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楼梦》中的道家思想探析*

2022-11-21崔雪茹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贾宝玉道家红楼梦

崔雪茹 尹 倩

(西南财经大学 人文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

《红楼梦》以其独特的魅力居于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值得深入探究。《红楼梦》中蕴含的哲学思想源于中国传统的儒道佛思想,《红楼梦》与儒道佛三家的关系决定了全书的人物命运走向,构建了全书的主旨思想。虽然曹雪芹先生对儒家提倡的“入世”追求有不同的意见,但从全书内容来看,也体现了作者对儒家仁孝理论观念的赞同,具体可见于书中人物的精神价值追求上。佛教中因果循环的哲理为故事的开端创造了神秘感,给故事的结局埋下伏笔,让读者在感叹世事无常中,来到故事的终点。书中还体现了道家寻求自然本性、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见素抱朴的古老信条,让在尘世繁华迷乱的人找到精神归宿,是人物在繁华中、繁华落尽后的处世态度。本篇就《红楼梦》中道家哲学思想作浅要的分析和理解。

一、从《红楼梦》人物中探析道家思想

(一)从《红楼梦》中的道士形象探析其蕴含的道家思想

《红楼梦》中最早以道士形象出场的人物就是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中,大荒山青埂峰下,远远行来的一僧一道,其中的那位道人,被称为“渺渺真人”。书中描述他“生得骨骼不凡,丰神迥异”“见二师仙形道体,定非凡品,必有补天济世之才,利物济人之德”[1],文中对道士的描述便给人以超脱世俗、看破红尘的感觉。该道士是小说贯穿全文的重要人物,虽然他并不经常出现,但却是推动小说情节发展和转折的关键人物,作者正是通过这个道士形象,安排全书情节,烘托全书气氛。《好了歌》也正是由他化成的跛足道人念出来的:“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2]这首诗点明了全文主旨,也说尽了人生百态,小说发展也正是朝着这个思路向前进行的。作者借此诗来表达人们建功立业、发财致富、贪恋妻妾、顾念儿孙都是被情欲蒙蔽、尚不“觉悟”的缘故,而这一切都是靠不住的,从而宣扬了一种冷静观照人生的现实主义思想,与道家的出世思想不谋而合。道家宣扬的正是顺其自然、知足常乐、无欲无求的思想。

除了“渺渺真人”,在全文中还有多处出现了其他道人的身影,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不同道人鲜明的个人特征。小说中的另一位道人“空空道人”,便是书中所说发现石头、抄录《石头记》的人物。按照书里的设定,没有空空道人,这本书也许没有机会与世人见面。书中这样写道:“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空空道人”本是要访道求仙,不料路过青埂峰却发现一石上记录着一段家庭琐事、闺阁闲情的事迹,于是将其抄录,流传人世间,得以改名为“情僧”,为作者点名本故事来源提供一个说法。“小说中把这样重要的人物处理成道教徒,不是偶然的。正由于道教徒有着超越尘俗的悟性、清闲的生涯,和后人熟悉而又受人喜爱的形象,而且他们还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对世态炎凉的高超的见解和认识,以及对文学创作事业的热心。”[3]小说将道士作为传抄《红楼梦》并传入人世的关键角色,赋予传奇色彩,为《红楼梦》提升了格调。

(二)从贾宝玉和贾惜春分析《红楼梦》中蕴含的道家思想

贾宝玉作为该小说的主要人物,文中对他的塑造则更实质地体现了道家思想。从书中可以清晰明确地感受到,“博爱”是贾宝玉最重要的性格特征之一。他虽然出生在权贵之家,从小养尊处优,但却一直对周围人表现出无微不至的关怀,不仅有他的众多姐妹,而且还有自己身边的丫鬟侍女。他看见龄官儿“划蔷”,突下大雨,脑袋里面想到的却是“这时下雨,他这个身子,如何禁得骤雨一激!”[4]忘了自己身上也已经被淋湿了,回到房中还一直记挂着女孩子没处避雨。除此之外,贾宝玉还将他的“爱”广施于贾府以外的一些女孩子。如对萍水相逢、连姓名都不知道的花袭人之两个姨妹都深表关注,甚至就连刘姥姥随口乱说编出来的在雪地上抽柴草的那个小姑娘,他也一直牵挂。老子曰:“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5]意思是说他有三种宝贝,是应当永远保持并且珍重它的:第一是慈,第二是俭,第三就是不敢处在众人之先。可以看出其第一宝就是“慈”,所谓“慈”即指无所不爱或是至大之爱,而贾宝玉的“大爱”也可达到无所不爱或至大之爱,故而也可从道家思想中找到根源。

