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视域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探微
2022-05-23龙泉良
摘要:群文阅读是近几年盛行的一种新型阅读教学形式,将群文阅读运用到文言文教学中,既能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又能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以教学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为例,在寻找多篇文言联结点的基础上分步整合,即导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点;整合,确定群文联结点;迁移,寻找读写结合点,从而实现“一篇带多篇”的阅读教学目的。
关键词: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文言文
群文阅读是最近几年较为盛行的一种阅读教学形式。目前,国内对“群文阅读”这一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倪文锦教授认为:“群文阅读是教师在一个单位时间内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联的多个文本,通过梳理整合、拓展联系、比较异同等,促使学生在多文本阅读过程中关注其语言特点、结构特征、写作方法等,从而使阅读由原有的读懂‘一篇’走向读通‘一类’”。相较于传统的单篇阅读,群文阅读具有阅读数量多、课堂容量大、注重思维培养等优势。近几年,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开始关注和研究群文阅读。
对于现代文,群文阅读实施起来相对容易,但对于文言文来说却不易。文言文教学“耗时多”“效率低”已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顽疾。因此,从群文阅读角度探索文言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值得广大初中语文教师进行尝试的。笔者在讲授《愚公移山》一文时,将列子的《杞人忧天》《歧路亡羊》《九方皋相马》《造父学御》这几篇文言文进行整合,逐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导读:激发阅读兴趣点
导读是指在群文阅读篇目确定好后,为达到一定的阅读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系统、科学、有效的方法指导。由于年代久远,文言文的语言大多晦涩难懂。因此,在开展群文阅读前,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是必要的。在进行《愚公移山》群文阅读前,笔者专门花了两节课指导学生怎么去进行文言文群文阅读。具体来说,主要是引导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去深入研读文本。当然,微观与宏观只是相对来说的,实际在群文阅读实践中,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并没有严格的界限。
宏观主要是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好群文的文体特征、时代背景以及群文之间的异同,其目的是对群文有个大概的认识。例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九方皋相马》《造父学御》《杞人忧天》这几篇都选自《列子》一书,从文体上看都是寓言,蕴含着丰富的寓意,有利于渗透人生观教育。导读课上,笔者主要讲授列子的思想及现代意义、寓言的文体特征及写法、文言群文阅读的切入点等。
微观是相对于宏观来说的,如果宏观主要是针对群文来说,那么,微观则主要是针对单篇课文,其目的是引导学生会用“五看法”对文言文进行精批细读,并在此基础上对群文同类信息进行初步整合。这一环节,笔者借鉴了特级教师王君的文本分析法。“五看”是指看篇、看段、看句、看词、看意。看篇主要是看写了什么内容,引导学生学会从标题来看,从开头、结尾、每个段落的首句或者末尾句去看。以《愚公移山》为例,从标题来看,就大概知道文章写的是一个叫愚公的人带领家人移走家门口大山的故事。看段看的是段落铺排,是过渡领起、呼应收束,旨在引导学生领悟作者在段落统筹、框架安排方面的方法,即向古人学写法,为后面的写作蓄势。看词、看句可同时进行,主要是梳理文言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看意则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文章的主题思想。通过这种方式一步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探究中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力和思考力。
二、整合:确定群文联结点
能入选教材的文言文一般都具有文质兼美、内容丰富的特点。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也就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正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此时,教师能否根据组文特点恰当确定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以下笔者从文言知识、人物分析、表达主题等方面来阐述群文议题的确定。
(一)文言知识整合
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是文言学习的基础,不容忽视。这一环节中,笔者先带领学生精读《愚公移山》,将文言知识按古今异义、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进行分类整理。接下来,教师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联系已掌握的知识再去梳理其它篇目的文言知识。值得注意的是,其它篇目的文言知识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己整理出来的,不是教师讲了学生做笔记。以文言虚词“而”为例,学生的整理如下:
《造父学御》中“而”字的用法:
计步而置,履之而行。(表修饰,连词,可不译)
取道致远而气力有余。(表转折,连词)
而急缓乎唇吻之和,而执节乎掌握之间。(表顺承,连词)
《九方皋相马》中“而”字的用法:
召伯乐而谓之曰。(表承接,连词)
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表转折,译“可是”,连词)
教师引导学生归类整理同一虚词在不同语境下的意思,然后再让学生去翻译意思相近的句子,这样,经过两轮的整合性学习,学生很容易掌握这些词的用法,这对提升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二)人物分析整合
