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留学生动物文化词汇偏误分析

2022-05-27朱睿涵

参花·青春文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偏误例句语料库

随着留学生在汉语学习上的不断深入,尤其是进入高级阶段,文化词汇的习得逐渐成为一个重难点。本文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采用偏误分析的方法,对留学生输出的部分偏误语料以及产生偏误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

胡文仲先生说过:“语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对外汉语教学不仅是教授汉语基础知识,同时,也是在传递汉语背后的中华文化。汉语文化词种类繁多,动物文化词汇是其中富有代表性和特色的一类,蕴含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随着留学生在汉语学习上的不断深入,以及留学生的文化知识、社会背景不同于中国人,往往不能够准确了解一些动物文化词的意义,有时还会采取回避策略,在其习得过程中逐渐成为一个重难点。

一、动物文化词汇本体研究

(一)动物文化词汇的定义

“产生于华夏民族文化背景下,在社会生活中被赋予丰富文化含义,如引申、象征、比喻、联想以及含有感情色彩的动物名称词或含有动物语素的词或短语,其中包括单纯的动物名称词、以该动物名称词为语素的合成词以及含有动物名称作为词素的固定短语,且难以从字面意思理解其义,需要结合一定的文化背景的词汇就是动物文化词汇。”

(二)动物文化词汇的特点

以下列举了《博雅汉语》全书生词表中出现的19个动物文化词汇及其在课本中出现的位置。

该表统计《博雅汉语》全书中共有动物文化词汇19个,从涉及的动物种类看,有马、狗、鱼、龙、狼、燕、牛、鹬、蚌、虎、虫、鸡、蝇13种动物,涵盖的范围较广泛。从动物文化词汇出现的书本看,多在中高级阶段出现,尤其在高级阶段出现频率明显增加。从类型看,成语所占比重非常大,有16个。因此,汉语动物文化词汇教学和习得的重点就在于,结合中国文化背景,正确理解成语的文化意义。

(三)动物文化词汇的来源

1.动物习性

汉民族会将动物自身的习性或特点用于形容与其有相似特征的人或事物。如“牛角尖”,牛的脾气非常固执、倔強,因而常用“牛角尖”形容脾气性格倔强执拗,做事不灵活变通的人。

2.历史典故

如“露马脚”,指不小心被别人发现了破绽。源于明代民间传闻,后逐渐演变为成语“露马脚”。再如“狼烟四起”,出自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毛篇》:“狼粪烟直上,烽火用之。”“狼烟”指古代在边境点燃狼粪,用燃烧升起的烟作为报警信号。“狼烟四起”的意思是四处都有报警的烽火信号,形容社会动荡或外敌入侵,到处都是战事。

3.文学作品

如“老态龙钟”,形容人老了行动迟缓、不敏捷的样子。该成语源于宋代陆游的诗《听雨》:“老态龙钟疾未平,更堪俗事败幽情。”再如“鱼龙混杂”,形容好人和坏人混在一块,出自唐代张志和《和渔夫词》十三:“风搅长空浪搅风,鱼龙混杂一川中。”

二、留学生动物文化词汇偏误分析

鲁健骥在《外国人学汉语的语法偏误分析》中,根据偏误的性质将其总结为遗漏、误加、误代和错序四类。虽然动物文化词属于词汇范畴,但二者偏误的表现大致相同。本文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对外国留学生汉语动物文化词汇的学习情况进行偏误分析。

笔者检索部分动物词汇后,在留学生输出的动物文化词汇中,抽选偏误语料进行分析,在此省略检索过程。表示该语料为偏误语料,语料从(1)开始编号。以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偏误语料进行说明。

(一)偏误类型

1.误加

误加偏误是指在不应该使用某一词汇时使用了该词汇。例如:

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养儿会打洞”,有好的上一代当然会有好的下一代。祖父本身持有的是上一代所传授的正经道德观念,所以他对自己的正确教导当之无愧。(HSK动态作文语料库:《记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个人》)

