料,引导学生展开议题互动讨论,并最终完成目标任务的教学方式。

关于议题式教学的具体操作方法和要求很多,但总体来说是有思路可循的。把握其基本思路,掌握基本方法,就可以使议题式教学的操作简便化,进而实现常态化教学。议题式教学的基本操作思路是围绕知识主题,确立议题,创设情境材料,开展互动探究活动,达成目标。

1.思想政治的学科核心素养是思政課议题式教学开展的灵魂和指针。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是思政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思政学科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抓手是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2]。因此,教师要根据思政学科的不同模块、单元、课例和框题内容确定具体的学科核心素养目标,既有宏观目标,也有微观目标。通过思政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落实,培养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的“四有”新人。

如,以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第二课“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例,在本课中政治认同、科学思维、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四个核心素养都有所体现。政治认同:让学生坚定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分析和认识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的关系;法治意识:培养学生在市场经济中的诚信意识、规则意识和法律意识;公共参与:注重实践,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无论政府、企业还是个人都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我们的生产、消费和买卖行为都是参与市场经济的行为表现。思政学科的核心素养是议题式教学设计的灵魂和指针。

2.议题式教学主题就是思政学科的主体知识,是思政课教学的纲要。学科主体知识是议题式教学活动开展的重点,也是议题式教学开展的知识载体,依托主体知识确定主题、设立议题并创设情境。如,以《经济与社会》第二课“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例,议题的主题就是本课的知识重点。如,资源优化配置的必要性,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市场配置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和手段等知识。议题的设计要紧紧围绕以上学科知识展开。

3.议题是议题式教学活动的知识主线。议题的设置通常需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议题设立要忠于教材,紧紧围绕思政统编教材的主体知识(即主题)灵活设置议题。二是议题设置要求有延展性、可议性、价值性和灵活性。

议就是议论、讨论、辩论。议是一个需要多人参与的行为和活动。议的对象是一个有争议、有延展的问题,必须要有价值性和可议性,即坚持议题的务实可用原则和真实可议原则[1]。设置议题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参与课堂,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提升公共参与能力,并在师生双向互动过程中最终内化政治认同。议题的设置应具灵活性,议题的设置可长可短,可以是独立的一问,也可以用议题分解内容,形成“议题串”。一般而言,可以将教科书每一课的主题确定为总议题,按照具体的内容要求确定多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分议题。

例1:(材料略)什么是资源配置?

点评:概念属于自主学习范畴,没有可议性,也不宜作为议题。

例2:(材料略)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市场是如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

点评:具有可议性和价值性。能调动学生自主阅读材料,深入分析,参与合作、讨论,意在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并加深理解,市场通过价格、供求和竞争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例3:(材料略)第一问:市场配置资源有哪些局限性?第二问: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市场配置资源存在哪些局限性?第三问:根据材料中存在的问题,怎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点评:第一问是一个简述题,学生不需仔细阅读材料,仅通过翻翻书就能答上,没有可议性和價值性。而第二问,答案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材料可能只显示了市场调节的一个局限性,也可能是两个或三个,学生必须通过认真阅读材料、比较分析才能答上。而第三问则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具有一定纵深度,延展性、可议性和价值性都很强。因为基于材料,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不仅需要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还可能需要政府加强宏观调控维护市场规则,企业自觉遵守市场秩序,个人知法、守法、用法等。设置该议题意在引导学生必须认真学习课本并深入思考,而且还要加强团队内的合作讨论,最终完成预设的任务。教学过程的完成既加深了学生对主题知识的理解,又提升了学生的公共参与能力,坚定了学生对发展市场经济的政治认同。

4.开展议题式教学要围绕议题设问提供相关背景材料。背景材料是议题式教学开展的平台和载体。课程资源、重大时政热点、主流媒体新闻资料、贴近生活的典型事例都可以作为议题设置的背景材料。课程资源既可以是教材中的“探究与分享”“专家解读”“相关链接”,也可以是教学参考后附资料。以《经济与社会》第二课“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例,“探究与分享”栏目就可以作为“资源优化配置必要性”等相关议题的背景材料使用。

材料一:钢材被广泛应用于厨具、家电、车辆、船舶的制造,房屋、道路、桥梁的建造和石油、化工等行业。

生产性消费者

*我要用这些钢材造家电。

*我要用这些钢材修铁路。

*我要用这些钢材建房子。

生产者

*我该去哪儿呢?

