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日语学习者汉语第二人称使用的反向迁移研究

2022-05-16王正潇孙佳栩肖子帆孙乐臣李琦虹

锦绣·下旬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第二人称日语

王正潇 孙佳栩 肖子帆 孙乐臣 李琦虹

摘要: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考察日语学习对中国学习者汉语第二人称使用的影响,发现整体上学习日语会减少学习者在汉语中第二人称的使用频率,并且在双方关系生疏时、面对后辈或平辈时、回避第二人称不会产生歧义时,第二人称的使用频率减少得更加明显。

我们还发现除面对后辈对话时,学习日语在其他情况下都不会引起因第二人称省略导致的歧义增多,并且认为学习者具有一定区分和拒绝不良迁移影响的能力。另外,若一个迁移会对目标语产生不良影响,那么该迁移将更难影响目标语。

关键词:反向迁移;第二人称;日语;语用

中国存在大量的日语学习者,而日语可能会影响学习者汉语的风格和流畅度。虽然目前学界公认语言间普遍存在迁移现象,但是国内的日汉反向迁移领域研究较少,尚不了解其具体情况及负面影响大小。本文将重点考察国内日语学习者的汉语语用,以进一步了解日汉反向迁移情况。

一、文献综述

(一)反向迁移

Uriel Weinreich(1970)在《Languages In Contact》中提到一种语言干扰,即“双语者习得的各种语言会相互干扰”,首次涉及了反向迁移的概念。Kellerman(1995)认为相似性是语言迁移的主要原因。Caskey-sirmon &Hickson(1997)在研究韩国的英语学习者时,发现其对母语中“蓝色”一词的理解发生偏移,证明了在词语概念层面可能存在反向迁移。而Dewaele(1999)在研究居住在英国的法国人群时发现二语会对一语的疑问句结构产生影响,证明在语言风格方面也可能存在反向迁移。Vivian Cook(2009)在《Effects of the Second Language on the First》一书中第一次专门提到反向迁移,发现了语言迁移对母语的损伤,并认为反向迁移现象需要更多的研究以加深外语学习者对该损伤的认识。该书的一些研究分别涉及英语、西班牙语、希伯来语等语言间的相互影响,证明了学习二语会影响一语的习惯风格,并可能对一语的对话写作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但是,反向迁移同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如Kecskes & Papp(2000)提出的共同底层概念库假说,即在多语言者脑中,不同语言拥有同一个底层概念库,而学习外语会激发学习者元语言意识,提高其母语水平。

国内反向迁移研究重点集中在英语对汉语方面,黎娜(2005)、康灿辉(2008)、张姝(2009)、吴慧君、李柏令(2013)、原坤阳(2012)等证实了英语会对汉语产生影响,在恭维语回答、道歉语、拒绝語等语用方面英语专业学生的汉语风格会更加偏向英语;陈庆斌(2016)发现英语会对汉语的论文写作能力产生负面影响。而关于日语对汉语反向迁移的文章尚少,张爱萍(2014)、姜晴川(2018)主要讨论了语言风格方面,分别指出日语专业学生的赞扬语应答策略和道歉语策略受日语影响,但是没有讨论日语是否会对汉语产生负面影响。

(二)第二人称

日语中最常用的第二人称代词是「あなた」,其他还有「あんた」「きみ」等;汉语中第二人称代词有平称“你”和敬称“您”。 汉语和日语的第二人称定义大体相同,但是在使用频率、词语·概念、使用场合等方面却具有诸多不同。

先看语意。日语方面,金井(2002,2003)的研究表明相比于名字和称谓,「あなた」具有更强的冒犯意味;下谷(2012)指出直接使用「あなた」会有对听话人的面子造成威胁的可能。其他的常用第二人称代词(如「おまえ」「あんた」「きみ」等词)的礼貌程度均在「あなた」之下,造成面子威胁的可能性更大。可以说,日语中没有常用的第二人称敬称代词。汉语方面,敬称“您”字更加礼貌,平称“你”字更加随意,目前少有研究表示汉语中第二人称需要刻意回避或含有面子威胁的语意。

