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引领学生走向多元和理性

2022-05-23吴桂东

语文教学之友 2022年4期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阅读教学核心素养

摘要:“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之一,培育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使命。教师应抓住批判性思维多元、质疑、理性、反思的特点,采用广获信息、勾连参悟、研究推理、观照现实等方法,解决语文阅读教学的枯燥低效问题,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养成批判性思維习惯,使其成长为有素养、有智慧、会思考、有情怀的人。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阅读教学;核心素养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培育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使命。针对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重言轻文”“重内容讲解,轻思维培养”等现象,教师应构建以批判性思维为核心的阅读活动体系,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从实际出发,以开放和理性的心态,严格根据正常认知和逻辑准则评定事物真实价值,以明确形成有充分根据的判断的系统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并非否定一切,而是合理判断,其核心精神是多元、质疑、理性、反思。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语言文字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批判性思维视野下的文言文阅读教学将不止有硬骨,更有血肉,课堂也将从枯燥低效走向有趣饱满。用批判性思维武装起来的学生,面对众说纷纭的表达能不失包容,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能不失理性,面对纷纷扰扰的人生百态能不失自察。

一、广获信息,形成多元认知

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应让学生具有了解信息的意愿,有全面搜寻信息的习惯,帮助学生尽量全面获取信息并判断信息的可靠性。

群文阅读是指围绕一个议题的研讨而选择具有较丰富的互文关系的多个文本,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的一种语文阅读教学新形式。群文阅读能提高学生获取文本信息的效率,形成多元认知。

例如,在分析《项羽本纪(节选)》一文中项羽的人物形象时,教师可让学生思考:“如果再给项羽一次机会,他能改变命运吗?你的依据是什么?”

群文阅读内容:《鸿门宴》《高祖本纪》《淮阴侯列传》和《项羽本纪》中“巨鹿之战”的片段以及《题乌江亭》《乌江亭》《绝句》。

学生阅读课文节选部分后也许会得出项羽能够东山再起的结论,理由是项羽具有胸怀大志(观始皇巡游)、从谏如流(外黄令舍人儿献言)、仁爱恻隐(思民苦)、勇猛善战(东城快战)等成就霸业的必备品格,而通过“互见法”阅读以上《史记》中的其它相关篇目后,学生就会意识到项羽也存在残暴凶狠、刚愎自用、听信谗言、优柔寡断、任人唯亲、妇人之仁、儿女情长、沽名钓誉、目光短浅等制约他卷土重来的性格缺陷。综合分析司马迁、杜牧、王安石和李清照对项羽的不同评价,学生就会明白项羽迷信武力,不懂包羞忍耻,更重要的是“壮士疲劳”“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也未必肯再追随项羽东山再起。

二、勾连参悟,培养质疑精神

理性质疑是批判性思维的表现,质疑是为了寻找更合理、更可靠的观点,质疑是提问,而不是判断。学会质疑是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培养的前提。

批判性思维是理性思维,强调独立思考。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不会盲从,会对他人的观点、论据、论证进行质疑、分析、评估,然后再决定自己应该相信什么或不相信什么。勾连参悟是培养学生质疑精神的好抓手。

例如,《琵琶行》中琵琶女自述身世时的介绍,造成“门前冷落鞍马稀”的原因在于“弟走从军阿姨死”,加之年长色衰,最终才“委身为贾人妇”。教材并未对“弟”和“阿姨”加以解释和说明,这两个人与琵琶女的关系无法确定。所以很多教师将其解释为“(琵琶女的)弟弟出走参军,鸨母去世”。

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弟走从军”和“阿姨死”这一生活变化,怎么就导致琵琶女停止了这份曾经让她无比风光的工作,并最终嫁给“重利轻别离”的商人呢?

