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政府政策执行力的提升

2022-05-23王雪珍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乡镇政府乡村振兴

摘要:乡镇政府是否具有较高的执行力会直接影响到各项政策的落实效果。当前正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时期,更需要乡镇政府有较高的政策执行力。但从F镇政府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实际情况的分析来看,乡镇政府存在着政策执行力较弱的问题,在落实相关政策时流于表面、不够扎实,导致公共政策的执行效果被严重削弱,对党和政府的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不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政府政策執行力弱化原因有客观和主观两个层面的,需从增强依法行政理念、完善乡镇政府政策执行制度、优化执行机制、选培执行主体、重视政策目标群体和规范政策制定等方面着手,推动政府政策执行力提升,保障乡村振兴战略顺利落实。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镇政府;政策执行力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605(2022)03-0005-10

一、问题的提出

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目前中国居住在乡村的人口有50979万人,占全国总人口36.11%,这说明中国还是一个乡村大国。乡村为中国工业化作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工农业剪刀差越来越大,农村的资金、人力等资源要素被城市源源不断地吸走,城乡差距也越来越大。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顺应五亿多农民美好生活愿景的重大决策部署。政策出台以后效果如何取决于政策的执行。美国政策学家艾利森认为:“在实现政策目标的过程中,方案确定的功能只占10%,而其余的90%取决于有效的执行。”[1]中国学者赵树凯也认为:“政策导向虽然源于中央,但政策推进必须依托基层政府,这是一个无法逾越的环节”。[1]乡镇政府是乡村振兴政策的直接执行者,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政策目标和解决乡村振兴问题的直接领导者和承担者,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取决于乡镇政府的政策执行力。

对于乡镇政府政策执行力的研究,国内学界主要从执行主体、执行体制、行政文化、外部环境、价值取向等方面进行。丁煌、李新阁(2019)认为基层政府及其公务员理性选择的多重利益诉求是其政策执行力的动力本质[2];徐建牛、施高键(2021)从相机执行的角度分析,认为利益的相对独立化为基层政府策略性地执行上级政策提供了行为激励[3];吴宾、齐昕(2019)分析学界对乡镇政府政策执行力的研究发现,乡镇政府政策执行力受到信息不对称、利益博弈、公众参与、政策满意度多种因素的影响,并提出要提升公众政策认同度、协调各执行机构、优化政策执行理念、强化政策执行监督。[4]徐元善、孙台维(2012)认为乡镇政府的政策执行必须体现“公平正义”“以人为本”“德法并举”和“责任民生”。[5]倪咸林、向征(2016)在分析乡镇政府社会政策执行偏差后,认为需要通过完善政策设计、挖掘社会资本、强化法治保障、加大技术性创新来促进法律和政策执行。[6]这些前期研究为提升基层政府政策执行力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和对策建议,但乡村振兴战略是十四五规划期间重要任务,相应的政策措施执行面临的环境、资源等要素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升基层政府政策执行力,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二、政策执行力主要影响因素

政策执行涉及方方面面,影响执行力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制定本身

公共政策包含了工作目标、理论依据、推进手段等众多内容,公共政策制定是否科学,是否具有较强的延续性,落实公共政策的措施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等,这些因素是影响政策执行力和执行效果的首要因素。

(二)政策执行主体

政策执行主体既包括政府组织又涉及到个人层面,从政府组织的角度看,影响政策执行力的主要因素是地方政府执行的力度、政策执行群体的支持、政府组织可利用的各类资源;从个人层面上看,主要是指政策执行者的能力,政府工作人员的能力素质、业务水平对政策执行力会产生重要影响。

(三)政策执行环境

从纵向来看,各级政府行政权力的大小会影响到政策执行效果,如果地方政府拥有较大的权力,将会拥有更多的资源支配权,权力下放会给予地方政府更多的自由裁量权,使地方政府的活力不断增强,但同时也会引发政策执行随意、宏观调控失灵等问题,对党和中央的形象带来负面影响。从横向上看,政府机构之间职能是否厘清,权责是否明确,对政府政策执行力有很大的影响。另外当地的文化风尚、政策受众素质等都会影响政府政策执行力和执行效果。

