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训文化的现代启示及传承发展

2022-11-21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子书嵇康志向

郭 睿

(聊城大学 文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

中国传统家训文化源远流长,其深远的影响绵延至今。汉代马援的一封家书《诫兄子严敦书》展现出一位军人的丝丝柔情;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在教育子女时,字里行间流露出他的睿智哲思;外道内儒的嵇康在教育儿子时,更是审时度势,灵活变通,特别注重生命教育。正如孟繁冶所言:“家训、家诫,特别是诫子书,就是他们对子孙后代这种血缘亲情的集中反映,也必然是他们心迹真情的自然外现,率真流露。”[1]因此,从家训这一特殊视角出发,更容易走进古人真实的心灵世界。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换又是一个极为鲜活的时代课题,基于此,笔者不揣谫陋,尝试运用文本细读与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分析《诫兄子严敦书》、《诫子书》与《家诫》的特殊性,这些相异之处恰如万花筒的每一个面,共同展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

一、家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面镜子

我国家训文化的内涵丰富,方方面面渗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一则则家训饱含父辈对下一代的期望,往往是他们一生治学之道与处世经验的升华,世代留传下的家训无疑成为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很好的窗口。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曾强调:“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因此“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①无论是汉代军人的一封家书,还是三国时期政治家、文学家笔下的“诫子书”,都承载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身份各异、朝代不同的三位名人笔下的家训文化,在教子时表现出各自的特点。笔者尝试激活传统家训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与道德规范”,从三篇代表性的家训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军事家马援在《诫兄子严敦书》中展现出他的铮铮铁骨与丝丝柔情。马援是最著名的伏波将军,被人尊称为“马伏波”,他战功显赫,彪炳史册。曾东征西讨,西破羌人,南征交趾,因功封新息侯。他身上那种老当益壮、马革裹尸的英雄气概,让今天的我们仍为之动容。这样一位军人在告诫侄子时,于深情关怀中满载期望。硝烟中的殷殷嘱托,豪杰情深,家书万金。马援告诫侄子:听闻别人的过失,要如听到父母的名字一样,不能轻易评论他人的好坏。出言要慎之要慎,再三思虑。接着援引了两个例子进行比照,一个是敦厚诚实的龙伯高,另外一个是诸事处置得宜的杜季良。龙伯高做事周密谨慎,从来不恶语相向,并且拥有谦恭节俭的美德,一句话概括之品行高洁。而杜季良讲求义气,广泛结交各类朋友,表现在其为父亲处理后事时,宾客高朋满座。在说明道理时,马援巧妙地取譬设喻。在比较中,马援希望侄子马严、马敦,学习龙伯高;不愿侄子效仿杜季良。学习龙伯高或有不成,还可以“刻鹄不成尚类鹜”[2];若效仿杜季良不成,或变成轻薄的人,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3]。鲜明的对比中他希望侄子做沉稳有内涵的君子,远离轻佻之人。马援借助家书这种形式一起教育两个侄子,这也从侧面说明在古代家庭成员要接受家族教育,大家长在集体教育中完成对每一个成员的教育。

《诫子书》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8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短短八十六言的《诫子书》,可谓字字珠玑,从多个方面表现出传统文化的优秀特质。大约1800年前的一封家书,写尽了天下父亲的教子心声,今天读来,仍深受震撼。诸葛亮一生为国奔走效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无暇坐下来与儿子面对面交谈。他只能通过家书这一特有形式,完成对儿子的教育。诸葛亮在教子时紧紧围绕“为学”与“做人”两方面展开,具体论述时强调宁静的力量、规划的力量、速度的力量等方面。《诫子书》中三次出现“静”字,可见诸葛亮非常重视宁静的作用,安静是一种力量。“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4]这句名言中蕴含坚定志向,恪守淡泊之境,方才能行远,一步一步接近理想的彼岸。“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5]这句格言说明了广博地接受知识的同时,还应具备坚定的毅力。“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6]则从反面着眼,进一步阐明:砥砺奋进,修身养性,才能达到君子的境界。