贾宝玉身上体现出的反对封建礼数的束缚,崇尚自然天真,喜欢追求个性的自由和解放,与道家哲学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这都体现出曹雪芹深受老庄道家思想的影响。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6]讲究回归自然,天人合一,不加干预,宝玉洒脱随性的性子,偏远而乖张的行为,正是道家思想追求自然无为的体现。贾宝玉主要的性格特征是平等待人,对不同背景的人以“大爱”相处,尊重个性,主张每一个人拥有自由意志,按照自己的想法追求各自的人生。宝玉蔑视世俗封建礼数,抗拒官场功名利禄,对于封建贵族所推崇的人生道路极其抗拒。贾宝玉的梦想是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与道家的出世思想不谋而合。书中还写到“宝玉又是天生成惯能作小服低,赔身下气,性情体贴,话语缠绵……”[7]他的谦退温顺、率真体贴恰恰是道家所推崇的自然人性论的直接反映。

贾宝玉不爱研读四书五经,不愿参加科举考试走上世人追随的仕途之路,却愿意待在大观园中和姊妹们做诗饮酒,赏梅咏菊,这种行为本身就体现了他追求无为的道家精神。在贾政带领宾客到清新素雅的“稻香居”参观时,他觉得那比不上“有凤来仪”(即后来的“潇湘馆”)。他指出“稻香村”:“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争似先处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虽种竹引泉,亦不伤于穿凿。”[8]这充分表现了宝玉追求自然之真美、任性自然之趣,他认为自然之美远胜于精雕细作而成的伪自然。蒋和森在《红楼梦概说》中说道:“贾宝玉面对痛苦的现实,为了求得精神上的‘解脱’,也为了找到可以对抗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曾经颇为苦心地去进行探索。”[9]他极力抗拒封建主义强加在他身上的种种束缚,想要追求自我个性的彻底解放,渴望自由自在的个性生活。除了“整日价杂学旁收”以外,还去悟道参禅。可是却始终不能找到对抗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求得精神上的解脱。他寄希望于中国古典哲学,渴望在其中找到精神的慰藉、心灵的寄托。老庄乃至整个道家的哲学思想对于如何处理好物我之间的关系为世人提供了很有意义的借鉴,尤其是庄子哲学中的达观洒脱、宁静散淡的处世智慧十分有利于对自我价值的认知。庄子关于“自然本性”的哲学思想便是贾宝玉试图用来反抗封建正统思想强加在他身上的各种枷锁的工具。正因为有了这种思想基础,才使他后来看破红尘,不再受世俗的羁绊,离家出走,了结了一部《红楼梦》。庄子及其哲学思想在《红楼梦》中的地位,与《庄子》在道家中的地位同样重要。

金陵十二钗之一的贾惜春也是《红楼梦》中受到道家思想极大影响的人物。在大观园中她的至亲犹在,但却对她漠不关心,以至于在如此淡漠的环境中成长的贾惜春不爱管事,养成了孤僻冷漠、懦弱的性格。贾惜春厌倦了大观园中的名利之争,既然凭一己之力做不到改变周遭令人厌恶的世俗环境,她便选择放弃红尘世间的生活,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这就是之后惜春皈依佛门的主要原因,对凡尘俗世的了悟看破,让她在对逍遥自在的人生实践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世人皆醉而惜春独醒,这本是一种灾难与折磨。然而,惜春却凭借自身的探索终出离世情,借用佛教的外衣,以庄子人生哲学为自己的灵魂归宿,远离尘世喧嚣永葆清白洁净,享受逍遥于青灯下的乐趣。虽然惜春最后的境遇是悲惨的,但在贾府的大风波面前,她来去了无牵挂,实现了真正的超脱自由。曹雪芹便是通过构造笔下这些命运多舛的薄命女子来揭示书中所要表达的道家哲学思想。

除了上述人物特色中的道家元素,剧情伏笔中杂糅的道家思想,也同样数不胜数。从《红楼梦》第一回中,那一僧一道说:“那红尘中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磨’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生悲,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10]通过这两位之口,道出了曹雪芹眼中的世道苍凉,万物皆空,“此处明白地表达了物盛而衰,乐极则悲,日中而移,月盈而亏的道家循环论思想。”[11]又如同后文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中秦可卿病痛缠身,临死前托梦于王熙凤,道出“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登高必跌重”“乐极悲生”等道家哲理,意在指出贾府气数将尽必将衰败,提醒王熙凤居安思危,以及“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可保常的”等同样蕴含道家哲学思想的话语,这些无不透露出万物循环往复、矛盾的对立与统一的道家辩证法思想。而这些与道家思想相契合的话,无一不是对《红楼梦》主题的生动诠释。

