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英韵府》官话音系与《五方元音》对比研究

2022-05-21王天恒

参花(下) 2022年2期
关键词:官话汉英元音

《汉英韵府》的音节编排以《五方元音》为基础。两本书的音系大体一致,但《汉英韵府》合并部分入声韵母。与《五方元音》相比,《汉英韵府》增加了10个音节,减少了60个音节,反映了17世纪到19世纪官话音的多项演变。通过分析,可知《汉英韵府》精细、真实地记录了19世纪的汉语通用语音系。

卫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1812-1884)是美国来华的传教士、外交官和著名汉学家。1874年出版的《汉英韵府》是他研究汉语的代表作。[1]这是一部内容丰富的汉英词典,书中使用卫三畏自己发明的拼音,为每个字标注了官话(official language,即官方通用语,本文所说的“官话”均为此义)和北京话发音,还附注广州、上海等地方言的发音,是研究19世纪汉语的宝贵材料。

《汉英韵府》音节参照《五方元音》编排。《五方元音》为清代河北隆尧人樊腾凤(1601—1664)所著韵书,[2]从成书起,一直颇受欢迎,并盛行全国。它反映的是南北通晓的官话、正音,是17世纪官话音系的代表。[3][4]《汉英韵府》描述《五方元音》“像是长江以北的平均口音,而不接近具体的一州一市的口音”。

《汉英韵府》并非全盘照搬《五方元音》的音节,而是有增删分合,反映了两书相隔的二百年间的官话演变。林琳曾重构《汉英韵府》的官话音系,并与其他清末著作进行对比,[5]但未探讨它和《五方元音》的异同。本文先介绍两本书音系并进行对比,然后整理《汉英韵府》对《五方元音》音节的增删分合情况,讨论清代官话的变化。

一、《五方元音》和《汉英韵府》音系

(一)声母

《五方元音》用于表示声母的20个汉字、《汉英韵府》对应的拼音以及本文转写的国际音标整理如下。

《五方元音》蛙母只拼开合两呼,云母只拼齐撮两呼,实为一母。[3]《汉英韵府》继续拆分蛙母,合口呼是w,开口呼是ng,但是,另有个别零声母开口呼音节,下文详述。

《五方元音》日母地韵开口舒声“而耳二”在《汉英韵府》中变成零声母。其他声母,两书无异。

(二)韵母

《五方元音》设12个韵目,每个韵目下再分列四呼。本文将《汉英韵府》的各韵母拼音以及本文转写的国际音标整理如下。

卫三畏对元音的音质分辨得很精细,例如,介音i是半元音 [j],单元音韵母i和韵尾i是紧元音 [i],其余i是松元音 [ɪ]。林琳转写的国际音标未保留卫三畏对此的区分,本文则完全保留。[5]

wéi、wun只拼软腭音声母,ui、un拼其他声母,呈互补分布。这种分布在同时期的外国人对汉语的记录中也能够看到,例如,威妥玛拼音的ui、uêi之分。现代汉语ui、un仍有在喉牙音后读 [uəi]、[uən],在舌齿音后读 [ui]、[un] 的现象。[6]可见,《汉英韵府》这样写是对实际语音的準确记录。wăng只拼零声母,ung拼其他声母,呈互补分布,与现代汉语相同。一些入声韵母在《汉英韵府》中完全并入其他入声韵,在上表中用括号括起,下文会对此详述。

(三)声调与音节编排

《汉英韵府》官话有5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与《五方元音》一致。《汉英韵府》用四角标圈法标记声调,入声韵母以-h结尾,表示喉塞,卫三畏描述为“几乎完全收住”。

在音节编排方面,《五方元音》分声调而不分舒入,把对应的舒声和入声视为相同韵母,按声调分为5个小韵;《汉英韵府》分舒入而不分声调,4个舒声归为同一个音节,入声是独立音节。本文以《汉英韵府》编排方式为准,在列举《五方元音》的舒声时,举首个舒声小韵以赅4个舒声。

二、《汉英韵府》增加音节(总计10个)

