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运河 桥段文旅资源的挖掘与利用
2022-05-21曹闪闪张婷婷
曹闪闪 张婷婷
古城宿州,扼汴水之咽喉,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在埇桥设立州城。在唐宋时期,宿州是重要中心城市,南以淮河为界,下辖临涣县(今淮北临涣镇)、符离县(唐宋时期州县同城,即埇城)、蕲县(今埇桥区蕲县镇)、灵璧县、虹县(今泗县)。宋代对汴河漕运更为依赖,人口密集,城市繁荣,往来商贾不绝。隋唐大运河孕育了宿州,也见证着古城宿州的兴衰与变迁,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存。隋唐大运河通济渠埇桥段,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基于运河文旅资源挖掘与利用视角,通过梳理现存遗迹,挖掘其背后的人文精神与内涵,探索高水平开发与传承的方式,丰富运河保护理念,打造埇桥运河名片,将运河文化传承下去,对发展当地文旅产业,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文化遗址现状梳理
(一)运河遗址
埇桥段隋唐大運河在埇桥区内由西向东横穿城区,经西二铺乡、三八街道、西关大街、中山街、淮海路(埇桥遗址)、小地下道、东关大街、道东大街、汴河东路至沱河,向东经朱仙庄镇、大店镇,均为地下遗址。
(二)设施遗址
埇桥遗址:1987年,在进行市政建设时发现该遗址,遗址位于淮海路与大河南街交叉口西侧(大河南街街北)。在唐宋时期,埇桥地处重要战略交通节点,横跨运河,连接南北驿道,贯通水路与陆路。为方便舟船通行,北宋宿州知州陈希亮在埇桥的基础上建造了第一座“虹桥”,开封《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即来源于此。
宋代码头遗址位于埇桥区淮海路西市第一幼儿园附近。2007年为配合老城区改造,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宿州市文物管理所,考古发掘时,挖掘出宋代石建筑码头,此处码头由石板错缝顺砌而成,并辅以灰浆对缝隙黏合,总体呈现南北对称形态。该码头与埇桥遗址相距不远,是当时人们出行、货物转运及贸易流通的重要港口,对于隋唐大运河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凤凰堤遗址:凤凰堤是隋堤位于埇桥区的一段,今在宿蒙路南沿。从西十里铺到宿州市区,因地势低洼缘故,从四周取土筑堤,名为凤凰堤,后因工程建设取土烧砖被夷为平地。
(三)古镇遗址
大店镇。又名静安镇,东五铺,历史悠久,有众多名胜古迹。大运河蜿蜒流转带来了佛教文化,以往大店寺庙众多,香火鼎盛。从如今的村落名称也可见端倪,如静安村(静安寺)、天门村(天门寺)。东面与灵璧交界处,有“唐槐”一株,虽历经沧桑,却虬枝盘旋,尽显古风。传说在唐代,槐是秦琼挂锏、罗成拴马之处,附近村民有向古槐祈愿的习俗。
蕲县镇。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以楚国的蕲邑为名置蕲县。蕲县不仅有悠久的文化遗址,还因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产生了蕲县马蹄烧饼、浍河鲤鱼、烟叶等特产。蕲县境内有天然河流浍河,发源于河南商丘市西北曹楼,流经埇桥区,浍河鲤鱼味道鲜美,在宋朝时期便著称于世,其流传度广是与当时便利的水运交通条件分不开的。
符离镇。唐宋时期宿州、符离州县同城,境内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符离也是中国著名的烧鸡之乡,制作历史悠久,徐州狮子山汉墓出土的“古符离县贡鸡”即是符离集烧鸡的前身。这里的历史文化更为深厚,皮日休、白居易、韩愈等都在此留下足迹。据符离当地人介绍,白居易故居位于今符离镇东菜园庄,紧傍濉河,古称毓村,老宅名为东林草堂。白居易与湘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就发生于此,并有《潜别离》《重到毓村宅有感》等佳作源于此,流传于世。
(四)实物遗存
1995年,在埇桥遗址出土唐代蕲县界碑,界碑注明宿州至周边州郡的距离。2006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宿州市文物管理所对西关大街运河发掘点(埇桥区大河南街与西环城河交叉处西侧)进行考古发掘,清理水井4眼、墓葬1座、灰坑1个,出土各类珍贵文物1500余件及大量陶瓷片。2007年,在宋代码头附近出土文物2400余件,其中有锚碇45个,宋代木质货船一艘,窑口多个,并出土大量瓷器。
