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科学技术社会功能和价值思想论析

2022-05-23侯强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侯强

摘要:毛泽东有关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和价值思想,不仅是其科技价值观的重要基石,而且与我们党不同时期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和政策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与时俱进地推动了自然科学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作为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科学技术社会功能和价值思想有着富有中国特色的丰富内涵,为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科学技术革命运动和科技赶超奠定了思想基础。

关键词:毛泽东;科学技术社会功能;科学技术价值;科技战略;科技赶超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605(2022)03-0034-09

毛泽东在把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应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的过程中,对科技问题作过一系列精辟的论述,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富和发展。其中,毛泽东有关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和价值思想,不仅是其科技价值观的重要基石,而且与我们党不同时期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和政策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与时俱进地推动了自然科学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作为我们党在探索自己科技发展道路的进程中结晶而成的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科学技术社会功能和价值思想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历史地构成了毛泽东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强的价值定向和功能定位意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奠基、开创和指导的作用。

一、毛泽东对科学技术社会功能的科学分析

人类历史的发展告诉我们,“科学技术从一产生起,就是为了应用于社会、服务于人类,发挥着社会功能”[1]。从本质上来说,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是一种应用价值,科学技术的应用体现在科技与社会的互动中,一旦离开在社会中的运用,其功能也就无从谈起。正因如此,作为贯穿于人类任何时代的一种重要社会活动,科学技术社会功能的发挥建立在其社会化的基础之上,是科技潜在价值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运用,是一种在人类历史上起着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

作为人类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科学技术为人类解放和社会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正因如此,科学技术在推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同时,与其他类型的社会活动无不存在着互动关系,并日益呈现出社会化的趋势。对此,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在把马克思主义应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的过程中,沿着马克思主义关于科技的社会历史作用的思想轨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功能的思想。可以说,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年代,毛泽东都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社会功能的发挥,并以此作为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科学技术政策与战略思想的科学基础。质言之,毛泽东这一思想的形成,不仅与其革命的一生大为关联,而且也与我们党、我们国家的整个历史分不开。

作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工具和手段,科学技术主要有生產和认识两种社会功能,其作用在于促进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是历史前进的大杠杆。对此,早在1940年2月5日,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中就把科学技术视为改造和利用自然的一种革命力量,强调每一个人都要研究自然科学,并从人类认识自然和摆脱自然所面临着的自由与必然的矛盾的角度,指出自然科学是人们争取自由的一种武装,阐明人们要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获得自由,离不开运用自然科学来了解自然、克服自然和改造自然。[2]在他看来,科学技术是强大的物质武器和有力的精神武器,其不仅能认识世界、改造自然界,而且能改造世界、促进社会变革,是人类摆脱必然获得自由的工具。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认识,针对抗战时期革命队伍中不同程度存在着的对科学技术作用认识的局限,毛泽东在194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举行的欢宴职工代表的招待会上强调指出,如果我们共产党员对科学技术一无所知、一无所能,只会做一种抽象的“革命工作”,这种革命家是毫无价值的;我们应该反对这种空头革命家,深刻认识到社会革命与技术革命是结合在一起的,两者必须同时并举,用发展科学技术来进行社会革命[3]。

