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戏》文本解读的现状与策略

2022-05-26孙乐红

文学教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社戏文本解读鲁迅

孙乐红

内容摘要:《社戏》是鲁迅创作的文学作品中独具特色的一篇,该小说自建国以来长期作为定篇课文出现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社戏》文本解读的问题有:脱离文本,造成误读;割裂小说“三要素”,片面解读等。《社戏》的有效文本解读是开展《社戏》一文课堂教学活动的前提。通过以普通读者和语文教师双重身份对《社戏》一文进行文本解读,提出多种文本解读方法,以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鲁迅 《社戏》 文本解读

鲁迅作品一直以来被作为典范安排在中学语文教材之中。然而,很多教师和学生一提到鲁迅就是“反封建的斗士”“伟大的革命家”,一看到鲁迅的作品就感到语言晦涩难懂,主题深奥,难以读懂。而《社戏》是鲁迅小说中风格特异的一篇,是我们重新认识鲁迅、亲近鲁迅,走出鲁迅作品教学困境的一个契机。基于此,笔者尝试以普通读者和语文教师双重身份的角度对《社戏》一文进行文本解读,希望以点带面,打开解读鲁迅小说的缺口,提高中学鲁迅作品的教学质量。

一.《社戏》一文的教材地位和文本解读现状

《社戏》一文自建国以来长期作为定篇课文出现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即便现今最新的统编本语文教材也将《社戏》收入其中,作为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就目前的研究情况看,很少有研究者对《社戏》一文进行系统而全面的文本解读。现有的研究成果中,将《社戏》作为文学作品的文学解读较多,作为教材文本的教学解读较少。此外,《社戏》一文存在误读、浅读等现象。例如,在《社戏》人物形象分析上,有的教师把六一公公看成是一个“精明、世故”的生意人,认为六一公公对“我”的热情招待是另有企图,理由是“来自大市镇的‘我’对于六一公公的罗汉豆生意有着很大的‘广告效应’”,[1]殊不知这样的解读与鲁迅在《社戏》中所讴歌的“人情美”的主题相去甚远;再如有的语文教师片面解读《社戏》的环境描写,课堂教学过多停留在分析景物描写所使用的比喻、抒情等表达方式,忽视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能否实现有效的文本解读,关乎阅读教学的成败。因此,语文教师应做好《社戏》有效文本解读,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二.《社戏》文本解读的策略

文本解读能力是语文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它决定了“教什么”的问题,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因而,语文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对文本展开深入解读。

(一)以普通读者的身份解读《社戏》

1.“素读”文本,“自失”于文

所谓“素读”,原是指不追求投入理解,只是反复阅读,以达到巩固文化基础的目的。而当前语文界所提倡的“素读”文本,则是建议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应不带任何教学者与设计者的心态,甚至忘记自己的教师身份,单纯以一个普普通通的读者角色进入文本、感受文本。“审美‘自失’则是指读者抛却所有影响因子,完全沉浸在作者所构造的艺术世界中,整个意识被审美对象完全占据的忘我状态。”[2]

初读《社戏》,笔者就被作者所描写的快乐的童年生活、充满温情的平桥村深深感染,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笔者童年美好的回忆和故乡的小村庄此刻浮现在了眼前,感慨作者的伟大之处:以个人的感触抒写永恒的主题——“童年生活”、“故乡情怀”,直击读者心灵深处。在《社戏》中,笔者所深切感受到的是一个“山美、水美、人情美”的平桥村,“漆黑的起伏的连山”,扑面吹来的“豆麦蕴藻之香”“最聪明的双喜”“热情好客的六一公公”一切是那么美好,俨然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又像是沈从文描绘的诗意边城,如梦如幻,令人心神向往。

2.叙事观照,优化解读

小说的基本面是讲“故事”,但谁来讲“故事”、选择什么视角去讲“故事”都是有讲究的,叙述者不同,叙述角度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在《社戏》这篇小说中,作者借助儿童视角,用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言叙述了在平桥村这片“乐土”的美好回忆: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没船去赵庄看戏“急得要哭”“不钓虾,东西也少吃”……作者通过这些趣事将儿童的率性与天真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对《社戏》进行文本解读时,教师首先应把自己当成普通读者。先以一种空白的心态去感受文本,“素读”文本,“自失”于文,感受作者笔下充满温情的平桥村;再根据叙事观照,优化解读,体会作者以第一人称作为叙述者,选取儿童视角叙述平桥村的人与事物的意义所在,从而走近鲁迅,更深入的探察作者的真实立场与情感倾向,并据此有效设计教学,引导学生学会从叙事视角出发,深入理解作品。