(一)补充音节(5个)

补充《五方元音》未收的口语音节3个:tsa [tsa](“咱”1字)、tʽa [tʰa](“他”1字)、nioh [njoʔ](“虐疟”2字)。在《五方元音》中,“咱”字未收,“他”字收在拖小韵,“虐疟”收在藥小韵,这似有据韵书类推的嫌疑,不是实际口语音,而《汉英韵府》的记音是真实的。

补充《五方元音》疏误漏收的音节2个:leh [lɛʔ](“勒肋”等8字)、tsʽüen [tsʰɥɛn](“全铨”等12字)。

(二)拆分音节(5个)

《五方元音》的阿小韵拆分成o [o]“阿”和ngo [ŋo]“鹅”。o所辖均为阴平字,都来自中古影母;ngo所辖无阴平字,且恰好都来自中古疑母。因此,尽管两个音节在声调上互补,但实际上反映着中古影、疑母区别的残留。

《五方元音》的蒙小韵拆分成măng [məŋ]“萌”和mung [mʊŋ]“蒙”。măng所辖都是梗摄字,mung所辖则通摄和曾梗摄字皆有。两个音节的区别对应着《中原音韵》唇音后的庚青部、东钟部之别。它们在《五方元音》中已经合并,而《汉英韵府》反映了更保守的读法。

《五方元音》的威小韵拆分成wéi [wei]“威”和wi [wi]“未”(只在书前音节表中有区别,在正文中则合并为一个音节)。中原官话的一些方言有完整的零声母合口呼与 ʋ声母(反映古代微母)对立,但淮阳、商丘等地只有ʋi(微未味)与uei(威为伟)的对立,ʋ不与其他韵母相拼。[7]京剧韵白音系也有ʋi(微尾未)与uei(威为伟)的对立,但ʋ同样不与其他韵母相拼。[8]由此推测,在官话中,微母的消亡先发生于止蟹摄以外的其他韵母上,最后是止蟹摄。《汉英韵府》的wéi、wi的异读正反映了微母消亡的最后一步。

《五方元音》的忽小韵拆分成huh [xʊʔ]“斛”和hwuh [xwʊʔ]“忽”,无明显分化条件。两音节分别注明另见对方辖字,实际属于自由变体。

《五方元音》的涯小韵拆分成ai [ai]“挨”和yai [jai]“涯”,阳平字入yai,而其他声调字入ai。两音节分别注明另见对方辖字,实际也属自由变体。同时,ai中还有部分哀小韵(对应ngai)字混入,体现出在开口呼下零声母和 [ŋ] 为自由变体。

三、《汉英韵府》减少音节(总计60个)

(一)缺失音节(6个)

石八、焌、㨐、譻4小韵在《汉英韵府》中对应音节(pʽah、tsʽüh、peu、ngăng)缺失,恐因所辖字都较生僻。

纫、捋2小韵(仅辖“纫”“捋”两字)在《汉英韵府》中也缺失,因为此二字有多个古音反切来源,两本书采取不同的反切。“纫”《广韵》女邻切,娘母,此是《五方元音》音(对应năn)之来源;《集韵》增加而邻切,日母,此是《汉英韵府》jăn音之来源。“捋”《广韵》郎括切,一等合口,此是《五方元音》音(对应loh)之来源;《集韵》增加龙辍切,三等合口,此是《汉英韵府》lüeh音之来源。

(二)知照组洪细合并(15个)

这体现出近代汉语照组的洪细对立在清代消失的趋势。其中,地韵是开口呼并入齐齿呼,包括之小韵并入知小韵chi [tʂi]、齿小韵并入池小韵chʽi [tʂʰi]、是小韵并入噬小韵shi [ʂi]、叱小韵并入尺小韵chʽih [tʂʰɪʔ] 这4例。地韵以外的11例是细音并入洪音(如真小韵并入臻小韵chăn,不再一一列举),与今音一致。地韵的合并方向与今音相反,不过卫三畏清楚地写道,官话chi、chʽi、shi对应的北京音是开口呼,官话和北京话不同,相信卫三畏记录的官话读齐齿呼是真实情况。此外,天韵照组的洪细对立仍以形如chan [tʂan]、chen [tʂɛn] 的主元音对立的形式保留。

