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的困境与对策分析
2022-05-24陈茂建
陈茂建
[摘 要]高等院校依托自身优势创办企业,以企业的模式为高校运营获取经费。通过多渠道筹集資金,积极促进校内成果转化,为国家培养人才做出了杰出贡献。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发展,校属企业成为高校育人过程中提供资金来源的重要渠道。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企业自身的弊端也开始暴露。中央提出的校属企业改革指导意见,明确了新时期校属企业提质增效,全面促进高等教育发展。文章针对企业改革面临的困难加以探究,提出科学的对策,实现企业体制深化改革工作推进,从而保障企业各项工作得以完善,加快新时期校属企业发展进程,完成中央下达的改革任务。
[关键词]高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困难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2) 05-0007-03
中央于2018年提出高校企业体制深化改革指导意见,针对各地高校的校属企业提出具体任务,要在规定时间内,将改革任务作为发展当务之急。要解决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人才培养方法、完善企业监管、结构治理等多方面的问题。通过改革推动高校健康发展,减少资产方面的风险,提高校属企业体制改革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加强体制改革,能够促进高校聚焦教学科研主业,从而创办好特色院校。根据改革不断积累经验,力求为所属企业改革工作提供宝贵的参考意见。
一、面临的困境
(一)高校改革落实迟滞
国家自2018年便开始要求各地校属企业改革,但是部分高校并未按照国家规定要求实行体制改革。校属企业在高校创办教育期间,为高校提供大量的教育经费,为高校创办提供条件。校属企业中的人员多为高校人员,身上带有编制,实行重大改革,必将出现一部分人员安置问题。
(二)高校校属企业情况复杂
1.人员安置困难
高校所属企业性质较为特殊,使得其内部成员构成也相对复杂。多数人员拥有高校事业编制,但还存在部分与社会签订契约的人员。在企业实行改革后,人员如何安置成为最大的问题。原有事业编制人员再度调回原先所属单位,会导致人员与岗位不适配等问题。校属企业关闭,会导致失业现象出现。
2.管理人员专业水平欠缺
校属企业内部管理通常是行政人员兼职负责,并且管理人员多数都不是专业人员,不具备良好的管理素养。针对企业改革涉及的资产与转让等多方面的问题,由于其专业性导致管理人员望而却步,无法科学地推动各项工作开展。因此,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管理的不专业性也导致校属企业体制改革工作推进存在较大的阻碍。
(三)国有资产存在安全隐患
校属企业有着多样化的形式,内部情况也相对复杂。其中包含了全资、控股等多项企业形态。经营情况也分为正常营业和空壳企业;还存在专门科研教学成果以及与科研不相干的企业。高校对于校属企业不够重视,导致其管理不科学,使得多数高校只能借助当地行政部门,才能明确校属企业的相关信息。其中,多数企业多年未经检验,缺少营业执照,找不到具体负责人。高校缺少财务数据,无法掌握高校实际债权情况。校属企业管理中,监管不善、人员结构不明是常见现象。不加强管控,非常容易导致财产被转移和出卖,造成违规交易等,导致国有资产变相流失。
二、深入理解校属企业改革
中央指导意见中,针对校属企业体制改革,明确了具体方向,并针对改革方式提供原则性规定,要求各地高校所属企业能够积极推进单位改革,避免执行上出现偏差。
(一)理解改革范围
首先需要明确具体改革范围,并根据不同校属企业的级别,明确各类企业改革范围。根据国家发布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将改革作为核心目标,实现高校与校属企业独立的新局面,促进高校更有效地开展科研。高校附属的其他单位,也应纳入改革范围内。按照不重不漏的原则,改革包括高校投资设立、入股获得产权、具备管辖权等单位。[1]
(二)理解改革方式