作者尤为偏爱道家中的循环论,在书中数次写出暗含盛极而衰的情节,“第二十九回,贾府初一日在清虚观打醮,热闹中点戏看戏,贾珍来回贾母所点的戏:第一本《白蛇传》,第二本《满床笏》,第三本《南柯梦》。这三本戏是由兴而盛而衰的象征,尤其是《南柯梦》是十足的道家思想的流露”[12]。贾母点的三本戏折子,均是包含着循环往复思想的戏,兴盛衰亡,这也为后续贾府没落埋下伏笔。物盛而衰、乐极则悲,贾府由盛极一时到最后的荒凉没落,曾经的繁盛富足、欢声笑语都化作一片荒凉,作为少男少女们世外桃源的大观园,最后也被检抄,从此破败无人。

二、《红楼梦》的精神境界中蕴含的道家思想

纵观老子和庄子的思想,比起道德上的完美,外貌总是遭受冷落。在老子认知中,美与丑、祸与福,乃至生与死,都是相互依存、包容、渗透的,而庄子笔下的道德完美者往往身体残缺。《红楼梦》中也强调美与丑、圆与缺的相互结合,比如出现在第十二回的风月宝鉴,反面可怖似骷髅却能救人,正面美好如画却引人迷失心智、走向地狱。这种过分重视美丑之间的排斥性,忽视二者之间的同一性、对立性,违背自然运动之道的意象在书中还有很多处,其中所隐喻的思想特点都符合老子“反者道之动”的朴素辩证法观点,即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一)道家的思想解放及平等观

儒道两家的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正如林语堂所说:“儒家及道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不同于在历史上长期占据正统地位的儒家思想,道家在文化中仿佛是一种“世外桃源”似的存在,“有别于儒家注重现实,经世致用的入世态度,不以社会功利去改造人,不刻意强调个人在社会中的价值,而是追求自然真实的人生,追求人性与自然的和谐,追求真情的自然流淌。反对把人改造成社会功利的工具,礼教束缚的奴隶。”[13]道家文化崇尚自然无为,所追求的是一种“超然无我”“清静自然”的人生态度和宇宙境界。当儒家施加于人的人伦道德太重,以至于成了负担时,便有人去追求这种逍遥自在和人性解放,进而取得人格的独立乃至超越。

自宋明理学产生及发展以来,直到明清时期,儒学对人性的压迫愈发严重:科举制度日渐腐朽,封建礼教发展到极致,世人的思想日益固化,如此种种,使得社会陷入思想禁锢的境地,而此时的人性解放便显得尤为可贵。与此同时,与占据时代主流的封建伦理道德和尊卑等级思想相比,道家所提出的万物平等的观念显然更符合世界的本源与人性的需求。

区别于儒家的仁爱孝悌,老子的主张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14],这是一种天地万物皆平等的思想。这样的思想在庄子那里得到提炼和升华,“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稊米也,知毫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15]所说的是不同认知角度所见事物各不相同,然而从“道”的观点、以一种冷眼旁观的角度看来,万物并无贵贱之分。老庄之所以追求“道”的境界,其目的之一是“到达这种境界之后,往下便可以‘不敖倪万物’,不以是非好坏对万物作区分,而得与平等地相处。”[16]

这样的平等观念在今日已经广泛得到证实,每个个体都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昔日的天子、大人早已烟消云散,然而这样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背景下却是难能可贵的。《红楼梦》之所以成为一部具有深刻哲学意义的文学巨著,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贯彻全书的思想解放主张和平等观念。作者清楚地认识到贵贱祸福不过旦夕之变,发掘出每个人生命的精彩与不幸,冲破了“才子中状元,佳人封一品夫人,在才子佳人本身很欢喜,他们看了也很欢喜,下等人没奈何,也只好替他们一同欢喜”[17]的桎梏,使得《红楼梦》升华为“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伟大悲剧。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作为一本小说来解读,文学作品之美,美在其反映出的独特时代风貌和承载着的精神价值追求,以一种批判反思的哲学视角剖析一部经典名著,更能体味出其中的伟大之处,《红楼梦》中展现的道家哲学思想耐人寻味。