例句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是一句形容自然界生物学遗传现象的谚语,属于中性语句,并不带有褒贬义色彩。该留学生却说,“有好的上一代当然会有好的下一代”,这不是谚语的含义,这句谚语只是对自然遗传现象的描述,并没有说明好的上一代和下一代的因果关系,说“当然会有好的下一代”是该留学生多加的,存在误加的问题。

2.误代

误代是指选择了不适用于某种语言环境的词汇而造成的偏误。例如:

(1)母亲躺在病榻上,动弹不得,一呼一吸对健康人来说是那么毫不费力,可对她来说,有如费了九牛二虎之力。(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如何看待“安乐死”》)

“九牛二虎之力”比喻力气非常之大,躺在病榻上且动弹不得的人,肯定不可能有九牛二虎之力。此外,“九牛二虎之力”不可以用来形容呼吸费力。该留学生在“九牛二虎之力”这个动物文化词的使用语境以及搭配上,掌握得不够准确,产生了误代的问题。

(2)老师对学生们,往往是望子成龙的,望女成凤的。(HSK动态作文语料库)

例句想要表达的重点是老师对学生们的期望,而“望子成龙”和“望女成凤”两个成语则是指父母希望孩子能够出人头地或成为有所作为之人。该留学生在“望子成龙”和“望女成凤”两个成语的搭配对象上出现偏误。

(3)所以平时不断地努力培养精神,尽量保持人和人之间的好关系,万一发生困难或遇到挫折,不要怕什么,也可以说是“如虎添翼”吧!(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如何面对挫折》)

例句中的成语“如虎添翼 ”用来比喻本来就很强大的人或事情,在得到帮助以后变得更加强大,此外,还可用来比喻邪恶势力在得到帮助之后更加凶恶。而该留学生在原文中想要表达的意思是:自己平时培养战胜困难和挫折的精神,尽量和他人保持良好关系,这样在遇到困难或挫折时,便能够克服或得到他人的帮助。显然,“如虎添翼 ”放在这样的语境中并不合适,存在误代的偏误。

3.错序

错序是指由于词汇的组合顺序不当造成的偏误。例如:

一般人认为“和尚”是高贵、高尚的,绝没有因蒜皮鸡毛这样的事情争吵啊互让啊什么的,何况是我们一般人呢。(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由“三个和尚没水喝”想到的……》)

固定短语是词与词的固定组合,在语法功能上相当于词,不可任意拆分、增减或改换其内部顺序。“鸡毛蒜皮”是一个固定短语,比喻并不重要的小事或没有价值的事物。汉语中并不存在例句“蒜皮鸡毛”这种用法,该留学生在使用“鸡毛蒜皮”这个动物文化词时,任意改换其内部顺序,存在错序偏误。

4.含混

含混指由于词汇间语义相近,容易混淆,或是输出的动物文化词汇语义指向不明造成的偏误。例如:

(1)数十年前,不少的泰藉华人的祖先和前辈们有的“单身独马”、有的三五成群从中国大陆到泰国来谋生。(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如何面对挫折》)

例句中,该留学生是想表达祖先和前辈们有的孤身一人、独自行动这样的意义,但汉语中并没有“单身独马”的说法,应将“单身独马”改为“单枪匹马”。“单身”和“单枪”都有单独、独自的语义,这是语义相近,容易混淆产生的偏误。

(2)我自问是一个脾气很坏的一个人,常为了芝麻蒜皮的小事和别人吵得很凶。(HSK动态作文语料库:《记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个人》)

例句中,留学生要表达的是自己常为一些不重要的小事或没有价值的事情和他人吵架。在汉语中,不存在“芝麻蒜皮”的说法,应将“芝麻蒜皮”改为“鸡毛蒜皮”。“鸡毛”和“芝麻”都有琐碎和细小的语义,这也是语义相近混淆造成的偏误。