指导意见中要求高校按照相关规定,采取剥离、保留等手段,帮助校属企业瘦身。其中,清理关闭主要针对空壳企业,长期亏损、不适合再经营的企业,需要依法将其注销;脱钩剥离针对的企业通常不具备科研能力,剥离方式是通过高校与接受单位签订协议,实现校属企业新运转。维护企业与高校的合法权益,剥离后的收益需要用于企业改革、高校教育发展方面。根据指导意见来看,界定企业与高校教学科研之间的关系,需要根据高校科研企业类型,并建立指标体系,根据相关指标,推动企业转化成果,为高校发展提供支持。根据校属企业近三年经营指标,判定其是否具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对于不具备资质的企业,将按照规定转让企业。保留管理分为两种情况:其一是与高校科研相关的产业园、实训基地等机构商讨,获得机构批准后,保留高校对其经营权;其二是保留经营机构,同时保管资产。这一点要求高校与企业划分好资产,不宜纳入企业的资产将统一回收到高校手中管理。高校应建立管理制度,对资产进行评估,保留管理股权,用于维系高校经营企业管理发展;集中监管要求原则上高校不再创办企业。并对没有保留企业的高校,注销其经营资格。保留资产经营的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制度,通过完善内部管理结构,推动企业健康发展。能够更好地为企业提供更高效的服务,保证校内科技成果充分转化。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将资产公司与保留企业,共同纳入国有资产集中监管体系中。保留管理带有过渡性质,集中监管也是改革后实行的最终管理方式。在2016年,多数地区的高校开始实行集中管理,并取得良好的成果,为其他地区高校体制改革提供了参考。
三、改革方式主因与指标体系的选择
国务院指导意见针对校属企业而言,为其体制改革提供了基本指引。各地高校所属企业需要根据指导意见的要求,推动改革工作开展。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促进改革工作的有效性。并做好清理关闭、剥离、保留管理三种模式,确定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从而选择指标体系,对企业进行核查。
(一)考虑的主要因素
根据指导意见提出的规划原则,需要根据企业与科研关联程度开展改革,在实际选择改革方式时,需要注意以下的因素。
1.经营状况
经营状况与实际收入和绩效挂钩,根据这两点判断企业是否是空壳企业,对企业考察后,能够获知企业发展情况以及发展条件,并根据企业收入与绩效,对企业是否应该继续经营做出判断。正常经营的企业,保证正常收入的同时,还应该具备良好的盈利能力。改革的目的是进一步整合企业资产,提质增效,并推动校属企业规范化发展,将企业所属的部分经营不善的企业剥离。
2.与教学科研关联程度
校属企业能够为企业提供科研服务,为高校发展提供足够的保障。正常情况下,高校所属企业能否保留管理,需要判断企业与教学科研之间的关联度。根据关联度与经营绩效,对企业是否经营做出判断。教学科研能够为高校提供服务,属于保留管理的范畴之列。[2]
3.行业类别与产权结构
校属企业所属行业与教研相关,能够证明企业从事高新技术产业,可以将这一点作为保留企业的重要因素;企业产权结构作为校属企业保留管理的重要因素,面对同等条件,需要对不同产权结构的企业进行分析,从而为企业提供优先保留管理的资格。高校不会参与到实质管理中,难以获取校属企业的财务报表,无法知晓企业发展实际情况,容易导致风险存在。针对产权结构分析后,选择对企业进行处理。
(二)改革指標体系选择
明确具体改革方式,能够根据企业实际情况,从而选择正确的方式保留企业。并根据各项因素,参照性地推动企业实行改革。各个高校校属企业,都需要为企业改革选择可靠的依据。从而根据指标固定,建立专业的指标体系,对企业进行考察,确保满足条件的校属企业能够入围企业管理范围。将企业的经营状况、经营绩效、科研关联程度等作为改革的重要指标。结合不同要素的指标反馈的参数,对企业是否保留给予正确的处理。
四、校属企业体制改革的有效举措
高校通过与资产公司联动,推动改革工作顺利开展,从而确定高校各级单位的投资对象,明确改革对象。做好剥离工作后,能够判断企业自身性质,将企业纳入资产公司管理。并针对资产公司资产清查,确保负债、空壳企业能够与高校脱钩剥离,保证国有资产安全。针对企业改革路径应从以下几点入手,坚持国家指导,全面推进高校企业体制改革。[3]
(一)高度重视改革,形成良好的改革共识
根据中央、国务院相关文件,能够凝聚高校改革精神,形成改革共识,从而推动校属企业发展。能够全面推动工作开展,确保高校改革重大任务完成,完成工作的同时,向上级交付满意答卷。明确主体、压实责任是高校应做好的工作。针对高校内部成员,应成立改革领导班子,对各级改革工作做全面部署。高校作为企业体制改革的重要责任主体,需要确保做好各级思想工作,坚决引导众人将思想统一在决策部署工作中,统筹协调促进改革工作开展。通过建立分工机制,聚焦改革重点事项,严格执行决策程序,应对改革中的各项难题,切实建立风险应对预案措施。保证成员思想意识提升的同时,针对性地推动体制改革工作前进发展。
(二)积极拓展改革路径
改革工作属于长期且系统的工作,有较大的难度。涉及面广泛,还需要协调各级部门积极开展工作。对地方工商、税务部门等进行协调,从而保证企业各个股东之间维系良好的关系。针对空壳企业,高校应具备攻坚克难的勇气。能够通过走访、调查等方式,科学地对企业进行处置。基于多方利益交织,高校应积极向企业宣讲国家政策,形成共同改革的共识。从而拓展改革路径,针对不同情况的企业实行改革。
1.全面清理,科学分类
高校无法掌握校属企业经营情况,需要将工作委托给具有较好资质的中介机构,严格对所属企业的产权关系、债权等情况进行清查,结合实际做好企业清理、剥离等工作。制定专属方案,对校属企业进行明确分类,从而保持企业人员结构稳定,在保障高校发展聚力科研的同时,维护高校利益,推动改革工作开展。[4]