再看习惯风格,毕雪峰(2014)发现日语具有回避第二人称的倾向。在日语中使用敬语、问候语、询问语、道歉语时普遍省略第二人称,如「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早上好 )「参加しますか。」(你要参加吗?)等语句;而在需要明确指代时,也更常称呼对方的名字或称谓,而非第二人称代词。并且徐瑶颖(2013)也指出,第二人称代词一般不会对上级和长辈使用。而在汉语中,毕雪峰(2014)也发现如“您好”“很高兴见到您”“你几岁了?”等问候语、询问语中必须用到第二人称,否则会指代不明;而与认识的人对话时,也常使用“你”、“您”代指对方,而非对方的名字。

(三)小结

由上文,我们可以推测日语学习会对中文第二人称使用造成影响和一定程度的侵蚀。根据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2018年数据,目前中国有一百万人以上的日语学习者,但关于日语对汉语反向迁移的研究尚且不充分。本研究试进一步丰富日语对汉语语用影响的研究,并考察该影响是否有害,以此促使日语学习者重视汉语的应用。

二、实验设计

(一)研究目的和假设

本文主要以探索日语学习对汉语第二人称的影响程度与损伤程度为目的拟通过回答以下三个问题来寻求答案。

1)对第二人称的回避是否会随日语学习的深入而趋于明显。

2)何种场合下对第二人称的回避会更加明显。

3)何种场合下第二人称的回避对语义传达的影响最大。

针对问题1,我们推测对汉语第二人称的回避倾向会随日语学习的深入而趋于明显。针对问题2,我们推测在面对前辈或双方不熟悉的情况下,该回避倾向的增加体现得更加明显。针对问题3,我们同样推测在面对前辈或双方不熟悉的情况下,第二人称的回避对语义传达的影响最大。

(二)实验方法

我们设计了一套用于测试受试者在各种情况下是否回避第二人称的问卷(简称“合卷”),题目设计为对话形式的三选一单项选择题。每道题三个选项中,除第二人称分别为“你”,“您”和不使用第二人称外,其他部分相同。每道题所处的语境有3个属性,分别是对话双方的上下关系,即面对前辈、平辈或后辈;亲疏关系,即对话双方熟悉或不熟悉;回避第二人称是否产生歧义。3个属性排列组合,会得到12种语境,每个语境下设置4个不同“场景”的问题(这里的“场景”是指如健身房、教务办、自习室、寝室、比赛报名等对话发生的情景)。如上所述,合卷共计48题。

以下是两道合卷中的问题样例。如例题1,三个属性分别为面对后辈、双方不熟悉和回避第二人称会产生歧义,若回避第二人称,听话人将会有在问他要不要做字幕和这个视频需不需要做字幕两种理解,造成歧义。例题2的三个属性分别为面对前辈、双方熟悉和回避第二人称不造成歧义,即使回避第二人称,听话人也会知道是在向她请求。

例1:你和临时认识的学弟在一起做视频,问他要不要做字幕时,你会说

1.你要做字幕吗?

2.要做字幕吗?

3.您要做字幕吗?

例2:请很熟悉的学姐帮忙修改演讲稿,你会说

1.学姐我有个演讲,您可以帮我看一下稿子吗?

2.学姐我有个演讲,你可以帮我看一下稿子吗?

3.学姐我有个演讲,可以帮我看一下稿子吗?

考虑到志愿者的作答效果,我们把合卷拆分成6份(拆分过的六份问卷简称“分卷”),每份分卷设置8道合卷中不同“场景”的问题和16道无关问题,合计24题。拆分后,我们分别向日语水平为N1,N2,N3-N5和未接触日语的人群发放,受试人群主要为在读大学生。由于各分卷答卷数参差不齐,我们分别取每套分卷中N1,N2,N3-N5,未接触过日语的零基础人群(简称“N1组”、“N2组”、“N3-N5组”、“对照组”)提交的前10份答卷作为研究样本。

三、数据结果

(一)定义与计算方法

“回避”,指在一道合卷問题的三个选项中选择“省略第二人称”这一行为;“回避倾向”,指某一日语水平的人群在某一题目范围所有题目中选择回避的占比,如N2组在面对前辈时回避倾向为10%,就是指在回答所有属性为“面对前辈”的题目时,所有日语水平为N2的受试者中,10%选择了“省略第二人称”这一选项。接下来表1到表7中所显示的数值为回避倾向,并注意通过其变化来解读日语对汉语产生的影响。

