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对双相情感障碍的护理效果
2022-05-27张鑫
张鑫
白城市洮南神经精神病医院,吉林 白城 137100
在精神疾病中双相情感障碍十分常见,主要症状为行为、思维障碍。可反复发作,伴有狂躁、抑郁等状态,对人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休息等造成严重影响,使生活质量降低[1]。针对双相情感障碍疾病临床已经制定了有效、完整的治疗方法,有关资料显示,治疗实施后患者的认知障碍得到改善,在疾病发作时可发生过激行为,如自杀、自残、伤人等情况。病人受药物影响以及对自身疾病的认知度较差,心理应激性较差,因此对患者予以更好的关心和照顾具有重要意义,心理护理主要涉及运动、生活、遵医嘱等方面,使患者的心理状态逐渐改善[2]。
1 基本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78例双相情感障碍病人取自我院在2018年1月ˉ2019年1月时段就诊的人员中,根据先后入院时间均分2组。参照组:年龄下限为28岁,年龄上限为65岁,中位值为(46.32±5.42)岁,男22例(56.41%)、女17例(43.59%);实验组:年龄下限为29岁,年龄上限为66岁,中位值为(46.58±5.32)岁,男20例(51.28%)、女19例(48.72%);在统计学SPSS22.0软件中录入基本数据,检验结果差异性不明显(p>0.05)。
1.2 方法 参照组病人接受常规精神护理和药物使用指导。
实验组病人接受心理护理,主要内容包含:(1)促进友好关系:在护理初期护理人员需与患者积极交谈,使患者对陌生环境的恐惧感消除,鼓励患者讲述自身想法和疑虑,充分掌握患者的真实状态,针对不同类型的患者予以合适的心理疏导,获得高度信任。(2)支持性心理指导:护理人员全面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并采取换位思考的方式,对其人格和性格进行分析,将患者自身精神伤害、躯体伤害等相关因素予以排除,在交流中,护理人员需以柔和的语言、轻缓的动作以及和蔼的表情面对患者,表示充分理解患者,予以耐心鼓励。(3)健康指导:护理人员需详细、耐心、全面的向患者讲解药物知识和说明,并将双相情感障碍疾病的发病因素、治疗方法、临床症状、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针对性处理措施等全部告知患者和家属。让患者充分掌握治疗流程,对患者所有的环境和病情改善情况予以第一时间无保留告知。(4)家庭社会支持:精神疾病患者的病情改善情况予以生活环境、鼓励等存在直接关系。因此护理人员每周督促家庭成员、朋友等对患者予以鼓励。将出院后后续可能发生的问题告知患者和家属,如发生及时沟通商议,维持友好的人际关系。(5)放松指导:指导患者进行机体系统训练,每次训练时间为1小时,每周进行1次,指导患者放松身心,保持愉悦、放松的心情,使情绪得到控制,避免发生冲动情况。(6)狂躁护理措施:当患者出现兴奋、异常激动、暴躁等情绪时,医护人员需对患者维持良好交流,第一时间对患者的情绪进行安抚,必要时需严格依照医嘱对患者予以药物治疗。如患者出现暴力行为,医护人员需保护好患者,实施保护性隔离,需注意不可过分对患者的行为进行限制,防止因宣泄方法不良损伤患者精神和机体,不可过分放纵患者,加重病情。(7)康复指导:让患者入院3周后,护理人员需对患者的情绪变化情况予以密切观察,如情绪维持稳定状态,需接受康复训练。康复训练主要包含小幅度训练、运动量轻的活动,如听音乐、打太极等,让患者的机体和思维得到锻炼,恢复认知功能,让其保持放松的身心,使心理状态得到明显改善,保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1.3 判定指标 对比社会功能、负性情绪、精神状态、自理能力、认知功能和应对能力等指标。利用SAS、SDS量表评估负性情绪,利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估精神状态,利用社会功能残疾评定量表SDSS评估社会功能,利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S评估自理能力。认知功能主要使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进行评估,其中包含3个维度,分别为短时记忆、注意力、视空间与执行等方面,其分数高低与认知功能改善程度成正比关系。使用应对方式问卷(CSQ)对应对方式进行评估,其中包含4个维度,分贝为回避、求助、自责、合理化等方面,其分数高低与应对能力成反比关系。
1.4 统计学分析 将试验资料进行充分整理,录入表格,运用统计学SPSS22.0软件检验,(均数±标准差)形式数据为计量资料,行t检验;百分比形式数据为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如统计学软件计算结果存在意义,以P<0.05表示。
