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仕”字中日表现异同及造成中日各种异义词出现的文化原因
2022-05-27庞大瑜
东亚国家到目前为止,语言文字中仍带有古汉语、古汉字的影子,其中以日本最为明显。关于日语的起源,学界并无定说,汉字何时传入,也没有定论,一般认为,公元5世纪随百济佛教僧侣的经书传入。汉字传入日本后,历经演变发展,仍保留与古汉语相近的大部分意思,但也延伸出一些与古汉语和现代汉语完全不同的意义。在日语的「仕」与汉语的“仕”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由于地理位置等因素不同,古朝鲜、古日本和古中国的文化发展速度也不同。据史料记载,朝鲜古汉字的传入与“韩终”有关,据传,韩终和“徐福”一同为秦始皇寻药,一个被派往古朝鲜,一个被派往古日本。同古朝鲜一样,与中国一海之隔且尚未创造自己文字的古日本在汉字随古中国僧侣的经书传入后,改变了“口口相传”的文化继承和传播方式,开始借用汉字进行记录传播。后来,日本利用汉字创造出自己的文字“假名”,即便如此,汉字仍作为日语表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被保留下来,随着历史发展,原有的汉字词已经不足以承载新的意义,于是日本人对汉字词的含义进行开拓延伸,创造出其起源地中国没有的字词含义。“仕”字可以说是贯穿古中国历史的一个字,代表古代中国社会知识分子的最高追求,但无论是“仕”字本身的含义,还是“仕”作为词根的词语含义,在传入日本后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仅此一个字便已衍生出如此多不同的含义,现以“仕”字为例,浅析造成这种中日各种异义词出现的文化原因。
一、“仕”与「仕」在字的层面,中日表现异同
中国汉字“仕”,据《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解释,“仕”指旧时做官或指姓氏。据《新华字典》解释,“仕”作动词,本义为“做官”。与《论语》中的“仕”字内涵相同,“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清·周容《芋老人传》),两处意同。“仕”还可通“事”,意为“从事、做事”,还包含“学习政事,见习试用”“审查”之意。“仕”作名词,本义为“职务”,与“或著显绩而婴时戮,或有大才而无贵仕,皆扬清风于上烈,垂令闻而不已。”——晋·潘岳《西征赋》意同。“仕”作名词时通“事”,意为事情。“仕”也可通“士”,指以道艺、武勇谋求仕进的人。“仕”也指官员官宦、宫女、象棋中相同的子、四十岁等。据《康熙字典》记载,“仕”曰仕宦,还可指官名,指审察,指做事、事情,指《韵补》叶牀举切,这时音读“龃”。《说文解字》则说,“學也。从人从士。鉏里切”,即包含学习,为某人工作做事的意思。综上所述,中国汉字“仕”在字的层面有做官、做事、学习政事、见习试用、审查、职位、事情、以武勇谋求仕进的人、官宦、宫女、象棋子等含义。
日本汉字「仕」,据《爱知县中日辞典》解释,“「仕」①古时,做官。②将棋的一种子,写作‘士’”,意为“①古时,成为官员,做官。②象棋子中的一种。”《速查日汉辞典》中,“「仕」①出仕、做官。②中国象棋棋子的一种。”与《爱知县中日辞典》相同。《日本国语大辞典》《大辞泉》《新明解国语辞典》(第七版)等日本主流辞书对「仕」的解释也是如此,没有大的出入。综上所述,日本汉字「仕」在字的层面,主要是做官、象棋子两个含义。
二、“仕”与「仕」在词的层面,中日表现异同
以中国汉字“仕”作词根的词语有:仕途、仕进、出仕、仕女、仕家、侁仕、仕涂、仕女图、仕途多舛、仕途经济、诺仕、强仕、三仕三已、禄仕、仕林、仕禄、伟仕、将仕郎、仕道、筮仕、仕途通达、仕官、三仕、仕途失意、悬车致仕、仕门、阿权膴仕、责仕、游仕、博仕康、滀仕、学优则仕、仕女班头、解巾从仕、荣仕、仕止、将仕、显仕荣仕、将仕、显仕、滀仕、仕途之路、进仕、从仕、优仕、登仕、仕贫、院仕、避仕、仕朝、贪仕、仕户、仕流、蹉跎仕路、辱仕等词。