外道内儒的文学家嵇康又是如何教育儿子的呢?《家诫》是嵇康入狱后的作品,他预料到自己必死,于是给自己10岁的儿子留下了一篇遗言。嵇康结合他自身的处事经验,希望儿子嵇绍做修齐治平的入世者。行文中,处处围绕“志”展开,分述了“守志、秉志、有志”的各方面。在具体论述何谓“有志”时,谈道:“若有所损废多,于今日所济之义少,则当权其轻重而距之。”[7]如果赈济他人给自己带来的损失多,给眼前带来的道义声誉少,就应该权衡它的轻重而拒绝。由此可见,嵇康并非一味地玄远清淡,其骨子里仍受儒家思想的浸淫很深。无论是他自身言行的统一,还是为文思想的展露,都可以进一步映照出他内心世界中的儒家思想。《家诫》中所宣扬的种种志节操守,嵇康在现实人生中均一一践行,道德品格始终言行如一。学者郑伟在《钱钟书“如出两手”说辨析——嵇康〈家诫〉与〈绝交〉二书的文风差异与思想矛盾问题》中撷取嵇康的实际行动与《家诫》作了对照。“如《家诫》云:‘若其言邪险,则当正色以道义正之’。故人吕巽为奸作恶,嵇康断然与之绝交。又云:‘若见穷乏而有可以赈济者,便见义而作’。挚友吕安不幸遭难,嵇康挺身而出,为之证引,义不负心。又云:‘若守大不已,或劫以鄙情,不可惮此小辈’。新贵钟会前来拜访,嵇康傲然睨之,不肯与之结交。由此看来,《家诫》中‘口与心誓,守死无二’的道义追求与《绝交书》中‘刚肠嫉恶,轻肆直言’的性情表露在本质上并无二致,追究其道德立场, 均以行‘善’养‘德’为立志之本。”[8]一篇《家诫》展现出文学家嵇康丰富的内心世界,他内心世界的儒者情怀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

二、古人教子智慧的丰富内容

三篇家训因其丰富的内涵,成为古代家训史上的名篇。②今天读来仍能从中汲取智慧,涵养精华,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当下的家风文化建设。概括地来讲,三位名人笔下的家训存在一些共同点,均是在儒家思想的框架下,以培养君子人格为旨归,重视理想教育、言行教育。在新世纪的今天,注重理想教育、言行教育对培养完整独立的人格大有裨益。

(一)儒家思想为纲下的君子人格培养

诸葛亮的《诫子书》与嵇康的《家诫》蕴含丰富的儒家思想。现代社会,我们时刻以君子风范要求自身,必定塑造出更加优秀的自己,在通往成功的彼岸,因有君子人格的熔铸,一生将受益匪浅。在短短八十六言的《诫子书》当中,诸葛亮一开始便谈道:“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9]。安静平和,修养身心,勤俭节约,涵养美德,争做合格君子。如何塑造成君子人格?家书在铺叙延展中把一幅端庄的君子形象昭示于读者面前。首先,培养君子人格的前提是养成淡泊宁静的心境,没有淡泊的态度无法坚定志向,没有宁静的状态无法行远。其次,成为一名合格君子还应广泛学习,培养坚定的意志力。只有广泛地学习,才能拥有多样的才能;只有坚定的毅力,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最后,性格决定命运,平和心境的养成,能极大地促进君子人格的培养,怠慢与险躁的性格将阻碍君子人格的形成。

每一篇家训都凝聚了作者毕生的求学与处世之道,嵇康这篇有名的家训同样也不例外。嵇康在《家诫》中,同样是以儒家的出世标准来教化其子嵇绍。“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嵇康,在当时司马氏篡权的年代,社会黑暗,一切以“杀,杀,杀”开始,以“杀,杀,杀”结束。自身慷慨直言的性格使他惹祸上身,内心不满于此种性格,有感于自身潦倒的处境,因此他把希望顺势而然地转移至其后代身上。嵇康结合一生的处世经验,期冀儿子嵇绍走向仕途,是儒家“学而优则仕”理念的显现。值得注意的是,嵇康虽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提倡玄学,但骨子里仍充溢着儒家思想。学者唐长孺准确地把握住了嵇康身上与传统互融共通的地方,他认为“嵇阮在原则上并不反对儒家所规定的伦理秩序,只是反对虚伪的名教,他们理想中真率自然之人格仍然与封建道德不可分割。”[10]