(五)展览场馆
为多方面展示隋唐大运河文化与宿州的历史,宿州近些年大力进行文化场馆建设,古汴遗韵、人杰地灵、艺苑民风等12个广场,宿州博物馆、宿州汴河博物馆坐落于新汴河南岸,大泽惊雷、垓下之战、符离鏖兵、淮海硝烟等13个节点广场坐落于新汴河北岸。
(六)相关诗文
唐宋时期,漕运兴盛,车水马龙,运河熙熙攘攘。宋金战争后,运河淤塞,经济繁荣不再。这种时代变迁在名人诗作中多有体现,如白居易的《汴河路有感》《长相思》《埇桥旧业》、皮日休的《汴河怀古二首》、吴融的《隋堤》、胡曾的《咏史诗·汴水》、苏轼的《南乡子·宿州上元》、林和靖的《汴岸晓行》、彭勖的《过宿州汴堤》、李化龙的《隋堤》、汪广洋的《过汴堤》、崔维岳的《隋堤柳色》。以上诗词,或表达有凄美爱情的离愁别绪,或抒发民本情怀,或展现战乱后历史沧桑之感,所有这些真实的感情都融进了一汪碧水之中。
(七)非物质文化遗产
唢呐。唢呐发音豪放,情深意切,由波斯传入中国,因携带和演奏方便,成为民间流行乐器。婚丧嫁娶离不开唢呐,现今,埇桥区仍有不少唢呐吹奏传承者,一千多年的唢呐声透彻云霄,穿越历史的长河,在运河之上响起,诉说着悲欢离合。要展现高超的唢呐演奏水准,需要精湛的唢呐制作工艺,宿州市埇桥唢呐制作技艺传承较好,制作出的唢呐音质清澈,高亢嘹亮,这项技艺于2014年被列入安徽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花鼓戏。花鼓戏(宿州市)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流行于宿州浍河以北小范围内,极具地方特色,主要曲调有宿州调、浍北调、口子调平板、寒板等,因唱腔哀婉缠绵,广受好评。寒调尤其具有代表性,声调婉转低回,泣诉哀叹之表现,别具一格。
饮食文化。传说宿州撒汤盛行于唐代。唐代埇桥为成水陆交通枢纽,人烟密集,撒汤因物美价廉而兴起,后因社会动乱,民生凋敝而衰落。《宿州市志》有关曾昭德撒汤的简略记载。民国时期曾昭德结合中医药食药理改良撒汤,一时名声大噪,撒汤制作方式由此发扬开来。2006年,撒汤被宿州市命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授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另外,埇桥区是沿淮风味集大成者,烹饪方式为“烧”“炸”“炒”,菜品入油入味,广受欢迎,奶汁肥王鱼、焦炸羊肉、符离集烧鸡都是宿州代表菜肴。
乐石砚。产于宿州市褚兰镇后程村,以乐石制砚技艺始于唐代,在宋代达到鼎盛。乐石砚属于中国古代名砚,质地紧密,分布均匀,吸水量小,叩击声音清越,外观古朴大气,具有艺术收藏价值,韩愈、苏轼、米芾等对乐石砚均有论赞。这小小砚台盛极一时,随运河漕运风靡于南北各地,流行于日本及东南亚诸国,从发扬与传承角度来说,大运河功不可没。
二、存在的问题
运河遗址管理权责不明,管理体制不顺。缺乏有效统一的领导与组织。运河遗址涉及水利、文旅、乡村振兴、财政等多个部门,界限划分模糊,保护及开发缺乏统筹安排,运河遗产保护传承相关法律体系不完备,针对性不强。
遗址布局零散,遗迹损毁严重,保护难度大。埇桥段大运河穿过整个城区,遗址分散,且周围均是居民楼、商业街等,联合统一保护复原难度较大。由于时间跨度较大,埇桥段大运河已被埋入地下,加之城镇化建设对运河堤坝的破坏,使不少运河遗迹消失,不复原始风貌,恢复重建难度较大。
文化设施形式单一,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用于公共服务的公益性设施及功能匮乏,展览场馆流于静态观摩之用,配套设施及服务不到位,延展性不足,缺乏趣味性及动态交流等,未充分发挥其文旅价值。
宣传度低,群众缺乏了解及保护意识。相关部门对大运河的宣传较少,没有充分利用媒体及公共平台展示运河文化。广大群众对埇桥段大运河历史知之甚少,对宿州的建城史及发展史亦不了解,缺乏历史文化保护意识与历史文物保护相关的法律知识。
运河文化资源产业开发力度不够。埇桥历史、运河文化与文化产业结合不深,没有打造亮眼品牌产品来带动埇桥旅游发展,文旅价值亟待开发。
三、发展对策
(一)设立运河专门管理机构,加强运河综合管理
在埇桥区保护单位统一带领下,对文旅、财政、交通、文物等部门进行协调,加强上下游区域合作,统一协调管理,文物保护项目落实与推进,要系统安排,同时发力。如文物安全保护、文物修缮、文物展示、考古发掘等,需要多措并举确保运河综合管理有效开展,制定埇桥段运河开发整体规划。鉴于埇桥段运河遗迹分布广、时间跨度大等特点,合理规划,不搞盲目创新,协调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有效发掘,划分旅游保护区、开发区与缓冲区,做到各点有机统一、协调发展。结合埇桥段运河实际情况,根据省市相关要求,完善相关保护法律法规,严格落实,如依据《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法》等编制实施埇桥段运河遗产保护条例,增强广大群众的保护意识,做好巡查监督,严格落实保护条例。
