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校企共建、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2022-05-18王海红
王海红
摘 要:“校企联合、工学交替”是当前和高等职业教育学校的重要合作形式,主要是学校依托企业生产条件,安排学生到企业生产线集中实习,从而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它是高职院校提高办学质量、办学效益和办学特色的基石。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本文简述了校企共建、工学交替的理论和作用,对“校企共建、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进行分析,并且进行创新和改革“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案例分析,最后提出几点学校企业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以期望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目标。
关键词:校企共建; 工学交替; 人才培养模式
一、校企共建、工学交替的理论基础
(一)工学交替的界定
工学交替主要是指学校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让学生在校期间完成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然后去企业实习,学校课程将理论知识与企业生产过程相结合,从而延伸到全社会。
(二)校企共建的相关原理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展开教育合作,订单式培养学生的办学模式,主要是指高职院校为提升教育水平建设,谋求学生就业发展,逐步提升教育质量,开展学校与企业之間对接合作,针对企业意向,培养企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校企合作的模式为学生在学校内学习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在校外开展职业实习培训,学生在进校之初,和企业签订相关协议,毕业后到企业进行工作,提升学校就业率,同时为企业输送优秀人才。校企共建其实是解决当下人才培养与需求不对接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避免了培养与需求之间的脱钩,既能够为企业及时、有效、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才,还能在这种对接中,提升学校培训的针对性,及时转变那种重理论知识,轻实践操作的形式,对于学校改变教育的培养方式和形式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不仅如此,当今社会,高校毕业生毕业后也面临着非常重的就业压力,通过这种校企合作的形式,可以缓解学生在校的就业压力,将自己的重点放在学习技术上,从而更好的掌握企业所需要的技术。综上所述,校企合作其实是一件非常好的政策,可以将关联的主体,包括企业、学校和学生,都能能够在校企合作中获得机会和优势,从而巩固自身的实力和水平,对于后续发展也是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机会,因此校企合作是一种有效的尝试,也是今后教育合作的一个发展方向。
(三)校企共建、工学交替的作用
对于学生来说,校企共建、工学交替促进理论和实践教学相互协调,该模式的实施可以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熟悉多个岗位的工作流程,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从而更好更快地融入企业。参加过企业实习的学生可以在毕业之间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及时掌握就业的信息,并且明确自己的求职方面,从而进一步有针对性地找工作。对于学校来说,校企共建、工学交替,强调新知识的吸收和不同学科在教学内容上的相互渗透,学校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培养理论和实践能力兼具的人才,不断提高就业率,从而不断扩大学校的知名度,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招生率。对于企业来说,校企共建、工学交替利用企业真实的工作场景,解决学校教学中缺乏真实生产线的矛盾,真正实现校企结合、工学结合。企业可以从学生中挑选出一批企业未来建设的人才,不断对其进行培训和培养,从而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二、“校企共建、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一)“校企共建、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及目标
目前,人才市场的需求逐渐暴露出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我国高校开始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既包括学生理论知识的教学,又包括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校企结合、工读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院校教育进程中应运而生,校企共建是培养人才的方式之一,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校期间,充分学习理论知识,并对所学知识进行实践化操作,学生有机会了解工作岗位对知识、技能的要求,按照自己的优势,提升主动学习知识的意识和锻炼职业技能,它旨在为了实现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聘请专家参与学校的兼职教学,将企业管理模式注入到教学实践的早期阶段,帮助学生提前在校园阶段就能够确立职业需求和规划职业目标,从而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认知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培育为己所用的优秀人才的机会,企业用人需求更具有指向性。校企联合培养不是简单的批量化生产线,应该根据不同专业特点、行业特点和企业特点,设计出具体的培养方式,学校为企业提供学生成长的根基沃土,企业为学生提供进入社会并开展工作的实践机会。校企共建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人才是社会发展不能缺少的重要存在,通过这些人才的努力,推动一家企业、一个领域整体实力的提升和发展,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水平的发展,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和效益。