(二)以语文教师的身份解读《社戏》

1.借助统编本教材的助读系统和练习系统

统编教材作为新一版全国范围内统一使用的教材,落实新的教材编写理念,呈现出鲜明的特色。助读系统与练习系统是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与教材编者展开对话的一扇窗口,可以有效指导教师的教学,避免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社戏》一文的助读系统和练习系统分别如下:

(1)助读系统

《社戏》一文的单元导语指出,本单元的主题是“民俗”,因此,教学文本解读要紧扣单元主题,体会《社戏》一文所呈现的风土人情或地域文化。而《社戏》的预习提示则关注文章结尾:“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3]因此,教学文本解读要重点分析文章的结尾句。教师首先可以将前两次看戏经历和第三次看戏经历进行对比,前两次看戏很差,第三次看戏很好;其次,将教学重点放在第三次看戏上,从矛盾处入手,點明事实上当晚的豆是普通的豆,社戏表演也并不精彩,作者强调“好豆”“好戏”是个人情感的流露;最后,理解小说主题所在,作者所怀恋的不是社戏本身,而是与乡村孩子们一同看社戏的那段美好又自由的时光。

(2)练习系统

《社戏》的思考探究中提出“以本文所写的某件事为例,具体分析文中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各自的作用。”[3]由此可看出,《社戏》的教学文本解读可通过把握小说的言语形式,进而理解言语所蕴含的情感。因此,《社戏》主要教学内容可设计为:第一,抓住“社戏”这一线索,梳理情节,整体感知;第二,引导学生领会鲁迅精彩的叙述和描写,品味鲁迅抒情诗化的语言;第三,感受平桥村的风土人情,体会作者寄寓的情思,探讨小说的主题。

积累拓展提出“读一读《社戏》原文,体会作者通过写不同看戏经历,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思?”[3]《社戏》原文较长,选入统编本的《社戏》是经过编者删减的。北大錢理群教授强调“只看部分不读全文,就很难把握作家整篇小说的总体构思。”[4]因此,我们应该读一读《社戏》的原文,才能对《社戏》有更加全面、更加客观的解读。

总之,《社戏》的教学文本解读要结合助读系统和练习系统的相关提示,从而进入文本,初步确立合理有效的教学内容。

2.关注小说的文体特征

王荣生教授提出,“阅读诗歌、戏剧、小说,有不同的方法;每次阅读都要运用适合于这种文本体式的阅读方法。”[5]具体到《社戏》的文本解读,应把握其回忆性小说的文体特征,既要分析小说“三要素”,又要关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之间的联系。避免模式化解读,把小说课堂变成对三要素的“肢解”。具体的教学文本解读有如下三点:

(1)人物形象

鲁迅笔下的平桥村山美、水美、人情美,而人是平桥村的主体。《社戏》的教学文本解读应关注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1)善于体察人意、聪明、有主见的双喜

《社戏》中作者围绕“看社戏”设置了许多波折,而小说中的“我”得以摆脱种种波折,吃到“最好吃的豆”看到“最好看的戏”,要归功于双喜。看戏前,没船看戏,是聪明的双喜提议用八叔的航船,母亲他们担心没有大人陪有些迟疑,是善于体察人意的双喜看出底细,打包票才让“我”得以去看戏;看戏时,戏不好看,船里的人都打起呵欠,是有主见的双喜提出回家。作者在曲折的故事情节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善于体察人意、聪明、有主见的双喜。

2)热情好客又有点虚荣的六一公公

六一公公是在小说末尾才正式亮相的人物,一出场就给人留下热情好客的印象:归航途中孩子们肚子饿,到六一公公的豆田里偷豆吃,还踏坏了不少豆。对此,六一公公并没有计较,反倒同意了双喜“摘豆请客”的说法,听到“我”说豆很好吃时,他还热情地送豆给“我”和母亲吃,这是一位多么热情好客的老人家;当然,六一公公也有其虚荣的一面,当“我”说豆很好吃时,六一公公连连称赞,说“我”是城市里出来的上过学的人,夸“我”很识货!六一公公还认为那些觉得他的豆比不上别人的人很不识货。作者仅寥寥几笔就把一位热情好客又有点虚荣的六一公公写活了。

人物塑造是《社戏》这篇小说的一大亮点,作者采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多种描写方法成功塑造了“最聪明的双喜”“热情好客的六一公公”等人物,将平桥村的“人情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值得注意的是,人物形象的解读应紧扣文本,否则就容易产生误读。