材料二:刘老伯是当地一位果农,他经营着 16亩普通的冰糖心苹果。但是,近年来冰糖心苹果的市场行情一直低迷,而花牛苹果的收益持续走好。2014年,刘老伯通过结构调整新栽种了12亩花牛苹果,2016年又新增4亩富士苹果,并且听取专家建议,装上了防霜冻等设备,科学栽种。

材料三:2019年花牛苹果开始挂果,果形、色泽、口味都很好。刘老伯看到硕大的苹果挂满枝头,满心欢喜,但在苹果熟好准备装箱时,他惊讶地发现花牛苹果的价格已经跌了不少,最终也没能卖上一个好价钱。后来他才得知,苹果价格下跌是因为一部分果农为抢占市场先机过早采摘,导致果质下降,影响了整个市场行情。

围绕议题立足当地实际提供的背景材料,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发共鸣,让课堂更有活力。如,以学校所在地的果业发展(材料二、三)为例,分别作为“材料中市场是如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根据材料,要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除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还需要经营者怎么做?”两个议题搭建的背景材料,可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教学效果。

5.坚持主体性和主导性相统一,互动问答要经常化。《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定位为“活动型学科课程”。在开展议题式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自主阅读,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出谋划策。既要让课堂的内容活动化,又要让课堂活动课程化。教师要把控好课堂的方向性和目的性,在双向互动中达成知识目标和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教师的主导性作用。

材料四:又过了一年,好多果农准备抢先销售,企图捞到花牛苹果销售的第一桶金,但被村委会和果业协会告知,今年不得提早下果,必须按时采摘。

请问村委会和果业协会的行为反映了哪些经济学道理?

点评:该议题可以作为总议题,下设多个小议题,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在双向互动中循序渐进最终达成目标任务。

师:好多果农准备在果熟之前采摘以抢占销售先机,反映了什么经济学道理?

生: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师:村委会告知,今年不得提前下果,说明了什么道理?

生:市场调节要遵循市场秩序,同时还要加强宏观调控。

单一的讲授式教学已不能适应新课程要求。为避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就需要教师提前准备,通过议题的设置和背景材料的创设,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双向互动,动中有议,议中有味。议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就近分组,即组即散。按照就近原则,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即组即散。如此既便于学生合作讨论、积极发言,又便于学生随时查找资料和书写笔记。老师要营造民主、开放的辩论氛围,鼓励和支持学生积极发言。通过师生双向互动,让学生在议的过程中掌握主题知识,并内化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二是教师点拨必不可少。课程末尾,老师既要宏观总结,又要精准点评。通过点评,一方面,构建起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又可明确学科核心素养启示。如,《经济与社会》第二课“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课。小结:资源有限,需求无限,这就需要优化资源配置。怎样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呢?就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那么,市场是怎样优化资源配置的?市场通过价格、供求、竞争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市场配置资源一定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要讲诚信。市场配置资源有自身的优点,但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有其自身的局限性,这就需要加强宏观调控以弥补市场的不足。

点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自身的优越性。作为青年学生,一定要有制度自信,正确看待市场和宏观调控的不同作用,同时还要坚持诚信原则,增强法治意识,做一名知法、遵法、守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推广议题式教学,是为了适应新课程,提高思政课教学效能,更好地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真正落实思政课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关键课程作用。提倡议题式教学并不否定其他教学方式,而是鼓励议题式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相结合,把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与探究式教学、议题式教学和实践教学法相结合,让教师灵活施教,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参与到课堂中来。

总之,思政课教师应该让议题式教学简便化、常态化,切忌复杂化、僵固化。教师认真备课,提前确定好议题,是议题式教学有效开展的先决条件。议题式教学常态化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操作简便化,即对议题式教学操作流程要明晰简化,才能为思政课教师所广泛采纳和践行。

参考文献

[1]沈雪春.议题式教学简论(第一版)[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8 :112-115.

[2]付有能.教科书内容向教学内容转化的活动设计[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1(01):10.

编辑:陈静

猜你喜欢

常态化议题式教学思政课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浅析“议题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运用
高中政治课堂议题式教学探究
议题与实证:指向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探索
创新教学模式培育核心素养
高校郭明义精神建设的常态化机制研究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