而技术革命与社会革命的关系,又决定了技术革命不是建立在单纯的主观意愿或抽象原则之上,而是具有客观的现实基础与内在根据。对此,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就把发展科学技术作为民族独立的根本保障,要求发展科学技术从而为抗战与建设新中国服务。1939年2月25日,毛泽东在出席延安召开的第一次技术人员晚会的讲话中就指出:“没有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作,就不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也不能建设新中国。”[4]这一论述把科学技术与抗战建国大业密切结合在一起,不仅强调在革命过程中科学技术工作的重要作用,而且将在革命事业中重视科学技术工作的意义提升到了关系到能否巩固和保障中华民族独立的高度,进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技思想。正是基于此,中共中央在1941年5月1日发布的《关于党员参加经济和技术工作的决定》中,以党的文件形式进一步向全党阐明了技术工作是具体的革命工作,是革命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号召共产党员积极参加科学技术工作。有研究指出,新中国成立前的毛泽东科技思想“侧重于科学的认识功能,同时又指导了革命根据地范围中国共产党最初的科技实践”[5]。事实确实如此。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对此,党中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就把科技作为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大力推进。面对是时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毛泽东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总体战略高度,对科学技术改造世界的功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为推动国家工业化的实现,他提出了“在技术上起一个革命”[6]的思想,认为实现工业化的前提是进行科学技术革命,把科学技术革命提到了党和国家乃至社会整体的发展高度。在这样的思想指引下,我国第三个五年计划明确指出,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一伟大目标,一个强大的科学技术力量是绝对不可缺少的[7]374。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把科学技术作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革命力量,不仅提出了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工业化目标,而且揭示了现代工业的科技化特征,阐明了科学技术对于现代工业发展所能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并力求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和科技发展道路。

与此同时,毛泽东在领导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实践中,又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8]的思想,越来越认识到科学实验不仅是科技革命的动力,而且是社会革命的动力,且发挥着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的作用。正是基于此,毛泽东在1963年以精炼的语言明确指出:“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三项伟大革命运动。”[9]这一论述第一次提出科学实验是一项革命运动,并把科学实验提高到了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三大革命实践之一的战略高度。他告诫我们,对于科学文化十分落后的中国,不开展一場科学实验革命,要根本改变落后的面貌是不可能的。质言之,在毛泽东看来,科学实验已不仅仅是科学的研究方法,而且是建设强大社会主义国家的路径,从而从根本上确立了科学实验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把科学实验作为一项革命运动,提出的以科学实验和技术革命为主线的科技发展战略思想不是孤立的,而是他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总体战略思想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既体现了我们党对科技工作的正确领导,又符合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二、毛泽东对科学技术价值的深刻抉发

科学技术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对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作为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袖,毛泽东虽然没有专门研究过科学技术问题,有关科学技术作用的思想也因呈点状散布而缺乏体系性,但是他有着放眼世界的眼光,不仅注重思想指导实践的效果,执着于“求真”“求是”,终身保持了探索真理的科学主义旨趣,而且以超人的智慧把科学技术的许多问题上升到哲学层面进行思考,表现出了非凡的科学洞察力和博大精深的哲学思维能力[10]。

一是实际肯定了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的论断。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基本的范畴。其中,“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一个基本观点。可以说,这一科学的论断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科技生产力命题的理论基础,并在我们党领导的科技事业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对此,虽然毛泽东曾在1975年批阅经过修改过的《科学院工作汇报提纲》时“特别提出文件中引用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句话,不曾记得讲过”[11],但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实际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探索中,长期坚持和践行着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内涵。这是不争的事实。

早在1940年2月5日,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中,开篇谈到为什么很赞成召开自然科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时解释说:“因为自然科学是很好的东西,它能解决衣、食、住、行等生活问题,所以每一个人都要赞成它,每一个人都要研究自然科学。”[12]根据毛泽东的讲说,陈云在此次大会上把自然科学与生产力直接联系起来,总结指出“自然科学研究可以大大提高生产力,可以大大改善人民的生活”[13],并强调我们共产党对于自然科学是重视的,对于自然科学是尊重的。可以说,这些论述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思想的萌芽。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与社会主义的不断汇流,推动了社会主义科技事业的大发展。1963年12月16日,毛泽东在听取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聂荣臻汇报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时指出,科学技术这一仗不仅一定要打,而且还必须打好,认为“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14]351。从某种意义上说,毛泽东这一关于科学技术对于发展生产力重要性的强调,实际上也就肯定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