(二)回避的总体特征

表1回避倾向的总体特征显示受试者日语水平与回避倾向的总体关系。其中,随日语水平提升,回避第二人称使用的学习者比例增加,基本证实了即学习者会随日语学习的深入而减少使用第二人称的假设。

(三)在不同情境下回避的特征

表2分别显示了回避后产生和不产生歧义的情况下回避倾向随日语水平的变化趋势。其中,有歧义组的回避倾向基本不随受试者日语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并且N2组到N1组有3%的下降,呈现“母语回归”趋势;而无歧义组中,回避倾向随受试者日语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反向迁移现象表现得较为明显。也就是说在回避会产生歧义的情况下,学习者会为了语意准确而减少第二人称的回避。

表3分别显示了不熟悉与熟悉的情况下回避倾向随日语水平的变化趋势。其中,不熟悉组中,回避倾向随日语水平增加而增加,共增加10%;熟悉组中,回避倾向整体上也随日语水平增加而增加,总共上涨5%,但是波动较大,相较不熟悉组该现象体现得不明显。

上文中有提到,日语中与不熟悉的人对话时有尽量不使用第二人称的习惯;而根据上表我们发现,随日语学习加深,当双方不熟悉时,第二人称使用减少得会更加明显。这一点可以看作是向日语习惯的贴近。

分别显示了面对后辈、平辈、前辈的情况下,回避倾向随日语水平的变化趋势。

在后辈组中,回避倾向整体上随受试者日语水平的增加而增加,总共上升14%。在平辈组中,回避倾向整体上随受试者日语水平的增加而增加,总共上升11%。在前辈组中,回避倾向不随受试者日语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并且波动较大。

可以看出,随日语学习的深入,在面对后辈和平辈时学习者会减少第二人称的使用,但是在面对前辈时并非如此。该现象与日语中尽量不对前辈使用第二人称的习惯完全相反,其原因较为复杂,会在后文中详细讨论。

显示了将上下关系和回避是否产生歧义两因素叠加的6种情况下,回避倾向随日语水平的变化趋势。其中,在回避不产生歧义的情况下,在平辈和后辈组中,回避倾向随受试者日语水平的增加而较为明显的增加;而在前辈组中,回避倾向整体起伏变化不大,不随受试者日语水平的增加而增加。

在回避产生歧义的情况下,后辈组的回避倾向总共上升8%,整体上随日语水平增加而增加,但是波动较大;平辈、前辈组的回避倾向从对照组到N1组分别下降了3%和6%,呈现整体上随日语水平提升而减少的趋势,波动较大。

表6分别显示了将亲疏关系和回避是否产生歧义两因素叠加的4种情况下,回避倾向随日语水平的变化趋势。其中,在回避产生歧义的情况下,熟悉组的回避倾向整体下降1%;不熟悉组的回避倾向则保持不变,二者都不随受试者日语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在回避不产生歧义的情况下,熟悉组的回避倾向整体上升11%,不熟悉组的回避倾向则提升得更加明显,有19%的提升,两组的回避倾向整体上都随受试者日语水平的增加而增加。

可以看出,在回避不产生歧义时,不管与对方是否熟悉,学习者都会减少第二人称使用,并且在双方不熟悉时会减少得更明显;在回避产生歧义时,不管与对方是否熟悉,学习者都不会减少第二人称的使用,即不论亲疏关系如何,学习日语都不会导致学习者对话中的歧义增加。

表7分别显示了将亲疏关系和上下关系这两项因素叠加的6种情况下,回避倾向随日语水平的变化趋势。

其中,从对照组到N1组,“后辈,不熟悉组”的回避倾向增长14%;“平辈,不熟悉组”的回避倾向增长16%;“后辈,熟悉组”的回避倾向增长13%;“平辈,熟悉组”的回避倾向增长5%,以上四组中回避倾向整体上随受试者日语水平的增加而增加。与之相对,“前辈,熟悉组”的回避倾向总共下降4%,“前辈,不熟悉组”的回避倾向总共下降3%,二者回避倾向都不随受试者日语水平的增加而提高。也就是说,在面对熟悉的后辈、熟悉的平辈、不熟悉的后辈、不熟悉的平辈时,学习者会更倾向于省略第二人称,但是面对前辈时,不管双方是否熟悉都不会省略第二人称。

