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百年党史看伟大建党精神的逻辑理路

2022-05-27赵田田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赵田田

摘 要: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形成和发展的逻辑起点,是立党、兴党、强党的精神之源。从百年党史理解和认识伟大建党精神,明确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本质;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伟大建党精神的主题主线;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动力之源;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旨归。伟大建党精神统一于百年党史的主题,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提供了方向指引。

关键词:百年党史;伟大建党精神;逻辑理路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22.01.004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22)01-0028-07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1]伟大建党精神从思想层面、实践层面、精神层面和价值层面的概括,决定了党的思想优势、政治优势、精神优势和道德优势,充分体现了百年党史的主题主线,是指导中国共产党百年实践的精神之源。

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本质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党史的实践中,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并将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2]一百年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共产主义理想的指引性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得到充分验证,充分彰显了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本质。

中国共产党在一百年的奋斗实践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指导地位,照亮了救国救民的光明前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性地继承了人类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优秀理论成果,创立了争取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以前瞻者的敏锐眼光提出剩余价值理论,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揭示了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产生现代社会的一切矛盾的基本矛盾”[3],指出了人类社会必然迎来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为人民群众实现自由解放提供了方向指引。工业革命的兴起、海外贸易的发展以及商品市场的扩大满足了人类对物质的需求,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但也充分暴露了资本盲目逐利的本质,开启了资本趋利的时代。马克思指出,当资本来到人世间的时候,每个毛孔都沾满鲜血,资本主义的发展固然给资本家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带来的是极度贫困与深重苦难。从1840年开始,西方列强对中國的多次侵略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挽救民族于危难、解救人民于水火,不同的社会力量对国家出路进行了早期的接续探索,但并没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给中国探寻救亡图存的先进分子提供了全新的选择。在对各种社会主义流派进行反复比较和鉴别之后,中国先进分子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旗帜。李大钊等最早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真理的力量,确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结合的大潮中诞生,通过的第一个纲领提到的“必须援助工人阶级,直到社会阶级区分消除的时候”“把工人、农民和士兵组织起来,并以社会革命为自己政策的主要目的”等内容无一不充分折射出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芒。毛泽东指出:“共产党不靠吓人吃饭,而是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吃饭,靠实事求是吃饭,靠科学吃饭。”[4]至此,中国革命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踏上了一条争取民族独立和自身解放的光明道路。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高举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旗帜,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制定了符合国情和社会发展规律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开创和发展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实践中,始终坚守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指引中国人民朝着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方向接续奋进。马克思穷其一生追寻的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深入批判“粗陋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的一种彻底的表现形式,这种共产主义体现的是不平衡的心理及最低限度的平均所展现出来的对共产主义的狭隘解读,既没有达到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也尚未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马克思通过揭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指出劳动是人自我实现的一种方式,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被异化为工厂的“零部件”,无产阶级为了谋生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没有任何自由可言,人在劳动中不是自我肯定,而变成了自我否定。他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形态是实现共产主义,在共产主义社会物质材料极大丰富,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实现极大的提高,劳动者能够各尽所能、社会能够按需分配,人在劳动中享受乐趣、肯定自己,进而实现人的“自由自觉”。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讨论并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即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共产主义。毛泽东指出:“我们的将来纲领或最高纲领,是要将中国推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去的,这是确定的和毫无疑义的。”[5]一百年来,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无论处于何种境遇,均未放弃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远大追求。在革命年代,四川早期党组织的创建者杨闇公回答道:“我的头可断,志不可夺!”;在建设时期,邓稼先认为核武器的成功是成千上万人的努力,他只是其中的一分子而已;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樊锦诗在四十年的岁月里,把文物保护与合理利用紧密结合起来,为文物的保护与利用贡献全部精力;新时代以来,习近平坚定地讲到:“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6]这都是一辈辈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信仰的真实写照。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一个又一个的人间奇迹,并用实践证明了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F4BED996-1812-4A7F-8D9A-D22923494CE7