(二)“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模式的方式
一是,定向文化或订单订购文化模式,学校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培训或订单式培训协议,新生进入“订单”培训班或“定向”培训班。企业招聘与学生综合测评结果挂钩,实现了学校招聘与企业招聘、实习与就业的同步。
二是,勤工结合方式,学生在学校学习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定期在合作企业接受职业技能和工作技能的培训。掌握企业的就业要求和实习岗位和专业之间的对应关系,签署协议,以勤工助学的方式,以保证学生的实习职位可以从学习转移到研究。
三是,教学试用模式,在学校让学生了解合作企业的产品、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接受企业文化,提前进行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教育,提升合作意识、就业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
四是,产教结合模式,学生通过实习的方式获得企业定点职位工作,学校和用人企业共同参与实习学生的管理工作,开展合作教育训练,使学生成为雇主需要的合格的专业人士。发展生产与教育相结合的办学模式,以学校实训基地为依托,开展校企“产教融合”的校企合作,将学校实训基地打造成以生产为导向的实训基地,形成互动机制的教育与产业的结合,实现教学服务企业、企业促进教学双赢的局面。建设合作运营培训基地,学校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实训设备和场地,减轻企业对实训的负担,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同时学校以技术知道的方式,加大人才培养投入力度,提升办学水平,学生提前接触工作环境,实现企业、学校、学生三方获利。
五是,建立教学指导专家组,聘请企业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参与学校校企共建的人才培养计划,制定专业技能型教学的发展步骤,依据企业发展需求进行及时调整,指导学校建立校外实习和实践培训基地。
(三)“校企共建、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
高校与企业双方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主线,初步探索了“1243”人才培养路径。“1”即第一阶段学校主要确立一个核心,以学生为中心立德树人。围绕培养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充分考虑学生特点和未来职业发展目标,结合行业发展现状,科学设计课程体系,合理规划成长路径。“2”表示双重身份管理。它既是一个学生,也是一个学徒。在校期间,学生按照学校管理进行学习,在企业学徒期间,定期在企业实习或工作。“4”是指学习内容的四个方面:奠定学校课程基础、促进企业长期学习、引导整个过程消除障碍、拓展专业技能。“3”是指三个成长阶段。在大学的三年里,学生将经历“学徒制、中级学徒制和高级学徒制”三个阶段。通过在职学徒训练或企业培训的过程,不断交替学习,逐步成长为企业的正式员工,实现专业的转变,为终身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1243”人才培养路径可以有效缓解学生的工作和学习压力,调整生活状态,拓展就业方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实现快乐学习、快乐工作、快乐生活。
三、 校企共建、工学交替的案例研究
(一)校企共建、工学交替的背景
自2015年以来,教育部在全国开展了三次“校企共建、工学交替”试点。鄂尔多斯职业学院、乌兰煤业(集团)有限公司乌兰国际大酒店完成各项试点工作,并于2019年10月顺利通过教育部验收,酒店管理专业与优质企业合作开展“校企共建、工学交替”试点项目,组建了“校企共建、工学交替”工作领导小组,联合制定基于“校企共建、工学交替”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共享两个教学基地,开展校企全方位合作,工学交替、合作育人。
(二)校企共建、工学交替的情况
第一,企业和学校共同建立“校企共建、工学交替”试点工作组织,共同探索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明确了人员组成、职责分工和工作内容,逐个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第二,同时规划建设学校和企业两个教学基地。企业与学校共同策划、设计、建设了旅游(酒店)管理培训中心,教学内容与实际岗位和工作情况无缝对接,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教学效率。第三,在学生进入学校之后,学生作为酒店的实习生与学校的学生具有双重身份,在酒店的岗位学习和工作期间,学生可以继续向老师学习,同时酒店也将根据学徒的日常表现支付学徒津贴。毕业后,企业还可以和表现优异的学生签订正式的雇佣协议。
(三)校企共建、工学交替的反思
