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中教师课堂行为的变化

2022-05-16舒丹

锦绣·上旬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以人为本课堂

摘要:20世纪末期以来,随着世界科技文化的不断发展,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认识到了基础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为了充分发挥教育的积极促进作用,我国从实际出发进行了基础教育新课程大变革,调整改革了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了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与此相对应,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也向着纵向深入发展,更加凸显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课程的生成性与开放性,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本位、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当然,这其中一系列新的课程理念必然引起课堂行为的创新,进而推动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

关键词:课堂;课堂管理行为;以人为本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课堂是师生活动存在的基础,班级授课制产生之后,人们通常把课堂与班级教室联系起来,把课堂认为是进行各种教学活动的场所。这里课堂的内涵宽泛得很多,它不再停留在静态层面的理解,而是把课堂看成是一种动态的互动系统。课堂管理是对课堂中诸因素进行有效的调控,采取适宜的方式与策略,以师生的互动为中介,以学生的自我控制为基本目的,最终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的过程。

二、对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诉求

1.以人为本的课程价值观

新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 形成了生活与知识的意义学习情境,塑造了学生成为一个智力与人格和谐发展的有机整体,成为一个追求个体、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生活全面人。此外,新课程还注重课程管理上国家与地方的整合,把地方文化及特色纳入课程体系,继承和延续一个地方的乡土知识,增加学生对本土的热爱,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感受力,从根本上培养孩子们成为一个热爱自然、热爱社会、热爱生活的完整人。至此,“以人为本”带给我们无限的启示,作为一种理念,我们的课堂必须融入这种思想,使其深入我们课堂的灵魂,制定课堂规则、创设课堂气氛、建设课堂环境,管理学生行为,培养学生真正成为一个自理自立的人。

2.生成性的课程实施观

新课程的知识观把知识视为一种探索的行动和创造过程,从而摆脱了传统知识观的钳制,走向对知识的理解与建构。在知识的建构中,个体的参与与师生共同的创生成为教学的关键,课堂教学并且单纯的教师教授过程,更是一咱师生互动共同生成的体验与经历。为了打破现代教学观的外设性、封闭性与还原性,新课程更强调开放性、流变性与生态性,重视学生对课程的参与,不再把学生看成课程规范的对象,而是看作为目的而存在的学生的生活本身。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观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于渔“。新课程强调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个体、小组、班级的作用,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沟通、交流,最终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教师行为也发生了转变,更倾向于积极地旁观,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总之要为学生营造出愿学、能学、会学的氛围。

4.个性化的课程文化观

新课程改革不仅是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的改革,更是课程文化的革新,它在与传统课程的平衡与较量中形成了新的课程意识及思维方式。它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同时也因校、因师、因生而异的关注地方、校本的具体环境,“个性化”是新课程改革必然的走向。新课程明确提出要“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这是一种个性化的学习文化,它建立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习方式下,强调学生个体的参与性,与传统文化中的强调“教师教,学生听”的“一窝蜂”效应截然相反。

三、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变化

1. 课堂管理中言语行为、非言语行为更具激励性

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命令、指示、批判性言语行为相对较少,多表现出一种温暖的微笑、目光。课堂中面对个别学生的问题行为,教师一改传统的责骂、怒斥,更多是和颜悦色地走近,用严厉的目光或者严肃的表情警告问题学生,并未影响到其它同学。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行为表达很具逻辑性,但积极情感的因素太少,因此,引起了许多学生辍学、厌学,并且徒增了学生的苦恼、恐惧或别的消极感受。在新课程改革了,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为了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愿学、乐学,改革提出了新的理念以人为本,把学生作为教学中的主体,增强课堂中的师生交往、学生参与及动手操作行为,同时还鼓励教师对学生进行正面积极的情感引导,以好的言行来塑造好的举止。

2. 课堂互动注重学生参与

课堂活动从传统的“独白式教学”变得更为注重“对话与理解教学”,课堂上明显感觉到师生之间的共同活动、共同交往更为频繁。有的教师课堂十分活泼有趣,学生能够得到很多奖励,并且还会在课堂上做游戏,特别受到学生的欢迎。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特别喜欢,并且能很好地参与其中,乐于从中寻找知识与乐趣。众所皆知,新课程提倡学习方式的互动、合作与交往,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作为新的学习方式引导教师教学,当然这些教学方式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减少问题行为的出现。

3. 课堂常规更具动态性

目前学校的课堂常规多是在班会上由师生共同商议的结果,通常它代表的是大家的约定,是一种自觉遵守的程序,它起到维持和促进作用。课堂是一个不断调整的动态组织系统,而规则是一成不变的固定规范,二者不平衡性加剧了规则下的冲突。为了和谐规范学生课堂行为,新课程下的课堂常规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能力性,纪律的制定与维持都是教师与学生磋商的共同成果。

结语

课堂常规以班级的情况为依据,以学生的需要为目标,考虑到学生日常的行为及变化,不断完善与修改。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成了自己管理自已的一分子,讨论制定规则,认同这些规则,自觉地把这些规则作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平等地参与班级管理,在被尊重与被期望的组织过程提高了自我的责任意识,主动维护课堂常规,遵守课堂纪律,促进课堂积极环境的形成,最终为高效的教学提供保障。

作者简介:舒丹,(1996--) 女,汉族,湖北省武汉市,二级教师,本科。

猜你喜欢

以人为本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欢乐的课堂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探寻初中化学高效课堂之路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精细化浅析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对宪法沿革的几点思考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