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研究
2022-05-24李美华
李美华
[摘 要]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融媒体综合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优势,改变了原有的传播格局。高校在利用融媒体发展理念进行媒介整合时,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高校作为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发挥着引导主流意识形态的作用,在融媒体环境下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面对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新时代高校应准确把握融媒体时代传播特点,主动顺应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内在规律与时代需求,不仅有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而且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方式的创新。
[关键词]融媒体;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2) 05-0010-04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的新方式层见叠出。当前融媒体环境和传播氛围,给高校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高校作為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窗口,在融媒体背景下要主动转变传播方式,不断提升传播的影响力、公信力,加快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速度。融媒体时代传统的作为高校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栏、校报、广播、校园电视台影响力日趋弱化,高校师生手中的智能手机则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强大“武器”。面对新形势,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如何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使之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从而构建起高校新型融媒体意识形态宣传平台,是每所高校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
一、全面把握融媒体发展的趋势和规律
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深度发展,努力打造一批技术成熟,内容丰富的新型主流媒体,推动形成立体多样的现代融合发展传播体系。”同年10月,光明日报总编辑何东平发表题为《融媒体:缔造新型主流媒体》的文章,首次在国内提出“融媒体”概念,引发了业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真正实现各种媒体平台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融媒体建设工作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要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促进多种媒体融合创新。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推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更好地引导和服务群众已成为创新基层宣传思想工作的当务之急。”中共中央政治局2019年在人民日报社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凝聚全党全国人民思想共识,构建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支柱。”[1]融媒体发展充分汲取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载体优势,借助新技术、新平台促进不同媒体的优势互补、有机融合,从而推动了信息传播方式和受众接受方式的深刻变革。
媒体融合发展,是媒体形态自我更新和升级的时代选择。融媒体不是将各种媒介渠道简单相加,而是从传统媒体合作拓展到全媒体合作,把传统媒体专业权威的内容优势与新兴媒体灵活快速的传播优势融合起来,主动适应网络传播新特点,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把新闻内容、理论知识、看法观点直观形象地报道出来,形成“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全面覆盖”的主流舆论传播格局。使主流意识形态的声音传播得更快、更远,以满足受众多角度、多感官的媒体体验,从而提升新闻舆论传播效果和引导作用,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媒体大变革正在进行,融媒体时代已经到来,新时代推动媒体发展有机融合,全面准确把握融媒体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对于整合生产要素、发展科学技术、革新信息内容、建设人才队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在融媒体时代呈现的新特点
(一)传播主体多元化、年轻化
对高校而言,融媒体视域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主体由单一的教师逐渐向教师、学生共同传播转变,传播形式由传统的理论说教向多边互动转变。众所周知,高校主要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向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培养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活动。高校自上而下“填鸭式”、强制性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模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融媒体背景下其局限性愈发凸显,偏离受众本位传播理念,难以达到预期传播效果。步入融媒体时代,高校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除了教师主导之外,也呈现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式、多方探讨式传播。大学生群体作为高校主人翁,能够运用新型媒体技术以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高校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入脑入心,发挥其真正的价值。
(二)传播渠道融合化、一体化
新兴媒体的出现导致一直以来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渠道的报纸、期刊、广播、宣传栏影响力日趋弱化,智能手机则成为高校师生爱不释手的必需品,所安装的各类APP成为高校师生信息资讯的主要来源。新时代高校如何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进行深度融合,使之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渠道是每所高校都必须面对的问题与挑战。以往的高校传播渠道具有直面师生、贴近校园、冲击力强等优势。互联网技术的革新带来了高校媒体传播渠道的变革,我们不难发现高校传统传播渠道形式呆板、互动性弱、极易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师生中的传播效果差强人意。融媒体能够多措并举把信息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整合表达,使得传播渠道朝着融合化、一体化方向发展。高校传统传播渠道与高校专属的微信公众号、微博、新闻客户端、抖音等新兴传播渠道的融合发展,创新了高校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渠道模式,提升了高校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到达率,无限地扩大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面。