在具体教育内容方面,嵇康又是如何贯彻儒家教育理念的呢?首先,人应该去除外界欲望的诱惑,安详地表现自己的心志,向守志榜样看齐。这与儒家思想中“见贤思齐”理念如出一辙。修身始终排在第一位,做好自己之后,嵇康顺势教育儿子如何与官员交往。其次,对于本地的官员,要注意把握好尊敬与亲密之间的度。只需尊敬,切勿过于亲密。去拜访官员也应注意时机与场合,如有众人在场,不应该最后一个走,更不能留宿过夜。嵇康对官场的各种丑态深有了解,知道官吏喜欢询问外面的事情,万一询问之事暴露,涉事之人遭检举,在场之人都难逃嫌疑。为避免产生这些不必要的嫌疑,应“宏行寡言,慎备自守”[11],唯有此才能消除怨恨责备。嵇康向儿子讲述与官员之间如何来往,目的无外乎希望儿子仕途通达。最后,讲求义气,多帮助穷苦人,这与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吻合。文中多次提到“不须行小小束修之意气、不须作小小卑恭、不须作小小廉耻”,提倡“见义而作、大谦裕、全大让”。以上诸方面正是儒家“仁义礼智”的体现。对人恭敬,做事帮扶他人,助推理想社会的建设。在如此规约下长成的孩子,将会成为一名合格的君子。我们有必要从嵇绍的人生轨迹来看其父这则家训对他产生何种程度上的影响。相关资料显示,嵇绍确实是在儒家传统思想的教育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其行为举止非常符合儒家名教的道德标准。“他不仅孝敬母亲,在母忧期间辞官回家守孝服丧,又为人文雅正派,而且还是一个大义大勇的忠义之士。”[12]充分说明,汇聚嵇康一生经验写成的《家诫》在嵇绍成长的路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

(二)理想教育势在必行

诸葛亮的《诫子书》与嵇康的《家诫》都把“志”的重要性排在首位。理想信念教育的现代智慧,是可以使一个人成为大写的人。那么理想具体指什么?理想教育与“志”之间是什么关系?从语源上确切地讲,“‘理想’虽然是一个现代词汇,但在中国古代就有与其涵义相通的词‘志’,意指人追求未来远大价值目标的高度自觉的自我意识。”[13]简言之,理想就等于志。从古至今,理想教育贯穿社会发展的始终。北宋苏轼在《晁错论》中曰:“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明代著名的思想家王阳明也注意到立“志”的重要性,直言“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在《诫子书》中,诸葛亮劝勉儿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只有“淡泊宁静”才能树立远大清晰的志向,走向更远的远方。诸葛亮在教子时,处处体现他自身的智慧。志向确立之后,再要求儿子广博地学习,砥砺奋进。在论述为学与立志的关系时,仍强调有“志”是广泛学习的基础与前提,“志”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了。