(2)故事情节

小说的题目虽为《社戏》,但文中实际描写社戏的篇幅很少。作为文章的线索,“社戏”串连起全文的故事情节。《社戏》中写看社戏可谓一波三折。看戏前,先是叫不到船到借用八叔的航船,后又担心都是孩子不可靠,双喜打了包票才让“我”得以去看戏,这是一折。看戏时,近台已经没空位只能远看且戏并不好看,这又是一折。看戏后,归航途中大家摇船又累又饿想吃东西,一起偷豆吃豆,这是一折。作者把看戏过程写得精彩逼人,情节起伏有致,情趣盎然,极大丰富小说的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体会这些曲折的情节所呈现出来的平桥村的风土人情——大人小孩的热情好客、和谐互爱以及淳朴无私的民风,而这正是小说主题所在。作者所怀恋的不是社戏本身,而是与乡村孩子们一同看社戏的那段美好又自由的时光。

(3)环境描写

《社戏》中优美生动的景物描写是平桥村风土人情的一次集中展示,“碧绿的豆麦田地”“皎洁的月光”“豆麦蕴藻散发的清香”“宛转悠扬的横笛声”等等,作者充分调动视觉、嗅觉、听觉等感官系统,把景物描写得绘声绘色,使读者如临其境,沉醉在这温情的江南水乡之中。

《社戏》优美的环境描写历来作为教师引导学生领会鲁迅精彩的叙述和描写,品味鲁迅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语文教师片面解读文本,课堂教学过多停留在分析景物描写所使用的比喻、抒情等表达方式,忽视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教学质量大打折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在此处的环境描写,是情与景的和谐交融,是为了烘托出“我”与小朋友一起去看戏时内心的喜悦之情。因此,在教学景物描写时,语文教师不仅要注重赏析,还可以借助声情并茂的朗读教学方式,或教师范读,或指导学生朗读,努力创设这一幅幅令人如痴如醉的动人画面,让琅琅书声把学生带入课文的特定氛围当中,将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情感“读”出来,以更深入地理解作品主题。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文本解读时,应该充分把握《社戏》作为小说的文体特征,既要分析小说“三要素”,又要关注“三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由此出发,选取出合理有效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发挥鲁迅小说文本的核心价值。

3.多元解读,尊重个性理解

鲁迅小说的伟大之处,在于其内涵丰富,主题多元,具有极大的解读空间。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6]因此,教师在对《社戏》进行文本解读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读出自己对《社戏》的感受和理解,否则,就会失去课堂生成的资源。

以肖亚南老师执教《社戏》为例,肖老师从文章的主旨句切入,提问学生“那一夜的戏是否好看?”学生有的说好看的,有的说不好看。这时候,老师就把教学滑向了“不好看”,然后接着问“不好看的戏,为什么说好看”去推进阅读。

由肖亚南老师的课可看出,他对《社戲》的文本解读是“那一夜的戏不好看”,而当课堂上学生对文本出现不同解读时,老师直接将学生拉到了自己原先的教学预设上,忽视了尊重动态生成,没及时把握生成的资源。肖培东老师在点评肖亚南老师的课时就提出,“评社戏这个环节其实很有嚼头,学生有说好看的,也有说不好看的,此时,老师应该慢下来,让学生议论争辩,问问学生‘为什么说好看(不好看)’,问问学生‘你是怎么看出好看(不好看)的’,这样,‘让学’充分了,‘教会’也就容易了。”[7]

《社戏》一文内涵丰富,主题多元,具有极大的解读空间,是教师引导学生开展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宝贵材料。笔者认为,我们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尊重并珍视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文本独特的领悟和见解。同时,学生在文本解读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教师应该适当引导、点拨,有效促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社戏》一文文质兼美,内涵丰富,对《社戏》的有效文本解读是开展《社戏》一文课堂教学活动的前提。通过以普通读者和语文教师双重身份对《社戏》一文进行文本解读,提出多种文本解读方法,力求做好文本解读工作,为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活动的开展打好基础,发挥鲁迅小说所蕴含的丰富的知识价值、精神价值和文化价值,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兴伟.六一公公淳朴吗?——《社戏》人物谈[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中,2018(05):73-74.

[2]叶穗.《孔乙己》课例比较研究——以余映潮、黄厚江、肖培东三位名师教学实录为例[D].云南师范大学,2018.

[3]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下册:语文[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2017.

[4]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解读语文[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5]王荣生.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J].语文学习,2009(10):33-38.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7]肖培东.语文教学行走在情理之间[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中,2016(08):12-15.

(作者单位:四川轻化工大学人文学院)

猜你喜欢

社戏文本解读鲁迅
孔乙己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
阿迅一族
《社戏》唱的是哪出“戏”
母亲是贯穿“社戏”的核心人物
《社戏》的结尾赏析
鲁迅在《社戏》里撒谎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