三、乡镇政府政策执行力弱化分析——以Y市F镇政府为例

2020年国家实现全面脱贫后,开始布局乡村振兴战略,为了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从中央到地方,从纵向到横向,各路政策纷至踏来,乡镇政府应接不暇,新冠疫情的袭击更让乡镇政府手忙脚乱,乡镇政策执行难上加难。通过对Y市F镇政府在落实抗击新冠疫情政策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乡镇政策执行力弱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执行僵硬化

政策执行僵硬化是指行政主体在落实政策时,对上级的文件政策照搬照抄、机械执行,没有充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没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执行僵硬化还表现在应对突发事件能力较低,凡事都等待上级指示。政策执行僵硬化造成了较大的成本消耗,不利于提高政策执行效果,导致政策目标无法顺利实现。

在此次抗击疫情工作中,F镇政府暴露出政策执行僵硬化问题,主要表现为:在面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F镇政府没有做好充分准备,没有深入领会上级政策和精神,就匆匆投入抗疫斗争中。村干部在向镇政府咨询政策时无法得到明确答复,导致一些工作有所延误。印发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实施方案直接套用上级文件,没有和当地实际充分结合。工作开展缺乏灵活性,在开始复工复产初期,由于上级相关政策没有细化,许多务工人员咨询能否返岗时,政府工作人员存在思想顾虑,不敢对咨询者做出明确回答,导致复工复产进度较为缓慢,降低了执行政策的时效性。

(二)政策执行表面化

政策执行表面化是指政府工作浮于表面,虽然表面上看声势浩大,但执行政策时落实不力,很多政策没有转化为实际成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形式主义。抗疫工作中最困扰基层的就是形式主义。抗疫工作任务繁重,上级政府分配了大量的工作,乡镇政府需要抓好具体落实。在疫情防控初期,F镇干部不仅要做好摸排和政策宣传,还要向上级填报大量的统计表格,乡镇干部要对接县委办、政府办、组织部、卫健委、应急管理局等众多部门,每个部门都要求乡镇迅速上报,给乡镇带来繁重的工作任务。由于上级部门之间统筹安排不足,各个单位发出不同指令,给乡镇布置了很多重复的工作,乡镇干部疲于应对,这些形式化的工作浪费了大量精力。表面上看,每天在填报表格,但实际上对抗疫工作并没有多少实际用处,这引发了乡镇干部的强烈反感,甚至影响了疫情防控工作的顺利推进。

(三)政策执行局部化

政策执行局部化是指政府在落实政策时有选择地执行,往往是执行一些简单的、对自身有利的政策,对有难度的、对自身不利的政策执行不到位,导致上级政策无法得到全面落实。执行局部化最明显的特征是趋利避害,由于政策执行主体存在着一定的自利倾向,导致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有所删减,政策要求和实际落实情况不相匹配,自然无法取得较好的政策执行效果。执行局部化的直接影响就是政策执行停滞化,如果政策执行过程中和本地利益出现冲突,将会导致政策无法得到有效落实。

2020年3月12日,Y市政府发布了《关于在疫情防控中办理健康通行卡的通知》,这一文件明确规定了乡镇政府的工作责任,要求严格审核辖区企业和群众个人的“健康通行卡”申报表,对于符合条件的要及时发放健康通行卡,并将申报表留存30天。这一政策是Y市政府为做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而制定的,为企业和务工人员提供便利,从而更好地推动复工复产,但这一政策在乡镇一级落实效果不佳。通过对F镇调研发现,“健康通行卡”发放的比例很低,部分乡镇工作人员主观上不愿意开展这项工作。“健康通行卡”可以由居民个人填报申请,然后由村委会审核后递交乡镇审批,或者由企业为员工集体代办,短时间内大量的人员提出了办理需求,给乡镇工作人员带来了很大压力。健康通行卡的有效期只有7天,办证人员需要每天在岗,而且相关工作人员并不具备健康检测的资质,却要因为盖章承担着一定的工作责任,他们因此存在着较多的思想顾虑,宁愿承担抗令不执行的责任,也不愿意主动开展这项工作。