(二)《红楼梦》中体现的道家思想

1.从人物身上折射出的思想解放与灵魂自由

《红楼梦》中出场的众多为人们所喜爱、津津乐道的美好人物大都有一股出尘气质,灵气自然而不矫揉造作,在并不完美甚至带有悲剧色彩的人生中经历着属于人性的喜、怒、嗔、痴。无论是宝玉、黛玉、晴雯等人,或是雨中“划蔷”的龄官,都不甘心做封建社会的牺牲品,偏要在短短一生中寻找属于生命本真的自由美好,在他们身上体现出道家追求自由自主、不媚俗、不屈从的反抗精神。作者冲破了时世对“少爷”“小姐”“下人”所施加的封建思想和刻板印象,从人的本性的角度生动地刻画了记忆中最美好、最鲜活的生命。

谈及《红楼梦》中自由的灵魂,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总是宝黛二人。黛玉身上的自由精神是显而易见的:她的身上带有一种朴素本真的气质,相较于宝钗的圆滑,她更像一块璞玉,在自我的世界里完成自我、超越自我。黛玉是不屑于迎合俗世观念的,她不在乎虚名浮利,敢于反抗封建礼教,批评寒窗苦读只为一朝入仕,甚至以死谏赢得身后清誉的莽夫禄蠹。她能够理解宝玉不好读经史子集,却爱厮混于姐妹之中的缘由,与宝玉之间产生出一种精神上的共鸣。与此同时,自出生之时就显示出同正统道德观不相符的性格特点的宝玉,在他身上所折射出的是道家思想中所提倡的“自然”。对于宝玉而言,身边之人的生命远比庙堂之中的达官显贵精彩得多,而相比追求浮名,实现自我的超越才是生命的真正价值。在时人如贾政眼中,宝玉是纨绔叛逆、不学无术、我行我素的;然而在今天看来,他的思想自有其价值值得我们去寻味。

除去宝黛二人,书中其他人也各有其精彩之处,无论是恣意撕扇的晴雯,还是“不爱红妆爱武装”的湘云,或是勇敢追求爱情的龄官,都是作者超越世俗所想要展现的自由解放的灵魂,如此种种,皆是《红楼梦》一书中所表达的道家从人的真性情出发,追求自然和谐的思想。

2.通过情节所表达的道家的平等观

在《红楼梦》情节中充分展现了道家万物平等的观念。无论是宝玉对待袭人、麝月等人皆以姐妹相待,还是大观园中每一次不拘身份尊卑、纵情把酒言欢的小宴,都让我们体会到作者这样的观念:人与人之间本来是平等的,绝不因出身而有所偏颇。正如蒋勋在讲解刘姥姥进大观园时所言:“我读到这一段,会特别觉得作者是在写一种平等、一种人世间的平等。这种平等只有当人与人之间有了一种情分以后,你才能看得到,不然就会算计,就会觉得我给你一百两银子,你给我几根破咸菜,太不公平了。平等并不是物质的价值,而是一种心思,贾家给刘姥姥的是珍贵的,刘姥姥给贾家的也是珍贵的,是两种不同的珍贵。”[18]对于贾家而言,最珍贵的不是山珍海味,而是刘姥姥关照他们胃口的人情冷暖;对刘姥姥而言,相比钱财更珍贵的是在贾家所受到的尊重。作者深谙“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19]之道,因而着力在书中表达众生平等的思想,甚至让一直期待结识天下精彩女子的宝玉说出“不过是各人得各人眼泪罢了”之语。道家思想中所追求的平等观念,由此得以体现。

庄子人生哲学的核心是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庄子在《逍遥游》中,对他所倡导的绝对的自由作了详尽的阐述:“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而《红楼梦》的主旨,也正是摆脱封建束缚,劝勉世人忘记功名利禄,逍遥人世。文中的主人公贾宝玉,不被功名利禄所束缚,却唯独因为一个情字,痴缠一生,最后他遁入空门,选择出家,也正是追求逍遥,远离尘世,有道家“出世”之观。文中很多章节段落都体现作者对于追求功名权利财富的厌恶,“贾雨村贪得无厌,为此多次丢官,十年寒窗,半生钻营,到头来一无所有;凤姐争强斗狠耍淫威,贪财放账欠人命,一朝万贯家财抄检尽,机关算尽,‘反算了卿卿性命’;贾瑞薛蟠秦钟贪色赴黄泉,贾赦贾敬纵欲弄权枷锁扛身,以上种种,并非因果报应,细究曹公本意,乃是劝诫世人欲海险恶须要抽身早。”[20]作者通过对笔下部分人物的结局安排,表达自己的人生观念,不被功名利禄束缚,逍遥度日。

