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理论基础与逻辑理路

2022-05-27廖小明靳亚倩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廖小明 靳亚倩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以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为理论基础,本质上以解决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为实践逻辑,以把握人类文明演進规律为历史逻辑,以坚持以民为本为价值逻辑,不仅着眼于积极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同时着眼于促进世界文明进步,为全人类文明发展开辟道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

关键词:习近平;人类文明新形态;马克思主义文明观;逻辑理路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22.01.003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22)01-0021-07

关于人类文明的思考是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理论的元问题,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这一重要论述,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成果的高度凝练,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深度阐发和创新发展。深入分析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这一重大创新论断的理论基础和逻辑理路,对发展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大有裨益。

一、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是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理论基础

作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对文明的理解,主要是以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为核心内容,把它同人类社会生产发展联系起来,用宏大叙事的手法将文明看作是一个反映物质、精神生产和政治发展成果总和,标示人类社会进步和开化状态的范畴。在文明的范式下,世界历史整体生成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文明的思想成为习近平关于人类文明新形态重要论述的理论基石。

(一)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核心要义

1.生产方式决定文明的生成。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构成的生产方式的变革。生产力水平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以生产力为基础,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所形成的不同经济结构造就了不同的社会形态。文明时代正是由阶级社会的产生而开始的。恩格斯评价文明时代“是完全改变先前社会的一个发展阶段”[2],实际上指明了文明时代的几个不同于以往时代的特征,即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开始出现,隐藏于这些特征之下更深层次的动力则在于生产力的进步。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而文明的进步在这一矛盾的演变发展过程中不断得以实现。处于不同阶段的文明正是由物质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而造成的社会整体变化决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演变发展,本身体现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2.人类文明是历史演进的过程。文明是一个历史概念,就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而言,文明形态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落后到先进的演进过程。《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标志着马克思和恩格斯文明思想发展进入新的重要阶段,因为它第一次将原始社会嵌入唯物史观研究范围,阐明了文明的起源,系统化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文明史观。“文明”一词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多数时候与“时代”一同出现,已然表明了其历史属性。原始氏族社会解体以来,人类依次经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三个不同文明时期,在这些文明积累的基础上,才能跃升到社会主义文明。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描述,既肯定了资本主义相较于以往文明形式的先进之处,也揭示了将有“更高级的形态”取而代之的历史规律。他们所主张的是辩证统一的人类社会文明演进规律。在他们看来,文明的发生是人类减少对自然依赖程度的标识,也是人类自身不断增强对人的本质性认识,对人与自然和社会关系规律的把握的过程,历史发展的阶段跃升推动文明时代继续向前演进。

3.社会主义文明终将替代资本主义文明。价值坐标是评价一个社会文明形态是否先进的核心指标,但关键在其是否顺应历史主体的价值需求。如前所述,马克思理论视域中的文明时代是以阶级社会的形成作为起始的。因此,无论是奴隶制社会文明、封建制社会文明或是资本主义社会文明,这些形式的文明都在私有制基础上发展,始终伴随剥削和奴役。在这种社会形态的文明体系中,文明历史的创造者被异化成为“自己创造物”压迫和剥夺的对象,文明的价值规范由剥削阶级所主导,价值标准被统治阶级所主宰。马克思、恩格斯对文明的研究,立足于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基础,聚焦于资本主义社会文明之下的社会和人关系的本质性问题的思考和研究,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解剖,对未来文明的价值指向展开了深入的分析,揭示出资本主义文明必然被社会主义文明所替代的必然规律。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资本主义作为对封建主义的替代性文明范式,提出了自由、民主、人权、博爱等口号,体现出历史的进步性,而生产力方面的社会化大生产特别是工业革命的推动,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带来了整个社会财富的丰富,这些都体现出资本主义社会文明进步发展的一面。但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前提下资本的趋利本性引发了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领域等一系列不合理现象,这是未来的社会主义文明必定要扬弃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未来的社会主义文明必定要继承资本主义文明一切积极成果,但同时又必须彻底摒弃各种奴役制文明的糟粕,使文明的创造者也能成为享有者,实现文明进步过程中主客体的统一,实现社会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辩证统一,结束文明总在阶级对抗中向前发展的惯有逻辑。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文明本身就是一种人类发展进程中的创新文明范式。