(四)政策执行扩大化

政策执行扩大化是与政策执行局部化相反的政府行为,是指政府在执行上级政策的过程中,在原有规定的基础上增加一些不适当的内容,从而更好地满足个人或局部利益。例如随意扩大政策目标群体、延长政策适用时间、层层加码原定要求等。地方政府表面上是为了贯彻执行上级指示,实际上却是为了自身利益而随意调整政策。地方政府往往打着因地制宜、细化规定的旗号,为政策执行者提供诸多便利,导致上级政策在基层变味,影响了政策的指向性与针对性。

随着Y市新冠肺炎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半个月内无新增病例产生,疫情防控的重点由严格防控转变为疫情防控和恢复经济相结合,开始在全市范围内逐步推进复工复产。但随着企业的重新运营,人员流动速度不断加快,外来人员的流入使得疫情防控难度加大。对于自驾的省内返程人员,上级并没有明确规定是否要居家隔离,但为了防止疫情反扑,F镇政府要求返程人员全部居家隔离14天,即使返程人员携带了健康证明,也要在家中自行隔离。这种做法背离了上级政策的初衷,导致复工复产政策无法取得实效。

四、乡镇政府政策执行力弱化的原因分析

乡镇政府表现出政策执行力弱化的问题,究其原因既有客观方面的,也有主观方面的。两方面原因叠加,大大降低了乡镇政府的政策执行力,也严重影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

(一)客观原因

1.政策自身存在缺陷。乡镇政府的主要职能是落实上级政策,很少直接参与方针政策的制定,但上级政策的质量是影响乡镇政策执行力的重要因素。政策自身缺陷是乡镇政府政策执行力弱的一个主要原因,表现为:一是政策缺乏连续性。政策是否具有连续性会直接影响到执行主体的认同感。连续稳定的政策可以减少执行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让人们对政策产生信任感。如果公共政策不断出现变化,将会导致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增加,不利于提高政策认同感与执行力。乡镇政府在政策落实过程中也会出现类似问题,上级政府在政策出台后发现推行效果不佳,又会增加一些补充条款。这些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的政策不利于提高政府权威,必然会引发政策执行力弱化的问题。二是政策缺乏科学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是衡量政策质量的重要标准,如果政策本身不够科学,政策与客观实际不相适应,甚至与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相违背,必然会导致政策执行举步维艰,给乡镇政府带来更多的工作负担。

2.政策执行环境与资源保障欠佳。一是缺乏执行力文化。执行力文化能够影响到乡镇工作人员的思想意识,与一个家庭中的家风较为类似。在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极为浓厚的官本位思想,社会中普遍存在着官贵民轻的思想,甚至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一定的思想殘留。部分行政人员把手中的权利当做特权,以恶劣的态度对待群众,在执行政策时手段较为强硬,在面对矛盾冲突时会出现粗暴执法,导致群众满意度不断降低。二是政策执行物质资源匮乏。物质资源是开展行政行为的基本保障,如果乡镇政府可利用的资源不足,必然会导致政策执行无法取得良好效果。充足的物质资源是执行政策的基础,但是在执行政策的具体过程中,政策制定者却忽视了物质资源支持,而是将所有的精力集中在政策目标制定上面。上级部门在分配任务时没有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甚至只下达任务不提供资金,因而,乡镇政府经常会出现物质资源不足的问题,这也是阻碍政策推行的原因之一。