二是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求真”和“实用”。科学技术的价值不是一元的,而是由科学技术的真理价值和实用价值构成的。事实上,科技革命在造就了人们新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极大地提升了人的理性力量的同时,也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保障。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中,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技术,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把学习自然科学作为理解马克思主义、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的知识准备,力求把握科技的内在发展规律,从历史的社会规定中对马克思的科学技术价值论思想进行生存论视阈下的重新解读,逐渐形成了具有个人特色和中国共产党特色的科学技术价值观。

时代孕育了思想,实践催生了理论。对于科学技术的“求真”和“实用”价值,毛泽东无论是在民主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都怀有强烈的愿望和坚定的信念,有着极其深切的感受和阐发。其中,“求真”即追求科学的真理价值,“实用”即追求科学的实用价值。早在1941年,毛泽东在给毛岸英和毛岸青的信中就强调要“注意科学,只有科学是真学问,将来用处无穷”[15],对“求真”和“实用”的科学技术价值作出了极其精辟和朴素的表达。在毛泽东看来,“真正的知识是在实践中得来的,任何书本知识只有在书本的作者们在实践中反映了客观真理,才算是真正有用的。否则,书本上的道理便只是无用的假道理,决不是能够改造世界的有用的真理”[16]。毛泽东的这一论述不仅把科学技术的有用性阐述得淋漓尽致,而且“使重实用成为整个国家的主导性科技意识,形成了实用型科学体系”[5]68,成为引领国人不断开辟科技事业发展新境界的行动指南。

三是多次强调科学技术研究要把尊重科学与破除迷信结合起来。科学和迷信本来是两个截然对立的东西,但由于历史的、社会的原因,人们对客观世界往往又不是一下子完全可以认识清楚的,以致科学的认识与迷信的讹误有时会搅和在一起,纠缠不清,甚至会陷入反科学和伪科学的泥潭而不能自拔,成为一个不断困扰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毛泽东在接受、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过程中,面对一个被西方“文明”强盗践踏的中国,为能真正在中国树立起科学精神和理性态度,积极倡导富于研究的精神,进而为自己、为自己的祖国寻找一条通往科学理想彼岸的路。

认识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科学技术研究是一个科学理性和理论化的过程,必须排除一切不应有的神秘性。1919年,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在为《湘江评论》所写的创刊宣言中就迳言:“在学术方面,主张彻底研究,不受一切传说和迷信的束缚,要寻着什么是真理。”[17]也就是说,对于一切没有真凭实据的学术方面的事,都要持有怀疑的态度。1956年,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领袖的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所作的《论十大关系》讲话中,当谈到中国和外国的关系时又指出,“自然科学方面,我们比较落后,特别要努力向外国学习。但是也要有批判地学,不可盲目地学”[18]42,认为对外国科学技术不加分析地一概排斥或一概照搬,都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在毛泽东看来,要推进我国科技的健康发展,就不仅要尊重科学的发展规律,而且还要做到破除迷信、勇于探索和创新。这就更准确地把握了科技革命的内在规律和革命性质。

四是大力弘扬敢想、敢说、敢干的科学批判精神。批判精神作为科学精神的重要内容,从其作为一种理论形态的世界观形成以来,就一直发挥着巨大的改造世界的功能。马克思主义特别强调“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19],所以批判性思维是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思维在毛泽东思想中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在这里已不仅仅是批判的方法论,更是建设的方法论,是批判与建设相统一的方法论,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和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一方法论以其批判的和革命的精神武装着追求国家富强的中国共产党人,并由此奠定了其在毛泽东科技思想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在毛泽东看来,弘扬科学的批判精神,目的在于解放思想,从而实现科技建设和科技超越的目标。这在中央同意国家科委党组、中国科学院党组《关于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当前工作的十四条意见(草案)》中有较为集中的表述,认为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没有敢想、敢说、敢干的精神,在科学上就不可能有任何重大的创造”[20]。也正是基于此,毛泽东在审阅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草稿时加批道:“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我们所说的大跃进,就是这个意思。”[14]341即落后的中国要加速社会主义科技现代化的步伐,不能总是跟在别国的后面亦步亦趋;我们既需要以极大的决心和勇气不断突破自己,又必须做到群策群力迎头赶上,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趋势。