(二)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重要论述的创新意义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3]。这实质上在文明范式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发展道路进行了科学的总结,也指明了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重大论断的创新意义。92CD0C8F-C7CC-47E0-BB0A-9E58B901035A

1.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新境界。文明是人类价值创造的真实记录,马克思主义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石,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宏观视野中探究人类文明进程,并基于资本主义现实指出了文明的未来走向。认识文明发展的进程,必须从实际出发作具体的历史的分析。面对当今世界国家安全与生态危机、民粹思潮和单边主义等全球性问题,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仍展现出强大的解释力,需要结合时代特征进一步深入全面阐发。习近平关于人类文明新形态重要论述顺应时代进步潮流和历史发展大势,积极拓展社会主义文明新境界,就是对社会文明形态的整体性推进。统筹发展“五大文明”是立足于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矛盾而作出的战略部署,具有内在合理性和现实基础,特别是对文明的整体性认识以及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强烈现实关注,是在体现中华民族的历史主体意识的同时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新发展。

2.彰显社会主义文明的美好前景。一方面,尽管马克思早已从理论上提出并论证过社会主义新文明思想,但这种文明并没有成功的实践经验。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本质上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成果,标志着在党的领导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自信和实践自觉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一贯秉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同时根据我国不同阶段的具体情况不断创新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世界发展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新的历史条件下人类文明新形态重要论述更加重视从世界历史潮流的高度看待世界文明发展的问题。应当说,这是我们党在文明观发展上的一次跃升,也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回应重大时代课题的再次体现。另一方面,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新”是相对于资本主义“旧”文明形态而言,而这种新内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基于社会主义的推陈出新。在相当长时期里,西方文明占据主导地位,西方国家习惯于以西方文明形态衡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用成功的实践开创了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现代化文明的途径,不仅昭示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并且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衔接人类文明,诠释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过程,是对西方单一文明论的超越和对西方世界对马克思主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种种质疑的有力回应。

3.重塑了人类文明新格局,为世界文明发展提供新示范。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百年奋进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为根本指导,结合我国基本国情,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持续向前发展,在为自身发展积累基本经验的同时,也为世界各国拓宽了走向现代文明的选择渠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着眼于最终实现全人类价值,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符合当前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世界潮流,对推进人类文明交流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二、实践逻辑: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是立足于社会发展的文明形态

习近平关于人类文明新形态重要论述本质上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发展道路、进程和结果的科学总结概括,以“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社会发展为基础,在人类文明模式的总体性范畴下审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总体形态、变化过程和基本规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对人类文明形态积极探索的道路。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就是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世界关系的矛盾问题。可以看出,人是其中最根本的存在,社会发展的目的就在于达成人与其他关系的和谐状态。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一切论述都是基于对人类整体未来的关怀。从资本统治下的人的异化现象入手,马克思毕生都在为寻求人的解放和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而奋斗。生产方式不仅决定着文明的生成,同时也从根本上决定着特定历史发展阶段需要关注的中心问题。马克思生活的时代,经济问题毫无疑问是解决人的问题的基础和核心。今天,在生产力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大前提下,人与世界关系的问题、生态和社会治理的问题、人自身发展的问题等日趋凸显,亟待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明确聚焦于科学发展,在社会结构方面突破了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三维结构,提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的“五维结构”,相应地构成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文明范式。习近平指出,中国现代化道路“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4]。习近平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概括,体现了对人类社会发展核心问题的关注和把握。以改革开放为开端,中国重新开启了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而在文明范式下,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文明的实践模式,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和实践方向。中国式现代化文明道路开创的文明范式和形态不是简单重复西方的文明范式和模板,而是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积极探索实践。我们始终坚持唯物史观,在社会生产方式变革条件下,结合新时代特征以新的内涵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

(一)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发展目标

从解决人与自身、人与人的关系这一角度出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发展目标。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注重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统一起来,在推进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促进人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建设现代化等根本性问题的思考和认识中,积极探索中国现代化的方案和实践进程,从而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样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探索现代化道路和方案,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进程。从根本上说,中国现代化道路始终立足中国实际,特色就在于始终将缩小收入差距等作为经济发展目标,摒弃资本逻辑对人的制约性,以社会和谐为目的,不断推进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当然,这里的共同富裕从根本上说是包含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发展愿景[5]23,在力求发展经济的同时,持续推进共同富裕,以共建共有共享的方式实现财富公平正义分配、机会均等、社会各方面公正,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人与人、人与自身关系的和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92CD0C8F-C7CC-47E0-BB0A-9E58B901035A

