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合作对孩子成长的必要性
2022-05-16廖希诺
摘要:家庭教育的不可替代性与学校教育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家校合作的必然性,虽然这两种教育的教育者不同,实施方式上也有很大的差异,但是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都是为了给孩子构建“适合的教育”实现孩子个性化和社会化的发展。
关键词:家校合作 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一、家庭教育的不可替代性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初任老师。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主席讲到:“广大的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如果父母的对子女的教养仅限于生物本能的付出,肯定是无法保证给子女提供好的教育的。家庭教育也需要专门的技能和知识,不会被学校教育绑架,以至于成为学校教育的附庸。
我们常说,“养不教,父之过”如果父母的行为习惯不好,那么孩子在未进入学校之前就容易养成很多不良的习惯,学校教育即使付出再多的努力也是成效不明显的。尽管现在家长也越来越重视自己子女的家庭教育,但观念的偏误和知识的缺乏是家庭教育面临的双重障碍,根据研究者的发现,在我国大陆,与学校教育学和社会教育学相比,家庭教育学的发展最为薄弱,甚至处于被忽视、被遗忘的境地。
二、学校教育的局限性
随着学校教育的发展和学校制度的完善,在其分化为专门的教育活动后,地位日益的突出,慢慢地成为了教育体系中的核心,许多并非学习教育、研究教育的人甚至都不知道还有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存在,这也在无形之中赋予了学校教育本来没有的功能。功能在社会科学视野中是一个中性概念,泛指构成某一社会系统的要素对系统的维持和发展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作用。从教育作用的方向上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由此可见,学校教育的功能是一個有限度的、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并存的存在,在某些情况下,学校教育是收效甚微甚至其效果是消极的。
(一)学校教育不能代替其他教育。英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洛克在他的著作《教育漫话》中就指出,绅士的培养绝不能通过学校教育,只能通过家庭教育。洛克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绅士,既要有健壮的身体,又要有“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近几十年来,中国基础教育快速地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受教育权利成为基本的人权,教育规模不断的扩大的同时,受教育机会的均等、教育资源配置均衡、教育公平问题又成为迫切要解决的问题。于是,研究者们又将目光放到了校外教育,在香港已马克.贝磊为代表的学者,对欧洲的校外教育培训开展了“影子教育”的研究,北京大学丁小浩教授、首都师范大学薛海平教授也分别对内地的学校校外补习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综上,我们可以看到,即便是对于知识的传授,学校教育也难以承担起所有的责任。
(二)学校的组织功能决定了其功能的局限性,既然学校作为一个组织,就需要其他组织的配合和合作,不存在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组织和系统,否则社会也就不存在各式各样的组织了。
(三)学校教育的功能不仅可能是无能的,甚至是有害的,教育功能的正负之分,也就说明了学校教育功能的正向和负向功能并存。我们都知道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也时常肯定学校教育带给我们的变化和成长,但是也难免会出现一些不让人满意的情况。有学者指出,学校为了标榜所谓的“正规教育”,借助制度规训和文化规则来约束学生。
三、分析家校合作的优势与前景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在他的著作《生育制度》一书中指出:“一个人要在社会中生活,得有一番长时间的训练,要将一个生物人转变成一个社会人,这个转变的初步工作就在家庭,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定会受到来自家人或长辈们无数次的干预,在一次次地被指责和呵责的过程中,我们慢慢地适应了社会的规则。”其实,个性是个体的主体性、独立性、创造性和自由性在社会关系中的集中体现。个性化是指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个性的过程。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即个体接受社会文化价值和社会规范的过程。从家校合作方面来说,要帮助儿童个性与共性的发展,实现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具体展开。
(一)学校和家庭合作帮助孩子形成“好孩子”“好学生”双重角色的自我认同。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毫无疑问,学校和家庭是孩子待的时间最长的场所。破普诺戴维提出“角色是对群体或社会中具有某一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帮助孩子在角色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明确自己的身份可以让孩子明晰自己的具体行为并向着好行为方向努力。
(二)学校与家庭合作帮助孩子学会独处且适应群体。因为无论怎样强调或重视个性发展,学校教育的组织形式都不能完完全全地关注到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孩子在家庭中生活,基本上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空间,除了与父母和家人的相处,更多的是自己的独处,这些独处的时光是孩子们写作业、看课外书、休闲、娱乐、发呆的时间,孩子们会在这些独处的时候干什么很大程度上是来自父母的影响,是来自于对家人的观摩和学习。
(三)学校与家庭合作构建不同的学习模式从夸美纽斯全面系统地论述班级授课制度,到今天各式各样的教学活动,比如,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翻转课堂、智慧课堂等,课堂教学也在不断的进步焕发出新的活力。这些形式对与孩子而言,无论他们适应与否,都是必须要接受和共处的。尽管学校的教学模式在不断发展与改进,但是很难做到满足每一位还在的方方面面。首先,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是相对而言比较花时间的,但孩子在学校的时间却是有限的;再者,在学校的学习,大多都是间接的经验学习,是比较抽象的、概括的学习,比较缺少直观性地展示。与此相对的,在我们年龄初期,在家庭时期,父母带孩子们去亲近大自然,动用五官去认识我们身处的世界,给孩子提供语言、动作等方面的启蒙和培养。
参考文献
[1] 满忠坤.“童年的秘密”的教育学意蕴及其早期教育的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18.5:24-30.
[2] 马健生,邹维.论学校及其功能[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9,40(04),23-31.
[3] 康丽颖.家校共育:相同的责任与一致的行动[J].中国教育学刊,2019,(11),45-49.
[4]费孝通.生育制度[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6.3.
作者简介:廖希诺(1993年),女,汉,湖南益阳,硕士研究生在读,中华女子学院,研究方向:儿童保护与家庭教育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