《汉英韵府》还记录chao、chʽao、shăn、choh、chʽoh分别有细音的读法。这说明照组洪细对立的消失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存在一个洪细互为自由变体的阶段。卫三畏细致的记音真实地保留一幅音类合并途中的景象。

(三)入声内部合并(24个)

入声的合并比较复杂。总体来看,趋势可以简述如下:虎韵撮口呼入声一律并入地韵(如菊小韵并入局小韵küh等4例)。地韵洪音入声,软腭音声母一律并入驼韵(如刻小韵并入渴小韵kʽoh等6例),其他声母有些并入蛇韵(如日小韵并入热小韵jeh等2例)。豺韵入声一般并入驼韵(如率小韵并入朔小韵shoh等9例),少数独立为蛇韵开口呼(如责小韵读tseh)。

这些被合并的入声韵母主要来自中古汉语的通摄细音和曾梗摄洪音。此外还有3例其他入声韵母并入驼韵的情况,不成规模,故不赘述。

(四)其他音节合并(15个)

开合、洪细合并,例如,珂、科两小韵合并为开口呼kʽo,论、伦兩小韵合并为洪音,等等。《汉英韵府》合并的方向与今音一致。

平翘合并,包括愁小韵(虫母)并入辏小韵(鹊母)tsʽeu,侧小韵(竹母)并入则小韵(剪母)tseh,色小韵(石母)并入塞小韵(丝母)seh 3例。而且,tseh、seh、tseu、tsʽeu、seu几个音节都注明有些字经常读成翘舌。不仅《汉英韵府》中的官话音如此,这些字在现代汉语普通话(北京话)中,大多也仍读平舌。这些字大多是济南型平翘读翘舌音,而南京型平翘读平舌音,[9]这反映出南京音在官话史上的地位和巨大影响力。不过,《五方元音》则完全看不到南京音的这一影响,因为它代表的是北方背景的官话。

四、结语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汉英韵府》不仅较为准确地描述了官话的声韵母发音,还难能可贵地捕捉到了大量自由变体,并如实记录下来。这些丰富的细节足以让人相信,《汉英韵府》记录的官话是一个真实存在的音系,也就是19世纪汉语通用语。

《汉英韵府》所记的官话在声韵母数量上和《五方元音》大体一致,但《汉英韵府》合并了部分入声韵母。入声和舒声则截然不混。在音节数量方面,两本书则有更多差异。《汉英韵府》在《五方元音》基础上增加了10个音节、减少了60个音节。这之中包括知照组洪细合并、开合洪细合并、平翘合并,等等。《汉英韵府》也有少量比《五方元音》更保守的地方,这说明官话演变的不平衡性,不同地区所讲的官话有着不同的音变先后顺序。

参考文献:

[1]Williams S W.A Syllabic 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M].Shanghai: 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1896.

[2]续修四库全书编委会,编.续修四库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3]张晓.《五方元音》音系[D].苏州大学,2007.

[4]叶宝奎.明清官话音系[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5]林琳.《汉英韵府》官话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6.

[6]王力.汉语语音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7]张启焕,陈天福,程仪.河南方言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

[8]游汝杰,主编.地方戏曲音韵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238-306.

[9]熊正辉.官话区方言分ts tʂ的类型[J].方言,1990(01):1-10.

(作者简介:王天恒,男,硕士研究生,纽约大学坦登工程学院,研究方向:语言学)

(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官话汉英元音
元音字母和元音字母组合的拼读规则
A Chinese-English List of the Sports Programmes in Winter Olympics 冬奥会项目名称汉英对照词表
元音字母和元音字母组合的拼读规则
王汉英的诗
Playing with “ar”
俗话说,官话说
从汉英差别看汉英科技翻译中主语选定的原则
在翻译实践中探讨汉英翻译理论和技巧
The song of/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