二、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伟大建党精神的主题主线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党史的实践中,始终践行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治追求,并担当起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崇高使命。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1]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广大人民群众放在中心位置,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贯穿了伟大建党精神的主题主线。

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始终把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马克思指出:“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与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7]115这一论述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是一切社会矛盾产生的根源,人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应当在社会矛盾的解决中处于主体地位。马克思在唯物主义历史观中明确指出:“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是现实的、活生生的人。”[8]在此提到的“人”代指“人民群众”或“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并不是从孤立的“个人”角度看待社会历史,而是将整个“类”作为考察对象。同时,马克思指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但是在阶级社会里人民群众的主体是被剥削被压迫的劳动群众,包括上升时期的剥削阶级,因为他们在特定时期可能充当革命的领导阶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在城市领导罢工时坚定工人阶级的革命性,到农村进行土地革命时发动农民的积极性,凝聚人民力量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了满足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完成民主革命任务,促进国民经济恢复与物价稳定,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了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为中国以后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和技术基础。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了实现人民对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到其他领域的改革逐步铺开,实现了人民生活总体上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跨越,保障了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适应了人民对于教育科学和文化等各项事业的现实需要,迎来了中华民族富起来的伟大征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情怀。2021年7月1日,习近平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1]百年党史证明,中国共产党始终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在不同时期接力带领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思考》中講到:“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9]这一论述表明他在中学时期就孕育了为人类谋自由的目标指向。在柏林大学期间,马克思提出人的本质是自我意识的观点,并将关注的视角转向人的自我意识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上来。他认为人可以通过实践来实现人的主体能动性,进而完成个人意识的表达。在这一阶段,马克思更多地意识到用哲学对现实世界改造的可能性,提出了初具唯物主义特质的人类普遍幸福的价值追求,开始关注具体的社会问题。马克思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主张将新闻出版自由的权利与维护社会各等级的利益相联系,并把哲学的相关思考应用到社会问题的实践中去。随后,马克思从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关系出发,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异化成为资产阶级的一种商品,逐步认识到非人的生存现实,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想要实现自身的解放就必然要推翻所处的反人性的社会环境,只有消灭自身,才能消灭私有财产,消除异化劳动。因此,工人解放的本质是工人阶级通过政治或其他手段否定私有财产,进而摆脱人的异化,实现“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在革命战争年代,为救民于水火之中,社会各阶级上下求索的建国方案轮番登场但无一能挽民族于存亡之际。在马克思主义的引导下,中国共产党成立,并明确了以推翻帝国主义压迫,实现中华民族之完全独立的斗争纲领。无数革命先烈以铮铮铁骨和血肉之躯担当使命,李大钊、蔡和森、方志敏、杨靖宇、赵一曼、刘胡兰等为争取人民解放前赴后继,而“一切这些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10]。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现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平稳过渡,确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重要的政治前提和制度保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带领人民开启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期,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部署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以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把握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契机。进入新时代以来,党领导中国人民解决了区域性贫困和绝对贫困的历史性难题,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梦想,以胸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全球视野,统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探索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勇于担当使命的奋斗史,百年来进行的一切斗争、付出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现在的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任何阶段都更有勇气、更有能力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动力之源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党史的实践中,始终坚持了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奉行了英勇斗争的政治本色。习近平指出:“世界上没有哪个党像我们这样,遭遇过如此多的艰难险阻,经历过如此多的生死考验,付出过如此多的惨烈牺牲。”[11]一百年来,一代代的中国共产党人践行了为党、为人民牺牲一切的铮铮誓言,用鲜血和生命铺就了挽国家于危亡、拯民族于水火的光明之路,接力推动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道路,构成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动力之源。F4BED996-1812-4A7F-8D9A-D22923494CE7