《家诫》更是通篇论述“志”的重要性。文学家嵇康开篇即言,“人无志,非人也。”[14]简短有力的六个字,奠定了全文的基调。对于心志所向往的事,则应“守死无二”,成为终身信奉与践行的信条。在坚守志向的路途上,不因身外事物的牵挂或内心欲望的连累而有丝毫动摇,矢志不渝。接下来,以申包胥、伯夷、叔齐、柳下惠、苏武为坚守志向最好的一类,教化儿子在坚守志向时,应心无杂念地坚定志向,自然而然地展现自己的心志。除“守志”外,文学家嵇康还讲述了“秉志”的两个方面,最后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何谓“有志”。“秉志”其一,立身处世时应清高脱俗,远离繁杂劳苦之事。只有这样才能洁身自好,为自己带来美好的名声。“秉志”其二,在做事之前,先判断事情的可行性,最终决定做合乎道理的事情。如果有人试图改变这件事,应动之以理,晓之以情。假如对方的话非常有理,就不应羞辱驳斥对方而坚持一己错误的观点。若对方的理由欠充分,而一遍又一遍地求情,这时候坚守志趣显得尤为重要。最后,文中又具体说明了哪些情况为有志向,哪些情况不合乎志向。轻易地损耗财物,不忍心当面推辞,而勉强做带来小恩小惠的事,是没有志向的表现。面对自己心中有所避讳的地方,而对方却又想方设法竭尽所能地想知道的话,不应该畏惧此种小人,陷入对方的谗言中而知无不言,这时候最应理直气壮地说,不知道不了解。这是坚定志向的有力证明。

(三)言行教育不可或缺

《诫兄子严敦书》与《家诫》是贯彻良好言行教育的范本。在现代社会,我们说合适的话,做合宜的事,也会为自身赢来很好的声誉。言行教育具体涵括两方面,慎言与立身处世。马援在家书中教育侄子时,充分根据侄子的性格特点,实行有针对性的教育。马严、马敦,都喜欢讥讽评论别人,结交轻佻的侠客。有感于此,马援告诫侄子,听闻别人的过失,就如听到父母的名字一样,不可轻易评头论足。嵇康在教育儿子时,从自身经验出发,进行合乎理性的教育。“言语,君子之机。机动物应,则是非之形著矣,故不可不慎。”[15]言语很好地体现了君子的思想,关键一动,事物就有所反应,那么是非的表现就清楚了,因此在说话时不得不注意。嵇康主张在言不尽意的情况下,尽量少说甚至不说,以免之后产生懊悔之情。他深刻了解到世人“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心理,“常人皆薄义而重利”[16]的特征,得出明哲保身最好远离是非之地的结论。同时,他也强调正义之辞的力量。若遇到形势所迫,非要和我一起说话,如果他的言语邪恶凶险,这时就应当神色严肃地用道义来纠正它。君子是不允许虚伪刻薄之言存在的。嵇康辩证地看待言语的功效,该发言的时候便滔滔不绝地发正义之声,不该说话的时候,保持沉默,所谓“风流不在谈锋胜,袖手无言味最长”。现代社会,通常把后一种现象概括为舒适而不尴尬的沉默。

在具体立身处世时,马援告诫侄子应该结交稳重靠谱之人,与此类人共事,身心安宁,助推目标顺利达成。在《家诫》中,嵇康在教育儿子立身处世的方方面面,更是事无巨细。侯外庐等指出《家诫》:“总括其内容是,人要有志,要有坚定的立场,做事要坚执所守,不应随便动摇;但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对于人情世故,要很留心,慎言语,慎取予,慎交往,慎饮酒。”[17]前文已详述过立志与言语的重要性,在此不再赘述。沿此思路,“慎取予”“慎交往”“慎饮酒”是为人处世的重要方面,下文笔者会一一论述之。

友人之间的交往,不可避免地涉及到礼物的馈赠。嵇康明智地告诉我们:如果不是自己管辖的区域,交往没有别的事,朋辈有同饮的心愿,馈赠礼物的厚意,这是人之常情,顺从接受就好,无须刻意回避。除此之外,如果不是交往密切的朋友向你赠送布帛、车子、服饰之类的财物,应严加拒绝。平常人寄送财物,都是有所寄托,无缘无故的馈赠应远离。最后,喝酒也应慎重。不要纠缠不放,极力劝人饮酒,不喝就罢了;如果别人来劝你,则应为他端起酒杯来,不要稍有违逆;见到醉醺醺的样子应立马停下来,不能一味地放纵,以致最后不能自裁。

三、古代家训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我国优秀的传统家训文化,在当代文化建设中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汲取家训文化的营养,服务于当下家风文化建设,在激活家训文化生命力的同时,也使得经典家训的魅力大放异彩。当代家风文化建设中,如何继承传统,守正开新?笔者进行了如下思考。