根据生活逻辑,“弟弟”参军与否,与琵琶女是否继续从事其工作不会构成因果关系,另外,“阿姨”若理解为妓院的鸨母,那她的死虽对琵琶女的工作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也不具有决定意义。如此就可以引发学生勾连上下文信息,尤其是小序中“本长安倡女”“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中的“倡女”“虾蟆陵”“教坊”“名属”等关键词,并搜寻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军事、文化等内容作为论据,进行分析参悟,最终形成合理的解释:琵琶女因为教坊中假母去世,自己原来的生活团体分崩离析,才导致“门前冷落鞍马稀”,继而无奈“嫁作商人妇”。

三、研究推理,学会理性分析

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能很好地提出一个合理的观点(或假设),并依据事实或推理为之辩护,不感情用事,不先入为主,面对复杂的问题能分解、分辨关系和主次,并综合评估各种因素,审慎得出结论。

在《荆轲刺秦王》一文中,教师可提出问题:“从‘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和文末‘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可知,荆轲之计乃是劫持秦王,订立盟约后生还,那易水送别时荆轲为什么会唱出‘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歌?”

易水送别时,“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燕太子丹安排的显然是生离死别的场面,其想法是让荆轲去刺杀秦王,报“见陵之耻”。由此可知,荆轲和燕太子丹的想法并不一致。为何?劫持秦王订立盟约,荆轲或可保命,亦有利于天下太平,此为上策。刺死秦王,荆轲命必不保,且天下必陷入更大、更持久的战乱中,此为下策。因此,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想找到理想的帮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即使在秦武阳怯场、生劫秦王立约的胜算已经很小的情况下,荆轲还“欲生劫之”,宁愿让燕太子丹的希望泡汤也要采用上策。但生劫秦王立约比刺死秦王的风险要大得多,于是燕太子丹浮躁、多疑、自私地选择了下策,“太子”“白衣冠以送之”就是要告诉并迫使荆轲放弃立约生还的主张。荆轲为什么不劝说燕太子丹采用上策?原因有三:(1)荆轲真生气了。太子“疑其改悔”“今太子迟之,请辞诀矣”可知其在和太子赌气。(2)燕太子丹本性自私,难有心怀天下的抱负,情急之下更不会顾及荆轲的性命和天下的和平。(3)荆轲城府很深且我行我素,从他不顾燕太子丹不忍杀樊於期而自己私自力劝樊於期自杀可见一斑。

通过以上比较、分析、推理的思维过程可知,荆轲和燕太子丹的性格不同造成了他们之间的矛盾,进而影响了事件的结果。只有研究推理,理性分析,才能深入理解和探究文本,真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四、观照现实,反思提升自我

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更关注现实生活,同时注重对自己过去的行为和想法进行再思考,破除自己的无知和狭隘,形成新的认知。入选教材的文言文凝聚了丰富的先贤哲思和处世智慧,教师应结合现实生活加以引导,促使学生审视现实,提升自我。

例如,李白的《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是一篇文质兼美的作品,教师可让学生讨论:“有人说,这篇文章流露了一种浮生若梦、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你如何看待李白的‘及时行乐’?”

学生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认为这种“及时行乐”显得消极,李白有才又有财,他不需要为生存而奋斗,且我们生活的时代与他所处的时代不同,我们生存的压力和要承担的责任都比他大得多,不能光想着像他那样及时行乐。有的学生则认同李白的“及时行乐”的观点,认为人生短暂,去日苦多,应该多些欢乐。

经过讨论分享,学生认识到李白把“及时”和“行乐”当作对抗岁月无情和人生痛苦的法宝,这促使我们对时间和对人生意义的终极思考。我们对时间的感觉,常常表现为一种可怕的木然、慵懒倦怠、得过且过。浮生若梦,生命易逝,我们需要保持强烈的“及时意识”,不断地拓展生命的宽度,且行乐并非有罪,关键在于“行什么乐”,人生需要树立正确的“快乐观”,如果所行之乐是高雅健康的,及时行乐也是正确的选择。

在讨论过程中,学生立足文本,结合现实,在理性批判和自我反思中提升自身学科素养,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语文课也以自己的方式达到了立德树人的目的。

语文阅读教学亟需让批判性思维点亮课堂,以此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养成批判性思维习惯,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使学生成长为有素养、有情怀、有智慧、会思考的人。

作者简介:吴桂东(1985— ),男,广东省广州市培英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猜你喜欢

批判性思维阅读教学核心素养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论批判性思维与信息分析能力在高等教育中的培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