一方面,“校企共建、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学校和企业的专业知名度和社会认可度不断提升。校企合作开展“校企共建、工学交替”教育的过程中,企业与学校、政府、社会密切沟通,多次以“校企共建、工学交替”工作进展为特色,学生各个方面能力的快速成长和提高也得到了家长和企业的一致认可,社会满意度显著提高。另一方面,社会对酒店业的认可度不高,从事或学习酒店管理的学生较少。目前的酒店行业人才缺口巨大,需要社会、企业、政府、高校共同努力解决。企业和学校要达成一个共识,未来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要按照制定的目标去培养这样的人才。因此,有必要加强“校企共建、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舆论宣传,提高社会认知度。另外,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酒店需要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扭转行业普遍存在的员工工作强度大、休息时间短、管理方法不够人性化等问题,努力化解员工的心理压力,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四、提高校企共建、工学交替教学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校企共建、工学交替教学,提升学生的素质
学校要与企业联合起来,不断创新和优化教学模式,提高校企共建、工学交替教学,从而提升学生的素质。加强校企合作、促进校企融合,可以为学生更好地参与实习提供有利条件。如建立人才培养体系与企业合作共建,共同设置课程,学生在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之后,学校给学生安排一定的时间到企业中去实习。高校教师要与企业保持良好的沟通,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和实习情况,及时做好反馈工作,从而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此外,学校和企业要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如建立信息化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教学目标导向进行创新,使学生朝着全面的方向发展。
(二)优化教学内容
高校在使用传统教学模式的同时,要顺应信息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引入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各类教学模式,如可用于直播教学、小班教学等方式开展教学互动。同时,也可搭建相应的学习平台,定期将学习内容类型上传到学习平台,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仅仅靠一门课来提高高校的创新理念是远远不够的,每门课程都要增加创新模块,实现课程教育内容的流程化和精细化。教师围绕应用型人才的核心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自身的企业工作经验和教学科研项目,增加学生参与性高、讨论性强、手操作主动的教学内容。
(三)提高校企共建,培养师资队伍
在现有条件下,许多高校缺乏专业的教师,影响了日常课程的发展。因此,要提高校企共建的效果,就要大力培养师资队伍。第一,高职院校要通过多种途径招聘专业教师,可以与企业进行联合,从企业招聘一部分的兼职教师,负责实际课程的教学。第二,对现有教师进行培训和再教育。有很多的高职院校教师毕业之后就进入高校当中教学,他们对于理论知识掌握得较为扎实,但是实践技能缺乏,影响了人才培养的效果。因此,高校可以派教师到企业参加一定时期的实践培训,促进教师实践技能的提高。第三,高职院校也可以邀请企业的知名人士在校园内为教生举办研讨会或交流会,从而促进行业发展趋势和人才技能要求等信息的交流,使得教师掌握企业的人才需求,从而促进教师提升综合素质。
(四)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校企共建、工学交替教学的培训
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校企共建、工学交替教学的培训,一方面要构建校企合作、协同教育体系。鼓励高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企业项目应用、技术培训、咨询、成果鉴定,这样学生可以提前了解就业动态。另一方面,政府行政部门要加强对企业的宏观调控和引导,加大对校企共建的政策支持,对人才紧缺的学生给予学费补贴和奖励,从而引导人才结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最后,高校应加强对于紧缺人才招聘的宣传,系统地储备专业教师,进而通过采取各種措施来弥补人才缺口。
五、结论
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建立良好的学校和企业运行机制,还需要政府、高校和企业的共同努力。校企合作的目标是培养服务一线所需的高技能人才,满足企业生产、建设、管理的要求。实践证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然途径,它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必经之路。现有的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还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通过建立长期、可持续的校企合作关系,让学校和企业具有高涨的合作热情,从而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曾宝国.产教融合背景下“园院协同学岗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9,28(5):72-75.
[2]盛海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交通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为例[J].交通职业教育,2011(3):7-8+17.
[3]刘勇.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科技资讯,2013(29):191-192.
[4]王寒,李鑫.“工学交替”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探索——以黑龙江省贸易经济学校为例[J].商业经济,2016(6):98-99.
[5]桑娟萍,柴长宏,李彦林.高职院校“校企共建、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13(4):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