其中,仕途指做官的方法、途径,或者指做官的过程。仕进指通过官途谋取名利。出仕指原本已经有名望、地位的人做官的意思,由内而发,与由外而入的入仕相对。仕女指宫女、贵族官僚家庭的妇女和中国仕女画中的对象(多为美貌伶俐女子)。
这些词的意义基本都包含在上述“仕”字的内涵中,围绕“做官”“做事”“宫女”“年龄代称”和“象棋的子”等基本内涵延伸其意义,没有超出这个范畴去创造新的意义。
反观以日本汉字「仕」作词根的词语有:仕女、仕人、仕日、仕所、仕事、仕方、仕組、仕掛、仕上、仕付、仕入、仕業、仕立、仕草、仕様、仕舞、仕切 等。其中,仕作名词,意为为政做官;仕人作名词,意为家臣、服侍的人;仕事作名词,意为功(物理)、职业、工作、事情;仕方作名词,意为做法;仕組作名词,意为(戏剧小说)结构、事物结构、安排;仕業作名词,意为捣鬼、勾当;仕立作名词,意为缝纫、做法、准备、教育、培养。仕作动词,意为服侍长辈、做官;仕舞作动词,意为终了、结束、收拾起来;仕掛作动词,意为开始做、做到中途、主动做、挑衅、设置。仕入作动词,意为购入、取得。
综上所述,中日在分别以“仕”和「仕」为词根所构成的词语中存在较大差异,中国一方的“仕”字含义较多,以其为词根的词语多围绕做官、做事、学习政事、见习试用、审查、职位、事情、以武勇谋求仕进的人、官宦、宫女、象棋子等含义延伸,其含义基本与“仕”字含义对应,或者说,包含于“仕”字的意思内;日本一方的「仕」则含义较少,且被包含于中国一方的“仕”字含义之内,但以其为词根构成的词语含义则超出「仕」与“仕”的范畴,如功(物理)、职业、工作、做法、结构、捣鬼、缝纫、教育、准备、结束、终了、挑衅、开始做、购入等意思。
由此可知,中国汉字“仕”的含义囊括日本汉字「仕」的含义,两者的范围关系为包含和被包含;但是以中国汉字“仕”为词根构成的词语含义与以日本汉字「仕」为词根构成的词语含义既有相通的,也有不同的,两者的范围关系相交,但不包含。
三、中日各种异义词背后的文化原因
造成中日各種异义词的文化原因众多,下面先厘清其中关系,再进行详细讲述。中国和日本都有许多汉字组成的单词,有的单词,中日皆有,意义相同、相近或完全不同,称之为“中日同形同/近/异义词”;有的单词由两国通用的汉字组成,却只在中国或只在日本使用,意义完全不同于对方国家该意义对应的词,称之为“中日同字异义词”;有的单词,中日同形,内涵相近,或者说,完全相同,但把其作为基本单位的字进行了重组,称之为“中日同形异序词”,其他的类型还有许多,比如,日本创造了自己的和制汉字,有的是中国目前已经不使用、甚至许多人都不知道的汉字,有的是中国没有的汉字,如“峠、辻、笹、畑、枠”等都是日本的和制汉字,在后来,随文化的互相传播才传入中国,记录在汉典、《新华字典》等处;又比如,有的中国单词在日本使用时被省略了一些字,但意思不变,等等。为何在古代传入时,形式内容几乎完全相同的文化会在现代分化成如此迥异,却又如此相似的两种文化;为何单词极其相似,或者所使用的汉字类似中国,但意义有出入,表面原因有三个:一是日本为满足本民族交流表达的需要对词汇进行了创造,且这种创造是基于中国汉字的创造,但由于某些原因,这些新词汇没有回流中国,导致中日异义词的出现。一般而言,不脱离中国汉字或者古汉字对应的意义,当然,不排除特例,据记载,日本“心配”一词出自对外来语的改造,取中文中对应类似发音的字进行组合而成。二是中国为满足本民族交流表达的需要对原有词汇、原有汉字进行创新改造,创造出新的词汇,但由于文化传播能力的制约,这一部分的新词汇没有像古代那样传到日本,而是滞留在中国本地使用,同样导致了中日异义词的出现。三是古代传入日本的中国汉字词汇的意义范围、意义指向随日本社会意识形态的巨变,发生了相应变化。例如,韩愈《封建论》中,“分封以建诸侯”。封建一词起初传入日本时,应该只是表示“分封制”的意思,但在后来,这个代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词衍生出落后的意思,其后也回流中国,成了“封建制”这个词。再例如,“唐人”一词原指唐朝人,该词意义也随僧侣经书传入日本,但后来随着唐朝国力强盛,成为世界各国都公认的繁盛之地时,各国包括日本都开始以唐人来代称中国人,这是第一个变化。再后来,日本人学习崇拜的对象发生变化,唐人一词意义变广,也可代指异国人。据《日本国语大辞典》记载,唐人指唐土之人;中国人;异国人;不明事理之人;山王祭中唐人的角色等。