寓言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一般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基于这几篇文章都是写人的,在开展群文阅读活动时,可以组织学生将几篇文章中的人物置于一起分析,也可将某篇文章里的多个人物形象进行整合分析,在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些人物形象的,这样“向列子学写人”这个专题研究就成型了。
如《愚公移山》主要是塑造愚公这个人物,但是文中还出现了其妻、孀妻、遗男、智叟等人,这些人对愚公这个主角有何作用?如果抽丝剥茧就会发现,“遗男”这个配角是作者精心設置的。从前文的“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分析起,此句中的“夫”是成年男子的尊称,加上前面的“其妻”“孀妻”这两个人,我们可以推知愚公移山获得了成年人的支持。而遗男的“跳往助之”,则表明愚公获得了更广泛的支持。所以,后来愚公才有底气反驳智叟:“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文章分析到这,学生们也可进一步理解这些配角都是为主角愚公而设的。
可见单篇文章多个人物的整合分析也是群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尤其是在很多的叙事性文本中,往往都有主角与配角之分。“主角往往承担着构成主要情节、凸显小说主题、表现人物形象、体现作者风格等重要任务。”因此,如果将主角配角一起分析,就既见了树木,又见了森林。
(三)主题思想整合
主题思想整合是群文阅读的又一重要的切入点。这几篇文言文都是寓言,都蕴含一定的道理。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笔者组织学生一起探讨这几篇文言文的寓意,比较其异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比如,《歧路亡羊》主要写杨子的邻居因岔路多找不到所丢之羊,杨子从中领悟到了人生选择太多容易迷失自我的道理,这个寓意与愚公持之以恒专注移山是不谋而合的。《造父学御》则重点写了造父学御前的两件事:三年观泰豆氏之趣(三年观察泰豆氏走路姿势);与立木为涂,履之而行(立木桩于路上学走路)。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学习一门高超的技术,必须要重视积累。这与《愚公移山》里的愚公带领家人一石一土移山的精神也是相通的。通过这样的比较性探究,学生容易明白:人生不要有太多的贪念,对于自己选准的目标,需要心无旁骛坚持下去。
当然,寓意容易理解,关键还要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为此,笔者在主题思想整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導学生从多角度围绕主题自主设计问题,以此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构建务实高效的语文课堂。以下是在笔者引导下学生设计的部分问题:
(1)如果没有夸娥氏二子负山,愚公是否能移掉这两座大山?
(2)愚公为什么要率领子孙们移山而不直接搬家?
(3)作为配角的“遗男”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皇帝的新装》里的小孩角色谈谈你的看法。
(4)《歧路亡羊》里的歧路太多,你怎么判断哪一条路适合自己?如果你一直专注的那条路不适合自己,你该怎么办?
对于以上问题,学生通过投票的方式选择第二个问题作为班级辩论赛选题,在此基础上提炼出辩题“愚公移山是智还是愚”。在课堂上,学生表现活跃,争得面红耳赤。为了赢得辩论赛,学生在赛前就已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这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又帮助学生多角度理解文章主题,还有利于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迁移:寻找读写结合点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则主要指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群文阅读只有同时重视学生的“说”与“写”才不至于走偏。由此,笔者认为,实现从读到写的迁移是文言群文阅读必不可少的环节。
《愚公移山》虽然篇幅短小,全文仅300多字,但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开头“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就摆出人和山的矛盾。接下来,“聚室而谋曰……杂然相许”则表明愚公获得家人的支持。“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且焉置土石”,再生波折,愚公召集家人商议。直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这一问题得到解决。可是路途遥远,人力不够。这时“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跳往助之”,问题又解决了。然而,“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情节又开始反转,可是愚公理直气壮地驳斥智叟。最后,“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有了神助,山终被移。至此文章一波三折的精妙构思昭然可见。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该文巧妙的故事情节安排,将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写作思维。
另外,列子的很多寓言都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如《杨布打狗》《造父学御》等,我们还可以“列子的对比艺术”做一个专题来进一步引导学生将这一写法运用到平常的写作中,由于篇幅,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文言群文教学与传统的单篇文言文教学比较,有许多可取之处,通过群文阅读这样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能有效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还原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极大提升学生的整体思维、创新思维、批判思维,有效弥补传统单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1]倪文锦.语文核心素养视野中的群文阅读[J].课程·教材·教法,2017(6).
[2]王君.更美语文课[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8.
[3]谢澹.从“配角”走向“主角”——小说阅读的另一种视角[J].语文学习,2011(3).
作者简介:龙泉良(1977— ),男,广东省深圳市天成学校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设计、青少年阅读与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