3.体制机制不够健全。一是权责关系不明晰。一方面,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权力划分不够科学,十八以来,我国不断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央政府将很多权力下放到基层,使乡镇政府的活力得到激发,乡镇政府在处理公共事务时具有更强的自主性,但也因此引发了政府宏观调控不力、政策执行效果不一等问题。这一弊端在前期乡镇扶贫工作中较为明显,为了在扶贫工作上快速取得成绩,乡镇政府倾向于选择一些短期见效的项目,由于中央层面管控力度不足,导致出现大量的重复建设行为,扶贫资金的使用效果不尽人意。另一方面,同级政府机构之间存在着职能交叉,政府各部门之间分管着同一项工作,一旦出现问题就相互推诿。很多由部门牵头的工作简单下放到乡镇政府,导致乡镇政府疲于应付,必然会影响到政策执行效果。二是监控机制不健全。监督机制是政策有效执行的重要保障,[7]政策执行力不强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监控机制缺失。乡镇一级负责监管的主要是乡镇纪委,而乡镇纪委书记又是党委班子成员,要接受乡镇书记的直接领导,难以实现对乡镇书记的同级监督,导致乡镇纪委的职能无法得到有效发挥。随着乡镇监察制度的改革,目前县纪委会向乡镇派驻监察组,与乡镇纪委进行联合办公,乡镇原有的纪检监察干部作为县纪委派出机构人员进行管理,但人事关系和工资待遇仍然保留在乡镇,乡镇纪检干部不再担任党内职务,这使得乡镇政府监控力量更为薄弱,不利于推动各类政策的落实。

(二)主观原因

1.执行主体能力素质不高。政策执行主体是推动政策落实的直接实践者,是影响政府政策执行力的关键要素。乡镇工作人员的能力素质和工作态度等主观因素会影响到政策执行力。从当前的行政实践来看,由于乡镇工作人员能力素质不高,在面对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政策方针时无法应对,总是机械地去贯彻执行上级政策,导致政策执行效果无法得到提升。例如在开展环境治理工作时,F镇政府工作人员对上级精神领会不足,为了做好河流污染整治,简单地在河流中设置拦网,导致河道拥堵水位上涨,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去疏通河道,这种落实政策的行为不切合实际,是对上级政策的歪曲执行,导致政府执行力弱化问题日益严重。

2.“人情”因素的干扰。“人情”是行政活动中必然存在的因素,会对乡镇政府的执行力产生较大影响。一是特殊主义,根据双方关系远近在执行政策时采取不同的标准,例如在落实政策时特殊照顾,或者在分配资源时厚此薄彼,导致政策执行出现不公。二是互利主义,利益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追逐的基本目标,乡镇工作人员在落实政策时也会和其他人出现利益交集,导致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讨价还价的问题,乡镇领导为了维护好关系,对一部分人的利益进行特殊保护,还有上级领导以优惠政策作为条件要求乡镇政府进行有差别的资源分配等。三是道德约束,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较强的道德约束观念,面对别人的示好行为时要做出相应的回应,如果对其置之不理,就会被认为不近人情。出于道德层面的约束,在接受对方人情的同时,要给予相应的回报。乡镇政府处于我国行政组织结构的最底层,在执行政策时,有时会收到上级领导授意要求给予特殊关照的,而乡镇领导又碍于人情无法拒绝,因此乡镇政府在落实政策时会出现变通,导致政策执行效果大打折扣。

3.目标群体的负面影响。目标群体是指享受公共政策的人群,他们对各项政策的执行效果感受最为直接。从本质上看公共政策是对社会利益进行调节的一种手段,直接影响到目标群体的切身利益。目标群体如果对政策不认可,即便政策制定者能够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政策,政策执行者能够全力推动落实,也不一定能够收到预期的政策效果,因而要推动公共政策的有效落实,必须获得目标群体的认可和支持。但乡镇政府面对的是不同利益诉求群体,而且政策变动和干部调整速度又较快,基层群众难以及时了解新政策,如果乡镇政府没有做好政策宣传和解读,将会导致部分群众对政策不理解、不支持。另外,一项新政策在落地过程中必然会触及一部分人的利益,这些利益受损的群体会产生抵触情绪并采取阻挠行动,对政策的有效落实形成一定阻碍。

五、提升乡镇政府政策执行力,顺利推动乡村振兴战略

从以上分析得出,要提升乡镇政府政策执行力,顺利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从增强乡镇干部依法行政理念、完善乡镇政府政策执行制度、优化执行机制、选培执行主体、重视政策目标群体和规范政策制定等方面着手。