(一)赋予时代特色的新内容

诸葛亮笔下的《诫子书》蕴藏着淡泊名利的智慧。在时代匆匆按下快进键的今天,全民的节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因此拥有一颗淡泊的心,显得尤为重要。有了淡泊的心态,就不会因外界的变幻莫测而扰乱自己内心的步伐。一个人在安静的状态下,才会反思人生的方向,有理想目标的指引,每一步才能踏得厚实,明确自身的价值所在。《诫子书》中的“淫慢则不能励精”,则启发我们注意提高做事效率,积极正面地对待“内卷”。当下的“内卷”带来了非理性的竞争,但它从另一面要求我们:在做事时做精致,精细化达到极致。“险躁则不能冶性”的智慧是要求我们做身心健康发展的新人,在完成每一件事中磨炼心智,培养完整合乎逻辑的思维。“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提醒我们要学会时间管理,规划好人生的每一步。把当下每一阶段应该做的事,全力以赴地完成,终可收获满意的结果。对于青年人的启发意义更大,青年时期是一个人实现梦想的黄金时机,每一位青年人都应树立时不我待的危机意识,热爱生活,精彩每一天。

不容忽视的是,当下盛行的泛娱乐主义思潮对青年人的价值观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冲击。青年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犹豫徘徊,一时找不到路在何方。这时候,我们就须从以上家训名篇中汲取智慧。首先,确立远大的志向,志存高远,心仪远方。在坚守志向的途中,励精图治,逐渐修炼一颗澄明清澈的心灵。内心树立这面明镜后,提高自身的修为,不成为物质的奴隶。简言之,志向的确立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次,养成活泼灵动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在社会发展日趋多元化的今天,人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也渐趋多元。古代君子人格培养下的人,多学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今天的和平年代,“修身”对强国的建设至关重要。除修养身心外,我们还应多留心个体身上的独特价值,这是赋予时代特色的新内容。打破自身所受的束缚,在创新意识的驱动下,参与每一件事。青年人在“系好第一粒扣子”后,砥砺奋进,自强不息,融入强国的建设当中去。以青春之我,塑造青春之民族。

(二)倡导多种形式的家训文化

古代大家长主要通过家书这一形式完成对家族成员的集体教育,家书是当时的主要形式。今天,在通讯工具日益发达、传播途径多样化的背景下,接受教育的途径同样变得多样起来。父母多借助微信、QQ、邮箱、小视频等鲜活的形式,把诸多富有哲理内涵的信息传递给子女。相较于传统,接受教育变得容易了许多。在现代教育中,父母更多是以朋友的身姿与孩子在民主沟通协商中共同完成教育。两代人在增进感情的同时,也完成了现代教育。许多父母确如鲁迅先生所言,“肩住了黑暗的闸门”[18],放孩子到光明的地方去,“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19]。为人父母时刻保持“在路上”的姿态和孩子一起成长。

(三)建立多元的成长评价机制

在古代,儒家思想熏陶下的君子,多以做官为否作为判断孩子成才的唯一标准。新世纪的今天,父母要更多地尊重孩子的兴趣与选择。在陪伴孩子成长的同时,父母也始终以谦恭的心态学习新的技能,完善自身。相应地,对成功的判断标准也持多元态度。只要孩子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就是成功的人生。内心追求的满足和内心的幸福多成为成功的衡量标准之一。这漫漫过程中,父母的言传身教成为“活”的家训,在此影响下,子女成为身心健康发展、心智健全的新时代人。子女成人、成才、成功是家训文化潜移默化发挥作用的最好证明。

注释:

①新华社北京2021年12月14日电: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②笔者选取的三篇家训,均源自方羽编著的《中国古代家训三百篇》,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21年版。

猜你喜欢

子书嵇康志向
王充著述意识的构建与汉代子书体式的变迁
柳佳玮作品
“传承非遗——平湖钹子书”倡议书
嵇康
谈志向
能付出才是真朋友
确立适当的志向
《诫子书》解读
天鹅de志向
终身不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