马克思认为,自我牺牲意指无产阶级为了实现最高利益而舍弃个人利益或献出自身生命的行为。为了揭露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马克思受到反动政府的迫害和资产阶级的诽谤打击,但是贫困和疾病没能让他放弃为人类的福利而劳动的终身事业。在马克思看来,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中除了自身的劳动力外没有任何私有财产,劳动只是无产阶级谋生的一种手段,而这种手段却让无产阶级担负更多的剥削和压迫,只有实现全人类的解放,人才能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劳动才能成为人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方式。为实现这一奋斗目标,马克思以亲身实践宣传无产阶级的自我牺牲精神,并将全部的财产、全部的精力和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了革命斗争。习近平指出:“革命胜利是用流血牺牲换来的。”[12]中国共产党诞生于民族危亡之际,是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斗争中壮大的,不怕牺牲是党不断强大的动力之源。从张太雷“愿化作震碎旧世界惊雷”的錚铮誓言到邓中夏“为了勤劳大众的利益而死”,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风骨;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面对国民党的血腥屠杀,中国共产党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党和红军开始了“平均每 300 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以“小米加步枪”的简陋条件,粉碎了武装到牙齿的日寇“扫荡”;全面内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以“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的辩证思维,打败了美国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军队,铸就了中国人民站起来的精神之源。新中国成立后,从“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到“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从“林县人民多奇志,誓把山河重安排”到“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成就了中国人民挺直腰杆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后,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团结带领人民冲破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的束缚,闯出了一条奔向人民富裕的康庄道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的精神体现在1 800余名党员将生命定格于扶贫路、无数抗疫逆行者以生命赴使命等感人事迹上。据不完全统计,近代以来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献出生命的烈士约有2 000万人,正是他们“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无畏,才使我们的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7]61,实现人类自身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使命,为了创造出更高层次的社会形态,必须改造人和社会环境。在资本主义社会,剥削阶级为获取更大的剩余价值,凭借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所处生产体系统治地位的先发优势,加大了对被剥削阶级的压榨与盘剥。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被剥削阶级不得不反抗这种不合理的经济秩序。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13]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党带领中国人民通过革命斗争,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习近平指出,党和国家以及社会主义事业都是“在斗争中诞生、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壮大的”[14]。英勇斗争贯穿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过程,对于坚持什么样的指导思想的问题,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上下求索,斗争者有之、牺牲者有之。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给饱受压迫的中国人民带来了民族独立和自身解放的希望。对于“敢不敢革命”“怎样坚持革命”的重大问题,毛泽东强调,我们面临领导几万万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斗争,需要造就一大批有政治远见、敢于斗争、敢于革命、敢于牺牲的先锋队伍。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人民英勇斗争二十八年,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站了起来。对于怎样巩固新生政权、怎样探索社会主义的问题,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不能预见性地解决中国革命中出现的所有问题,必须在斗争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必然规律。新中国成立后,党带领人民进行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的斗争,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完成了“三大改造”,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和工业体系,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讲,生产力革命是最根本的革命,邓小平明确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指出 “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就干不出新的事业”[15]。改革开放后,党带领人民抓准斗争的方向,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和体制框架,推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推进。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顽强的斗争精神带领人民应对中美贸易战、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风险,解决了过去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壮大。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就是凭着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再斗争—直至胜利的逻辑取得胜利的。面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变带来的新要求,党正带领人民继续进行新的伟大斗争,秉承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政治本色,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为实现强国目标而不懈奋斗。

四、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旨归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党史的实践中,始终坚持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奉行不负人民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指出:“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从本质上说,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党性,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16]百年来,一代代的中国共产党人用行动践行不负人民的初心本色,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向新时代的征程,蕴含着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旨归。