(三)传播内容精准化、创新化
技术进步引领融媒体时代媒体传播内容的变革。努力占领传播内容制高点,科学引导社会舆情风向标是媒体融合发展的准则。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只有紧跟时代步伐,对标时代要求,彰显时代价值,才能迸发出旺盛活力。精准思政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的新样态,需要在“内容为王”的指导思想之下,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精准供给,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定向传播,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性、针对性,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亲和力、说服力。融媒体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内容需在平衡人们精神需要多样性与思想文化内容供给单一性矛盾中得到创新性发展,同时内容生产和传播的精准要求理清网络意识形态纷繁复杂的逻辑主线,明确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内容在大数据时代进行创造性转化的现实目标,确保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内容精准供给与社会信息技术发展同频共振。
(四)传播效果即时化、扩大化
融媒体环境下高校师生共同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主体,选用喜闻乐见的媒介载体,采用方便快捷的传播形式,使传播由“点对点的线性传播转变为点对面的网状传播,媒介与通讯合一、传播与接受合一”。[2]融媒体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突破了课堂和学时的限制,随时随地都会有理论知识、新闻资讯通过网络在各类社交媒体上进行发布、宣传。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不再局限于校园,而是通过新兴媒体渠道呈现在大众面前,传播效果不仅在高校师生中产生,更是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深刻影响着社会大众,真正做到让马克思主义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三、融媒体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面临的挑战
(一)高校师生共同作为传播主体,媒介素养参差不齐
融媒体时代,乘着自媒体时代“人人皆为信息传播者”的东风,高校师生共同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融媒体环境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秉持着“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全面覆盖”的原则,通过整合校内学报、广播、校园电视台、微信公众号、微博、官方网站、新闻客户端、抖音APP等短视频媒体资源,建立起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现代媒体传播体系。但高校师生共同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主体,由于知识储备、理论水平、政治素养、思想高度的差异,主体媒介素养参差不齐。高校教师虽然具备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能够准确运用理论知识输出正向价值观念,但面对新兴媒体对传统教育的冲击,不得不为适应新媒体教学环境而学习掌握新兴媒体技术,探究理论传播新模式。高校学生对新媒体技术掌握较为娴熟,但作为学生自身仍处于知识输入阶段,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尚未全面深刻,很难由学生身份直接转变为一个合格的理论传播者和媒介“把关人”。在高校师生共同作为主体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理论内容的采集、整合、生成、发布一旦存在一个环节把关不严,就会对高校传播马克思主义产生“源头性”危机,舆论引导出现偏差,高校形象建设工作极易陷入困境。
(二)碎片化传播内容削弱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具有极端重要性,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必须做好的工作。弘扬主流意识形态有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众自愿拒绝一切对主流意识形态不利的文化。“在信息科技迅猛发展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虽然在意识形态当中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但是这种主导地位受到其他社会思潮的强烈挑战;党和政府虽然依旧掌控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但是,同传统媒体时代相比,这种优势已大大缩减。”[3] 21世纪,网络平台已经成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前沿阵地。高校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弘扬主流社会精神的重要平台,在融媒体时代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突破课堂这种单一的形式载体,减少校园传统媒体这一传播渠道的使用,转向各类新兴媒体资源。但由于受各类媒体平台信息发布要求的限制,高校在网络空间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不得不将某一个或一些观点着重突出借以吸引大众眼球。但这种“截取式”传播打破了理论知识结构的系统性,破坏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整体性、逻辑性,使其碎片化。碎片化新闻资讯与科学知识的传播,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信息的普及与沟通,但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使各类知识、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碎片化知识在网络传播受其文字篇幅限制,极易被人断章取义,产生歧义,从而误导大众,煽动不良情绪,扰乱公共舆情,削弱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
(三)即时的“井喷”式传播效果加大高校舆情监管难度
融媒体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打破时空限制,影响范围日趋扩大,传播效果显著提升,但值得注意的是因失误造成负面传播效果产生的威力同样不容小觑。网络时代人们能够随时随地关注事件的发展变化,并及时地进行讨论互动、转载传播。高校作为引领主流价值观的思想高地,一旦引导主流看法出现错误,影响范围将不再局限于校园内部,而是蔓延至整个社会。由此可见,融媒体时代高校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无疑加大了学校舆情监管难度。高校舆情监管出现问题,其产生的负面传播效果则是“井喷”式的,消极的影响在网络上会被无限放大,严重损害学校声誉,甚至威胁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地位。融媒体背景下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须在新兴媒体的管理使用上全面规划、统筹安排、主动出击。在爆发危机时,及时掌握舆论动态,过滤负面虚假信息,或通过倒查机制寻根究底,使舆论走向不会过分偏离正确轨道,将危机扼杀在萌芽中,从而使高校形象塑造保持积极性、稳定性和权威性。