“道家自然精神的价值理想是在完全否定和批判现实社会的基础上建立的,这样它必须忽视和遮掩人生存的种种客观事实,从而就具有超越于现实的纯粹理想化的特征,以至于人类永远无法企及。”[21]《红楼梦》全篇,充满了对封建专制制度的不满和批判,作者通过建立大观园这样的“世外桃源”、太虚幻境这样的神界仙境,表现出自己理想中的美好世界,具有超越现实的理想化。而紧接着大观园的没落,贾宝玉梦游的太虚幻境被夜叉、海鬼拖拉受惊,又展现了残酷的现实和作者的批判,“如果说,大观园是曹雪芹在现实世界里建造的理想家园,那么,‘太虚幻境’则是纯粹地超越了现实世界的更高层次的理想世界。女儿从‘太虚幻境’而来,最终又重归于‘太虚幻境’这一轮回的事实本身,就说明了道家自然精神所建构的理想世界在现实土壤中的虚幻性。”[22]

曹雪芹在经历了自身家族的衰落之后,能够超然对待时事,在小说中融入了道家思想,创建自己理想中的社会,最后又将之毁灭,表达了自己对封建社会及腐朽统治阶级的批判反对。不论是老庄的循环论思想还是浮生若梦的人生认知都隐含于《红楼梦》内在架构的始终,小说当中的悲剧精神正是在老庄哲学思想这一内在力量的驱动之下得以展现,道家的自然精神思想被作者完美地运用其中,对传统道德给予了强烈的鞭挞和谴责。

三、作者对待道家的态度及其成因

(一)曹雪芹推崇道家思想

在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作者对待道家思想的态度是褒大于贬的。书中固然有对贾敬一味求道、胡作非为、荒唐放纵的批判,然而在道家哲学思想层面,作者赞同道家摆脱束缚、寻求超越的态度,主张道家所讲求的万物平等。因此,在《红楼梦》全书的情节和人物塑造中都充满了老庄思想的影响,《红楼梦》秉持道家所崇尚的超然空无的人生态度和宇宙境界,充分演绎了“超越”这一道家哲学的精髓所在。

《红楼梦》是一部个人的超越精神与道家宇宙境界的形象演义,蕴含着包容万物、平等无私、抱朴守真的道家哲学的价值取向。在书中,关于人性解放、人格独立、灵魂自由、平等思想这些道家思想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批判作为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的糟粕。只有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红楼梦》这部文学作品,从不同角度解读这一文学巨作。

(二)曹雪芹推崇道家思想的成因

《红楼梦》中之所以蕴含着浓厚的道家哲学思想,归根到底,在于作者生于繁华、终于沦落的一生。曹雪芹出生于世家望族,深谙其中森严的等级观念及伦理观念,与此同时,所见所闻的是豪门贵族华丽外壳下的空虚与腐朽。在高楼倾圮、红消香断后,作者对入世之事生出反叛之心,在世人多讲男子寒窗苦读、考取功名的封建背景下,描绘诸多美好女子在一方天地中所展现的多姿多彩的生命,对封建正统思想提出了挑战和批判。而当斯人已逝,富贵烟消云散,作者举家生活在清贫寒苦之中时,他对名位利禄以及人情世故更有了全新的认识——在书中受贾家恩惠者众多,然而富贵如贾雨村,却做了贾府抄家的推手;贫苦如刘姥姥,却能接济贾府遗孤。在作者的后半生中,面对旧识,一定有遭人白眼之时,然而也有人施以援手之际,带给他人世的温暖。归根结底,“由于生活的境地发生了巨大变化,曹雪芹对人世间的人情冷暖有了新的认识,富贵权势终是一场空谈,只有自身的自由无碍才是生活的真谛。”[23]

因而,在以上背景下形成了作者对道家思想的态度,他将自己的一把辛酸泪寄托在《红楼梦》这“满纸荒唐言”之中,通过作品寄托其对封建儒学糟粕的否定批判和对道家哲学思想的积极传扬。道家思想中对自我、对世间万物的超越精神贯穿于全书的始终,留给后人以对名利、人性的深刻反思。

猜你喜欢

贾宝玉道家红楼梦
贾宝玉三次劫难及其佛教隐喻——“三毒”与情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红楼梦》中谁得过“玉”的好?
从《红楼梦》看养生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食味知人:贾宝玉的三个饮食场景
贾宝玉:暖男的爱仅仅如此
别样解读《红楼梦》
漫画道家思想
《庄子说》(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