三、毛泽东科学技术社会功能和价值思想的时代意蕴

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21]。毛泽东面对20世纪历史性巨变,作为站在时代前列的“革命家”和“理论家”,他的科学技术社会功能和价值思想都是源于对重大现实问题的理论回答,其演进历程是一个历史与现实交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历史过程。作为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科技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逐渐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独创性的理论成果,有着富有中国特色的丰富内涵,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科学技术革命运动和科技赶超奠定了思想基础。就其科学技术社会功能和价值思想的形成来说,有着极其深厚的时代意蕴。

一是促进人们对传统与现实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关注。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毛泽东基于宏阔的时代背景和独特的历史语境,其科学技术社会功能和价值思想是从中国土地里长出来的。从毛泽东一生的革命经历和思想发展脉络来看,显然有着湖湘文化的深刻烙印。从根本上说,处在中国社会大变动中的毛泽东,对顾炎武、王夫之以来的“经世致用”的实学传统的关注是出于现实科技实践的需要,是为了解决现实科技实践中的问题而去继承传统经世致用思想的。这一点在他那里是有着明确的理论认识前提的,1955年毛泽东在与第十四世达赖喇嘛的谈话中曾说:“一个民族能在世界上在很长的时间内保存下来,是有理由的,就是因为有其长处及特点。”[22]这是对传统与现实关系的科学论证,也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丰富和发展。

历史告诉我们,科技的发展与人类社会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受多元社会历史传统的影响,有着一定的继承性。因而,要发展科技事业、振兴中华民族,必须“深刻总结以往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经验”[23]177。对此,毛泽东在1954年召开的国防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就指出:“割断历史是不行的,好像什么都是我们白手起家,这种看法是不对的。”[24]359及至1964年,毛泽东在修改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时又进一步阐述道:“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范围内,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因此,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25]这也就是说,党领导下的科学技术发展历史是一部不断总结经验、开拓进取的历史,它历史地构成了我们当代科技继续发展的前提,离开它科技现代化也就无从谈起。

二是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结合。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其一切科技活动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指导下进行的。毛泽东认为:“就整个科学的前进这方面,我们能够领导,就是以政治去领导,以国家计划去领导。”[26]195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高度指出:“只要我們更多地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更多地懂得自然科学,一句话,更多地懂得客观世界的规律,少犯主观主义错误,我们的革命工作和建设工作,是一定能够达到目的的。”[24]39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运用不可能是静态的,而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是需要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去努力探索解答的历史性新课题,也是中国共产党人进行理论创新的前提和客观基础。可以说,党领导的科技事业每前进一步,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的理论武装就必须跟进一步。

时代是在发展和更替中不断前进的。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毛泽东在把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运用于中国科技革命和科技建设实际的过程中,源于人类科技文化发展的共性和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及中国传统科技观各自具有的特性,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与中国传统科技观之间在差异性前提下的契合性进行了科学的阐发,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1956年,毛泽东在同音乐工作者的讲话中,谈到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指出不仅要学习外国先进技术,而且也要用它来改进和发扬中国的东西,以创造出属于中国自己的独特的新的东西,并强调“这不是什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学是指基本理论,这是中外一致的,不应该分中西”[27]。质言之,就是我们在学习外国先进技术时,必须既要坚持推进变革,又要注重把握方向,并要在实际工作中将二者有机统一起来。