四、讨论

此部分主要回答拟设问题,分析其原因与意义,并考察一些数据中出现的其他现象。

基于表1,可以明确回答第一个问题,即对汉语第二人称的回避倾向会随日语水平提高而提高,这与我们的假设基本符合。

基于表2、表3和表4,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如下:在说话人与受话人关系生疏时、面对后辈和平辈时、回避第二人称不会产生歧义时,对汉语第二人称的回避倾向整体上随受试者日语水平的提高而增加。我们发现,若学习者受日语影响,在面对前辈时应呈现回避倾向随日语水平提高而提高的趋势,但是数据与我们的推测相反。我们猜测,产生该现象有如下两点成因。

其一,日汉语言差异过大。相似性是语言迁移难易程度的主要影响因素(Kellerman 1995),但是日汉语言第二人称差异较大,在面对前辈时,汉语中更多使用敬称,而日语中没有类似的敬称,差异性较大;而面对平辈、后辈时,汉语和日语都有可以使用的第二人称平称,差异性较小。因此,在面对前辈时反向迁移较弱,而面对后辈时反向迁移较强。

其二,学习者比起礼貌,更注重亲密。表显示了面对前辈时,各受试人群的人称选择。其中,高级日语学习者(即N1组)对前辈更多使用“你”。随日语学习深入,学习者可能会渐渐发现日语具有上下等级森严、冷漠和过度礼貌等问题,而中国社会并不是太看重前后辈之间的上下等级,并且相较日本更注重亲密而非礼貌。于是为了提高亲密度,高级日语学习者在灵活掌握两套语言风格(吳慧君、李伯令 2010)时,可能会刻意偏向平称“你”;而面对平辈和后辈时,由于大部分情况下不用考虑是否过度礼貌的问题,,学习者不会刻意纠正回避的习惯,所以回避倾向呈现整体递增的趋势。这也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到达N1水平的日语学习者有一定拒绝日语风格的能力,而非不自觉地全盘接受。

基于表2、表5和表6,对第三个问题的回答如下:总体来看,日语学习引发的回避倾向变化并不会增加学习者汉语使用中的歧义数量。具体来看,除面对后辈时对话中歧义发生率一定程度增加外,其余情况下歧义都不会因此增加。

整体上学习日语不会让人们在对话时产生更多的歧义,可能意味着学习者有能力区分回避后句子是否产生歧义,并能够做到在发现句子回避第二人称后产生歧义时拒绝日语带来的回避倾向上升,即具有甄别有害反向迁移并屏蔽其影响的能力。由此我们推测,影响语言迁移的因素并非只有相似程度(Kellerman 1995),该迁移是否会对目标语产生不良影响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我们猜测,学习日语导致面对后辈时对话中歧义发生率增加的成因如下。按照前文,日语学习者是有能力减少对话中歧义数量的,但是在与后辈对话时,学习者可能处于相对随意的状态,这可能使学习者在谈话时更少刻意屏蔽反向迁移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导致在不可省略时省略了第二人称。这可能意味着该影响可控,但是学习者需要时刻注重第二人称的使用。

接下来探究“回避是否产生歧义”“亲疏关系”“上下关系”三个属性中,哪个最能影响日语对汉语第二人称应用方面的迁移。

由此我们观察表5、表6和表7,表5综合了“回避是否产生歧义”和“上下关系”,可以看出,同一上下关系中,回避产生与不产生歧义之间的回避倾向总体增长值差异要更大,因此可以说,“回避是否产生歧义”的影响力更大。表综合了“回避是否产生歧义”和“亲疏关系”这两项情况,同样可以明显看出,回避倾向是否递增主要由“回避是否产生歧义”决定,所以说“回避是否产生歧义”的影响力大更大。表中综合了“亲疏关系”和“上下关系”,可以明显看出回避倾向是否递增主要由“上下关系”决定,因此“上下关系”的影响力大更大。

综合以上分析,在影响汉语第二人称回避倾向的各对话属性中,回避第二人称是否产生歧义的影响力最大,上下关系影响力次之,亲疏关系影响力最小。

在日语中,双方熟悉程度对第二人称是否省略的影响力很大(徐瑶颖2013),但是上文发现,在影响第二人称回避倾向变化的三个因素中亲疏关系影响力最小。对此,我们认为原因是日汉语言习惯差异过大。相似性是语言迁移难易程度的主要影响因素,而从两个对照组的数据可以看出,汉语中双方熟悉时会更多省略第二人称,这与日语习惯是完全相反。

五、结语

本研究对国内日语学习者的汉语第二人称使用情况进行了初步研究,确定了日语学习会使学习者的汉语第二人称使用风格偏向日语,并且会造成一些可控的负面影响。

由于本次研究参与者较为单一,主要为国内的在读大学生,并且选择题样式的问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得出的结论仅为初步假设,日汉反向迁移在其他方面的影响仍有待研究。

参考文献

[1]Weinreich, Uriel. Languages in contact[M]. 1970.