2 结 果
2.1 对比自理能力和负性情绪指标 护理前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护理后比较实验组负性情绪优于参照组,自理能力高于参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对比自理能力和负性情绪指标(±s,分)
表1 对比自理能力和负性情绪指标(±s,分)
组别 护理前 护理后自理能力 抑郁 焦虑 自理能力 抑郁 焦虑实 验 组 (n=39) 76.23±7.05 21.28±2.56 20.12±2.45 92.56±8.45 11.32±2.28 10.08±2.41参 照 组 (n=39) 76.32±7.08 21.24±2.58 20.26±2.54 85.21±7.03 14.36±2.08 15.21±2.06 t值 0.0562 0.0687 0.2477 4.1758 6.1514 10.1048 p 值 0.9553 0.9454 0.8050 0.0001 0.0000 0.0000
2.2 对比社会功能、精神状态指标 与参照组数据相比较,实验组社会功能、精神状态指标较差,结果有差异性(P<0.05),见表2。
表2 对比社会功能、精神状态指标(±s,分)
表2 对比社会功能、精神状态指标(±s,分)
精神状态实验组(n=39) 10.08±1.26 25.35±5.11参照组(n=39) 13.38±2.25 31.45±5.42 t值 7.9915 5.1139 p 值 0.0000 0.0000组别 社会功能
2.3 比对认知功能评分 实验组人员的认知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参照组,数据之间比对有差异(P<0.05);见表3。
表3 比对认知功能评分(±s,分)
表3 比对认知功能评分(±s,分)
视空间与执行实 验 组 (n=39) 4.16±0.28 4.72±0.21 3.21±0.12参 照 组 (n=39) 4.65±0.23 4.12±0.18 3.79±0.15 t值 8.4449 13.5473 18.8558 p 值 0.0000 0.0000 0.0000组别 短时记忆 注意力
2.4 比对应对能力评分 实验组人员的应对能力评分 明显低于参照组,比对结果有差异(P<0.05)。见表4。
表4 比对应对能力评分(±s,分)
表4 比对应对能力评分(±s,分)
自责 合理化实 验 组 (n=39) 5.02±1.87 4.48±1.52 3.11±1.06 5.38±1.87参 照 组 (n=39) 6.12±2.12 5.72±1.56 3.97±1.02 6.35±1.42 t值 2.4300 3.5553 3.6509 2.5798 p 值 0.0175 0.0007 0.0005 0.0118组别 求助 回避
3 讨 论
双相情感障碍疾病是精神疾病的一种,临床无明确实验结果证实疾病发病因素,少数人员指出,此疾病发生与生活环境、家庭遗传、应激刺激因素等存在直接关系。医护人员需依照患者的狂躁、抑郁、焦虑等情况区分疾病类型,主要为单相和双相情感障碍[3]。患病后对正常生活造成影响,受药物和物理治疗影响,患者的负性情绪出现不同程度波动。
以往护理服务内容涉及范围较广,其主要将疾病治疗、保护作为侧重点,进而将患者的心理状态予以忽视,实际情况中,心理护理在整体护理工作占据重要地位[4]。针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而言,其自身情绪、精神波动大,加之大部分患者、家属对精神类疾病存在相应偏见,针对此种疾病表示抗拒和不愿配合治疗,进而对整体预后和护理质量均造成相应影响[5]。
护理人员需依照自身经验、心理学知识掌握情况,对患者采取针对性心理指导。鼓励患者讲述自身情况,并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调整自身不适感[6]。告知患者以愉悦的心情面对治疗,护理人员进行换位思考,将病房环境、自我认知知识等进行介绍,为患者提供贴心、亲切的服务,将信任感提升,经家人、朋友等对患者予以鼓励,让其保持良好的心态面对生活,进而在短时期恢复正常,使精神和机体压力减轻[7]。心理干预主要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变化水平予以观察,入院时开展健康指导,让患者积极面对疾病,使其对后续治疗、护理的抵抗心理予以缓解[8]。心理干预主要对狂躁、抑郁状态患者实施有效护理指导,将疾病对自身、心理等造成的不良影响降低。后期康复训练可使患者的注意力得到转移,利于患者机体和心理康复[9]。
综上所述,将心理护理应用在双相情感障碍人员护理工作中,让患者以良好的状态面对疾病,有利于精神障碍、社会功能等恢复,促进疾病康复,临床上可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