三是使我们党对科学技术历史推动作用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时代呼唤新科技理论的产生,同时也蕴育了新科技理论产生的客观条件。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毛泽东不仅把科学看作是生产力的“知识形态”,强调其具有的认识世界的功能,而且把科学技术作为革命和建设的强大力量,更加注重科学技术所具有的改造世界的功能。正是基于此,毛泽东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认同并深化了科学技术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伟大力量的认识,一再强调要“认识世界的规律性,找到正确的理论,为着有效的指导实践,改造世界”[28],并指出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设想的目标,“一个强大的科学技术力量是绝对不可缺少的”[7]374。因此,依靠科学技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为当时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工作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在强调科学技术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力量的同时,又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将技术革命提升到革命运动的高度。1960年,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转发的《全国总工会党组关于当前技术革新、技术革命情况的报告》和《技术革命运动获得大面积丰收》所写的批语中强调指出:“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现在已经成为一个伟大的运动。”[14]152同年,毛泽东在为转发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聂荣臻关于广州、重庆两市工厂技术革命群众运动的若干情况给中共中央和他的报告所写的批语中,又一次提及“技术革命运动”[14]153。这些批语将技术革命摆在了关系社会经济发展全局的核心地位,凸显了其在国家发展中的核心引领作用,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科技现代化建设的内涵,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四是铸就了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科技的宏伟奋斗目标和崇高精神境界。毛泽东科学技术社会功能和价值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土壤中,其不仅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而且具有深厚的时代根基和丰富的时代内涵。1956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六次会议上就明确提出:“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18]21958年,毛泽东在其主持起草的《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更具体地指出:“现在要来一个技术革命,以便在十五年或者更多一点的时间内赶上和超过英国。”[29]对此,周恩来在1963年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工作会议和解放軍政治工作会议联合举行的报告会上又作了更进一步的阐释,认为我们在科学技术领域必须有“迎头赶上”的远大志向,因为资本主义国家中都有后进赶上先进的,我们有着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只要全国上下能够做到群策群力,迎头赶上是可能做到的[30]。不可否认,囿于历史的局限,他们的这些话中还多多少少有着一些急于求成的成分,也留下了一些后遗症,但不能不承认这个决定主要还是要求我们党要抢抓当时国内国际有利时机,加快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速度,因此从根本上来说,其反映了历史的本质和中国人民的心声,并使人民群众保持了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科技分工是科技合作的基础,科技合作是科技分工的必然。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如何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合理地配置资源,提高工业生产力,既是基本建设中具有长远性质和全面性质的问题,也是一个带有战略性质的问题。1958年,毛泽东在中共八届六中全会上的讲话提纲中提出了全国一盘棋的大协作思想,其具体落实到科学技术领域,就是要“使全国的科学技术力量能在统一的科学研究工作系统中,按照合理的分工合作的原则,有计划地协调地进行工作”[7]444。对此,江泽民代表党中央评价指出,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统一领导下,科学技术工作实行全国一盘棋的集中攻关做法,表现了社会主义中国攻克尖端难关的伟大创造力量,充分发挥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势。[23]164显然,毛泽东所倡导的全国一盘棋的大协作思想,凸显了毛泽东的远见卓识,适应了现代科技发展的趋势,体现了崇高的精神境界,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综上所述,毛泽东科学技术社会功能和价值思想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反映了时代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其坚实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基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科学性不仅植根于20世纪中国的科技实践中,而且也深深地植根于时代和历史的客观必然性之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因之,分析毛泽东的科学技术社会功能和价值思想,对于进一步探究和理解他的思想和实践,以及深入研究和剖析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一些重大问题,都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贺善侃.论现代科技的社会功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8.

[2]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69.

[3]武衡.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科学技术发展史资料:第2辑[M].北京:中国学术出版社,1984:3.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113.

[5]曾敏.中国共产党科技思想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60.

[6]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406.

[7]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2.

[9]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293.

[10]朱佳木.中国工业化与中国当代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313.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4:108.

[12]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69.

[13]《延安自然科学院史料》编辑委员会.延安自然科学院史料[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3.

[14]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5]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27.

[16]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9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314.

[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293.

[18]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2.

[20]建國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478.

[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

[2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西藏自治区委员会,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毛泽东西藏工作文选[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117.

[23]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24]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5]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418-419.

[26]逄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1949-1976):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642.

[27]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52.

[2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哲学批注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152.

[29]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39.

[30]周恩来文化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594.

责任编辑:曹桂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