四、融媒体时代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路径
(一)革新传播形式,构建高校聚合媒体平台
高校在利用融媒体发展理念进行媒介整合时,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高校一直以来都运用宣传栏、广播站、大学生电视台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宣扬校园文明理念。媒介科学技术的发展催生了一批新的媒体形式,微信公众号、微博、新闻客户端、抖音等短视频APP逐渐成为展现高校形象的主要渠道,形成了完备的高校新媒体宣传体系。将这些新媒体进行全面整合,建立具备采编、生产、加工、发布、互动等全功能的融媒体工作平台是新时代高校发展的大势所趋。在此基础上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融媒体中心”以负责统筹协调与全面规划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工作是新时代高校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必然选择。
“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融媒体中心”可以采用目前比较成熟的“大前期”加“大后期”的工作模式。过去高校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依托教学部门与宣传部门,不同部门选用不同人员进行理论的收集、整理、加工与发布。融媒体的工作模式将不同部门的理论信息处理单位整合成为一个后期部门,采用“后期指挥前期”的信息采编方式,后期人员根据传播需要指挥前期人员进行有差别的理论知识的采集。这样“一次采集”就可以满足不同平台内容的生成、发布,将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素材进行个性化加工,在“两微一端一抖”等高校新媒体平台同步发布,真正做到及时高效,又避免重复宣传造成资源浪费。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类高校媒体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引导建立正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循环体系。
(二)关注学生精神需求,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核心内容
马克思主义在高校传播应充分发挥大学生群体的主观能动性,在师生群体中寻找让受众感动的人和事,挖掘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善美。充分发挥校园故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自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高校应关注学生精神需求,积极寻找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大学生生活世界的交集,在深入了解融媒体传播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选用合适的多媒体传播渠道,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回归到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之中,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指引学生健康成长的科学指南。融媒体时代进一步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进程,既要做到与时俱进,融入信息化、数字化的新要素,又要强基固本,保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血肉”和“灵魂”,维护思想政治课堂作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渠道地位,强化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核心内容。主动将融媒体的时代特点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特点融会贯通,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材内容,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注重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学者,用导师的力量吸引青年;深化课程建设综合改革,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内容,合理运用多种媒体平台生动展现教学范例,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厚植青年的家国情怀,使他们能够立志“姓马”“信马”,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三)健全高校融媒体监管体系,完善系统的反馈互动机制
调动青年学子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积极性,凝聚高校师生主流思想共识,不仅要着力创设良好的舆论环境,还要通过管理机制对高校融媒体平台进行约束。融媒体时代,建立健全高校融媒体监管体系,将学生对融媒体的使用引向正确轨道迫在眉睫。高校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遵纪守法思想宣传,制定融媒体舆论管理条例,用以规范学生在融媒体平台上的一言一行,同时也为高校融媒体伦理建设指明方向。此外,各个高校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进程中要提升对融媒体平台的信息管理水平,加强对融媒体平台的技术防范力度,建立健全融媒体平台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机制,防止错误的舆论导向在融媒体平台上肆意蔓延,推动净化校园网络信息环境。
“高校媒体平台的评价机制既要反映我国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又要符合学校媒体传播的实际需要。”[4]要加强高校融媒体平台的主流价值导向,其评价机制要从平台特色、内容质量、用户规模、互动方式四种维度出发,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效果为评判的首要因素,对比同等高校融媒体平台进行定性评价。并且,在四种维度评价基础上构建传播指数模型,量化平台各项指标,在定量评价中对指标权重进行标准赋值,最后得出高校融媒体平台综合评价,形成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多层互动传播长效机制。根据评价反馈结果,动态监控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成效,有利于高校及時调整传播策略,制定新的传播方案,更好地运用融媒体平台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J].求是,2019(6).
[2]蔡泉水,刘建光.新媒体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挑战与回应[J].南昌大学学报,2015(6).
[3] 李伟.网络宣传与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J].宁夏党校学报,2014(6).
[4]王静仪.自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四维一体”机制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20(2).
(责任编辑: 杜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