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最重要的政治品质。马克思指出,无产者组织起来形成无产阶级,代表整个无产者的利益开展运动,进而组建政党;与其他工人阶级政党相比,共产党人是由最有觉悟的先进分子组成的。在此,需要指明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没有明确论述无产阶级政党的党性问题,但是在《共产党宣言》中已经指明了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奋斗目标以及共产主义革命的主要任务,为后继马克思主义者阐明党性问题作了唯物主义的方向指引。列宁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俄国革命和建设时指出,在同封建专制斗争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共产党人必须将党性视为无产阶级最重要的政治立场,因为“在一定的条件下,我们可以而且必须同没有觉悟的无产者,同赞成非无产阶级的学说(‘社会革命党人的纲领)的无产者走在一起”[17]。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党章》中明确规定了党员必须做到对党忠诚,以强制性的规范将忠诚内化为共产党员的政治信念。邓小平指出:“党员必须对党忠诚老实,不隐瞒和歪曲事实真相。这对于党的生活有重大的原则意义。”[18]质而言之,加强党员的党性教育、强化党员的政治忠诚,既是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历史经验,也是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胜利的政治保证。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用自己年仅27岁的生命践行了对党忠诚的铮铮誓言。作为山东地区党的最早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始终把工运作为首要任务。由于劳累过度,他不幸患上了肺结核。考虑住院花费太大,他婉言谢绝了党组织和同志们住院治疗的建议,一直坚持为党的事业奋斗了直至牺牲。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中,无数像王尽美这样的杰出人物之所以能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业绩,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创造奇迹,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坚定政治信仰、为实现政治目标而坚决斗争,把对党的忠诚体现在对信仰的忠诚、对组织的忠诚和对党的理论政策的忠诚上。为了加强党员的党性教育,坚定党员对党忠诚的政治信仰,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持续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从加强党性教育角度强化党员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无论是战争岁月,还是和平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明确政治立场、坚定政治信仰、增强政治定力,在层层历练中积累经验,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开拓者。F4BED996-1812-4A7F-8D9A-D22923494CE7

不负人民是共产党人最重要的价值追求。马克思在中学时期便明确了以实现人类的幸福作为选择职业的标准,在他的论著中蕴含着丰富的人学思想。马克思从人与人的角度提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想要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把自己改造成理想中的“人”,必须从“实际活动的人”着手,关注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状态、所处地位以及社会的发展条件和方式。马克思认为,人存在的价值和发展的目标属于人的发展范畴,在现实社会中开展的一切活动都由人来推动,出发点应当是为人服务的;人的发展历经三种形态,即人的依赖、物的依赖和人的全面发展,将自身的完美与人类的幸福相联系,这是马克思版本的“我将无我,不負人民”。在论述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和宗旨时,马克思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7]411正因为共产党人把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作为革命和建设的出发点,才能获得绝大多数人的拥护,这是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现实依据。毛泽东在回忆第一次看到世界地图的感受时,用了“震撼”一词。他说,想到当下中国人民的悲惨生活,以革命来谋求人民解放的念头顿生,下定了“以一生的力量为苦痛的人民服务,将革命事业奋斗到底”的决心[19]。不负人民的出发点在“人民”,落脚点也在“人民”,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宗旨。毛泽东在回答党能否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时指出,只有充分动员人民、组织人民、依靠人民,走让人民监督国家的民主之路,政府才能不敢松懈。从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高呼“人民万岁”,到邓小平强调“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到江泽民指出“人民利益至上”,到胡锦涛提出“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再到习近平“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誓言,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程中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与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用行动践行了不负人民的精神。习近平指出:“共产党人拥有人格力量,才能无愧于自己的称号,才能赢得人民赞誉。”[20]一代代共产党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从彭士禄“潜龙育神躯”到吴孟超“想背着每一位病人过河”,从陈祥榕“清澈的爱只为中国”到张桂梅“让教育之光照亮贫困山区”,无数共产党人以实际行动展现了“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不负人民的初心本色和价值追求。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必须以更坚定的信仰、更丰富的内涵、更立体的面向、更充沛的情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接续奋进、创造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02).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4.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413.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35—836.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59.

[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44.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18.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9.

[10]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

[11]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2.

[12]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261.

[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07.

[14]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04(02).

[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342.

[1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23.

[17]列宁.列宁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1.

[18]邓小平.邓小平文集(一九四九—一九七九):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244.

[1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湖南文史资料:第40辑[M].长沙:湖南文史杂志社,1990:8.

[20]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8-21(02).

责任编辑:刘菊香F4BED996-1812-4A7F-8D9A-D22923494CE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