(二)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共进为发展原则

从人与社会关系角度,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共进为发展原则。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强调文明发展的辩证统一,在强调物质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时,马克思历来重视观念意识层面的作用。在马克思看来,精神生产作为人类社会生产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历史进步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而在其产生与发展的进程中,始终肩负着满足人们物质与精神双重需要、创造社会物质与精神双重价值的历史性使命。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始,中国共产党就开始把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作为根本任务。虽然当时的生产力相对落后,但通过新生的制度机制和对陈腐思想文化的荡涤,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思想文化发展也非常迅速,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带领全体人民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尽管任务比较重,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还有一些失误,但是中国共产党人善于统筹兼顾,既注重物质生产,也重视精神生产,社会文明进步总体上是全面的、显著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明确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要求,在积极推动社会物质生产力解放发展的同时,也千方百计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和精神文化发展,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始终在社会主义的文明范式和轨道中进行,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守正创新。进入新时代,我们仍然坚持贯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尤其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要“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5]48,实现物质与精神实力并蓄的国富民强,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必须坚持物质与精神都要共同富裕,始终把握这个方针。

(三)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以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发展理念

从人与自然关系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践行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念。对于生态和社会治理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来都未曾忽略,只是这些问题在特定历史条件和背景下,并非在马克思主义整体思想体系中成为重点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深刻认识人类文明的科学内涵和创新要求,强调用实际行动不断践行“生态建设关乎世界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全新视野、全新高度、全面提升生态文明的重要地位。这是立足现实社会状况,进一步深刻认识自然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习近平强调“要大力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和环保意识”[6],辩证把握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突破了西方现代化发展中的单向度生产方式,实现了发展经济与生态建设并行的双向生产范式。

(四)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兼顾人民幸福与人类共同发展

从中国与世界关系角度,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兼顾人民幸福与人类共同发展的模式。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深入发展,文明的交流互鉴非常有必要。但是,基于已有的国际秩序特别是“资强社弱”“西强东弱”的整体格局,资本逐利本性推动形成的世界市场,使资本世界的弊端在全球蔓延,这为不同文明交流融合乃至进一步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高举和平、民主、公平、正义的旗帜,积极推动在联合国框架下的国际合作交流,坚决抵制西方国家的各种霸权和霸凌行为,反对以西方文明作为“普世价值”和以人权民主为幌子的各种政治渗透和干涉行为,提倡各国加强合作,应对全球性挑战和问题,真正致力于解决和平赤字、治理赤字、发展赤字、信任赤字等重大全球性问题,倡导各种文明形式和体系共存发展、交流互鉴、取长补短,真正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和全球的公平正义,形成各种文明的相互补充和借鉴发展。从根本上说,这样的主张和实践符合促进世界各国发展和全体人民发展的根本方向和根本要求。就根本目标和价值追求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马克思对人类文明未来走向的关怀,高举共赢旗帜,走合作发展道路。与历史上资本主义现代化对内依靠剥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不同,中国秉持共同价值理念,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自身发展为世界现代化文明提供新机遇。

三、历史逻辑: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以把握文明发展演进规律为主线

中国式现代化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世界文明的批判性繼承中逐渐形成的,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以把握文明发展演进规律为主线。

(一)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以辩证扬弃既有文明成果为基础

人类文明发展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文明新形态的世界历史视域,中国古代文明史是文明新形态得以形成的内在渊源。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是对各种文明思想批判性吸收和辩证扬弃的结果,在继承文明形态理论积极因素的基础上,立足中国实际,进行了创新发展。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道路是从中华文明悠久历史传承中一步一步迈出来的,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基因,同时又与时俱进发展。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以民为本”“天下大同”的理念,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过程中,进一步形成了“人民至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价值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超越了西方式现代化道路资本至上的逻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超越了资本世界“西方中心论”的逻辑。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价值取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价值规范。

(二)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以解决文明社会突出问题为历史任务

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重大论断是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辩证关系的科学把握,其提出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根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奋进,持续带领中国人民解决“挨打”“挨饿”“挨骂”的问题。现如今,在全面开拓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上所取得的一切伟大成就,都是对人类进步事业的卓越贡献。“中国特色”是21世纪社会主义文明的特殊形态呈现。同时,特殊性也可能为一般性提供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是当今社会主义文明形态中最具代表性的文明形式,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形态的具体表现形式,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奠定了现实基础,也体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根本价值取向。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辟人类文明新形态,自觉地将中国问题和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普遍意义和世界价值的经验和智慧,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走向世界。92CD0C8F-C7CC-47E0-BB0A-9E58B901035A

