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类专业教与学共同体的构建

2022-05-26谢婷婷金双军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2年4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

谢婷婷 金双军

摘  要:在全国高校“大思政”格局下,各高校对英语类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也展开了积极的研究和探索。文章对教育共同体和学习共同体内涵进行解读,提出通过教师队伍的建设、混合式教学环境的搭建、教学活动的设计和教学效果的评价,有规划有组织地构建教与学共同体,体现课程思政赋予英语教育的宏伟政治内涵。从而在英语专业教学内容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培养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人才,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英语类专业;课程思政;教与学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11-0046-04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1],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强国”这一概念的提出,彰显了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给高校教育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2020年6月,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2],提出高校要发挥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求,把课程思政建设落地生根。高校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未来接班人知识技能的同时,也需要塑造接班人的品格和道德素养。《指导纲要》更细化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内容,对高校课程教学体系科学分类,制订了针对不同专业课程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各级目标,为高校针对性修订育人方案和教师着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明确了方向。一时间,各高校纷纷行动起来,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英语类专业也开始了与课程思政结合的探索之路。

2020年4月,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出版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3],《指南》分上、下两册,其中上册是专门针对英语类专业编写的,《指南》中提到新时代的英语教育面临机遇和挑战,也存在希望和困难,因此要想深化英语教育教学改革就必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与课程思政建设的方向和目标高度一致。英语类专业教育是人文教育,要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在强化学科专业意识的同时强调能力、知识与人格塑造相结合的全人教育,培养高质量的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指南》还细化了教师队伍的结构比例,针对教师的素质培养和教师发展制订了相应的要求,由此看来,英语类专业教育必须做到教与学双向同行才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英语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情况

英语类专业在面临思政内容融合的趋势下,外语界各路人士对如何在外语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进行了讨论和研究,并在教学实践中试行。肖琼、黄国文提出教育观念的转变至关重要,只有教师认识到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并努力探索怎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实施课程思政,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和道德修养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得到落实并产生预期的效果[4]。刘正光、岳曼曼论述了转变人才培养和外语教学理念的必要性,重构外语教学内容并有效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活动和教学环节中,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为路径,凸显混合式教学服务课程思政的优势[5]。孙有中着眼于课程思政外语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与方法,认为外语教材可通过跨文化比较,培养文化自信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通过价值观思辨,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用外语表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人文素养、文化自信和跨文化能力;通过体验式语言学习,提高道德素养。胡杰辉聚焦外语课程思政的微观教学设计,从理论维度和实践维度出发,选取了“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中的案例进行展示分析,阐述了在教学设计中的四项原则:精准突出设计目标,成体系地呈现教学内容,渐进地开展教学流程和课程思政教学评价要整合到语言知识技能教学评价中。

综合国家有关高等教育英语类专业发展的要求和外语界人士已做出的相关探索和研究,确信英语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必须从教和学两个方面同时入手,构建教与学共同体,从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学生的全面培养两个角度融合思政元素,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从根本上解决思想政治课和外语专业课“两张皮”的问题。

二、教與学共同体概念解读

教与学相辅相成,相互协调合作,因此教与学共同体要从教育共同体和学习共同体两个层面来解读。所谓教育共同体,是指具有相同教育理念和信仰,基于一致的教育目标和一定的行业规范,在充分合作的基础上形成的稳固的、志同道合的团体[5]。高校的教育共同体形成于高等教育的真实环境中,以共同的志向和兴趣,共同的目标和使命为出发点,来自不同家庭、不同地区的教师们通过共同参与教学活动,相互配合和真诚合作,共同探索、改进和解决教育中面临的问题。研究表明,教育共同体包含了三重涵义:精神共同体、合作共同体和实践共同体[5]。三重涵义包括了教师与团队成员沟通交流、协调合作等多方面的教学活动,是促进教师团队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学习共同体概念的产生源于网络教学的广泛普及,随着互联网时代的蓬勃发展,现代科学技术被应用于教学之中,传统课堂的教学开始与网络课堂相结合,互联网中种类繁多的网站和搜索引擎的出现使获取信息和数据的途径变得快捷。学习共同体实际指的就是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环境[1],在这种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者可实现有效沟通、团队协作,在学习过程中互相交流,平等对话。学习共同体具有开放性、民主性、沟通性和协商性的特征。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可从其特征入手,首先是强调沟通合作,使学习者在混合式学习环境中实现互动;其次是建立开放民主的学习环境;最后是培养学习者的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英语类专业教与学共同体的构建