(3)本人是新加坡的永久居民,从事经理一职已有十年的经验。由于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之故,不得不在此另寻此职。(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一封求职信》)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指在中国古代,认为女子出嫁后,无论丈夫怎么样,遇到什么问题和情形,都应该一直跟随丈夫生活,有一种夫唱妇随之意。而例句中,该留学生是想表达,妻子虽然嫁给了丈夫,但仍然自己工作赚钱,而没有一直跟随丈夫、靠丈夫生活。留学生使用“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个俗语和他自己想表达的意思相冲突,让人对其本意捉摸不定。句子语义指向不明,存在含混的偏误。

(二)偏误原因

1.留学生母语文化知识的负迁移

二语学习者在习得其他语言时,往往受到其母语文化知识负迁移的影响。常表现为母语和目的语在意义上,虽有对应的词语,但用法却不同。

2.目的语背后文化知识的欠缺

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对所学的汉语动物文化词大都只有表面的理解。由于汉语背后文化知识的欠缺,对动物文化词汇的文化附加义不太了解,导致学习者对其语义把握不当,产生偏误。例如:

那时我才会松一口气,家犬将会有很光明的前途,因为有名师,必有高徒!(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例句中,该留学生写成“家犬”的原因,就在于其汉语背后文化知识的欠缺。中國人性格内敛,对人很谦恭,因此,在称呼自己的家人时,常常使用谦辞。在汉语中,“犬子”指对别人谦称自己儿子,并没有“家犬”这样的用法。

3.文化差异问题

文化差异是造成留学生学习动物文化词汇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受不同民族文化的影响,动物的形象和意义在不同语言中会不一样。关于文化差异的实例,笔者想到毛海莹教授在其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的开头提到的问题:一次,毛教授在与西方留学生的交流中提到了“望子成龙”这个成语,学生反问,为什么是望子成“龙”而不是望子成“狗”呢?

这是因为,“尽管汉民族与英吉利民族对‘狗’这种家畜都是喜爱的,但用于指人时,褒贬就大不相同。汉语中的‘癞皮狗、走狗、疯狗、人模狗样’都是有贬义的。而英语中的这类词语大多没有贬义,甚至有褒义,例如,dogfight(激战)、doggish(泼辣、华丽),而to work like a dog则是‘拼命地工作’的意思,a lucky dog指‘幸运儿’。”“龙”在中国的文化形象和在西方文化中的形象也有所不同。在我国,“龙”是一种被赋予积极美好寓意的动物,是吉祥、追求和权力的象征,海内外的中华儿女都喜欢自称“龙的传人”。此外,龙还象征帝王,在汉语中也表示成功的人。汉语中有许多与“龙”有关的成语,如“真龙天子”“龙凤呈祥”“生龙活虎”“龙骧虎步”“望子成龙”“活龙活现”等。而在西方则不同。因此,留学生会对中国文化中“龙”的形象存在误解,这就是文化差异引发的偏误。

三、结语

通过对留学生学习动物文化词汇的研究,可以发现,目的语文化知识的欠缺和文化差异构成了留学生动物文化词习得的主要障碍。对外汉语教师可通过中西方跨文化对比,使留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增加汉语背后的民族文化知识,这是文化词汇习得顺利的关键。本文主要基于动物文化词汇的本体研究和学界科研上得到的相关结论,由于作者缺乏对外汉语教学经验,有的地方存在片面性,内容有待进一步商榷。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2]鲁健骥.外国人学汉语的语法偏误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01):49-64.

[3]张凌波.浅析第二语言教学下的汉语文化词语习得策略——以动物文化词为例[J].当代继续教育,2013,31(04):83-86.

[4]李静.跨文化视角下的汉语文化词研究与教学[D].复旦大学,2010.

[5]孙玉霞.动物文化词汇教学策略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20.

[6]范钰琪.留学生习得汉语中动物相关固定表达的偏误研究[D].南昌大学,2020.

(作者简介:朱睿涵,女,本科在读,西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部,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

(责任编辑 王瑞锋)

猜你喜欢

偏误例句语料库
韩国留学生舌尖后音习得偏误分析
基于语料库翻译学的广告翻译平行语料库问题研究
偏误分析的文献综述
运用语料库辅助高中英语写作
偏误分析的意义与局限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语料库与译者培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