(三)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以拓展文明发展样态为历史责任

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人类文明新形态,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发生了质的飞跃。唯物史观强调,人类历史进程有其内在发展规律。马克思指出,按照社会基本矛盾推进下的人类历史发展趋势,人类文明形态依次历经奴隶制文明、封建制文明、资本主义文明和共产主义文明,为人类扬弃资本文明、更新文明形态,提供了根本遵循。文明形态的形成是现代化演进的结果,对生产力变革的深刻认识是体现现代化的根本前提。中国人民坚持独立探索发展道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思想,力求把握信息化、智能化的时代浪潮。在资本主义文明和社会主义文明共存的现状中,中国特色现代化发展态势一路向好,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到“五大文明”形态的最新阐释,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文明内涵,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西方文明与非西方文明的力量对比,塑造了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模式,用事实证明了西方发展道路并不是适用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唯一和必然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突破了西方模式“周期性经济危机”“中等收入陷阱”“世界性生态危机”等带来的发展瓶颈,从而彻底粉碎了所谓西方文明模式的历史终结论调。这是继马克思指出东方社会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而走上一条与西方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这一理论支撑后,再一次基于对人类整体未来关怀作出的现实层面的回应,以“现身说法”表明人类文明的新发展。

四、价值逻辑: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坚持人民为本的价值取向

马克思主义文明观认为,价值坐标是评判一种文明形态的关键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始终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美好生活的实现为价值旨归,目的在于使人作为文明的创造主体,在具体的实践逻辑上转化为文明的真正享有主体。

(一)中国式现代化文明形态坚持人民主体论,发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中国共产党在推进自身事业的路途中,持续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时代化。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這一过程中显示出的一条经验就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发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依靠群众力量推动历史向前发展。习近平指出:“要紧密联系亿万群众的创造性实践,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作出新概括、获得新认识、形成新成果。”[7]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正是凭着这股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积极发挥人民群众在历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不断开辟新的征程。如今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习近平强调要始终以人民为本,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创造,推进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实质上是以穿越百年的敢为天下先精神,开创性地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高度总结升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文明成果,同时也回答了世界将往何处去的世界之问,中华民族往哪里去的历史之问,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的执政之问,人民需要什么、如何满足人民需要的人民之问。中国式现代化文明以自身的伟大实践丰富了人类社会追求现代文明的制度方案,展现出新时代开拓世界文明新局面的信心和勇气,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以超前的世界历史视野和历史主体意识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守正创新。

(二)中国式现代化文明形态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主体内在价值统一

毛泽东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8]谁真正代表群众的根本价值利益,谁就能够与文明同向共进。“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根本原因是始终坚持和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9]。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能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开创出人类文明新形态,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全体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人民在历史创造中的主体地位。党依靠人民力量创造文明伟业,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发挥主体作用,两者相融共生。党将实现人民的最广泛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人民创造者和享有者的身份统一,在现实中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突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主旨。

(三)中国式现代化文明形态在促进世界文明发展中提升主体价值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形态既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文明发展道路,也体现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追求,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凸显了中华文明的主体性。中华民族所倡导的主体性不仅表现于国内人民在社会建设的过程中,也应该表现在国际交往中,即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交锋中对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展现出价值自信,担当起大国主体责任。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度演进互动的复杂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不可能孤立存在于世界文明体系。实现民族史向世界史的过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10],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观点揭示了文明发展的历史走向就是形成世界性的包容整体。中国式现代化文明形态不仅着眼于实现国内人民群众主体价值,更站在世界文明演进的高度,发挥大国主体意识,为构建世界文明新体系注入新的思想内涵。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0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

[3]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64.

[4]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J].求是,2021(9).

[5]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6]习近平.携手推进亚洲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N].人民日报,2010-04-11(01).

[7]习近平.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篇章[J].党史纵横,2018(5).

[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9]杜尚泽,朱思雄,张晓松.下好先手棋,开创发展新局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N].人民日报,2020-08-24(01).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6.

责任编辑:许立坤92CD0C8F-C7CC-47E0-BB0A-9E58B901035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