[2]Eric, Kellerman. 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Transfer to Nowhere?[J]. 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995, 15:125-150.

[3]Leigh A. Caskey-Sirmons,Nancy P. Hickerson. Semantic Shift and Bilingualism: Variation in the Color Terms of Five Languages[J]. Anthropological Linguistics,1977,19(8): 358-367.

[4]Dewaele J M. Word order variation in French interrogative structures[J]. ITL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999, 125(1) : 161-180.

[5]VivianCook, 库克. Effects of the second language on the first[M].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2009.

[6]Kecskes I , Papp T . Foreign Language and Mother Tongue[M]. Erlbaum, 2000.

[7]黎娜.英语学习者恭维应答语:谦虚还是赞同——语用上的“外借迁移”[J].咸宁学院学报,2005(02):91-93.

[8]张京鱼,薛常明.顺向翻译中二语对母语的影响:二语效应[J].外国语言文学,2006(02):113-117+144.

[9]康灿辉.对比分析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对汉语赞美语的回应——语用迁移的实证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08(01):94-96.

[10]张姝. 英语专业学生在汉语语境下的拒绝语使用情况[D].吉林大学,2009.

[11]吴慧君,李柏令.马来西亚华英双语者华语恭维语回应的语用反向迁移实证研究[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3(12):4-7.

[12]原坤阳. 汉英双语者请求行为的中介文化风格研究[D]. 上海交通大学, 2013.

[13]陈庆斌.学术论文写作中的英语负迁移现象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6(01):106-107.

[14]孙冬慧. 汉语EFL学生反向迁移实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15]张爱萍.中国英、日语学习者汉语赞扬应答言语行为中的反向概念迁移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37(01):109-118+160.

[16]姜晴川. 基于反向概念迁移视角下的英、日专业大学生汉语语境中拒绝言语行为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8.

[17]毕雪飞.日语第二人称代词的使用特征与文化内涵——兼与汉语第二人称代词比较[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4(11):3-4+32.

[18]徐瑶颖.日语人称代词的使用实态[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33(04):52-53.

[19]下谷麻記.自然談話における二人稱代名詞「あなた」についての一考察:認識的優位性を踏まえて[J].関西外国語大学留学生別科日本語教育論集,2012(22):63-69

[20]金井勇人.失礼さという視点から見た二人称指示の体系[J].早稲田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紀要,2002(48):83-91.

[21]金井勇人.普通名詞による二人称指示:間接化というストラテジー[J].国語学研究と資料,2003(26):13-23.

[22]金井勇人.二人称指示における指示詞「そちら」についての考察― 一二人称名詞「あなた」との対照を通して―[J].一橋大学留学生センター紀要,2003(6):53-62.

作者简介:王正潇(2000-),男,汉族,天津人,学生,本科生在读,单位:宁波大学,研究方向:反向迁移

孙佳栩(2001-),女,汉族,浙江绍兴人,学生,本科生在读,单位:宁波大学,研究方向:反向迁移,传统文化

肖子帆(2001-),男,汉族,湖南人,学生,本科生在读,单位:宁波大学,研究方向:反向迁移

孙乐臣(2001-),男,汉族,海南人,学生,本科生在读,单位:宁波大学,研究方向:反向迁移

李琦虹(2001-),女,汉族,浙江绍兴人,学生,本科生在读,单位:宁波大学,研究方向:反向迁移

猜你喜欢

第二人称日语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赢在耐心
关于日语中汉语声调最新变化的考察
关于日语中汉语声调最新变化的考察
试析大专日语教学的主要障碍及对策
“你”、“您”之别话敬称文化
汉英第二人称代词对比研究
共生日语和共生日语教育的实质
看漫画,学日语
“您”字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