(一)增强乡镇干部依法行政理念

依法行政是确保政策能正确执行的前提,要使依法行政理念成为乡镇干部的常态思维,养成依法履职、依规办事的习惯,提高其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执行政策的能力。

1.要树立法律至上理念。在社会主义国家,法律是人民利益和意志的体现,法律至上就是人民利益至上。乡镇干部要树立依法行政的意识,要在内心中真正形成对法律的信仰,坚持法律高于权力,敬畏法律,忠于法律,确保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正确行使行政职权,保障各项政策依法落实。

2.要注重在学习与实践中培养法治思维。培养法治思维是一个“学习法律——实践法律——思考总结”的过程,是一个长期渐进、循环往复的过程,这就需要乡镇干部把握正确方向,长期坚持,逐步养成。在具体工作中,乡镇干部要善于把国家、地方的法律法规与工作实际相结合,要把握工作的地域性、差异性和阶段性,坚持把法治规律与国情、省情、市情的创造性相结合,在实际工作中自觉培养法治思维,把依法行政理念真真实实地落实到政策执行的每一个环节中,确保政策依法依规执行。

3.要运用法治方式处理政策落实过程中的问题。乡镇干部在处理政策落实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时,应努力做到越是工作重要、越是事情紧急、越是矛盾突出,越是要自觉坚持依法行政和依法办事,开展工作时多想想法律依据、法定程序和违法后果,带头模范遵守法律。同时,乡镇干部要深刻认识法治是改革发展的助推力,而不是束缚力,努力做到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确保政策平稳落地。

(二)确保政策的科学性与稳定性、连续性

乡镇政府政策的执行效果,首要条件是政策本身是否科学,是否具有穩定性和连续性。要确保政策的科学性和稳定性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1.政策制定契合实际。科学的政策必须符合当地实际情况,这就要求在政策制定时,必须先到基层进行充分调研,收集一线资料信息,进行反复论证与分析。其次是政策制定必须契合当地人民的根本利益需求,获取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再是政策制定必须要有系统性,要充分考量政策之间相互依存关系,增强政策的整体性科学性。最后要考量政策执行的灵活度,给予政策执行者结合实际情况灵活执行的空间,让政策执行更科学,更符合实际需要。

2.确保政策的稳定性与连续性。政策若不稳定,朝令夕改,政策执行主体难以执行到位,政策目标群体难以及时适应和接受,政策制定者、政策执行主体和政策目标群体之间难以构建相互信任的关系,导致政策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减弱,进而影响政策执行效果。因而必须要确保政策相对稳定性与连续性,增强政策的权威性和公信力,确保政策执行到位。

(三)完善乡镇政府政策执行制度

1.严格落实回避制度,减少政策执行中人情的干扰。要通过异地任职制度确保同一单位上下级之间、政策执行主体和政策目标群体之间不存在亲属关系,从根源上防止政策执行过程中人情因素的干扰。

2.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健全责任追究制度能够全面增强政策执行主体的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8]要加大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利己主义等问题的整治力度,对严重偏离政策方针的问题要迅速查处,防止政策执行不力给经济社会造成不良影响。要建立信息共享平台,通过网络平台、热线电话、信访部门等渠道全面收集社情民意,及时发现潜在问题线索。在问题萌芽时,就启动检查巡视、约谈、通报批评等方式,倒逼责任落实。还要充分运用反面典型的警示作用,通过曝光反面典型案例,适时开展各类警示教育活动,强化对政策执行不力的警示作用。

3.加大对政策执行落实的监管。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纪检监察部门的作用,政策执行情况要作为纪检监察部门的主要工作内容,制定政策执行监管清单,对照清单有目的地组织相关人员深入基层进行实地查访,对于政策落实不力、政策执行有偏差的要及时督促整改,对于出现严重问题的要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另一方面要发挥乡镇政府内部监督的作用,通过内部职能部门之间的权力制衡和相互监督促使政策执行情况能在内部得到很好的监督。此外还要加强政务公开,发挥新闻媒体、社会公众、社会组织等方面的外部监督作用,促使政策公平公正及时有效落实。

