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思、议、练,建构高效阅读课堂
2022-05-28赖瑞筠
赖瑞筠
阅读指导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着重要意义。针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不能以教师自己对文本的分析来代替学生个体的阅读实践。因此,探究如何开展有效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是重要的课题。笔者认为,读、思、议、练有机结合,能让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一、引导善读,品味精彩词句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课要以读书为目的,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善于读,则是功不可没。这揭示了语文教学的途徑:学习语文,重在阅读。但如何引导学生善于阅读呢?笔者认为,要以读为本,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读出语感,读出感情,读出对文本的独特体验。教师要精心设计科学的启发语或提示语,引导学生在读中去品味精彩语句,去感悟文本。
1. 替换词语,辨析读。如教学统编版三年级下册《荷花》一课时,其中有一处是“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为了品味“冒”字之美,笔者引导学生用“长、钻、伸、露”等替换“冒”字来读,对比表达的效果。学生替换不同字进行阅读,顿时感悟到作者使用“冒”字的妙处——具有“急切、激动、高兴”的情感,把荷花写活了。
2. 巧补空白,想象读。将文本中隐藏的空白处,通过想象构建出来,能让文本的情感更加丰满。文本中所出现的空白,是文本意蕴的主线,需要读者根据作者所表达的意图,去感受领会文本内在的意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空白将作者的意图想象出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掌握。如统编版三年级上册《去年的树》,课文以鸟儿和树之间的真挚情谊为主要线索。教学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两个“看了一会儿”,让学生再次读这三个自然段,想象鸟儿回忆过去和树快乐生活的画面,以及再也见不到好朋友的伤心绝望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过程,由此逐渐领悟到朋友之间真正的友谊是建立在互相信任、互相关心的基础上的,懂得和谐相处的道理。
二、引导善思,多与文本对话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教师没有想出一些方法使学生快速进入高昂振奋的学习状态,就要向学生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就不会使学生产生兴趣,还会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倦。在阅读教学中,不但要动口读,还要动脑想,一边读一边想,才会体会作者表达的精彩之处。教师在导读的过程中要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就要设计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思辨。
1. 借题质疑,走进文本。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七组的语文要素是要让学生感受课文中生动的语言,要求学生积累自己喜欢的语句。这一语文要素直接点明了单元学习的要点。以《读不完的大书》一课为例,课文以儿童的视角描写了乡村中缤纷多彩的事物,并融入丰富的想象,展开了一幅幅生动有趣的大自然的图画。教学伊始,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结合课题说一说“这本大书指的是什么内容的书”,再引导学生带着这个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由读课文,去文中寻找答案。学生通过自读后大致了解了文中的“大书”原来是指大自然,“书中的内容”就是一些在大自然中“好玩的东西”。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又能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2. 抓点引思,感悟文本。在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精彩或自己感受较深的语句,去感悟文字的优美。如教学统编版四年级下册《颐和园》一课,文中有一个语句“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笔者鼓励学生进行质疑:“游船、画舫明明是用‘划过’,课文为什么用‘滑过’,是不是作者写错了?”然后指导学生联系上文进行阅读,学生明白了“滑过”突出“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几乎不留一点痕迹”,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形象性与准确性。
三、引导善议,发表不同看法
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引导和组织课堂讨论,不仅能够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主体意识,还能促进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自主合作能力的提高。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时将自己的独特感受说出来,在交流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1. 抓类比,善辩巧论。阅读中,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不尽相同,当学生的看法有失偏颇时,教师可以进行延迟评价,激起学生发表自己独到见解的意愿。如在教学统编版五年级上册《鲸》一文的第五自然段时,在学生读到“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笔者相机进行引导:“水柱真有这样壮观吗?与喷泉相似在哪里?”同时,组织学生四人一个小组讨论,学生纷纷发表看法。有的学生说,喷泉也是从小孔向上喷的,形成水柱。有的学生说,现实中的喷泉是固定的,但鲸是会移动的。有的学生说,现实中的喷泉的大小高低是人为控制的,而鲸的呼吸时间是不确定的……学生能联系自己平时的所见来交流,看法各异。这样,通过讨论不断培养了学生交流与表达能力。
2. 抓字眼,精思辩道。在课文中,许多好词佳句是作者精心书写的,具有深邃的意义,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能让他们深刻领会作者用词之意,感悟用词造句之巧妙。如教完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一文后,笔者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那些‘箭’明明是诸葛亮从曹操那里给‘骗’来的,为何课文题目中用‘借’这个词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议论起来,有的学生说:“用‘骗’不好听,显得诸葛亮品德不好。”有的学生说:“用‘借’能突出诸葛亮的机智聪明。”有的学生说:“因为有借就得还,而那些箭是用来攻打曹操的,也会‘还’给他,还是用‘借’好。”通过讨论,学生开阔了思路,思维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四、引导善练,学习表达方法
阅读教学不但要掌握字词,感悟作者的情感,还要学习表达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更多练习的机会。阅读课堂上,教师要精心寻找教材的语言训练点、培养点,设计科学的练习或小练笔让学生当堂完成,以便让学生最大化地去消化吸收。
1. 筛选信息,内化表达。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大胆交流阅读感受,实现语文内化运用。如教学完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后,可让学生完成这样的练习:我最喜欢?摇?摇?摇?摇?摇?摇(季节)到小兴安岭去旅行,因为?摇?摇 ?摇?摇?摇?摇。学生就要根据文本提供的小兴安岭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美进行比较,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季节,并进行练习。这样既训练了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又能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之妙。
2. 联系生活,迁移表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交流读书心得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交流。如教学完统编版三年级上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后,笔者及时安排小练笔:“铺满金色的水泥道,多美的发现啊!用几句话写一写你在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的景色。”这样的小练笔既能满足学生的趣味性需求,又能掌握本课作者的表达方法,有效提高学生的练笔兴趣和写作水平,达到了教学目标,实现方法迁移。
(作者单位:福建省德化县浔中中心小学?摇?摇?摇责任编辑:王振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