2.清理与保留
根据国家改革要求,针对不符合规定的校属企业,予以注销、转移、剥离等方式进行处理。将与高校科研相关,以及服务质量优良的企业保留下来。针对空壳企业,直接选择注销、破产等方式处理。对与科研关联性不强的企业,剥离处理。还可以将其划分给其他监管企业集团,实行统一管理。与高校教学科研相关的企业,需要根据其能力申请保留,并将其资产与企业共同纳入国家资产集中管理。针对校属企业性质为“僵尸”企业的类型,需要明确其债权和亏空情况,从而更科学地处理企业。对较容易处理的企业采取立即注销手段,并配合相关部门清理企业。针对问题较多的企业,需要收集相关证据,证明企业符合注销条件后予以注销。对于难以拿到注销条件的企业,选择封存企业资料,对其进行冷冻处理。等到条件成熟后,按照正规手续将其注销。针对需要划转的企业,为内部人员提供原则补偿,维护员工利益。给予人员自行选择留企或者回校的机会,确保人员与企业的稳定性。
(三)改革彻底
针对高校所属企业,需要明确资产产权关系。高校为推进改革工作涉及的各项支出,无法解决自身难题,可以申请财政支持,并要求所属单位员工明确身份,保留企业人员的事业编制。原则上,高校应不再创办企业,保留的企业由国家统一管理,高校履行出资人职责。
(四)改革配套措施
针对高校所属企业改革的工作,需要借助改革的手术刀,推进工作开展。高校各级主管单位要捋清校属企业情况,通过科学核实资产、债权等要素,保证工作无漏项。能够夯实基础工作,加强责任制度强化,明确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关系。通过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完善治理结构,聚焦主业实现现代化管理。[5]
为了进一步落实高校所属企业改革工作,各地教育管理部门应加强资金方面的支持,保证改革工作顺利开展。高校在发展遇到难题时,能够向当地教育管理部门申请专项资金、司法清算、资产评估等项目,并由财务部门列入高校预算,最终申请到资金方面的支持;高校论证设立新机构,能够保障非事业编与事业编人员,都能平稳实现工作岗位过渡。高校应处理好内部组织结构,通过优化人员结构,减少不必要的职位。新机构薪酬分配能够给予编制人员晋升机会,在企业事业编制岗位的人员,能够自由选择工作地点。并按照劳动法规定,为其进行合理分配;清理空壳、僵尸企业,需要防范处置期间的各类风险。并且根据债务风险,做好预防准备,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要加强国资监管,针对审计、评估等工作,保证工作公开公正。涉及产权变化,需要严格按照相关审批流程备案。纪委监察与审计部门,针对校属企业体制改革进行全程监督,对于违规行为严肃处理。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综上所述,中央下达改革命令后,各地所属高校都在积极完成任务。新时期背景下,校属企业要意识到自身改革面临的困境,努力攻克难关。制定合理的对策,才能推动体制改革工作开展,从而为高校发展提供助力。高校校办企业,只有加强资本监管,推进各项工作实现集中统一管理,才能保证体制改革完善,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从而为国家和社会提供更多优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宏秀,戴方喜,赵金龙,等.对《高等学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的学习与解读[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1(3):219-222.
[2]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高等学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J].河南省人民政府公报,2020(21):7-9.
[3]《河南省高等学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政策解读[J].河南省人民政府公报,2020(21):21-23.
[4]赵金龙.地方高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的困难和路径——以湖北省为例[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0(17):77-78,72.
[5]杨晓英.高等学校校属企业体制改革面临的困难与对策探究[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9(9):144-145.
(责任编辑: 杜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