(四)优化乡镇政府政策执行机制

1.健全权责匹配机制。权责匹配是政策有效执行的前提条件,因而要通过健全权责匹配机制,保障政策执行主体责权对等。首先要科学划分中央和地方的职责和权限,目前存在越到乡镇政府这一级基层政府,责任越重权力越小的问题。要通过简政放权,把更有利于地方结合实际行使的权力下放到地方,保障地方政府特别是乡镇政府具有贯彻落实公共政策的执行力。加快行政体制改革,精简机构,减少行政层级,确保政策信息上传下达更通畅更准确,减少人浮于事、懒政、惰政现象。对政府部门职能进行整合,进一步明晰地方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能,减少部门间的职能交叉,减少政策执行主体之间互相推责现象,加快各项政策的落实落地。

2.完善利益协调机制。在政策落实过程中,必定涉及到多方利益,在利益分割中必然会发生一定的冲突或牺牲。一般来说,在政策制定的时候,中央政府会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进行目标设定。由于各地实际情况不一样,一项政策对A地可能更有利,对B地可能利不多甚至无利或减少利益,但从全国总体角度来看是有利的。这时中央政府力推政策落实时会受到B地政府的阻拦。中央政府要使得这项政策在B地也能得到很好落实,必须要有相应的利益补偿机制,确保B地在执行政策中受损的利益能得到合理补偿。为此要搭建纵向政府之间、横向地区之间的利益协调机制,保障政府之间、地方之间的利益均衡,特别要保障乡镇政府这一层级的利益,增强政策执行的聚合力,减少政策推行过程中的阻力。

3.优化政策绩效评估机制。做好政策绩效评估有利于提高政策执行主体的积极性,推动政策执行,因此要提升乡镇政府政策执行力必须优化政策绩效考评机制。首先,考核乡镇政府政策执行效果必须与当地经济社会各项发展指标结合起来,设定政策执行绩效评估指标,并对设定指标科学量化,减少绩效评估主体的主观随意性,使得设定的评估指标更切合当地实际情况,更科学合理。其次,从单一主体的内部考核模式向多元主体考核模式转变。要保障政策执行效果评估更客观公平,可引入第三方评估,把人民群众、社会组织、市场主体对政策执行效果的评判意见吸纳到政策执行绩效评估中去,使得政策执行绩效评估信息更全面、更客观科学,也使得评估过程能得到全面监督,保证评估的公平性。再次,明确政策执行时限和考评方式。政策是有时效的,政策在合理时间内执行,才会更好地发挥政策效果,因而要明确指出各类政策执行时限,考评时,必须把政策执行的时间进度考量进去,并采取随机抽检和年度考核相结合的动态考评方式,促使政策在有效时间内顺利推进落实。最后,加强政策执行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将政策执行绩效考核结果作为乡镇干部提拔任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从而激发乡镇干部推动政策落实的内生动力。

(五)提高政策执行主体的素质

1.提高政策执行主体的思想素质。加强政策执行主体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对党的基本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促进政策执行主体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强化政策执行主体公仆意识,牢记“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和党的初心使命,正确运用手中的权力,真正为人民谋幸福。培养政策执行主体的服从意识,提高对上级政策的信任度和认同度,激发政策执行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2.加强政策执行主体的职业素养。加强政策执行主体职业培训,鼓励他们接受继续教育,让他们不断学习新的经济、政治、管理、现代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开阔他们的视野和思路,帮助他们树立系统思维和战略思维,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职业道德、积极的职业心态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让他们能真正爱岗敬业,并有高度的责任心,成为一个有为敢为勤为善为的政策执行主体。