教与学共同体的构建是英语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条件和手段,本文将以教学团队参加“全国首届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比赛”的经历为例,具体从教师队伍的建设、混合式教学环境的搭建、教学活动的设计和教学效果的评价四个方面论述如何构建英语类专业教与学共同体。81E297D3-8A65-4F6E-AB22-8C5504B12063

(一)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队伍的建设以教育共同体的三重涵义:精神共同体、合作共同体和实践共同体为基础,首先考虑的是选择具有相似信仰和追求的教师个体。精神共同体,是指团队教师在教育理念、事业观、思想政治意识等方面有类似的认知,团队的教师都怀着一颗教书育人的初心,为学生服务的本心和为教育事业奉献的决心。在教学比赛初赛阶段,团队教师多次召开备赛会议,从参赛的教材内容(The Virtue Called Devotion)出发讨论如何提炼思政元素,并且实现思政元素英语教学的衔接,讲好该课程。在备赛初期,团队教师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政课教师进行了交流学习,研究如何准确地提炼思政元素并讲好思政内容。针对参赛课文内容,老师们集中讨论了课文中思政核心元素“孝道”:“孝道”是中国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是每个中国公民需遵守和践行的行为准则。作为教师,引导和正确培养青年学生一代正确看待“孝道”的本质和重要性,学会感恩父母、感恩社会和感恩祖国,是本堂课的育人目标。

合作共同体与实践共同体是指教师团队成员在开展实际工作的过程中,教师与教师个体之间的互动模式和工作方式等。团队的教师从事英语类专业课程教学多年,在专业知识技能和业务能力上都具备毋庸置疑的职业素养,教师个体之间的价值观和事业观等基本一致,符合合作共同体和实践共同体的内涵,有利于教师队伍的建设。如在研讨参赛课文中涉及的语言知识点,老师们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对课文结构的把控,研讨出文章中包含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型结构以及文体特点,明确了本堂课的能力目标是训练学生运用习得的语言知识点实现以“孝道”为主体的英语口语表达,熟练运用从具体到概括的篇章结构和写作技巧。有时候在某一个讨论环节,教师之间会出现意见分歧的情况,即使如此,团队成员也是通过商量、协商、陈述各自观点以找到契合点等方式使教研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切实体现了精神共同体、合作共同体和实践共同体的三重涵义。

(二)混合式教学环境的搭建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环境的形成源于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与线上虚拟课堂的结合是当代高校教学实践发展的必然趋势,也符合学习共同体的内涵。混合式教学环境的搭建倡导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加入包含课程思政元素的教学资源,围繞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课程思政资源库建设、微课开发和推广三条主线,实现以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网站、数据库和互动板块为载体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在教学比赛初赛阶段,教师团队利用腾讯在线文档、腾讯课堂、超星学习通、QQ群等线上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首先,学生通过网络、图书等渠道搜索3—4个与“孝道(filial piety)” 有关的名言警句,要求中英文对照。学生需要结合自己具备的语言知识,对所查找的名言警句的中英文版本进行自我判断、筛选等,最后选择翻译得较为准确的版本。由教师设置腾讯在线表格,分为中国/国外两个类别,学生参与在线编辑文档,填入自己的查询结果。学生在线编辑、共享文档时,尽量避免填入重复的文本。所有文档编辑完后,教师对学生的文档内容进行总结,并在课堂上进行点评和归纳,实现了传统课堂和虚拟课堂的有机结合。在授课环节中,教师对课文文本框架进行了分析,结合课文内容设置了8个阅读理解问题,问题从细节(details)—归纳性(summary)—思辨性(critical thinking) 三个层次递进式展开,前6个问题由学生通过腾讯课堂在线完成;最后2个是开放式问题,需要学生经过自己的归纳思考进行回答,教师要求学生在超星学习通提交答案。课后任务之一是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一个以“孝道”为主题的Vlog的拍摄,然后上传至QQ群进行打分和点评。以上多种虚拟课堂的应用和传统课堂的结合都有效支撑着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阵地,学生从多项课堂活动中习得专业技能知识和能力,明确了“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伦理观念,是延续了数千年的民族精神瑰宝,是促进家庭和睦、规范社会行为和塑造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的必要精神食粮和文化内核,树立正确的家庭观、人生观和文化自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环境的搭建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多维度的沟通交流空间,打破了时间的界限,使教师和学生可跨越时空了解和接触到广阔的知识信息,构建出符合现代化信息发展现状的学习共同体。