但是现在要探究的,并不只是表面原因,这些造成中日异义词的表面原因后面,应该都有着同一源头,即他们的文化背景原因。以下逐一分析。
(一)西方文化传入日本,原词汇无法解决交流学习需求。1603年,德川家康任征夷大将军,成立将军幕府,建都江户,德川幕府施行闭关锁国政策,这种情况下,江户时代的日本社会情况和意识形态、文化形态较稳定。但在日本嘉永六年,即1853年,正式打开了日本紧闭两百余年的国门。随后,日本历经明治维新,极力吸收、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国力迅速发展;再到战败之后,获得进一步增长。近代的日本,无论是社会情况,还是意识形态,或者文化的形态内涵都发生了剧变,大量的新文化急速涌入日本本土,在对西方进行“历史、教育、科学、律法、思想、审美”等多方面的学习和效仿时,日本遇到了一千多年前从古中国引入汉字词之前的那种情况,法庭、公民、解剖、科学、审美、无产阶级等都是那时的日本所没有意识到的,或是意识到了,但没有指定表达的存在,日本人民无法对此进行记录、表达、传播、交流,因此,日本人民为满足交流学习的需要,开始利用汉字词的创作规律和中国的古代典籍记载内容进行新汉字、新汉词的创造,以此表达记录这些由西方传入的概念。如哲学、心理学、悟性、现象等詞,其中哲学一词由西周所创,见于著作《百学连环》,古中国虽没有“哲学”一词,但却有“哲”字,且很早就对其意义有明确解释,即聪明、智慧、有智慧之人,见于《尔雅》:“哲,智也”,《左传》:“夫岂无辟王?赖前哲以免也。”皆可在古中国典籍找到其出处。
(二)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原词汇无法解决交流学习需求。近代世界200年的发展迅速,在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随着生产力的爆炸式提高,文化、思想艺术、科学等方面的发展速度也跳跃式增长。在这样急速发展的世界,近代中国也不例外,和日本一样开始接收学习西方先进的知识文化,模仿其教育制度、律令制度、政治制度、科学创造等。戊戌变法、洋务运动都是对大量西方先进文化涌入本土后冲击本土文化的应对之策。为满足语言交流、文字记录、学习模仿的需要,中国人也开始根据新文化创造新的汉字词。如新闻,新闻一词很早就出现于我国,起源于北宋末年,在近代翻译西方著作时,用作对news一词的翻译。后被日本从中英翻译著作中学习引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导致以“仕”字为首的一系列中日异义字词出现的原因,是由于近代西方先进文化传入东方,使近代日本和中国的本土文化受到其冲击,并与其碰撞融合,在此过程中,为满足学习、交流、记录的需要,中日两国都开始创作出古代没有的字词,以此表达西方带来的科学、蒸汽机、引力等新的概念。当然,其中内在的文化背景原因远不止这些,之后还会有探究。
参考文献:
[1]李明华.浅谈中文“气”字在日语中的表现[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1):200-201.
[2]于冬梅.中日同形异义汉字词研究[D].吉林大学,2012.
[3]郭大为.论汉字在日本的变迁与本土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7.
[4][清]张玉书,原撰.冯涛,主编.康熙字典[M].北京:九州出版社,1998.
[5][汉]许慎,撰.[宋]徐铉,等.校定.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新华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作者简介:庞大瑜,男,本科在读,广西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日语)
(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