(六)关注政策执行目标群体利益

一项政策能否得到执行目标群体的认同和支持取决于这项政策能给他们带来多大利益。能给他们带来很大利益的政策往往是受欢迎的;对他们的利益影响不大的政策,往往会受到冷淡;对他们的利益有损,则会遭到反对,政策执行就会遇到很大的阻力。因此,要提升公共政策执行效果,需切实增强目标群体对政策的认同感。[9]这就需要关注政策执行目标群体的利益点所在,在制定政策时,就需要做好充分的实地调研,了解政策执行目标群体主要关注的利益点是哪些,使制定的政策尽可能给更多的政策执行目标群体带来利益,从而获得他们的认同和支持。如果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有部分政策执行目标群体利益受损,政策执行主体需坚持理性协商民主原则,搭建合理有效的协商沟通平台和参与渠道,制定科学的协商沟通程序,让各目标群体在坦诚、理性地充分表达自己偏好的同时,能兼顾其他目标群体的利益诉求,[10]让利益受损的目标群体得到合理的补偿,避免发生因政策执行目标群体阻拦而使政策无法顺利推行的情况。要做好政策宣传,让政策执行目标群体及时充分了解政策给他们带来哪些利益,提高政策认同,减少政策执行阻力,获取更多的支持,使政策执行高效高质。

(七)科学配置与使用政策执行资源

乡镇政府是一线政策执行主体,承担着大量的政策执行任务,要使这些任务圆满完成必须要有相应人、财、物、技术等资源支撑。以资金为例,如果资金短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乡镇政府就难落实所有的政策,就会选择执行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政策,忽视执行一些符合公共利益但不利于自身利益的政策。因而要科学配置与使用政策执行资源,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在资金方面,要充分考虑乡镇政府政策执行和后续深化推进所需的资金,保障政策落地落实。乡镇政府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把要落实的政策根据其重要性和紧迫性作好排序,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资金合理分配,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政策能依序得到很好执行。在资金来源上,其一,乡镇政府应结合当地实际大力发展产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获得更多的税源来充实财政资金,夯实政策执行资金基础。其二,要尽量争取上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的财政资金支持,上级政府和职能部门也要充分考虑乡镇政府政策执行全过程所需要的资金,并及时给予资金支持,避免出现因资金不到位政策无法执行的情况。其三,为了提高乡镇政府政策执行效率,还可以通过激励的方式给予资金支持,如对政策执行效率高、效果好的乡镇政府给予资金奖励,从而充分激发乡镇政府政策执行动力,使政策能得到更快更好落实。此外上级部门要加大对乡镇政府资金及其他相关资源使用的监管,杜绝暗箱操作、贪污腐败、谋取私利等违法行为,使资源真正合理用到政策执行上,保障政策有效执行。

参考文献:

[1]段月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提升基层政府政策执行力的路径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62-263.

[2]丁煌,李新阁.干部考核作用下基层政府政策执行力的动力机制及其优化——以A省B市生态环保政策执行与考核为例[J].行政论坛 ,2019(5):109-118.

[3]徐建牛,施高键. 相机执行: 一个基于情境理性的基层政府政策执行分析框架[J].公共行政评论,2021(6):104-123.

[4]吴宾,齐昕.政策执行研究的中国图景及演化路徑[J].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19(4):33-46.

[5]徐元善,孙台维.论乡镇政府政策执行力提升的伦理意蕴[J].中国行政管理,2012(3):78-80.

[6]倪咸林,向征.体制与乡土双重背景下乡镇政府社会政策执行偏差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6(10):24-30.

[7] 王明雪.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力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基于制度分析的视角[J].学术探索,2018(3):56-60.

[8]刘华.乡村振兴中基层政府的公共政策执行偏差及纠正机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9):1-6.

[9] 胡俊生,冷雪强. 我国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提升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69-71.

[10]王雪珍.新时代社区精准治理的行动逻辑与路径选择[J].湖湘论坛,2019(4):94-103.

责任编辑:杨叶红

猜你喜欢

乡镇政府乡村振兴
探究乡镇实施新政府会计制度的挑战及对策
乡镇政府固定资产管理探讨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扶贫攻坚中乡镇政府执行力的提升
乡镇政府绩效改进的障碍性因素与对策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