(三)教学活动的设计

教学活动参与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因此教与学共同体的构建以教学活动的设计为基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参考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情况来进行。在教学比赛决赛阶段,教师团队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来制订教学目标,教材内容的主题是“人口老龄化”,由听说、精读和泛读三个部分构成:听说材料涉及英国和日本的人口老龄化现象、原因分析以及与老龄化有关的人口统计学术语解释等。Text A(The Japanese Ageing Suit)为精读材料,记录了一家报社的记者去尝试一套“老龄化服装”的经历,以便为老年群体提供更人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他们的实际需求。Text B (The Shock of the Old)为泛读材料,作者以一位优雅的日本老奶奶的多彩生活来引入话题:Longevity Revolution(长寿的革命),旨在论证长寿的革命为社会带来的积极的一面。授课的学生是英语专业本科一年级学生。经过一学期的学习,他们已具备一定的英语语言基本技能,但英语阅读、写作技能有待提升,他们的价值观还有待稳固,对“老龄化社会问题”认识还不充分。基于学情分析,由教师团队讨论制订教学目标:通过英语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老龄化问题,引发对老龄化社会的深刻理解和思考,培养他们关爱老人、关心家人的仁爱之心,培养其良好的家庭观和社会责任意识。

(四)教学效果的评价

教与学共同体构建的成效反映在教学效果上,对于教学效果的评价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向来进行。在教学比赛的初赛、复赛和决赛三个赛段,教学团队均采用了形成性评价(课程开始前的准备、课中的讨论、课后的作业提交与Vlog的制作)、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和终结性评价(单元测验)等多种评价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多方位检验,从而了解教与学共同体构建的实效性。以下就形成性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结合教学比赛过程进行详细说明。形成性评价渗透于每一个教学环节,如复赛和决赛阶段的课前预习任务是学生需要在了解一定的有关世界各国老龄化现象的数据、图表等信息的前提下,准备一份口述报告。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需要评价自己对于客观数值、图表等信息的解读、辨识和掌握能力,教师通过学生的课堂口述报告表现即时给出评价意见,指出其中的优缺点、得与失等。此种形成性评价方式展现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和独特视角,也渗透着教师的指导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性思维。81E297D3-8A65-4F6E-AB22-8C5504B12063

四、结语

本文论述了英语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从教与学共同体的构建进行,这是一个动态的、灵活多变的建设过程,教育共同体和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依靠教师队伍的建设、混合式教学环境的搭建、教学活动的设计和教学效果的评价四个层面来完成。课程思政是全国高校改革的新议题,也是新的机遇和挑战,英语类专业在这一次浪潮中面临的改革是艰巨的,也是必然的。英语类专业因其专业的特殊性,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意义更为重大,英语类专业教师应按照“三全育人”的工作要求,结合英语对象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和政治等实际情况,以明确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投身于课程思政的全面建设中,培养能担当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大任的复合型人才,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奋斗。

参考文献:

[1] Fleck,J.. Blended Learning and Learning Communities: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J]. Journal of Management Develop ment,2012(04):398-411.

[2] 中華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全国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DB/OL]. (2017-10-27). 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 (2020-06-01).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4] 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上)[S].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0.

[5] 何红娟. “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建构策略[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05):60-64.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充市社会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项目课题“以赛促教——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共同体构建”(项目编号:NC21B129);川北医学院2021年度本科教学工程立项资助校级教育教学研究改革项目“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教育与学习共同体的建构”(项目编号:21-31-1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谢婷婷(1984—),女,硕士,川北医学院外国语言文化系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研究、英语语言学;金双军 (1970—),男, 硕士,川北医学院外国语言文化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学科教学论。81E297D3-8A65-4F6E-AB22-8C5504B12063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
高校思政课程的现状与改革措施研究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专企融合”模式下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课程思政理念下英汉口译教学改革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