(二)完善运河服务体系,提升埇桥运河文化服务品质
加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如运河服务中心、运河游览步道、休息区、休闲娱乐区域等建设;依托“互联网+”推出“一站式”服务体系,延伸旅游服务范围及服务项目,增强与游客的互动,及时接收反馈并适时作出调整,以便提高文娱服务水平,增强游客运河文化多元化体验。
(三)加强埇桥运河品牌推广与宣传,讲好运河故事
文化宣传部门与相关文化企业合作,打造专题宣传片、文化广告等,展现地方历史文化底蕴,对本地历史、名人故事等进行宣传,如白居易与湘灵、大运河修建时的场景等;运用网络新媒体技术,打造文化传播新样态,拓展文化传播范围,提升人们对运河文化的知悉度;加强文化沟通,举办文化节、学术交流会,与当地民俗结合起来,进行非遗展演。
(四)发展运河文化产业经济
1.发展旅游休闲产业。打造运河景点,依托新汴河景观带建造人文景观,如打造隋堤御道、黄金水道(千年运河)、彩虹飞桥、运河(生态)廊道、运河老街、运河古镇、汴河人间、休闲驿站、千年记忆等景点。值得一提的是,在饮食文化上,宿州云集规模太小,缺少本地特色,可在新汴河沿线打造运河老街,把本地文化特色饮食聚集起来,充分发挥“吃”文化的吸引力,促进消费;在仿建古迹建筑上可参照《清明上河图》生活生产图景,重建虹桥,打造商业古镇,加大唐宋时期埇桥文化的输出,增强交流互动。具体可参考上海周边的古城,比如七宝古镇,经营以本地人为主,管理上重点整治宰客、弄虚作假等不规范行为。
打造运河景点应突出主题,使其各具功能,旅游观光与餐饮住宿购物等功能相配套,彼此互相连通,形成产业链。既能充分展现民俗、市井文化,又能依托现代科技,发展数字经济,满足游客多元化娱乐体验。
2.发展文创产业。隋唐大运河在埇桥流淌了500年,距今也有1500年的历史,历史底蕴深厚。文化和旅游部门可加强与高校合作,深挖大运河文化遗产。依据史料、传说,进行影视、戏曲、歌曲、书画、学术等多方面的发掘创作,可将非遗与旅游景点融合,弘扬埇桥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区分块展示埇桥的民俗文化,也可依托传统文化,结合现代科技,提高文化科技含量及附加值,打造运河名片,让埇桥文化走出去。
四、结语
埇桥段隋唐大运河记录了宿州的建城史,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对后世是巨大的精神财富。千年运河,千年记忆,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汗水与智慧,是中华民族奋斗的底色,将其宣传好、保护好、利用好,发挥其人文精神,将产生不竭的動力。根据埇桥段大运河保护现状,不断探索高水平开发与保护的方式,丰富运河保护理念,唤醒民众的历史记忆,对传承历史文化,发展当地文旅产业,形成长效可持续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宿州市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2]毛锋.我国的运河遗产及其保护面临的问题[J].中国文化遗产,2011(06):12-20+10-11+6.
[3]刘月.大运河文化带南皮段的内涵及保护对策研究[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20,36(03):25-28+48.
[4]任唤麟,张辉.皖北隋唐大运河文化遗产调查及保护利用策略——基于旅游资源管理视角[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04):1-5.
[5]王晶.隋唐大运河线性文化遗产特点及保护方式初探——以安徽段大运河为例[J].东南文化,2010(1):18-22.
[6]邵波,钱升华.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的文物保护与传承利用[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1):10-17.
(作者简介:曹闪闪,男,硕士研究生,埇桥区桃沟乡政府,研究方向:文旅资源保护; 张婷婷,女,硕士研究生,中共宿州埇桥区委党校,副高,研究方向:中国哲学)
(责任编辑 王瑞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